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涂演婧 | 醉忆江南年


《 醉 忆 江 南 年 》

(美文)山东  文/涂演婧

我的故乡——池州,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城市。

远嫁山东,我总爱向朋友介绍家乡著名的九华山。其实家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点丰富,在全国名列前茅,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还能说自己身处异乡,是名异客吗?看着自己手里印着的地址为山东寿光的身份证,不禁傻笑,来句自我安慰:“籍贯是改不了的,身份证号码永远是342901的开头。”

从2011年的春节开始,我已经在山东寿光过了七个春节。南北方的巨大差异,从最简单的说起,年夜饭就是一个代表。

小时候, 城里人怎么过年,我从未感受过。总觉城里的亲戚都是关在笼子里,各自在家的餐桌上围着庆祝。他们过年哪有我们农村人来得热闹,丰趣!

先隆重介绍一下老祖宗的年夜饭。除夕当日早饭过后,有的人家就开始备上山祭祖的供食,我家是由奶奶独自操持。打小我就和弟弟尾随爷爷、父亲上山。好在除夕祭祖不用每一处都去坟前,大人们会选择几处临近的祖坟,在一座合适的祖坟前轻轻呼唤临近的祖先过来一起“用膳”。相对清明节,祭祖时间很快。清明节那天,每一处祖坟必须在坟头祭奠。我家祖坟特别多,凭记忆细数,将近十五处。所以无论怎么祭,我家都是最晚结束。

等回到家门口,还要摆上三堆纸钱,再将菜碗摆好,似乎老祖先们要到家门口围个“满汉全席”。这时候,小孩子是不可以多嘴多舌,如果疑问“不是已经上山祭过?”诸如此类话语,必将招来大人的不满甚至责骂。通常是我来倒酒,弟弟给纸钱点火,大人才准备燃鞭炮。门口燃的鞭炮比在山上炸的时间长,偶尔还会多点几个“冲天炮”。弟弟胆大,仰着头,咧着嘴,对着天空爆开花的炮仗哈哈大笑,那模样,跟我有一次晚上看到流星雨一样开心。而我早就躲得远远的,他总嘲笑我“小丫滴,阔胆。”(老家方言:小女生,胆小鬼)。然后几个人一起虔诚地跪拜,这最重要的仪式算是圆满落幕。

(这里延伸话题,和北方不同:老家祭祖是用两碗米饭,外加三类菜品,多以鸡,鱼,(猪)肉或肉圆子为主,偶尔也有油煎豆腐。到家后,米饭都是留着喂鸡。菜类一般都会重新洗净,二次温热后给大人吃,我家是爷爷拿来当下酒菜。一般不让我们小孩动筷子,说小孩吃了会变傻。这和北方又有了差异,北方祭祖主食是饺子,再加几类菜品。回来后,饺子是鼓励给孩子吃的,说可以保佑孩子出息。小时候,我总以为是大人觉得那些菜品在山上暴露时间久,再说又落了鞭炮渣,纸灰等,怕孩子吃了闹肚子。因为我也是后来才知道那些菜会重新洗净。现在看来,也许我猜对了一半。重要的还是,南北方人思想观念不同吧。

记得有一次在山上,爷爷刚摆好纸钱,猛回头一看,嗳,莫名其妙,鱼尾巴怎么不见了?爷爷一看原来是站在我前面的弟弟和表妹两人各自正拿着半截鱼尾巴津津有味地啃。我比较老实,不敢作声。一边看热闹,一边心想“完了,完了,老祖宗要生气的,待会你们俩肚子会疼。”果然,听到爷爷俯身低头对着墓碑说“老祖宗,莫怪,孩子不懂事,回头好好教育。”爷爷的话好似神丹妙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果真的肚子疼,大人又要重新替孩子请罪老祖宗。回家后,用一个瓷碗舀点水,取三根筷子。俗称“站筷子”,其实是在挨个请示老祖宗,认为有病在身的人“沾了祸事”。

老人习惯从碗里捞点水,湿湿筷子顶,嘴里不停念着祖宗称谓,直至叫到谁时,三根筷子站立,就说明是谁附了身。啥时候筷子倒下,说明老祖宗离身要走了。抓把米,端着筷子碗恭送老祖宗,老人还会说些话,声音很低,不用想,也是讨好老祖宗的话吧。还别说,好几次我那怪病就是这样治好的。至于什么病,无非肚子疼、头晕类。(终于上了初中,学了物理,我才搞明白这三根筷子的神奇。)老家迷信思想挺严重,不仅表现在此,更不亚于山东人。此处不宜言语过多,先言归正传。

