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备课
自:西湖谐人 > 《教育辅导》
【老百晓在线】『www.lbx777.com
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家』
http://www.lbx777.com/default.html
【老百晓在线】『www.lbx777.com 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家』
http://www.lbx777.com/default.html
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了。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荼,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备课有效是前提。换句话说,教师备课无效,课堂教学必然无效。
说起备课这个话题,谁都会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那位老师一辈子的备课与15分钟的备课,的确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近日,看了一本书——《名师备课经验》。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也无不证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备课于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于永正老师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他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于老师钻研教材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每篇课文,于老师都要读五遍以上,读得万无一失,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于老师备“朗读”,除了自己“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外,还常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用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于老师钻研教材的第三步即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谋篇之法。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诵的,老师先背;要求回答的问题,老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老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于老师认为,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于老师专门阅读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部分,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在网上搜集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通过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查阅,让教师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课堂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二、善抓“课眼”
我个人认为,“课眼”就是文章的眼睛,也就是课文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备课时抓住了“课眼”,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进行建构——“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抓住“好好活”展开对话,从“娘俩好好活”,“我俩好好活”到“我们好好活”。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经过反复吟诵,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才是本首诗的“诗眼”。
正所谓“挈领而顿,百皱皆顺”,抓住“课眼”,才能统揽全文,有的放矢,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精雕细琢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优质高效的收获,就必须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窦桂梅老师在设计《秋天的怀念》时,曾经对课的开头九易其稿,才算满意。王崧舟老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也是反复推敲、多次锤炼。在设计了第一版本实施之后,王老师认为虽然如此设计入情入境,震撼人心,但是同时也发现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过于表面。于是,经过痛苦的自我否定、灵魂的涅槃之后,诞生了第二版的教学设计,从而营造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对此,王崧舟老师仍不满足,他又发现第二版本的设计,“悟有余,疑不足”,于是仍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于是,对情感型语文课驾轻就熟的王崧舟老师决定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于是,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随之诞生。正是有了这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才有他“诗意的栖居”,才有他“生命化”的语文教育。
四、入情入境
文人做文章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作者把无限的情感倾注于文章当中,教师自然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入文本的境界。例如,孙双金老师在备《二泉映月》时,真正做到了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孙双金老师通过朗读、通过思考入文之境,反复吟诵课文,读通、读顺、读畅,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同时,孙双金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倾听《二泉映月》这首名曲。从那如泣如诉、优美凄婉的曲调中,孙老师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听到了阿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听到了阿炳同悲惨命运的抗争,听到了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孙双金老师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阿炳有关的一切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迹、生活经历,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最大限度地走进阿炳内心,与阿炳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
如此,拨人情弦,情智融通,灵动高效,引人入胜,才有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
五、深入浅出
蓝英年先生论治学之道时曾说:“深入浅出是功夫,浅入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尚为可,浅入深出最可恶。”
这“深入浅出”是治学的方法,也是治学的境界。具体地说,教师钻研教材要“深入”,处理教材要“浅出”,这样才能对学生循循善诱,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仍以《二泉映月》为例,当孙双金老师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后,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教法,在反复琢磨之后,决定从“听”字入手,设计了“四听”《二泉映月》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一听《二泉映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曲子给我们的感受,设计问题: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第二步:问小阿炳在二泉边听到了什么?
