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七)

 
      第六章 渴望拥有,满足一种需求
      
      1 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
      出于对女儿无尽的爱,我发现一个宝藏,找到一个方法,这一切化为婷婷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婷婷的生命之树开花结果了。独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我用同样的方法培养了一批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也改变了许多健全儿童的命运。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畅游在浩瀚的教育海洋里,我无比兴奋。那一朵朵绚丽的浪花发出了夺目的光彩,就像一个个孩子露出的笑脸,浪花虽小,但点点滴滴汇成大海。如果每个孩子都散发出生命之光,那整个世界都将充满光明。

      我满怀信心,继续向前游去,迎接一轮初升的太阳……
      寻找生命成长的规律,寻找孩子快乐童年的源泉,把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更多的家长分享这份宝藏,是我新的目标、新的追求。
      “行”这个字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
      “行”这个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魁力?
      因为这个“行”字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满足了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要。
      所有孩子无形生命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
      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2 士可杀不可辱
      一提到赏识,很多家长本能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土可杀不可辱。”对方可以消灭我的肉体,但不可消灭我的精神。古代西方骑士因为一句话不和,与别人决斗,一个下午分别约三个人,以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对方看不起。

      还有一句古话是:“土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字:看得起。
      
      3 孩子仿佛是为赏识而来到人世间
      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领导到一般平民都是如此。
      比如说,年轻的女士或小姐,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倩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4 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觉醒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结。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进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
      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5 发再高的烧,我也认了
      我解剖一下自己小时候是如何渴望赏识的。我家兄弟姊妹四个。姐姐独生女,哥哥长子,弟弟么儿。我觉得他们的称谓含金量都很高,惟独我排行老三,为次子,好像是次要的儿子,不被父母重视

      有时父母开玩笑说我是马路上捡来的,我还将信将疑。马路上哪位年长的妇女多看我一眼,我马上浮想联翩,她会不会是我妈妈?
      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为了得到赏识我想尽办法,但往往并不奏效,最后我使出了绝招。
      数九寒冬的一个夜晚,我独自来到院子里,悄悄解开棉衣,让寒风吹半小时,第二天只要一发烧,温度计超过38C,关注立刻来到身边。父母工作再忙,生活条件再艰苦,也会煮上一碗鸡蛋挂面,拿出几块苏打饼干,母亲坐在我的床边,摸着我的额头,问寒问暖。那个感觉,发再高的烧,我也认了。

      
      6 难以忘怀的小石凳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很严厉。
      在兄弟姊妹中,属我的脾气最倔。在外闯祸回家后,母亲难免数落几句,我常常项嘴。战斗激烈时,我就赌气高家出走。
      可当一个人孤单地踯躅街头时,当太阳西沉、夜色阑珊时,刚才还强烈的自尊心,慢慢消沉下去,家庭的温暖一步步向我召唤。
      怎么办呢?
      我的思想在激烈斗争:回家,没有面子,威风扫地;不回家,孤独正。点点地爬上心头,晚上在哪里过夜?
      于是我找了一个折中办法,给自己台阶下。就是在家的附近转悠,这样容易被邻居发现。当邻居把我的“下落’告诉父母时,父母会赶过来将我领回家。这时,我还要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回家后,仍然与母亲冷战。母子常常几天不说话。
      每当这时,父亲就出面。我的这个家庭比较特殊,是严母慈父式的家庭。
      每次,父亲总是把我带到附近一个公园里,和我并肩坐在一个小石凳上,然后拍着我的肩说:“小三,有什么委屈和心里话就和爸爸说说吧!”
      每当那时,我总是硬咽难语,心里想,只要这样待我,爸爸让我认再多的错我都认了。
      这么多年了,那清凉的小石凳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每当我心情不好时,只要一想到小石凳,我的心就静下来了。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怎样善待一颗童心的过错,怎样打开孩子的心扉,怎样倾听孩子的心声。

      
      7 董老师的家访
      上中学时,我所在的班是全校有名的差班,而我,是班上的地下领袖:孩子王。
      班主任教书水平不怎么样,批评人的技术可是一流的,同学们对他都很反感。孩子的报复心理带着一点顽皮,给老师起绰号。因为他脖子上长个瘤,于是大家都喊他“瘤老师”。

