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效率应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一、时间的有效比

时间的有效运用在课堂中不太好界定,但是我们从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及实际操作上,还是会发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操作,比如:教师语言不简洁及对教材的把握不充分造成的时间浪费;简单重复的问答、齐答、习题等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表面训练;可删除或可调整的教学环节等,无疑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使课堂的有效时间比例降低。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课堂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变成教师的附庸,课堂有效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归根结底是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尤其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和角色把握不当,造成大量的无效、低效劳动。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总结、释难。教师作用要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因此我们要加大教材的研究力度,加强对学情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上注意逻辑性和科学性,把学生思维的流动作为设计的着眼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点拨评价的精准度,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应尽可能地控制在不超过课堂时长的二分之一。在时间的划定上,虽然不能一刀切,但是教师要有意识的缩短教师讲的时间,在教法和学法设计上狠下功夫。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有效时间比例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生的参与率

学生的参与率不仅是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的质量。常常见到有些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的参与面上去了,但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思考、个性的见解却很少见,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并没有落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低效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针对性的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四点:一是问题设计的可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在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提问角度上,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二是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生成问题的处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无论如何,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科学处理,保护学生发现的主动性。三是注意增强当堂达标的意识,使全体学生的参与得到真实的反馈和矫正。使学生每堂课都能在当堂检测中得到提高。四是注意后进生的参与,加强指导与鼓励,使他们成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在教学中,关注他们,因势利导,注意整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有机结合,使他们不致于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三、思维的深入性

课堂是思维的集散地,无时无刻不在交流思想,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启迪学生的智慧。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一个高明的教师就是善于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问题,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对重难点的突破。如何体现这一点:1、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 注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3、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注重问题的说理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5、 注重解题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注意了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不会停留在课堂的简单化和表面化上,就不会停留在解决了几道题这样简单的层次上。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思想的乐园,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有序的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目标的达成度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课堂要达的“三维目标”,主体是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见文本,不见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制定,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使全体学生易于实现当堂课的目标,这样就需要对教材的充分把握和整合,乃至于重组。在实践过程中,更是要着眼于学生、立足于学生,把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置于教师的关注之下,引导、组织学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和取舍、分析和利用、综合和概括。教学活动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出现的新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解决;以学生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简略过程。从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方面,一方面要注重教材内容要求的这方面目标的达成,另外要特别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取得的点滴收获、为学生喝彩,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注意每一个孩子头脑中跳动的思维的火花。不要因为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悦,也不要因学生的旁枝斜出而喝斥,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所思所想、所谈所悟都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信息来进行综合处理,和学生共同生成、共同发现、共同创设,构建我们的课堂。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方面,采用当堂达标的方式,给学生及时地反馈和校正,查缺补漏,从而使知识得到扎实掌握,能力得到培养。这一方面目标是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达成度的测量。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里面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众多,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设计,把课堂真正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沿着一条学习途径实现有效率地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学中,从关注答案的对与错到错误答案的自主修正,从哪错了、为什么错并改正它,学生的元认知机能提高了,学会了提出问题、批判性思考、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理解他人的看法……从误解走向理解,从化错到化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学科要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从封闭走向开放。不避讳出现差错,相反由于错误而精彩,教师和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启迪何来?来自于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将知识yu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丰富学生的学科情感体验。教师巧妙设计,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题一得。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缜密、灵活地处理事情的能力,有自我评估、解释和评判的能力、更有举一反三、认知迁移的能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生的学习应置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着眼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氛围,实现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阅读的内在机制

推动你阅读的引擎有两个,即你的大脑和眼睛。

大脑天生可以学习语言,这是由智力的遗传特征所决定的。据科学家综合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源自父母。至于孩子的语言能力究竟是源自父亲还是母亲方,这一争论已持续多年,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势均力敌。而复旦大学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汇发展遗传自父亲,语音的发展遗传自母亲,真理并不在两极,要发展孩子的语言,父母需要形成合力。

虽然大脑天生可以学习语言,但不能学习阅读,阅读需要后天习得。学校教育有一整套培养孩子学会阅读的办法:首先学习怎样解码笔画,随后是单字,然后是词汇,直到阅读行为变得自发或程序化。不少家长经过学校教育的耳濡目染,对这套渐进式的阅读策略非常娴熟,并将其借鉴到了对孩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之中。

那么,阅读的时候,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呢?在加瓦之前,人们以为在阅读时眼睛会一直停在每个字母上,或者至少每个单词上。1878年,一位名叫艾米列·加瓦的法国眼科医生在无人知情的情况下,将快速阅读与他的眼部运动实验结合起来。他发现眼睛以一系列的跳跃(眼睛扫视)和暂停(定位)的方式运动,在读文本的一行时,平均会停3-4次。只有当眼睛定位,也就是视线稳定时,大脑才会识别单词。

人的眼睛总是不断地处在停下和跳跃的转换状态之中,其转换周期大约是1/4秒,每次跳跃都是从上一次停顿到下一次停顿。好在跳跃虽然频繁,但眼睛扫视的时间很短,在读一段文字时,眼睛95%的时间是停顿的。人的阅读,人所获取的信息就是在眼睛停顿下来时进行的。在眼睛停下时,眼睛看到的范围成为视距。

纸质媒介是文字的重要载体,正常情况下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50字左右。但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数字信息传播的便民化,借助屏幕进行阅读成了不少人的常态。研究表明,人们在屏幕上阅读时的速度会降低30%,其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75字左右。同时,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时,理解、专注和记忆也会减弱。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保罗·缪特的广泛研究表明,在电脑屏幕上的阅读和纸上阅读,有24项不同之处,包括:阅读材料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屏幕分辨率,每行字符,向左对齐与两边对齐,边缘的宽度,读者的姿势,对媒介的熟悉,系统响应时间,等等。这些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宁愿打印出厚厚的纸质文件。

屏幕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因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但屏幕阅读是否会反过来重塑人的大脑以及眼睛,改变阅读的机制,这很值得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
【转载】《高效课堂22条》给我的启示
课堂教学怎么能牛起来?
“双案导学”实施以来的感悟
我的城之路-----课堂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