第三步:问阿炳长大后再次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只听到了这些而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第四步:小泽征尔首次听到《二泉映月》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为什么要跪下来听?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
这“四听”环节里犹如四个台阶引领学生步步登高,层层推进,逼近文章和曲目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
如此“深入”,如此“浅出”,如同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的课堂,必定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课堂,必定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课堂,必定是彰显着个性色彩的课堂。一句话,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双循环”备课是我校在备课上新路子的起点。“双循环”备课是第一次的备课,大家在商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再由指定主备人来拟写比较详的教案;在下次即第二次备课时,探讨出完善的、可行的、最佳的精案。这样对新教师来说对知识的挖掘,吃透教材,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有更深的意义;也是新人们锻炼的最好时机,更是多年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再提高的良机。可以说双循环备课是新备课途径的飞跃。
一、“双循环”备课是新教师的引路灯
双循环备课是以各年组为单位,老师们的交流逐渐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由无组织变成有组织;由个人负责全盘工作变为科组统筹,备课人人落实。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实践锻炼机会,积极参与进来之后,确实品尝到了双循环备课的甜头:
1 双循环备课增加了老师学习的机会
自从开设双循环备课以来,很多具体的工作化整为零,如教案落实到了每个人的肩上。以前是各写各的,现在从过去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个人备各课的局限,使新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不同的多元化的理论知识。
2 双循环备课以年组为单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
众所周知,同一年段的孩子其心理特征大致相同,老师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相近。首先以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老师们可以就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与同年组的老师磋商,青年教师可以无顾忌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而其他老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学习中探究如何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新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3 双循环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集体备课中有一个“集体研讨”的制度,就是每位教师都要给教案提一些意见,共同研讨教案,共同制定出精案。因为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在知识的叫真儿面前人人平等,对青年教师来说,是在实践中积极思维,敢想、敢做、敢创,为教育事业的腾飞,施展才华、创新教学新路提供极好机会。亲历参与进来,更快提高自己,发展自我。
二、“双循环”备课是老教师的再提高
1 “双循环”备课是老教师在备课上的新版本
教材的版本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给了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等于给了教师选择教学思路的权利。但相对老教师来说,备课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质变相对比较难,普遍会穿新鞋走老路,跟不上学生的思维。所以对于老教师来说,创造新备课模式更重要。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双循环”备课方式会在短时间内,使老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取得新的飞跃。
2 “双循环”备课是老教师的再提高
“双循环”备课的第一次备课是每人都参与,人人亮各自的观点。目标就是备教材、备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深刻含义。老教师就不能停留在旧知识、旧教材、旧方法上,也要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设计新的教学手段,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教师争先亮新点子,老教师就应在经验的基础上亮出更高更新的金点子。这样才有新青年和老教师交流的空间,在知识的纽带中建立知识要点的共识,为新教学要求设计出精美的教学设计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双循环”备课是新备课途径的飞跃
“双循环”备课在我校已是可行的“五案定教”备课模式《教学五年级份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的第一次学年集体备课:学年组四位教师在个人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体研讨,从知识要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达成共识,通过交流个人教学流程预设突出了教法的研究《份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的第二次学年集体备课:由主备人在电脑中展示已形成的本节课教案,与学年组其他三位教师进行研讨,加以完善,突出进行细化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的构建、实施有三点感想:
1 “'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的出台,再一次强化了教师“功在课前,利在课中”的思想理念。
2 “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突出体现了两个字:“研”和“实”。研: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实:努力把备课落到实处,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依据“'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我们教师个人备课记录的呈现为“个人研读、集体研讨和个性调整”三大板块,更关注了对细节的研究。“双循环”备课新方案,意义深远。长期坚持下去,定会使我校的教师素质飞跃发展,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阅读教学目标制定策略
备课: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如何备课
让备课成为一种幸福
思考:备课写教案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新教师如何备课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如今的“课”该怎样备
备课刍议
我是怎样备课的
备课≠背课
对新课改下有效备课的探讨
语文单元备课之我见
有效备课略谈
备课要突出三个“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
从《名师备课经验》看有效备课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
浅谈新课改下的备课
我的备课心得
漫话两种“备课观”
让备课在创新中涅槃
浅谈新课程备课
语文备课五要诀
“老生常谈”话备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于漪备课法: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
