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甘肃岷县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山东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红丝砚、端、歙、临洮砚称作四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 ,以笔蘸墨写字,笔、 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谈起砚的种类有许多种,从砚的材质可分为:、银砚、铜砚、铁砚、、瓷砚、石砚、漆砚等,其中石砚是最为普遍,也最实用的一种砚。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砚是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陆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年了。

秦汉时期,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砚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端砚平均硬度2.9洮砚3.1歙砚4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判断砚台是上等的?砚台可以清洗吗?
抚玉阁藏砚分享赏析试墨记之一
文房四宝,你究竟了解它们多少?
?洮砚,一块岁月雕凿的传奇石头
文房四宝(四)——砚
肇庆端砚名称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