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回响

01

洗净铅华才是真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南陵路分校

梁华桥

今年10月23日—27日,“全国第六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在那里,我有幸能亲临现场,近距离聆听到了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语文教学大师、教学大家的讲座或讲课,受益匪浅。尤其是我观摩余映潮老师两节课后,产生了一些感想愿与大家分享。



一、板块教学条清理晰

余映潮老师课堂所体现出来的亲切从容、张弛有度的大师风范,以及他课堂上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板块式教学思路”?从相关资料知道,“板块式教学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教学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纵观余老师执教的两篇课文,运用的都是“板块式教学思路”。比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主要设计三大板块:一、读懂;二、读深;三、读美。再如,《记承天寺夜游》,虽未明确写出,但从整体思路来看,也是三大板块构成:一、读课文;二、背课文;三、赏美句。而且每个小板块又分成若干个步骤。

这样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条清理晰,布局完美,内容厚实: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向前推进;具体的教学内容则“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分层推进,步履扎实,思路严谨、缜密。



二、抓住根本不枝不蔓

我看教师对一篇课文的讲解分析,总跑不掉两大方面,一是课文的内容主题,二是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这是根本,必须抓住。如果抓不住这两个根本,任何的讲解形式和分析技巧都是徒劳的、无效的。

余老师的讲授,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根本。比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主要就是抓住该寓言的主要人物形象、深刻的寓意和写作技巧;《记承天寺夜游》,则主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复杂的情感和呈现出的完美的结构章法。这样就扣住学习目标,抓住了这两篇课文的根本;至于文本中与此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尽量少讲或不讲(最多点到为是)。

我观余老师对课文主题和技巧的分析,其过程和形式都是很美的,就像是画荷花:画茎的地方,寥寥几笔,淡淡一带,绝不旁逸斜出;而画花的地方,则不惜笔墨,浓抹重彩,确实做到了“抓住根本,不枝不蔓”。



三、启发诱导要言不烦

为了阐述我的观点,我摘录了我听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一段课堂实录:

浅议表达技巧(节选)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夹叙夹议的,如果没有议论,叙述就失去了基础。

师:把你的说法改一下:叙议结合,先叙后议。

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欺欺人,但雕像者的回答是“这个算饶头,白送”,这就是侧面表现它不值钱。

师:好,但“自欺欺人”这个词可以不要用。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则寓言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赫拉雕像的价钱、宙斯雕像的价钱和赫耳墨斯自己心里想的价钱和雕像者给的价钱,很好地写出了赫耳墨斯是根本不受人重视的。

师:对照鲜明。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篇文章用了衬托的手法,先写的是赫拉和宙斯雕像的钱数,而赫耳墨斯希望自己能够值的钱比他们的更多,从而体现赫耳墨斯十分爱慕虚荣。

师:又是对比,又是衬托。

生:这篇文章还描写了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只想受多大尊重,体现了他爱慕虚荣。

师:想,又想,几次写到想,还有“笑”,也是写心理活动。

生:一开始的期望值很高,最后的“白送”写出他的心里落差。

师:反差很大。这种反差其实就是一种表达技巧。

从这段文字看,余映潮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语言要言不烦,非常简洁明了,没有一句废话,每句话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多余。但在这短短的不足80个字的启发、诱导和点拔下,学生思绪不断,渐渐深入,直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这篇寓言精妙的写作技巧也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和理解。

我想,如果没有很深的语言功底,没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在这样极短的时间内和这样极短的文字里,是很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深入讲透彻的。



四、归纳总结精到精辟

我体会余老师的归纳总结分两个方面:一是他和很多老师一样,在整个课文讲解后的归纳总结;另一则是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后也都有归纳总结。

我一直在一线教学,也听过很多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我看第一方面老师们大都能做到;但第二方面能做到的老师可就不多了,做得好的更是寥寥无几,像余老师这样做得“精”的则是凤毛麟角的了。

我还注意到,他的每一个归纳总结,都不是把自己现成的所谓“规范”的“答案”生硬的强加给学生的,而都是在和学生对话、交流、互动,分析、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直至水到渠成,自然得出的结论,这是我欣赏的,也是我必须学到的。

我更最欣赏和学习的,还是他精到精辟的总结性的“语言”。

还是以《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课为例,在和学生共同分析完写作技巧后,他用屏显手段进行以“神”喻人、“对话”展开、“白描”手法、留下“空白”。最高妙的手法是“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再如,在该文全部讲解后,他总结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读与练中学语文,懂道理,练能力。同学们很聪明,谢谢大家,下课!”

你看,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话语,多么朴实无华,多么精到精辟。一节课大量的读说听写,启发诱导,分析讲解,最后都紧紧浓缩在这几个关键词语或者几个小小的短语中,学生要记住的也就这简短的一两个要点,理解的也就是这一两个真理罢了!如此归纳,如此总结,如此结论,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有人文关怀,还有热情鼓励,学生能不理解吗?能不牢记吗?