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能只见课文不顾其他。要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例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由“晋”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引《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满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说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所谓“深度”,绝不是离开课文和学生实际故作高深,它是严格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所做的不止一次的反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才会螺旋式地从表面进入深层;所谓“深度”,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引”,着眼于“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分析事理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挖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深入进行了思维的严格训练,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
选择个性化教法——于漪备课法之二
于漪老师认为优化的教学内容,必须经过学生感官的接收、头脑的加工,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智力成果。而影响学生心理内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选择、组合、优化各种教法。
因此,她在优化教法时有两个控制点。首先,丰富多样的教法源自她对课堂教学本质、职能和规律的不懈探索、全新理解和深入把握,这是她优化教法的外控点。其次,自觉审视个性,认知特点,努力发掘个性认知中潜藏着的教法学法因素,进行同化优化,以扬长避短,这是她优化教法的内控点。
在教法上于漪老师从不定于一尊,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法”,鼓吹什么“法”。对她而言,教法从来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在阅读教学观念指导下,面对着学生,从她的灵性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如风行水上,“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实际出发,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移植、加工、改造、创新,形成课如其人、“法”如其人的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教学上她重视课堂设计的“巧”,教学过程中她重视“情”,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优”。
“全程备课”前奏曲:课前预设备课
赵景瑞备课经验谈之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而当备好的教案拿到课堂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情况。此时,教师应怎么办?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根据自己40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提出了“全程备课”三步曲:即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
课前预设备课,仅是备课的前奏。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课前的预设备课,不同于传统的备课,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钻研、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教案。这就需要在备课时树立四大新的语文教材观——
备课新理念之1:看重教材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教书目的而言,教书要育人,不做教书匠;二是从育人途径而言,育人要教书,在教书中育人,不做空谈者。必须看重教材的原因在于:1.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2.教材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依据;3.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4.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备课新理念之2:看透教材
既然语文教材赋予了这么多东西,确实要看重教材,又为什么要看透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呢?可从以下不同角度看透教材:看透教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例子,目的是为了学生。学生不是为教材服务,而是教材为学生服务。语文教材是举例,也是范例。课文都是精选的,练习是精心编写的,在实践中学语文是必由之路,别无他途,学例就是实践,仿例、用例
“举例”与“范例”观念 语文教材是举例,也是范例。在实践中学语文是必由之路,学例就是实践,仿例、用例中正是在学语文,理解、欣赏、积累、运用语言。
“一粟”与“沧海”观念 语文教材仅是浩如烟海的语文体系中的沧海一粟,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鼠目寸光;只见森林,不种树木,是虚无缥缈。以一粟之学游沧海之语,以少学多才是方向。
“借用”与“凭借”观念 纳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不是专门为教材写的,而是选来的,借来一用的,用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看透这一点,就会跳出教材思考。
“煤块”与“煤球”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犹如“煤块”,是资源,可以再利用。另外,语文教材又是经过精雕细刻加工的“煤球”,看透这一点,就会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发、驾驭教材。
“要懂”与“能懂”观念 课文要读懂,但从培养学生角度看,要着眼于过程与方法,变学会为会学,独立读文能懂,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及习惯。
“语境”与“语言”观念 在语境中学母语是必由之路。但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学词法、句法、章法,要联系生活,要联系上下文。
“共创”与“共识”观念 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共创。看清了这一点,对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大有裨益。
备课新理念之3:钻透教材
仅仅能看透教材是不够的,还要钻透教材。钻透教材是预设备课的重要前提。以一篇课文为范围,应从以下几方面钻研教材:
钻“面” 举《鸟的天堂》一例,全文按时间可分两部分。常见老师这样说: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树,第二天清晨看到的无数的鸟。这种理解将两部分完全割裂开来。其实,树中有鸟,鸟在树上,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讲鸟与树的亲密关系,才真是鸟的天堂,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钻“线” 把握整体不仅要钻面,也要钻线。它是纵向地整体把握,是深层地整体把握。可从结构、主旨、情感等角度钻线。
钻“体” 以文本为依托,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补充有关资料。这样钻研,利于课内外结合,利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利于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第一场雪》,从表面上看,是篇写景的文章,但当你了解到写作背景后,会有新的认识。当时祖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这场雪,是预示着国家即将走出困难低谷的第一信号。
钻“点” 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局部又离不开整体。应善于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钻研反映整体的字、词、句、段。通常钻点有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譬如,老舍的名篇《猫》中有个重点句:“它……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此句可以充分从七要素上挖掘。
备课新理念之4:用足教材
吃透教材很重要,但并非目的,用好教材才是目的。如何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操作呢?如何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仅仅吃透教材的七要素是很不够的,要让教材为学而用,为教会学生怎么学而用,就是要善于用足教材。可从品、扩、疑、异、争、联、移、评、融、积、盲11个点上去备课,去设计教学。
