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继新 张萍|细微分类,精心操作:不同境界的教师管理策略——《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18)

编者按: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师资是一所好学校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是不会有大的发展的!”那么,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既不能太严、太死板,也不能放任自由,恰到好处的管理是校长的“绝活”。张萍校长从真诚出发,对“小”老师的敬业;“能”老师的乐业;好老师的志业,作了精心适度的“点化”,破译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他们为老师搭建各种平台,让教师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评价制度上,直接触及到教师改革和生命意志,从心灵上让其发生彻底变化。在强调制度的权威性,引领性和实效性的同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让激情、自信、蓬勃于校园。

陶继新先生与张萍校长的对话,内涵深厚,余音不绝。不但为我们点燃思绪,提供了拓展思考的空间,还让生命在共同的探究中芳芬,觅到小学教育发展的踪迹。

一、不同教师不同管理

【张  萍】我之所以如此认真地分析教师的工作境界,不是要给老师们的工作状态贴标签,而是要求自己去仔细分析教师的内心世界。不管是否承认,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笃定的职业定位。教师不管将自己的工作境界定位在哪个层次,立志要做“教育家”,满足于做“教书匠”,抑或是选择“打工仔”,都是受其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或者成长经历、个人修养的影响,因此从他们自身来看都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应该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充分尊重。学校应该把教师当作一个成年人,当作一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的成年人来看待,他们应该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也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仔细分析,“能”教师与“小”教师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的自觉性,而“能”教师与“好”教师的区别则更多地取决于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不同。科学的人性观认为,每一个现实的人都具有三个基本属性——自然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每个教师在拥有三个基本属性上的不同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教师职业的三个不同境界。当然,这三种不同的工作境界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教师的工作境界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团结进取、充满阳光的团队、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善于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校长是实现教师工作境界提升的重要因素。

当然,尊重选择的权力不是无原则的放任,严格的要求、适时的引导和真诚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对“打工仔”式的“小”教师要重在管理,通过制定制度规定底限,必须完成工作任务,不提“奉献”,强调“敬业”;对“教书匠”式的“能”老师则要引导其正确地追求“名利”,因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教师团队是没有希望的,是一潭死水,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在于此;“教育家”又极高的自律性、自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不取决于学校的造就,但却亟待学校管理者的扶植和呵护。“好老师”需要管理者发自内心的敬重、无条件的支持,即使他们一时不被大家所接受,也要努力去创设帮助其实现教育理想的优良环境。有时作为学校管理者,还应不计一时一校的得失,打开门户任雄鹰展翅翱翔,因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不仅可以造福一班学生、一校学生,还可以教育和唤醒更多有良知的中国教师。

我认为作为校长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小”教师敬业,让“能”教师乐业,让“好”教师志业。

【陶继新】人各有异,“天理”使然。所以,要想提升各个层面老师的水平,就要顺应这个“天理”。要“小”教师敬业,是因为其不太“敬业”。敬业的要求并不太高,如果有了好的环境与机制,这些“小”教师就可能从不敬业发展到敬业。让“能”教师乐业,是因为“能”教师有的时候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努力,而且不断“能”起来的。尽管也会在自己的不断发展中产生快乐之情。可是,因其乐之源泉品位较低,所以,不是真正意义的乐。这令我想到了孔子的乐感文化。即使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境况下,他仍然可以保持一个乐而忘忧的情怀。因为他有一个“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境界,有一种施仁政于天下的抱负,所以,才有了在常人看来忧愁,而他依然乐在其中的优质生命状态。“能”教师一旦有了真正之乐,就会产生生命飞跃,就会有一个本质的变化。让“好”教师志业,是让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事业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这种融合中,让他们的工作质量与生命质量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从而走进既好又能的境界。这样的“好”教师,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有可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甚至教育专家。