“偷吃鱼尾”这件事过去二十多年,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之后每年一到祭祖扫墓,大人总会调侃弟弟妹妹的“光荣历史”,我便在一旁偷笑。)

祭祖仪式结束,到家几个人一起忙着贴春联。很小的时候,春联都是父亲写的,包括不识字的左邻右舍家的春联,他们都特别客气地来我家麻烦父亲代笔。站在一旁,欣赏父亲“作对子”,好比如今女儿观看动画片《小猪佩奇》般享受。父亲的字,赏心悦目!可是渐渐地,父亲工作忙,家里的春联也都采购了。但是父亲的笔墨依旧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回忆起多少个春节,我曾将王安石那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写成两幅春联,自我陶醉,父亲看着笑得像个孩子!还有那幅我写的“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连续很多年总被父亲小心翼翼地贴在猪圈门口,父亲这一举动,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精神力量。

奶奶和母亲要从早忙到年夜饭上桌前,我协助她们打扫卫生,她们杀鸡、洗菜、剁肉、添柴火等。仿佛那天烧的柴火真够平常烧一周。袅袅升腾的温暖炊烟冒出厨房顶的烟冲口,随风飘散到远方,那是带着年味儿的幸福炊烟!当然吃完饭,奶奶和母亲还会继续忙。为了摆上一桌好酒好菜,饭桌上少不了鸡鸭鱼肉,还有最普通的新鲜果蔬配菜。比方说苹果橘子,母亲会将苹果切成大小一致,再将苹果块儿围成圆圈,摆放在盘子里。偶尔夹杂着橘子,最后将一整个分切的苹果放盘子中间。母亲会来点小创意:将一根洗净的蒜插入中间的苹果心,那根蒜最终是父亲的菜。这就是一盘独特别致的果蔬艺术品,在我和弟弟眼里,那比星级饭店里的果蔬更诱人,因为我们都参与其中的制作。弟弟调皮,有时会将瓜子、花生或糖掺合入盘。这是寻常百姓家最普通不过的果盘了,它是我和弟弟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甜蜜,果盘盛满了一堆爱意。

我和弟弟早就换上了新衣服,两人便相互欣赏,高兴得手舞足蹈。你追我赶,从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门外“稻床”(南方院子通常没有围墙,地面常用于收割季节晾晒稻谷,故称之)。从一楼爬到二楼捉迷藏,下好赌注:谁找不到躲藏者,谁就给躲藏者压岁钱。弟弟调皮灵活又胆大,常常藏到三楼顶,那是黑漆漆的杂物世界,吓得我不敢上去。所以我总要输掉点压岁钱,我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我们就是在各种游戏中,不急不慌等待年夜饭上桌。

弟弟还爱玩一种小鞭,老家俗称“擦鞭”或“甩炮”。比火柴盒大的那种,玩的时候跟擦火柴似的,用力一擦,“呲”的一声,我就跟飞毛腿似的又逃得老远。生怕趁我不注意时,他将小鞭扔到我脚旁,只要“啪”一声,我立马跟触了电一样,浑身哆嗦,吓得嗷嗷直叫,然后死追着弟弟去报复。更可怕的是有一次,他居然趁我一不留神,将小鞭丢入到我新衣服的口袋里。结果可想而知,新衣服口袋炸开了花,母亲狠狠揍了他一顿。我那才叫真正的触电,还好冬天衣服厚,皮肤没有受损。以至于现在,我看到鞭炮仍然恐惧。

母亲总是大声呼唤我们帮忙端菜,年夜菜终于陆陆续续闪亮登场,我们边吃边看电视。因为南方农村有取暖神器——火桶(注:木桶造型,直径不到一米,有大有小。木桶内部放置铁筛,铁筛下面便是火盆,内盛农村烧的柴火,偶尔加木炭,双脚踩铁筛上取暖)。所以坐在火桶内,吃着丰盛大餐,听着外面鞭炮齐鸣,饭桌上缭绕着扑鼻的火锅暖香……我们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儿,那叫一个乐啊!我家差不多每年开始新闻联播时,所有人才入座,奶奶和母亲终于可以休息一下。我和弟弟最爱吃的一道菜莫过于“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每逢过年过节餐桌上都会出现各式肉圆、鱼圆、豆腐圆等,以讨个好彩头。只要这道菜上桌,就代表圆席,一家人开始碰杯吧!