赵景瑞备课谈:在备课中用足教材
■关键词1 品点
品味语言的音、形、意、道、境、情、采。比如《田忌赛马》一课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这句既好懂,又似乎没什么文采,若跳出文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教者应该启发学生想想原句哪些词能使说的两句缩为一个句子,从而品味到“他们”“各自”的作用,解读内容品味用词,透过词意探索出概括功能,从个别到一般规律。再用“各自”造句,扩展运用,又一次跳出教材,借此练理解后的表达。
■关键词2 扩点
教材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再创造的空间。书本上的每篇课文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这些正是给学生练语的空间,是极好的扩点。
比如传统课文《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后得出结论:小河既不深又不浅。课文虽完结,但事情可延伸,小马过河磨面回来,还要过河,与老牛、松鼠有一番对话;小马回到家,也要向老马汇报自己两次过河的经历及感受,这都是训练学生理解表达的扩点。
■关键词3 疑点
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极为重要的学问。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质疑,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无疑处质疑。
如《白杨》一课,有个关键句:“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可设计质疑环节,启发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
质疑的内容范围很宽,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有五层:(1)疏通性问题,即初读课文提出的文章表现的疑问。(2)深究性问题,即提出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问题。(3)鉴赏性问题,即有关表达形式的赏析疑问。(4)延伸性问题,即课文读懂后有关的扩展知识。(5)评价性问题,即对课文各方面提出不同看法。
■关键词4 导点
新语文课标多次强调创见,意在鼓励求异,开拓创新的空间。备课就要抓住异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例如,课文《惊弓之鸟》,可设计求异问题:到底是谁使大雁从天上掉下来?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射箭能手更羸的功劳啦。但若换换角度,就会求异。
■关键词5 争点
备课要善于抓住教材揭示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讨论、争论。抓住“争点”,有论题,有不同观点的论方,有依据的热烈争论。
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提出“科学家已经证明,地球人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的结论。可抓住这难得的“争点”,引问“到底地球人能不能移居?”这样就立即会出现争论双方。
■关键词6 联点
用透教材就要找到比较点、联系点,备课就要善于在比较、联系中引导学生发现、解读、运用。
如《马背上的小红军》,可设计:读全文,从陈赓将军对小红军从“小兵—小鬼—小兄弟”称谓的变化,体味到陈赓将军对小红军由关心到亲密到敬佩。
■关键词7 移点
新课标提倡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进入教材,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就需要学生转换角色、角色扮演、移角色、移情境、移情感,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关键词8 评点
备课可以发动学生跳出教材思考,抓住评点,通过自我建构,去评价作者,评价人物,评价情节,评价观点,评价语言等,展现新认识,变再现式理解为评价性理解。
如《小摄影师》一课,由于小男孩扔纸条,才得到给高尔基照相的机会。他珍惜这个机会,为照这张相“摆弄了很久很久”就是评点。可设计评价式提问:“你认为小男孩这样做好不好?”一下子激起学生求异,众说纷纭。
■关键词9 融点
融其他学科的他山之石,融入课外有关信息,攻语文之玉,进行综合学习,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如古诗《题西林壁》,为了真正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可引入不同诗人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写的庐山景色的几首古诗,一篇带多篇,体会出庐山的奇妙多变的真面目,是课内外的融合。
■关键词10 积点
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
如:课文《卖木雕的少年》中有许多成语,值得学生积累。就可以设计:先找出文中成语,理解后摘抄下来(名不虚传  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  五官端正  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达到积累。
■关键词11 盲点
何为盲点?即教材中学生不易发现的关键处,或不易觉察的认知错觉,或无字中的内涵。备课要抓住学生认知盲点,引发情趣,激发思维,引导走向光明。
如:《跳水》一文,有一处不易发觉的盲点词语——“风平浪静”。可这样设计:“文中有一个词语,对跳水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没这个词语,就不会有这件事。你们能找出来吗?”这个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开发教材中提高了学生阅读、表达水平。
(18)博文_童心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07058174_0_1.html
(18)名师谈备课_启良春华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aa010102dtc2.html
名师教你如何备课和板书。
上传: 罗军辉     更新时间:2011-10-28 10:28:2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因为学校新教师比较多,所以校领导让我今天讲一讲如何备课和书写教案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并且借鉴博友的有关材料,讲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部分,新课程下我们如何备课
一、首先要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1、什么是备课? 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
第一,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而为之”和“有心为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而后者是主动的。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教法钻研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才能做到“有心为之”。
第二,备课不是写教案。
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目前许多教师谈及备课时,表面上似乎关注的是备课,而下意识里却在谈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备课和教案的关系,不能为写教案而写教案。
第三,备课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
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还要想方设法驾驭教材,因为那只是个例子。在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教学仅仅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
第四,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如果我们要问学校里什么样的老师是最神奇的老师,一定有这样的答案:“刚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刚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间便到了”。应当说,这些教师的确是很好地掌握了课程进度,时间安排似乎臻于完美,按照预期的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任务完成和达成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2、那备课是什么呢?
