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药材相同而剂量不同药方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方书。全书载方113首,药物82味,不仅立法用药悉有法度,而且组方严谨,药少而精,处处给人以规矩准绳,在制剂及煎服法上更有独到之处,所以作用显著,疗效确实,堪称“方书之祖”。

此外,《伤寒论》不仅示人以方,更重要的是教人以法。且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情况,依证立法,据法立方,灵活变通,不但有“病同而方异”之变,更有“病异而方同”之通。同一处方,往往随药量的增减,煎服法的改变而功能主治迥异。故仲景另立名目。笔者就《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剂量不同(或制剂、煎服法不同)的几组处方加以分析。

1、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此3方均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5味药组成。3方之异,在剂量上以桂枝汤为基础,桂枝加芍药汤更加芍3两也,桂枝加桂汤更加桂2两也;在服法上后两方都不须如桂枝汤温复、啜粥。然此两点之差,则够成各方功能主治殊异。

桂枝汤具有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及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所致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54条)和病常自汗出(53条),伤寒汗出解后,半日许复烦……(57条)诸证。

方中桂枝芍药药量相等,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芍药味酸收敛,固护营阴,两药配合,一散一收,阴阳营卫两面俱到。生姜散寒止呕,佐桂枝以解表;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温养胃气,以滋汗液之源,且可助芍药敛阴和营。上药合为辛酸甘合剂,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既可固护卫阳,又可滋养营阴,故本方为调和营卫之良药。服后当啜热粥一碗,使谷气内充,助药力攘汗达邪,并适当加衣覆被,取遍身微似汗出,以达邪随汗出,营卫调和之目的。

桂枝加桂汤具有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主治太阳表证误用烧针,强迫发汗,致汗多损伤心阳,下焦寒气乘虚上冲的奔豚病(117条)。方中加重桂枝用量,配炙甘草,佐姜枣取辛甘化合,温通心阳。心阳振,寒气降,冲逆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共奏复阳和阴,止冲降逆之功。服用本方不啜粥,不温覆,知变解表之法而为内补之用。

桂枝加芍药汤可温中扶虚,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医反下之,损伤脾阳,外邪乘虚陷入太阴,中气不和,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腹满时痛,但因斯时尚未出现呕吐、下利,知病初入太阴,未成典型之太阴病。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不惟牵制桂枝发散解表之力,而且有酸甘化阴,缓解止痛之功。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

两方均由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炙甘草5味组成。2方之异,在剂量上,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彼3两此4两,且加大附子用量,彼1枚此3枚。然由药量上的不同,却引起功能主治迥然有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功擅解表散邪,温经复阳。主治太阳病下后表邪不解、正气欲陷,胸阳、肾阳已伤之候。证见胸满、脉微、恶寒(22条)。故用桂枝汤去酸苦阴柔之芍药,以解表邪,通胸阳,增附子温经复阳。

桂枝附子汤因重用桂附,一变而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剂。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174条)汗出等风湿留着肌肉证。方中附子用量最大,因为祛寒湿镇痛作用。振奋阳气,使阳气内蒸,湿邪无地自容,桂枝辛散祛风,温通经络,两药相辅相须,自然可微微汗出,使风湿之邪得以外解。

3、桂麻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

两方均系麻桂合方,同主太阳表郁不解,正气已虚之证。但两方药量不同,故二者所主病情一轻一重,见证亦异,桂麻各半汤药量为桂麻二方的各1/3.而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取桂枝汤的5/12,麻黄汤的2/9合而成方。

桂麻各半汤可助正达邪,小发其汗。主治太阳病日久不愈,邪留肌表,阳郁不宣,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脉浮之证(23条)。因表邪留恋日久,正气稍虚,邪气已微,若用麻黄汤峻剂发汗,恐病轻药重,过汗伤正,然毛窍闭塞,又非桂枝汤所能胜任,因此选用桂麻二方并施,变大剂为小剂,以桂枝汤助正达邪,和营卫滋汗液之源,以麻黄汤疏达皮毛,发汗逐邪。方中芍药、甘草、大枣酸敛甘缓,可抑制麻黄、桂枝、生姜之辛散,使其具有刚柔相济,从容不迫之妙,既可收到小汗邪解之效,又无过汗伤正之弊。