村里有的人家傍晚就吃完年夜饭,加入到了麻将场、扑克游戏中。  有的人家甚至把年初一凌晨该干的事提前行动——上庙里烧香祈福。大年初一庙里人山人海,不如除夕夜打着手电筒赶路去小庙。这时候清闲,祈福时,声音再小,菩萨也能听到。

我们家的年夜饭桌上,经常会迎来东邻西舍的熟悉面孔。添几双筷子、几个酒杯,一起相互问声“过年好”。农村人乡情观念强,平时忙于农活,除夕夜的饭桌上,似乎要相互絮叨这一年到头的收获。就算邻里间有什么误会或不和谐,也会瞬间一笔勾销,感情立马升温,那场面看着打心眼里亲切。(这里顺便提一下,寿光人习惯大年初一早上串门拜年,天麻麻亮就挨家挨户开始。)

当然,我们一家人吃完饭也会串门左邻右里,我家年夜饭很晚才结束,去别人家拉拉家常,吃吃瓜子果糖,看看春晚,似乎是一年里最幸福甜蜜的时刻!邻居还给我和弟弟压岁钱,一般五元或十元。也不必客气就收下,因为父母也会给邻居家孩子压岁钱。压岁钱的互给也像是被纳入了礼尚往来的传统习俗,当然还有自己家长辈给压岁钱。我家一般都是吃过饭,大人才准备掏压岁钱。那时候,爷爷的钱总是被装在最普通低廉的软纸香烟盒内,印象最深的的就是深黄色的“红梅”牌香烟盒,我想至今,爷爷依旧使用如此简单而另类的“钱包”吧!孩子们开心,收压岁钱也成了每年春节最期盼的事情。我常常把收到的压岁钱放枕头下,这也不是老家的习俗,而是我自己的一种习惯,枕着钱入梦,算是一种憧憬吧。按照老家的习俗,除夕夜整夜所有房间和客厅都开着灯。我常常睡不着,眼望着小灯泡,我总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争取长大挣钱孝敬家里的长辈。

除夕夜,我经常守岁到零点。父亲和弟弟常常光顾村里的麻将或扑克游戏,一般会赶在零点前回来。他们很重视新年时钟敲响那一刻,点燃长长的一挂鞭,再点上几个“冲天炮”或烟花。我总是守在电视机前,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等候春晚主持人满怀欣喜的高喊: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一个崭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在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民族——和谐兴旺,国泰民安!还有十五秒”

“让我们一起,预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里只是凭记忆描述)

零点一到,外面的世界顿时炸开了锅。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烟花爆竹争先腾空。最难忘的就是2000年零点时刻,父亲激动不已,他和弟弟站在门口,观看他们点燃的鞭炮,聆听新年钟声敲响……

写到这里,不禁感叹时光荏苒,有些故事自己读着也忍不住热泪盈眶。怎能不激动,怎能不留恋,我在美丽的故乡一共度过21个除夕夜,2009年春节,当时工作在无锡,没有回家过年。

一转眼,自己年近三十,今年的除夕夜还是在寿光过的。看着懵懂可爱的女儿听到爆竹声,和我童年时期一样惊恐的模样,我抱紧她,轻声安抚“不怕,宝贝,有妈妈在,过年啦……”感觉眼前的一切甚是熟悉。

小时候过年,我家的年夜饭菜香能飘到长江流域;如今,在寿光,我端起碗里的饺子,这热气腾腾的香味儿,只能随风飘散到浩浩荡荡的黄河岸。我不再当年那个小女孩,我远离了故乡,离长江远了,离黄河更近了,有了剪不断的乡愁。

都说年味儿变了,其实味道没有变,是我们自己变了。就像我:长大了,为人妻,作人母,日渐成熟…… 我只想说,我还是最留恋江南故乡的大年夜味儿!



 作者风采简介 

涂演婧,80后女青年,护士职业,祖籍安徽池州,现居山东寿光。《齐鲁文学》责任编辑,爱好英语、文学和诵读。阅读不止,笔耕不辍。散文和诗歌多见于《寿光日报》、《中国劳动保障部》及多家文学原创公众平台。一位江南女子,向往如鱼得水般生活自由自在。


主编微信:rocola2010(中 国)

最美作家,一生只为您守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东乡俗记忆(6):过年
长辈没教也要懂的人情世故
团团圆圆,浠水年夜饭!
过大年作文
一个农村家庭,是怎样失去年味的
写春节的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