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地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教师讲授才有可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第三,备课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如果教师没有内化自己的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知识内化。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个体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是僵硬的,是没有感情的。活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首先对老师是新的,然后才能对学生是新的,这样才能避免课程结果是对知识的复制。例如,同样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效果自是各异。
第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进度,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是如此。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有专家指出,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内容,以至看起来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心应手。实质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备课的真谛。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要使这40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老师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
二、新课改下备课的新特点
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是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2.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新课程下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旧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 研究型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2.备课方法的互动性.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4.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备课应是终身随时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我们不再用大量的时间去写"花架子"教案,而是把精力用在对教学起重要作用的备课上:进课堂以前,认真钻研教材,并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象"演电影"一样梳理一遍,分清教学主次,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调整,随手在课本上做一些提示性的标记,使之成为备课环节的一个有机延伸.
4.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合作备课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新设计,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新问题,往往靠一个人的头脑来解决比较困难,而靠集体智慧就会提高备课质量,而且节省时间.
三、如何备课?
第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
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方法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
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
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学期备课后可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
3、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5、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
第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
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全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分三个步骤来操作。通常教师备课之初不应急于编写教案。
第一步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因为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步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是编写教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
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吸纳备课信息中有对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会伴随着对备课信息的吸纳。尤其是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有时既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输出的物化过程。不过,教师按三个步骤三个阶段来考虑备课将会更有效提高备课的层次和质量。
下面主要讲讲第一阶段的备课。
吸纳备课信息要领——厚积而薄发。教师备课首先要广泛搜集吸纳各方面的备课信息,具体操作要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五备)。
1、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教材有关。为此教师在课时备课时,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
(一)弄清《课程标准》精神。各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
(二)弄清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备课时就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教学难点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
(四)弄清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头的感情;而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五)弄清教材疑点。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这就是疑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分式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等。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以释疑解惑。
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从这位教师的体会可以看到,教师要上好课既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牛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
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
(一)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
(二)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
(三)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五)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像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六)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
3、备教学资料——掌握四项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这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到一点油、盐、酱、醋的味道也没有。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死课活教。
那么教师怎样去学习和吸收各种教学资料呢?应掌握这样几项原则。
(—)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作为教师应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
(二)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如对教学参考书不能照搬,而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
(三)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
(四)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乱谷子。
4、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备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多形式。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
(一)单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性教学方法是狭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
(二)综合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
教师备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包全杰的“小学循序训练作文教学法”,张思中的“外语教学十六字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还应看一看国外的一些教法研究资料。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
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
教师备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
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
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
(二)学法指导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
(2)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
(三)学法指导方法。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l)渗透指导。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
(5)示范指导。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
第二部分,新课程下我们如何书写教案
一、首先提高对书写教案的认识。
1、教案不但要写而且还要认真地写,因为它是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的教案犹如一名士兵的战刀必不可少。 教师好像一个导演。如果想要做一个优秀的导演,导演好整个课堂,我们该有一个好的剧本,我们对于剧本的操作、角色的配置都该有预见性,而这个“预见性”就反映到了教案里。
教案也是促进我们自己反思的一个过程,我们到底成功在哪里,我们失败在哪里呢?没有教案,我们不知道,就好像我们做了事情,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如何做的一样。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年纪大的老师,有经验的老师,他们是不是可以不用备课呢?我翻阅了很多特级教师成长的过程,最后发现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在认真地备课。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的变量,今天对一个人管用的激励方法第二天不一定还有用,对一个人有效的激励方法不一定对第二个人有用。时代在变,我们的学生也在变,难道我们永远凭经验办事情吗?很多老师,他们在教学经验上很有一套,可是当让他们写一点东西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不能写了,为什么呢?这与不写教案还是有关系。
2、不应该提倡不写教案
假如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他从来还没有教过课,还没有什么经验。那么他教课以前,就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备课,这个过程是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研读教材的过程,更是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有了认真备课这个前提,他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作为自己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的教案,不仅仅见证了自己的从教过程,而且会成为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一个阶梯。教案就好像是份历史档案,以后再教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再备课就会相对轻松一些。所以,对于新老师来说,写教案是促使自己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有经验的老师也是需要写教案的。不过,因为老教师有经验,写起教案来会相对简单一些。简单不等于不写,简单也不能够说备课不认真。现在的教材变换很快,有许多新知识,新课文,假如上课以前不好好研读的话,老教师也可能会很被动。能够上课是一回事,上一堂精彩的高效的课又是一回事,经验丰富的老师要想精益求精,也必须好好设计上课的思路、设计问题、设计过程,顺手把这些记录下来,写成教案,其实也不是很烦琐,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写成教案,心里就有了谱,就避免了手忙脚乱,当然应该提倡。
现在,有条件的老师采用网上备课的形式,这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劳动强度,但网上备课也不可能完全把人家现成的教案搬来使用,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这其实也是一个备课的过程,我认为夹杂了自己劳动的,取舍以后的教案其实也应该是自己写的教案。
这样看来,写教案实际上是任何年龄段的老师都应该做或者说都会做的。一些学校检查教案也是对老师的一种督促。我看,老师们还是少一些怨言,多一些实干,把写教案当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好写吧。
3、教案是老师教学的镜子。
写教案是一个体现备课思想,或者是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案要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的精华,或者说教学中的思维的灵光,教学中的得失。成为及时的反馈教学、总结教学的一种模板。这样的教案才有意义。
教案是一种教学态度的体现,一种教学思想的展现,一种教学思路的展示,一个老师教学的镜子。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所以我说,教案一定要写,新教师要写,优秀的教师更要写!
