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条》为什么是今年最值得多刷的电影?

    “不要尝试去理解它,去感受它”……一向擅长拍摄高智商电影的诺兰,此次带着新作再次向观众抛出“邀请函”,影片上映后,关于剧情的讨论遍布了各大社交网站,有观众直言“可能要二刷才能看懂”,也有观众为了解开影片遗留的谜题而绞尽脑汁。

    作为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信条》的确自带“全民讨论”的魔力,让电影市场再度热闹起来。拥有“烧脑+科幻”两大元素的《信条》可谓是今年最硬核的大片,而片中大量的实拍动作戏也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与此同时凭借《信条》先期打下的良好口碑以及诺兰的个人IP效应,都让影片充分具备了爆款的潜质。

    不只是烧脑,

    更借“逆转时空”设定重塑特工片

    “我从小就喜爱特工电影,但是如果拍不出一点新意来,我是不会执导的。”《信条》上映后,诺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的确,与自己的前辈们希区柯克、雷德利·斯科特等人一样,迄今为止诺兰执导的电影都保持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有着自己始终恪守的“信条”,而“诺兰出品、必属精品”一直都是在影迷中广为流传的slogan。

    特工片是诺兰对于《信条》类型的定义,一直都对特工片情有独钟的诺兰,也通过《信条》完成了对这一类型的革新。影片中诸如“子弹逆行”的情节在诺兰的脑海里已经构思了20年,最早甚至可追溯到诺兰的大学时期。过去的特工片往往都是单线程发展,在华丽外观之余剧情难免显得空洞乏味、缺乏挑战性,而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和设定上的新意,《信条》充分融合了科幻、间谍、悬疑等元素,并引入时空逆转的概念,正时空和逆时空同框的画面更营造出了别开生面的视觉奇观。

    从第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记忆碎片》开始,诺兰就展现了对时空、记忆等命题的高度关注,而此后诺兰的大多数电影也的确都是围绕这些元素进行创作,《盗梦空间》借由“分享梦境”的概念探索人的想法,《星际穿越》则通过“穿越虫洞”的概念呈现了一段惊险又感人的故事。直至最近一部《信条》的上映,诺兰再次回到了自己钟情的时空命题,通过“逆转时空”的概念向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大戏。

    看完《信条》,不少观众的第一反应是“烧脑”,的确,《信条》中出现了诸如“量子力学”、“熵增熵减”等物理名词,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更是坦言初次拿到剧本时一口气读了5小时也没能彻底弄明白。但回到电影本身,《信条》又似乎只是诺兰对此前电影的一次变奏与升级,在叙事手段上,《信条》延续了《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的非线性叙事,在主线剧情上,《信条》讲述身为特工的主人公为了拯救全世界而冒险逆转时空,这一点也与《星际穿越》中主人公穿越虫洞为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壮举异曲同工,这一次的诺兰,依旧是熟悉的味道。

    可以说,“烧脑”一直都不是诺兰电影的最终奥义,相反,一切看似复杂繁琐的元素都只是为了主线剧情服务。正如《盗梦空间》中主角可以穿越多层梦境、《星际穿越》中主角可以穿越虫洞一样,《信条》的关键词之一也是“穿越”。影片中,主角可以进入正向或逆向时间线,在这一设定下,从而实现“时间钳形行动”(而这也恰恰对应了影片的英文片名TENET),在此基础上,过去的主角和未来的主角可以抵达同一时间点,完成同一任务,理解了这一点,影片中看似盘根错节的时空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

    七国取景,大量实拍,

    打造年度最“硬核”大片

    从《记忆碎片》开始,诺兰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包含了若干场让影迷津津乐道的视觉大戏。然而很多观众不知道,诺兰电影中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戏份,实际上都是通过实拍中完成。《盗梦空间》中一场“走廊失重”的打斗戏,是剧组将酒店走廊实景搭建在巨型的旋转装置上,在其旋转的过程中营造出失重感;拍摄《星际穿越》时,团队更种植了500英亩的玉米,并实景搭建了“五维空间”。

    诺兰一以贯之的实拍原则,也延续到了《信条》中。在拍摄《信条》时,剧组辗转爱沙尼亚、意大利、印度、丹麦、挪威、英国和美国等7个国家,主角前一刻还在乌克兰的歌剧院执行任务,一眨眼便来到印度孟买秘密潜入高楼。在诺兰看来,《信条》中主角所面对的威胁,也是整个世界作为共同体所面临的威胁,因而国际性元素和全球性的拍摄是充分必要的。

