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第60篇:读文有思∣深度学习与语文阅读教学

深度学习与语文阅读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深度学习”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不过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阐释也各有不同。最近,我阅读了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苏勇老师发表于《语文建设》2022年第2期论文《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作者从浅表化学习的表现及弊端谈起,提出了深度学习理念的阅读教学趋向以及具体的教学建议。

首先,如何理解“深度学习”?作者认为,从认知的角度看,深度学习意味着认知图式的强化或重组。这个观点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提出的深度学习显然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的,这也带出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深度学习中的“深度”是不是仅指思维层面的“深度”,情感态度方面存不存在“深度”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存在的,因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取向的。当然,认知层面的深度应该是主流。正如作者所说:“所谓深度学习,既指的是学生对客观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更指的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能够在理解范式、学习方法、价值观念等层面逐步形成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认知行为。”这实际上是对“认知图式强化或重组”的具体理解。学生原来有一套理解文本的范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的理解方式、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这就意味着认知图式的改变,那么这样的学习就可以被称为深度学习了。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其次,深度学习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究竟是否存在呢?若说一点也不存在,那肯定不符合事实,但正如作者所说,当前的语文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浅表化学习”的危机,也就是一种“课堂暴力”,其具体表现是:一是漠视文本信息的暴力,说白了就是将教师无意之中将学生的阅读重心转移到文本之外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先补充大量的写作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例如我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老山界》,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分析老山界翻越之“难”时,补充了一段从百度里复制过来的介绍老山界自然环境的文字,教师请学生齐声朗读了这段话,并请学生从中找到影响红军翻越的自然因素。这样的教学环节就是典型的“无视文本”。我在最初教学时,也经常犯这种错误。二是无视文本特性的暴力,这一点我觉得和第一点有重复之处,或者说作者并没有围绕“文本特性”展开论述,只是讲了一段技术对艺术以及美的感知方式的扭曲。实际上,无视文本特性就是教师无法把握一篇课文的“关键之处”,尤其是体现文本特质的关键点。三是轻视学生主体的阐释暴力。典型表现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参考书或者是自己的解释,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这一点是经常出现在教学中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正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通过设计问题与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导致学生的认知范式无法进行改变或重组。作者提出的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对于现象的阐释是不全面的,或者说,作者仅仅是从文艺理论的角度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生硬的解释,因为“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之间并非对立关系,完全抛弃“作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因素,一味讲多元解读,我觉得是有偏颇的。尤其是,所谓“文本中心论”本身就是悖论,难道文本不经过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解读,自动会成为“中心”?对于文艺理论中的一些看似常识的问题,还是需要认真辨析的。

再次,阅读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充分发挥这一过程。作者提出,阅读教学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即作者意图的简单输出,学生的阅读活动也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意义接受活动,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性和对话性的活动。为此,作者提出了深度学习理念阅读教学的三个要点: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将文本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实现“转识成智”的阅读进阶转化。在我看来,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和将文本视为开放的结构,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有尊重了阅读主体性,才能实现和文本的多元对话,在这种对话空间中,文本自然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是召唤读者对其进行阐释的开放性结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出的“转识成智”,如果说学生掌握了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是一种“识”的话,那么“成智”就意味着,学生在深入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达到身与心、知与行高度和谐的统一,即将教材本身所负载的道德力量、审美力量、意志力量等完美地内化为学生的生命经验。从而拓展学生精神层面的深度、高度、厚度和广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转识成智”就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如何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开展阅读教学呢?作者又提出了三条教学建议,即正确处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摈弃“作者中心论”的阅读教学范式,走向自主多元的阅读教学生态。这三条建议本质上还是在重复此前提出的三个要点。正确处理文本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要将文本视为开放性的结构;摈弃“作者中心论”的阅读教学范式,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走向多元自主的阅读教学生态,也能实现“转识成智”的阅读教学进阶。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给予了我一些警醒。启发在于,要不断阅读人文著作,尤其是哲学类和文艺理论类的经典名著,语文离开了这些知识的支撑,势必会沦为只谈技能、不谈精神的学科,原本应该丰盈的语文世界,就会变成干枯的技能操练。警醒在于,人文著作的理论和知识,只有经过课程与教学转化,才能成为“教育学知识”。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掌握了很多文艺理论和哲学理论,但对教学理论不甚了了,提出的要点或建议,只能是在空洞的“原则”“要求”层面兜圈子,无法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内部,自然也无法真正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教学的三项使命
全国新课堂教学3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充满芳香——浅谈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体验与多元解读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说探究性阅读教学要诀与路径 ——以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小说教学为例
阅读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