我发现,您不但认真地分析了这三个层面老师的不同情况,而且您也在试图改变他们的生命走向,即让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您说得对,这需要一个好的机制与一个好的团队,这些,是生成优质能量的场。可喜的是,这个群体的结构一直在变,一直在向好的方面变。这也是您做校长感到欣慰之处吧。

【张  萍】您说得对,这的确是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记得一位老师在谈及学校的全员竞聘时,这样说道:

2004年夏天,紧随中层竞聘之后,学校进行了教师的全员竞聘上岗。它打破一潭死水,搅动一弘活水,对所有老师都不无冲击,真正实现了优胜劣汰,使每个老师都开始珍惜自己的岗位,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仔细思考,这三年来学校引导老师参与竞聘的心态是在变化的,就像许多运动品牌的口号一般:全员竞聘前是“我运动,我存在”:只要我来上班工作,就有我的位置,我的岗位,谁也动不了。进入改革后是“我选择,我喜欢”――自主双向选择所教学科,岗位,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很多人欣喜,但也有人惴惴不安,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我想,学校之所以要改革,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谁说不可以,一切皆有可能。”也许这才是改革的本质:让所有老师都术有专攻,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岗位,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长点。想当名师的,学校鼎力支持,那就自我加压,争创一流;想作好老师又不愿出头露面的,学校也不亏待,那就默默奉献,桃李芬芳;想作小老师但安分守己的,那就遵守学校制度,甘当底座。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谁说不可以,一切皆有可能。

日子一天一天地走,学校改革一项一项地推进,它所渗透的思想,所提倡的理念,如同湖水的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又像即将烧开的水,徐徐地加热,使我们精神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我们奔着目标自觉地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

非常感谢这位老师,因为他读懂了学校的追求:尊重是前提,尊重教师固有的自主选择是引领其更好的发展的基础。此外,我想还要努力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方面。所谓合理需求即是指在不伤害学生、同事的切身利益,不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有能力解决的一些难题。教师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是“拖家带口”的社会人,他们像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况,是他们的首要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把满足学校师生的“合理需求”当作永远追求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改善老师的待遇,最大限度地为老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尊重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鼓励其在学校积极工作,在家庭、社会中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在前文中我们所讲到的学校里设立了很多的“暖制度”,我想就是体现了这个管理追求。

【陶继新】是的,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满足教师基本的需要,要求当然不高。校长理所当然地应当给予支持。有些时候,教师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一些合理需要,又不愿意或不敢向领导提出支持。所以,这个时候,校长洞察其需要之急,给以有效解决的话,往往会令教师感动不已,甚至由此表现出超越平常的积极工作的热情。不过,并不是说所有老师的所有要求都是合理的,对于那些一点儿也不合理,一点儿也不通情理者,校长是要敢于说“不”的。如果不合理的要求一旦被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破坏作用,就会让这种人的无理要求越来越多,就会让一般教师对校长产生没“正事”的感觉。在这方面,您做得相当好,您的果断说“不”,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二、为教师搭建平台

【张  萍】同时,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还应该包括积极支持教师发展的愿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这几年,学校着力为教有余力的老师搭建平台,他们可根据学校实际和自我发展远景科学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自主参加,自定方向,自我规划,自行检测,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而学校领导的任务就是提供平台、提供支持,合理评价,由过去的“管理者”形象改变为现在“赛马场”边的“赞助者”、“教练”或“裁判”。也就是说由过去的 “我让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改变为“你想做什么?想做到什么程度?需要我们哪方面的帮助?我们能提供哪些帮助?你还要做哪方面的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成为学校领导的积极追求。

青年教师王春晓、周艳红考取山东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学校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支持们她带薪学习,如今她们都已回校,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好地馈报学校的支持。回忆这段经历,王春晓老师说——