二、编写教案要领
1、教案编写的原则:
(1)符合科学性。依标扣本,避免出现知识上的错误。
(2)加强创新性。构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
(3)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操作性。以简驾繁,避免臃肿繁琐。
(5)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避免死板教条。
2、编写教案的详与略:
对教案的详与略要正确理解。详案也不是事无巨细,越详越好,大段的叙述文字,照抄教科书上内容,致使一节课的教案长达10几页,这不仅耗时费力,应用性也不强。简案也不是越简越好,除了罗列几个标题以外,教学过程的导人、练习、板书、提问什么设计也没有。
通常,教案应简明扼要,不应写得过详,一个有充满教学经验的教案是简短而实在的。例如有位中学教师在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此文是9000个字,但他的教案仅写了400来字。一是理清文中人物间的关系;二找出对比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形象的文字、分析其异同;三以《西江月》词为全文之纲,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上述三条,安排教学环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用,目的明确,学生有事可做,课堂秩序井然。一二两条学生自己处理,教师巡回答疑,第三条教师重点讲解,点明作者为“封建王朝”唱挽歌的哀惋。
三、新教案模式特点:
1、程序清楚,一目了然。新教案模式分设教学程序栏,把教师环节和步骤设计以及时间安排直接体现出来,这就会使教学过程的程序设计一目了然,又有条理性,又便于教者操作。
2、独立设计,避免抄袭。新教案的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栏目的设计就逼使教师设法独立处理教材,主动去筹划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这既能减少和避免教师的抄袭现象,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3、体现主导主体作用,“教”为“学”服务。新教案格式上客观要求,要设计出教师指导活动和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动脑、动口、动手情况,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学服务。
4、言简意赅,减轻负担。传统教案一般都要求写详案,劳动量大。新教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处理,写出思路和知识点以及师生活动就可以,这样能适当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
当然这种教案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四、怎样设计和书写教案。
1、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
(3)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2、要写清楚以下几项内容:
(1)授课题目:即本节课的课题
(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课    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讲评等。
(4)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与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写教学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程度;二是有关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三是对有关思想情感的渗透。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情况。
(7)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8)教具、学具的准备:即本节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录音机、实物等等。
(9)教学过程(也叫教学程序):
这是教案书写的重点,也很复杂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也是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①写出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②写出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及过渡衔接。
③写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也可以说主要写清楚:创设情景的导入;师生合作的交流;课堂效果的反馈(如设计的练习题)课堂教学的小结。
(10)板书设计。教案中要单列板书设计,板书要直观精练,易归纳小结,易引导,纲领性强,板书使用合理。
(11)课后反思。新的课程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写好课后反思,而怎样写课后反思,写什么等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
一是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
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况、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三是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四是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
写课后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
附:教案设计2例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执   教: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  李金英
教案设计: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指导教师:鞠凤霞  薛玉春
教学内容:教科书32—33页的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    图形卡片