观摩大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的感悟确实很多:无修饰,无虚假,无华丽,无造作,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洗净铅华,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走进真实的语文课堂,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

反思一下,自己无论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语言等很多方面和大师相差甚远甚远矣!今天有幸走近大师,亲临大师的课堂现场,我要向大师学习,改变我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争取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努力进取,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02

繁华落尽见真淳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刘  慧

“繁华落尽见真淳”,繁华是永无止境的,以后愈来愈繁华,繁华永久没法满足人的愿望,到头来人还是要寻求深层次的内心的东西,那些都是最真最纯的。

思来想去,觉得这句话形容余老师的课再恰当不过了。

这次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两节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记承天寺夜游》。一篇是耐人寻味的寓言,讽刺了那些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人;一篇是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抒发了苏轼身处逆境的忧郁、苦闷之情,这在乐观、旷达的苏轼身上是极少见的。两节风格不同的课,却被余老师演绎的同样精彩——繁华落尽,本质回归。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本身是一则学生一读就懂的小寓言,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深入文本,摒除“不求甚解”的情况呢?整堂课以朗读贯穿,上课伊始,教师的一句话“同学们,请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到课上“读懂”“品读”“读美”三个主要环节,无一不是在朗读中让学生自己读出了深层次的含义。在“读懂”环节余老师一句“读懂这则寓言尤其要读懂赫尔墨斯这个人”将人物形象这个大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很快就结合短短的几句话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赫尔墨斯”;第二环节品读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看似依旧是读,但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在教师简单的引导中进一步深入文本,最后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将其表达作用落实;有了前两个环节,在“读美”环节,学生非常顺畅的读出了赫尔墨斯的骄傲自大,在学生齐读中读完第一段,教师一声“停”,戛然而止,表面是读的过程的戛然而止,又何尝不是故事的戛然而止,这种悠长的余味就在这“停”字间跃然而出。

《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的教学中,余老师设计了“一起来了解”“一起来朗读”“一起来读背”“一起来品味”四个环节,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方式。在“一起来朗读”中设计了齐读、尝试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念、盖、但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欣然、亦)、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个环节占用了课堂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当时在台下听课的我不时的看时间,心想这样下去整节课就都在读了,除了读估计什么也讲解不了了。可是台上的余老师气定神闲的指导学生一遍一遍读,读到最后,看似无意之中,文言的味道、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伴随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回荡整个会场,这让台下的我震惊。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背”是让学生烦恼,让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一起来读背”环节,首先是计时学生自由读背,然后余老师用“同学们,大家背一遍,我就告诉大家一点知识”,在这种“棒棒糖”攻略的激励下,学生不知疲倦的一遍一遍地反复背诵,余老师每当学生背完一遍就告诉他们一点知识,师生之间的配合宛若天成。在最后“一起来品味”的环节,对于千古名句的品读有了前面数以十遍的诵读,自然水到渠成,在一般老师课堂上反复引导却始终无法启发学生的问题,竟然就在这种反复诵读之中自然流露。在平时的授课中,一是怕朗读耽误时间,二是怕朗读中学生会过于兴奋,课堂节奏变得松散,所以很少放手让学生读,余老师这堂“以读贯穿”“安静却又高效”的课堂,带给我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不得不思考自己之前的课堂,更更启迪我要在之后的课堂中“让学生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两堂课中“听我讲,做好笔记”这句话,也时时从余老师口中说出,现在可能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不敢讲,可是余老师这样讲了,还这样做了。如今的教育形式如同“百花争妍”的春日百花园,可谓各路高人、各种课堂模式层出不穷,那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呢?尽管答案不一,但是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学生不能凌空蹈虚,要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或许余老师这种本色课堂在教育百花园中无法光彩照人,但却能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

余老师的课堂是本色课堂,是本质回归,但这种“见真淳”必然是“繁华落尽”之后的回归。看似简单的课堂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驾驭的,它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力。首先,美的课堂源自于教师的广泛积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注意积累。大到广泛的读书,小到时常的教学反思、课堂事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的课堂小事我们如果能够用自己的笔每天都记录,那假以时日,必然能从这些小事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再能从书籍中汲取适合自己的相关理论,课堂必将能真正的得到锤炼,也必将会越来越美。其次,美的课堂源自于教师的深入解读。教师的深入解读则源自于平时的海量积累,但是有了积累还需要一个教师的教育激情——“对语文的热爱”或者说是“对文字的热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一通知识则过,表面知识的传授是最基本的,相信初中的孩子能够自己解决大部分的知识,只需要老师适时疏通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中除了要备教材之外,还应该备与教材相关的一切,触类旁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以适合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学生自己透过文字去领略、体会。或许我们辛苦的付出只能变成课堂的穿针引线,但是要想能够掌控课堂必须要有之前的不辞劳苦。还有,美的课堂源自于教师的大胆放手。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畅所欲言,所答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始终把学生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似重点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达成,但是深究起来,其中又有多少是学生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思考呢,在这种课中学生就是配角,配合老师完成展示;另一种则是课堂充满激情,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短短的45分钟内上演,这样的课堂驾驭者首先必须承认他个人的才情,但是整堂课下来更多的是教师个人魅力的自我展示,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早已将文本抛在脑后,一堂课下来无非是教师舒展了,学生活动了,但学生也失却了最本质的东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课堂是短暂的,但是每堂课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我们期待语文教师能“传道授业解惑”,自己广博积累,然后厚积薄发,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到最终的传道——品读传统文化。让我们的课堂在安静中得以高效,在本色中不失精彩。

原载于《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2)》,陶继新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学之心相映成辉,秋日研训浪潮翻涌——“柳咏梅名师工作室”2019年秋研训活动报道
怎样做个有“言”值的老师?这位特级教师的经验,不看太可惜了!| 观点汇
读书体会
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把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学)-柳诗-搜狐博客
教学目标达成度观察与分析
11月16日,星期二,阴,高一语文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