2005年9月,我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的教育硕士。校长毫不犹豫地支持我脱产上学,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期待着我学成归来做出一番事业。学校不仅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还给我以物质上的支持,我就这样毫无顾虑、轻装上阵,踏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大学生活为我的生命涂上了另外一种颜色。课堂上,老师们满腹经纶,又各具特色,听课成为一种享受。图书馆里,各类教育教学书籍一应俱全,可以随意借阅。电子阅览室里,只有高等院校才能享用的全国期刊网可以将需要的资料全部调出。这一切,不但开阔了我的眼界,更让我如鱼得水般地学习着、吸收着。我所感受到的那种自由民主而又严谨认真的学术气氛,让我在工作上更严格要求自己;我所学到的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理论,让我更加冷静地思考语文教学。通过写毕业论文,我逐渐学会怎样为一篇具有理论高度的文章谋篇布局,怎样查找相关的国内国外资料,怎样用理论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日常的教育教学,怎样从实践中剥离出理性的思考。

有同事问我:“上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一时语塞。静静想来,“缄默”一词浮上心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句话最能概括我的感受。

过去的三年,我在附小的怀抱中成长,在收获与失去中,在彷徨与坚定中,我找到了自己——“心已归处”;

未来的三年,我为附小的明天奋斗,在憧憬与希望中,在拼搏与奋进中,我将实现自己——“梦在飞扬”。

我校齐鲁名师、特级教师陈殿军和袁登红、马清彪、周艳红、毕爱娣老师等应山东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省教育学院及省内外教育同行的邀请,承担了为来自新加坡和省内外的教师培训的任务,成为附小历史上第一批“教授”级别的教师……

【陶继新】马斯洛说:“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出现。”这里的高级,不是无理的,而是合理的。作为校长,就要不断地让老师的需要“升级”。你们现在的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发展是阶梯性的,是螺旋式上升式的。您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梯,让他们在一个需求满足后,又向更高的阶梯攀登。所以,才有了陈殿军等一批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

【张  萍】山师教科院院长,国内著名课程论专家、博士生导师徐继存教授成为我校年轻教师的学术导师,山师教育系主任、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魏薇博士到我校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并带领我校语文老师撰文成书,周艳红老师回忆说:

适逢学校举开展拜师活动,我鼓起勇气,报了名,并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不是为别的,就为能够提升自己,不做外行人,不做被时代淘汰的人。幸运的是,经过竞争,我成魏薇教授的学生,也从此为充实、丰富自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那段日子里,魏教授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为了备课、做课件、查资料,我常常备课到深夜,魏教授每周都到学校里来,听课之后,我们就一起研究探讨,我惊叹于教授思想的深刻,惊叹于教授解读文本的到位,常常会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这些激发我不断地去读书、学习。在与教授零距离的接触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来教学,学会了坚持,也学会了放弃……尽管自己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但工作心态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和同事相处得越来越融洽……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在忙碌与思考中,我听得到自己成长的声音,看得到学生成长的脚步,我越来越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我这个老师。一粒种子,因为找到温床,就会生根发芽;田里的禾苗,沐浴阳光,就要生长;雨后的春笋,就要破土而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此时的附小,就是种子萌芽的温床,是催生的阳光、细雨。

市教科所曲文弘老师常年到校指导老师撰写科研报告,进行教育研究。赵敏老师说:

