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新政|瞻仰姚鼐墓


这个清明假日,与几个文友一道去瞻仰了乡贤姚鼐墓。
姚鼐墓位于隔壁的义津镇阮畈村铁门口小伍庄的姚师山,驱车从麒麟沿G237国道向南10公里左右(枞阳到麒麟的101公交车在这里设有站牌),再向西沿“村村通”水泥路约1公里就到了。

墓的大致方向是坐东朝西。从乡村公路进来后,先看见的是墓的正后方,映入眼帘的是用青砖砌成约有1米高的坟冢。绕到墓前,最显眼的是墓地的三块碑。立在墓两侧的是两座文保碑:左侧的一座是枞阳县文物保护单位,立于1961年,右侧的一座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于1986年。

位于墓正中的一块是墓主人姚鼐的墓碑了,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即1819年。俯身仔细端详这块墓碑,只见墓碑碑额上装饰的双龙戏珠图案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但仍依稀可见;碑身所刻的文字,字字清晰,“皇清诰封恭人姚母张恭人/惜抱姚公之墓”(姚鼐与夫人张氏合墓),是嘉庆年间姚鼐的曾孙所立。墓主人的落款为“惜抱姚公”,“惜抱”为姚鼐在钟山书院内所设轩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故得名。

沿正中墓碑下是新修葺的大理石铺就的三级石阶的墓道,墓道两旁有汉白玉栏杆。这是2012年枞阳县人民政府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了精心修缮。修缮后的姚鼐墓,保留原有的布局形制,墓饰简约,松柏掩映,环境高雅清幽,庄严肃穆。现已成为周边重要的人文景点。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今枞阳县钱桥镇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时年44岁。
姚鼐是“桐城派”主要作家,著作有《惜抱轩文集》《古文辞类篡》等;被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在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姚鼐被公认为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至姚鼐时,桐城派正式形成,并进入鼎盛时期,以致成为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统领清代文坛200多年。
可以肯定地说,姚鼐是那个时代一流的学者和文学家,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建树,而且还对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那个时期一流的教育大伽。他后半生专心教育,以授徒为业,直到最后病逝于南京钟山书院。凭吊先人,无限敬仰;铭记先贤崇高的风范,尤其像姚鼐这样的一流的教育大伽,应该给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后辈有许多启迪和教益。我想,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明智决策,弃官从教。对于姚鼐弃官从教,许多人都感到无法理解。尤其是后世的许多学者在研究他时,都很容易产生困惑:是什么原因使他在正是为官的大好年华却突然请辞呢?姚鼐生于官宦之家,曾祖父姚文然曾担任过刑部尚书,伯父姚范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母亲张氏是宰相张英的孙女。张姚两家世代为官,家学深厚。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自然是从小就胸怀大志,欲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圣贤文章,立志走仕途之路,争取出人头地。于是,他发愤努力,一步步地去实现他人生的志向。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官位显赫,官运也算亨通。可突然借病辞官,似乎违背常理。但可以断定他当时作出辞官的选择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肯定是考虑良久,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或许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许是力顶外部舆论的巨大压力,而作出的人生关键的重大抉择。尽管他辞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答案也众说纷纭。但最重要的可能是封建统治者官场上的明争暗斗,相互倾扎,尤其满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对汉人一直持有戒心,大兴文字狱,不断打压读书做官的汉人。在这种情况下,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姚鼐,不仅感到当朝为官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甚至感到大有“伴君如伴虎”之感,为了明哲保身,干脆急流勇退,选择辞官,开始他近40年的讲学生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过着清静而充实的教书生活。
四处讲学,不辞辛劳。他从教时间长达近40年,经历也很丰富。就在他辞官回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接受了两淮盐运使朱孝纯的聘请,来到扬州,主讲梅花书院,由此揭开了他后半生掌教书院的序幕。他在梅花书院教了三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来到安庆,入主敬敷书院。这一讲就是八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他因母亲陈氏病逝,不得不辞去书院山长之职,回家奔丧。第二年,他又应徽州知府之邀,来到歙县,主持紫阳书院。这次时间较短,同年秋,他就回老家桐城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他因江苏巡抚闵鄂元之邀来到江宁,开始掌教钟山书院,直到嘉庆五年(1800)十月,才辞去书院山长一职。在次年二月,他又来到了郡城安庆,开始人生中第二次掌教敬敷书院的经历。这次主讲时间较长,近五年,直到嘉庆十年(1805)才结束。这一年夏季,已是75岁高龄的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再次入主江宁钟山书院。令他没想到的是,钟山书院将成为他的终老之地。十年后,他病逝于钟山书院,后归葬于故里此地。
无悔选择,安心从教。作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是人们最时尚、最理想的追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姚鼐通过不断努力,获得金榜题名,擢起了显赫的官位。正当他的前途如日中天之时,却弃官从教,不难想象,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经受住多少的诱惑和痛苦的折磨!尤其是在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的封建社会,教书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远远不及封建社会的为官。教书的生涯是非常清苦的。他当时的清苦状况从他友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主讲梅花书院时,他的继室病逝于扬州。友人吴定作《送姚姬传奉夫人柩归桐城》曾感叹:“身世艰如许,飘然返故乡。关山依老母,幻梦托孤王。野阔风驱雾,秋深月带霜。南陔私欲赠,无语忽沾裳。”好友王文治作《送姚姬传归桐城》:“连江寒雨送归舟,楚蓼吴枫一片秋。浮世从来惊腐鼠,余生只合伴闲鸥。他时春树重回首,明日黄花独倚楼。杜牧风情真减尽,从今无梦到扬州。”这首诗同样写出姚鼐辞官后在书院寂寞清冷的生活状况。梁阶平在此期间曾多次写信邀请他回朝廷担任要职,均被他谢绝,坚辞不就。在这样清苦寂寞的环境里,坚持了近40年的教学生涯,无怨无悔,默默坚守。可见,他执教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又是多么的敬业乐业!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从教者学习吗?
品行至上,教学得法。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品行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尤其重视学生个人品格的要求。姚鼐理想中的处世之法便在于他所讲究的“士志于道”。在他看来,“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为人是作诗行文首先应讲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应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又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早年在担任山东、湖南的乡试考官时,就善于发现、培养人才。二是因材施教。在姚鼐眼中,学生天资有差别,要因人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育之时,学生的起点并不一样,尽管可加以同样的师资、环境等培养,但最终达成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他对此这样评价,“文章之事,望见途辙,可以力求。而才力高下,必有天授”,众人的天资总是不一样的,与生俱来之事自当不能变化。但这一切都要讲究事在人为,先天的不同并不能够完全阻隔人们学习上升的空间。学生的天资卓越固然值得欣赏,个人应从中发挥自身能力,后天的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写作过程要讲究方法 ,在文章的写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精读、诵读、熟读的学习方法。三是自己选编教材。他主讲扬州梅花书院时,除了讲授时文技艺外,还兼讲古文义法,以古文为时文。以古文名扬天下,门下书生都纷纷问他作文之法。他认为文法不尚空言,乃选编《古文辞类纂》,以示门人诸生,向他们传授为文之法。并以此为教本,将古文分为十三类: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和哀祭类。《古文辞类纂》的书尾,姚鼐指出为文者应以神理气味为精,以格律声色为粗,然后在习得中逐渐感受粗中之精,最后获得文章中的精华,吸收文中的神理气味以滋润自己的文学修养。