    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诺兰却坚持以实拍为主而非依赖电脑视效,外界或许有些不解,但在他看来,实景拍摄能给予影片更均匀的色调,从而进一步提高观众的沉浸感。一个更直观的数字是,如今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特效镜头平均都在2000个以上,但《信条》中仅包含280个特效镜头,这一数字比绝大多数浪漫喜剧电影还要少。

    片中一场高潮戏——波音747飞机横穿大楼最终炸毁的场面,同样是实拍完成。起初工作人员建议借用微缩模型结合绿幕拍摄,然而权衡再三后,诺兰和剧组人员最终在加州回收了一架旧的波音747 X1用于这场戏的拍摄。

    此外,即使是让观众瞠目结舌的逆时空戏份,也是结合演员实拍完成,而非单纯的倒放。以片中的打斗戏为例,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在开拍前经过反复练习排演,为逆时空角色单独拍摄戏份,这些看起来只是简单“倒放”的画面实际上花费了主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一颠覆以往动作戏的拍法,也成功营造出了正逆时空交锋的银幕奇观,让看过的观众拍手称绝。

    除了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外,实拍的做法实际上也有助于提高演员表演时的投入度。摄影棚和绿幕能够让拍摄更方便快捷,但却不利于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而实拍则不同,当演员面对的是真正的飞机而非模型,那种紧张感立马便出来了。《信条》中Kat的扮演者伊丽莎白·德比齐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当自己步入居住的场所,感觉到周围晃动物的冲击或小船的摇晃,能够从根本上增加表演的真实性,这对于演员来讲是非常宝贵的。”

       挑战最强大脑,

    《信条》值得多刷

    经历长达半年的观影空窗期后,《信条》对于当下的影市和观众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内陆电影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而言,复工后的影院亟需头部大片盘活市场,拉动票房持续增长,吸引观众重回影院。而作为复工后上映的首部好莱坞大片,备受期待的《信条》正担负着这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信条》上映前,诺兰另两部电影《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也依次在内陆重映并获得了不俗的票房,达到了为《信条》充分预热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熟悉诺兰的观众和影迷而言,观看《信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赴约”的过程。十年前,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在内陆首度上映,进而掀起全民观影的热潮,关于片尾“陀螺是否停下”的话题十年来都为影迷们所津津乐道,以至于影片在全球多次重映依然热度不减。

    十年后,诺兰带着《信条》再度向观众发出邀约。很多观众对《信条》望而却步,原因是“过于烧脑”,实则不然,“陀螺”十年无定论也没能阻挡《盗梦空间》的火爆程度,因此对于观众而言应该充分信任诺兰和《信条》,也给予自己足够的信心。在经历长达半年的休整后,正需要这样一部大片掀起“头脑风暴”,而影片中的角色关系、时间线等细节部分都值得反复推敲,也可以看做是诺兰为影迷埋下的一个个小彩蛋。从观影解谜到恍然大悟,观众在赴诺兰十年之约的同时无形中也与诺兰完成了思想上的“神交”,由此获得观影快感和满足。

    作为一部特工电影,《信条》中所包含的又远不止是这些“烧脑”元素,从影片设定上看,《信条》中主角穿越时空拯救世界的故事就已然足够吸引人,而包括爱沙尼亚的飞车戏、孟买高楼历险戏等动作戏部分也都构成了影片华丽的点缀,对于喜爱好莱坞大片的中国观众来讲,《信条》就像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场视觉盛宴。

    与此同时,影片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同样能够让各年龄段观众享受其中。《信条》中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男主始终未透露姓名,但正是这个“无名氏”最终拯救了世界。诺兰之所以隐去主角姓名,灵感来自于赛尔乔·莱昂内的西部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西部电影,里面的主角就是没有名字的,间谍小说中有大量类似这种角色设置的传统”。此外,这一做法也能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你不用去了解和思考他在过去做过什么,你只需要关注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你正在参与他的一切”。

    在主线剧情之外,男主角与Kat的关系变化、与Neil在执行任务时结下的深厚友谊同样具备满满看点,值得观众品味,而这些都让《信条》成为一部走心、走肾又走脑的硬核大片。

    通过二刷、三刷甚至多刷《信条》,观众能够收获此前未曾注意到的信息,从而让脑海中的拼图更加完整,而这一点点接近真相的过程,也正是观看诺兰电影最大乐趣之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去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
万字长文解读《信条》,如何快速看懂这部史上最烧脑的谍战神作?
不写论文不画表,清清爽爽聊「信条」
看懂《信条》,你需要几遍?
三年磨一剑,诺兰的《信条》为什么非看不可?
搭配弹幕,我竟然看懂了《信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