自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低年级语文和班主任工作,日常工作琐碎而又忙碌。平时只顾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十余年,虽然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与自己平时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对于工作的理论学习欠缺了许多,加上平时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工作中免不了会走一些弯路。2006年,学校给我们请来了市教科所的专家曲文弘老师,他亲自在我们学校做阵,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如何做研究,这在其他学校是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的。我不再想这样盲目地工作,自己知道自己的两把刷子,但相信自己,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这样好的机会不能错过,于是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鼓起勇气,报名参加。起初参加,本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从来没有做过研究,感觉这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很难做好。参加课题的研究,最先做的一件事是选课题,在反复参考与研究后,终于定下自己的研究课题《差异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小学低年级识字的研究》。曲老师告诉我们,作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实围绕自己的教育教学展开的研究,从而达到研究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搞花架子。就是要跳出语文,去研究语文。在教育实践中,学着从不同角度思考,潜移默化地让我转变了着思想观念,从资料收集、整理,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步一步就像在教一个孩子学走路,小心翼翼,耐心地指导。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我和我的学生都在发生着变化,自己在工作中不再杂乱无章,做事情前先从各方面多思考,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学生也在表达能力,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正如张校长所说的那样,在教科研的研究中,我们学会了边工作边思考,先思考再工作,先工作再思考,让我们工作了若干年后,剩下的不仅仅是那几张引以为豪的奖状,留下的是自己认真的思考,留下的是能给别人借鉴的工作经验,留下的是自己工作的踏踏实实的脚印,让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留下的是自己充满活力的工作状态。以阳光般健康的心态去创设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体味教育的无穷乐趣,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滋有味。

附小的老师的确是幸运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吴正宪老师在我们学校都有附小徒弟,师徒相互听课、真诚评课,年青教师在反复的切磋琢磨中教学水平迅速提升。附小还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华夏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吴正宪、刘德武、王崧舟、付宝环、胡明亮等各个学科的国内名师汇聚附小,附小的年轻教师与名师“课堂教学对对碰”,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而这些活动中,都是在教师们主动提议,自主申报,竞争演讲,通过专家与学术委员会的考核认定,与学校签订达标协议,才欣然上岗。

【陶继新】马斯洛还说:“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有些需要,特别是精神需求,是可以大于我们的。如果只在山下徘徊,就永远领略不到高山的独特风景。但是,有的教师并没有这种攀登高山的主体意识,所以,需要高人引领,您就请来了一批高人,让他们去唤醒教师登临高山的意识。其实,您本人就是一个高人,只不过您想通过“外来的和尚”,给教师更加新鲜的感觉,当然,也有更高水平的指导。

三、评价制度

【张  萍】我个人认为小学教师评价首先应该进一步强调评价的学术权威性。纵观各个学校的评价方式,评价以学校领导检查为主,兼顾全校教师的民意测评,行政管理的色彩较重,学校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学术参与不足。优秀教师带有学术味道的专业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相对于行政评价来说更有权威性与指导意义。

【陶继新】学校是知识分子群居之地,也是学术味很浓的文化圣地。所以,强调评价的学术性,就会得到广大老师的心理认可。知识分子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领导,往往是嗤之以鼻的,而对于有水平的领导,而是敬之有加。对于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也多有敬仰之意。所以,评价中增加学术的含量,无异就会增加评价的权威性。

【张  萍】其次要进一步强调评价的引领发展性。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强调优劣甄别功能,忽视教师群体中固有的能力水平差距,如此年复一年的评价,势必会造成优者常优,劣者愈劣的现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更应着眼于促进教师寻求自我发展,如何使教师在清醒自知的前提下,“跳一跳,拿到桃子”,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如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应该是我们的评价着力解决的问题。

【陶继新】发展性评价是基于现实而为的。各个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绝对的均衡。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要使每位教师都有发展。这就需要您所说发展性评价。现在,在不少学校的学生中已经实行了这种评价方式,在教师中实施当是应中之义。不管处于什么方位的教师,只要努力向上,有所发展,都应当在评价中得到肯定与表扬。这样,每一个教师都会有所发展。当群体都发展之后,整个学校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

【张  萍】再就是进一步强调评价的简约实效性。过于繁琐、冗余的量化赋分耗费着学校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大而全的评价内容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压抑了个性,突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动态的、过程性的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内容和简约易行的操作程序可以有效地提升评价的实效。

【陶继新】大道至简,《周易》有言:“易则易之,简则易从。”而且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评价的繁杂化,往往会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不知所云,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了。