桂枝二麻黄一汤为辛温轻剂,微发其汗。主治太阳中风服桂枝汤不如法,致汗出过多,又复感风寒,玄府复闭。证见形似疟,发热恶寒,一日再发(25条)且无面赤,身痒,知病情较上证为轻,但因汗后玄府复闭,非麻黄汤不能开其闭,同时又因本证已经桂枝汤大汗出,又不宜峻汗,故用本方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以散微邪。

由此可见法以证变,方随法异,处处丝丝入扣,既精确严谨,又机动灵活,足以反映出制方的科学性。

4、抵当汤与抵当丸

两方均由水蛭、虻虫、大黄、桃仁4味组成,但两方用量不同,制剂亦异。抵当汤重用水蛭、虻虫各30个,且大黄酒制,桃仁20个,共煎为汤液分3次服。抵挡丸将水蛭、虻虫减为20个,大黄生用,桃仁25个,捣分4丸,每次1丸。二者虽同主太阳蓄血证,然因病有轻重之分,药有缓峻之别,故所主证候亦有不同。

抵当汤为破血逐瘀泻热峻剂。主治血热互结重而固者。证见其人如狂或发狂,少腹鞭满疼痛拒按,小便自利或身黄,脉微而沉(沉滞不起)或沉结(128条、129条)。此外亦可疗阳明蓄血,其人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239条)。方中重用虫类破血药水蛭、虻虫,以破瘀积恶血,大黄酒制配桃仁以加强清热活血化瘀之力,因汤剂力猛,收效尤速,惟蓄血重而病势急者不可轻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抵当丸主治太阳蓄血重而病势缓者。证见发热、少腹满,小便自利,因未出现如狂、发狂、少腹急结或鞭满之象(130条)所以不必投以峻猛攻下的抵当汤,而用抵当丸下瘀血,取峻药缓图,故条文明确指出“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从“不可余药”四字分析,两方在使用上是不可相互代替的。

前贤认为汤的药力峻,丸的药力缓,重证、急证可用汤,病势稍轻而缓者可用丸。可见用药之轻重,制剂之缓峻,应步步依证立方,有的放矢,不可随意滥用。

5、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

两方均由炙甘草、人参、干姜、大枣、半夏、黄芩、黄连7味药组成,同主脾胃不合,寒热互结之痞。但因兼证有别,故又以治兼证的主药名方,并确定君药剂量之变化。半夏泻心汤重用半夏(“一方用半夏一升”)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4两),二方虽药量稍有出入,但功能与主治侧重不同。

半夏泻心汤可和中降逆除痞。主治少阳病误下(或未经误下)邪热内陷,损伤脾胃,致脾胃升降失职,痰浊内生,寒热互结。证见呕逆为主,心下痞满,下利肠鸣(154条)。方中以半夏为君和胃蠲饮,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以复脾胃之阳,黄芩黄连清热消痞。4药相合为辛开苦降,寒热互用,阴阳并调,以达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之目的。更佐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力。

甘草泻心汤可温中补虚,降逆除痞。主治表证误下,邪热内陷,脾胃太虚,升降失常,证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为主,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63条),故方中重用炙甘草取其调中补虚之意。

由此可见,两方应用区别,恰如丹波元坚所说:“半夏泻心汤证是饮甚者也……甘草泻心汤证是虚甚者也。”

6、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

两方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3味组成,殆为少阴病阳虚虚寒证而设。但二者用量不同,故主治之证也有明显区别。四逆汤倍干姜,加大附子剂量更名为通脉四逆汤。

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之功。在《伤寒论》中阳明太阴用之者各一见(228条、227条);少阴病用之者二(323条、324条);厥阴病用之者三(332条、353条、376条);霍乱病用之者二(387条、388条)。综合各条文,其病机不外阳虚阴盛,主证不离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但欲寐,无热恶寒,小便清白,脉迟等证。

通脉四逆汤具有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功。其回阳之力较四逆汤更强,针对少阴病,厥阴病阴盛格阳而设,所主之证除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与四逆汤所主相同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阳虚已极,正气欲脱之象(317条、369条),病情严重危笃程度非四逆汤证可比。故急投大剂量大辛大热之品,速破在内之阴寒而除阴阳之格拒。否则大汗一出便可立刻亡羊毙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杂谈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附子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转载]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
中医经方杂谈
木防己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