3.    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设计说明: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    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    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 :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    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      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2)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该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认。
(通过记忆想象、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六、全课小结(略)
七、教学反思(略)
教案设计实例《难 忘 的 ……》作文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八百垧学区第五小学   潘淑娟
授课题目:《难忘的……》作文指导
授课时间:2007年5月20日,第一课时
课    型:指导课
教学内容:指导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
教学目标:1、运用设问法作文的方法,当堂构思一篇作文。
2、让学生理解作文内容的广泛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找原因、找结果、找具体在实际作文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们,请大家一同来欣赏一首flash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学生欣赏)。“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我们在五年一班这个家庭里,共同学习了五年。五年来,难忘母校熟悉的操场;难忘母校同学的嬉戏;难忘母校可敬的老师……难忘篮球架下的故事;难忘百米跑道上的冲刺;难忘课堂上的阵阵掌声……难忘啊,难以忘怀的太多太多……即将告别母校的今天,同学们啊,你们可否愿意告诉老师:五年来,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
二、运用“设问法”,合作成文。老师抓住一位同学的回答,“我最难忘记篮球架下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的方法共同完成作文篮球架下的故事。
1、 引导说说那个故事令人难忘的“原因”。
a篮球架下,潘老师满口答应:“我们一起打比赛。”
b篮球架下,潘老师迟到了。
c篮球架下,  潘老师穿着高跟鞋上场了。
c篮球架下,潘老师的紫围巾在场地上飘啊飘……
d篮球架下,有潘老师和我们一起打比赛,受伤的情况下,投进了一个靓球。
e篮球架下,潘老师的球队光荣败北。 ……
同学们,老师好感动,真的好感动,因为有了潘老师,这件事那么让你们难忘……
2、 引导学生把难以忘记的内容找“具体”。
现在,我们一起参与进来,把“篮球架下,潘老师满口答应:'我们一起打比赛。’”一句话用找:
a教师引导学生用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的方法把“篮球架下,潘老师满口答应:'我们一起打比赛。’”说成一段话。
找原因:同学们喜欢玩篮球,盼着体育课,邀请老师参加。
找经过:篮球架下,同学们央求老师参加。
找结果:老师满口答应:一会找一双平底鞋,参战!
b学生自由选择原因句:把其中的一个用上找原因、找经过、找具体的方法写成一段话。
篮球架下,潘老师迟到了。
篮球架下,  潘老师穿着高跟鞋上场了。
篮球架下,潘老师的紫围巾在场地上飘啊飘……
篮球架下,有潘老师和我们一起打比赛,受伤的情况下,投进了一个靓球。
篮球架下,潘老师的球队光荣败北。……
c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内容,师生互动,进行评价。
3、给作文命题目,进行开头、结尾的训练。
a如果让我们把这篇作文以记事为主,进行命题,我们该怎样命名呢?(篮球架下的故事、难忘的比赛、师生情深……)
这样的题目,你有怎样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呢?开头引导学生完成。
根据情况,示例结尾:老师的笑声、同学的疯狂、还有那条飘飞在球架下紫纱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篮球架下,记录了母校老师对我们的尊重和热爱。
b如果让我们把这篇作文以人命题,我们该怎样命名呢?(我们的班主任、穿着高跟鞋打篮球的老师、难忘的朋友……)引导学生开头和结尾。
c如果让我们把这篇作文以物命题,我们该怎样命名呢?(篮球  难忘的紫纱巾  老师的高跟鞋)引导学生开头和结尾。
4、组织学生把刚才的这些话,连接成文,并且给予展示。
5、教师评价学生习作。
三、出示训练题,巩固“设问法”。
1、给《难忘我的数学老师》找原因:说具体:选择题目:加上开头和结尾。
2、引导学生找原因,把每项原因写具体,进行命题,并加上开头和结尾。然后进行细致的修改。
四、布置作业,引导珍惜。
作业:五年的小学生活多么难忘。有不少的人和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难忘的……”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内容拟定。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看看习作内容是不是具体,语句是不是通顺,叙述的顺序对不对,字数是不是在400字以上。
五、课堂总结及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一起又一次学习了找原因、找具体、找结果的方法,并且运用这一方法完成了一篇400字的作文,你们做得很出色,文章写得很成功,你们是最棒的。希望你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刻,下课的铃声正在响起,它在告诉我们:我们在母校的学习又少了一节课!在这仅仅剩下的几十天的时间里,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母校,珍惜集体,珍惜情感,珍惜友谊,珍惜呵护在母校的秒秒分分……曾经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板书设计:                      难 忘 的 ……
找出原因   描写具体   表达情感
课后反思:(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别关注】不写教案,能上好课吗?
四大天王谈备课
于永正老师-----《我这样备课》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
语文备课期待四种“眼光
【转载】检查教案有必要吗?(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