【张  萍】基于以上思考,我校正在积极建构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将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推至前台,精心打造权威学术评价团队。这些教师被称为“阳光教师”。邀请省内知名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代表到校担任评委,对自主申报参与竞争的资优教师从教育实绩、理论考核、实地教学等诸方面全面考核,评选出“阳光教师”多名,他们与学校业务领导组成各学科学术委员会。他们在职称聘任、评优评先、学术假期、培训学习中享受优先权。阳光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任期三年,每学年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人事部门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1.模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教学业绩得到家长及学生广泛认可。每学年在年级及学校中至少上2节示范课,有1篇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在学校当年出版著作或在正式刊物发表。在学校博客有个人专栏,每月有1000字以上专业研究心得发表,与同事分享。

2.担任主任助理,全力协助年级主任完成相关工作,年级教师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团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3.担任教研组长,带领一个团队进行教学研讨及教育改革,每学年围绕一个教学难题设计研究课题,进行深度研讨,教学质量良好并稳步提高,研究成效得到团队成员的广泛认可。

4. 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承担相关工作,并承担学校各项专业技术评委工作。定期主持示范观摩课或指导青年教师上研讨课、观摩课。

5.担任资浅教师导师,每学年至少带一位徒弟,从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技术水平等全方位给与指导帮助。

【陶继新】“阳光教师”之所以“阳光”,不只是因其本人有了一定的学术水平,而且还多有“助人”的能量与水平。这样,才能将阳光洒到更多老师身上,才能得到更多教师的认可。而且,这也是一种好的导向,您希望更多的老师发展起来,走出校门,走向全省,甚至走向全国。但是,如果某一个教师已经大有名气,而对全校教师没有起到引领与帮助作用。尽管也会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有些作用,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不言而喻的。您是希望群体发展,鼓励个人冒尖。虽然冒尖,可是,它不刺人,而是暖人。

我去采访有的名师的时候,发现本校的教师对其并不满意,问之成绩何在?往往“王顾而言他”,甚至有的干脆提出质疑,对校长发出不满的意见。我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感到您所推出的优秀教师,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有着发展的潜力。看来,“阳光”就是好啊!

【张  萍】您说得对,“阳光”真好!2009年学校105年校庆,附小教师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阳光教师评选:

笔试、说课、上课、评课,每一环节的测查都一丝不苟;出题、监考、批阅、评审,每一步操作都坚守阳光法则,用阳光的评选,评出附小人心中的阳光,教师信服,上级满意。这个制度的完善培养了骨干,造就了名师,孕育出无数新苗,学校走向健康、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进一步精心设计评价方案,以评价促培训,面向教师团队主体,引领教师为自己清醒定位,实现自主发展。如以学校整体方案为核心,学术委员会分学科建立《“星光教师”评价方案》(评价对象为从事本学科教学五年以上资深教师)和《“萤光教师”评价方案》(评价对象为从事本学科教学五年以下资浅教师)。星光教师评价强调合乎规范,并在规范中彰显创新,追求自我提升及自我完善,萤光教师评价强调学习反思,追求逐渐接近并最终合乎规范。以语文学科为例,两类教师的评价标准分别包括为:

星光教师(初拟稿):认真执行学校考勤制度,学年缺勤率控制在15天以内;按课程计划内容,完成所有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读书、古诗文、写字课程执行好;备课、批改作业合乎规范并有创新;每学年在年级范围以上执教“开门课”一节,在学校“教学视导活动”中课堂教学成绩在“良好”以上;学期教学成绩与年级最高分距离在学校规定范围内(1—3年级3分,4-6年级5分);学年家长、学生评教,认可度不低于90%;完成自定阅读书目的学习,有卓有实效的读书笔记;在学校博客有个人专栏,每学年有累计5000字以上专业研究心得发表,与同事分享;在团队中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强,同事认可度较高。