桃李芬芳,人才辈出。培养并影响了一大批弟子,可谓“名师出高徒。”由于他的声誉和影响,许多学子以能够师从姚鼐为得其所归,倍感荣幸。如高淳的吴维彦入了书院,跟他学习多年;宿迁的罗绅进了书院,也跟他游学数年;婺源的吴山南、吴培父子先后就读书院,跟随他学习古文义法,等等。四十年的讲学生涯,使得他桃李满天下,与此同时也成为当时江南学子心中的精神偶像。在他的文行感召下,身边汇聚了一批服膺其法的弟子,如陈用光、方东树、刘开、姚元之、姚柬之、姚莹、吴德旋、姚椿、鲍桂星、梅曾亮、邓廷桢、管同、伍长华、刘钦、温葆琛、齐彦槐、汪兆虹、吴翼元、胡镐等。尤其被称为“姚门四杰”的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最为出名。他们中不少人受大师教诲和影响,后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伫立在姚鼐墓前,缅怀大师的一生,不图钱财,不谋仕途,绝意仕进,专心文章,心存教育。其丰功伟绩,高山仰止,万世流芳。今天我们凭吊先贤姚鼐,一定会收获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师的崇高风范和精神内核,永远激励着后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单从他的从教经历、教育思想、教育贡献等方面在这里作一点点浅陋的评说,乞求这方面的大伽不令赐教,并批评指正。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鼐的故事
人文桐城|百年正宗姚鼐
清代著名散文家 姚鼐行书宋诗立轴
提起景州开福寺塔历史,不能忘记的一个人
吴怀东:姚鼐《登泰山记》研究
惜抱轩与桐城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