萤光教师(初拟稿):认真执行学校考勤制度,学年缺勤率控制在15天以内;按课程计划内容,完成所有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备课、批改作业合乎规范,教后反思富有实效;每学年听课不少于20节,邀请资深教师及学校领导听课不少于5节;学期教学成绩与年级最高分距离在学校规定范围内(1—3年级3分,4-6年级5分);学年家长、学生评教,认可度不低于90%;完成学校规定阅读书目的学习,有卓有实效的读书笔记;在学校博客有个人专栏,每月有500字以上教学反思发表,与同事分享;在团队中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强,同事认可度较高。

初步设想是:两个年段的教师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分学科分系列进行评价,不设人数限制,只要达标都可入选,可以逐渐延伸向管理、教辅岗位;在操作上突出自我申报、自我评价,学术委员会严格评价程序,公开公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评价标准根据教师团队整体实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改善,由低标准严要求,不求全而突出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团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上升到高标准严要求,促进教师工作水平由规范向科学、实效的不断提升。

【陶继新】评选星光教师和萤光教师,既为那些跃跃欲试想着发展的教师搭建了一个平台,也对那些固守阵地而不思进取的教师一个推力。这样,无疑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周易》上说:“日新之谓盛德”,而且说:“生生之谓易。”就是要让教师不断的求新,不断的前进,这样,才能生生不息,才不会有职业倦怠。其实,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即使那些被一般人忽略的教师,如果一直努力,也可能成为这种评选中的一匹黑马。而这种黑马的一跃而出,不但会给大家一个惊喜,也会让更多认为没有希望的教师奋起直追。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学校也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些评价中,我发现你们关注了学生家长、学生的评教,而且不能低于90%。这是很有见地的。教师教学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专家。而且,学生之评,还多是全方位的。他们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看重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度。家长的看法常常受到孩子的左右,当然,他们也可以亲临课堂。我们常说:“功夫在诗外。”我觉得,评课也是这样,教师之外的人评课,往往会有一个新的视角,会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

评价中还规定了读书与写作的要求,这种课外功夫的要求,会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老师大部分非常敬业,在备课时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有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与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时候,只能重复他人的故事,重复他人的言说,我称之曰鹦鹉学舌,邯郸学步。是不是别人的经验可以移植呢?虽然可以学习,但教学的本质不是“拿来主义”。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永远进入不到游刃有余的地步。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老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于是,就有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文化领地。这样,在教学当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与思想,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到“教学如有神”的境界。其实,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那有的老师说了,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读,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分认识到读书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备课确实需要时间,但是,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教下去,你教的还是别人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我提个建议,从今天起,你就开始每天拿出半个小时时间读好书,半年或一年之后,你用一个小时读书,两年之后两个小时。结果你就会发现,备课的时间逐渐减少了,读书的时间渐次拉长,但你的课却上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有了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这样,你的读与教就步入到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所以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如果说当今教师读书少的话,写作就更少了。但读与写恰恰是教师舍之不可的。我甚至认为,读与写是教师生命成长之双翼。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和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没有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是背诵,就不可能有文采斐然的佳作纷涌迭出。但同时,只读不写也不行,大量之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

我们看庄子的《庖丁解牛》,他为什么能够“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就是熟能生巧,技近乎道。写作也是这样,你如果天天写,写起来就会越来越从容。如果把写作和读书一样,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一种精神文本收藏的话,写作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与幸福。

当教师的读与写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之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就不但课教得好了,而且自己的生命状态也会变得好起来。因为好的书中,大都蕴藏着真善美,长期沉浸其中,当然就会受到影响了。

(原载于《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陶继新、张萍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一位阳光女校长的幸福追求——对话张萍校长
金陵中学附属小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十大事件
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张萍校长创意治校之道采撷
百年风雨教育路,逐梦扬帆再启航——记萍乡经开区翠湖小学(萍师附小教育集团翠湖校区)教师培训活动
高效课堂,绽放魅力 -----记耒师附小第十届教学活动开放月来源:耒师附小 发布时间:2018-06-01 13:22
中学教师评职称工作总结(新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