      当他知道“瘤老师”的真正所指时,一怒之下,冲向校长室,再也不肯带我们班了。
      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之后,来了一位姓董的男老师,瘦瘦小小的。
      孩子天性有一种野性,一看换了个老师,而且文弱矮小,就有点不放在心上。董老师人虽小,肚量好像还挺大。每一次学生调皮捣蛋,他都默默地忍受了。
      只是到了有一天,我才发现,董老师并不是在忍受,而是在等待。
      那天,我们全班出去劳动,结束时大家排好队。我在班里个头最高,站在最前面。一二三齐步走,我忽然想搞恶作剧,杀杀老师的威风。于是对同排的男生说:“我们跑吧。”

      于是我们撒腿就跑,这一跑不要紧,全班同学都跟了上来。老师知道是我搞的鬼。边喊着我的名字边追过来。我心想凭你还能追上我?谁知还真被追上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做过随军记者。

      老师唬着脸说,周弘,等一会儿到办公室来。
      我还没当回事。
      当董老师从办公桌里拿来一个黑皮本来,我一看,傻了:上进一条一条清清楚楚记着,某月某日,我干了什么什么。整整记了几大页,整个一本黑档案。
      我忐忑不安地等着批评,而听到的话比批评更可怕,他说晚上找到你家家访。
      这下慌了。要知道,在家里我还保持着一个听话的学生形象,董老师这一去,不穿帮了吗?
      晚上挨到很晚,估计老师走了才敢回家,到家门口,不放心,把车棚找了个遍,没发现董老师的自行车,才稍微放心。
      敲门的时候心如敲鼓。
      爸爸笑眯眯地探出一个头来,说:“回来啦?”
      我松了一口气,大概老师没来。
      谁知我屁股没坐稳,爸爸就跟了一句:“董老师来过了。”
      我的头嗡地一声,等着大难来临。
      爸爸接着说:“董老师夸你呢,说你很有组织能力,很聪明,在班里组织大家干了不少好事。”
      天哪,夸我好?
      内疚涌上心头,那一刻,我感觉被彻底征服了。
      后来,在我的带动下,班上纪律越来越好,大家的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后来我还入了团,当上了团支书。可不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了校园,学业就此中断。

      
      8 “翻身农奴把歌唱”
      每个孩子的无形生命都离不开赏识。60年代我有一个小学同学,留级生,性格内向自卑,上课读书的声音比蚊子哼还小。可有一天他的生命出现了奇迹!
      他把捡到的十元钱交给了老师。当时生活水平低下,一根雪糕才四分钱。这件事轰动了全班,学校的广播也表扬了他。那天他简直像换了个人,读书的声音居然盖过了全班同学的声育。我们形容他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谁知第二天他却出了洋相。我们发现他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老师当众宣布昨天他偷了他爸爸的十元钱。为什么明知要挨一顿毒打,也要偷老爸十元钱呢?现在分析起来,不就为过一把赏识瘾,尝尝赏识到底是什么滋味吗?

      
      9本是一条根,都是受苦人
      许多家长百思不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愿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因为在“好”同学面前,得不到赏识。而“差”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找到本是一条根,都是受苦人的感觉。

      有一次我家访一个全班成绩倒数第二的孩子。
      我问,你的知心朋友是谁?
      那还用说,是倒数第一名的同学。
      为什么不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
      成绩好的同学瞧不起我们这些差的,我们之间再不相互看得起,还有谁看得起我们呢?!
      你们相互怎么赏识呢?
      孩子介绍经验说,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另眼相看,于是我们约定暗号,不管老师批评谁,另一个都咳嗽一声,提醒对方不要太伤心,还有我呢,我还看得起你!
      
      10 美国精神病专家的无奈
      美国精神病专家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
      你看,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疯狂的世界里,他们可谓是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二过足了赏识瘾。
      精神病专家无奈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治愈,但怎么忍心让他们回到这个冷酷而没有人赏识的世界啊!”
      
      11 赏识教育的词典里,没有缺点这个词
      一天,我接到一封沉甸甸的来信,打开一看,大白纸上写着两行字:“请周校长伸出温暖的手,救救我们可怜的母子吧!”每个字都有茶杯盖一般大,触目惊心。
      我赶紧看信的内容:“我为儿子的学习把工作部辞掉了,儿子不争气,我就打他。有时一天甚至打三顿,他婆婆在屋外流着泪叫我停手也没用。我恨我儿子都恨毒了,走在路上恨不得把他往汽车肚里推……”

      家长的信是用心灵和着泪水写的,我当即决定去家访。
      站在我面前的孩子叫伟伟,表情木然,眉头紧锁,眼神里闪烁着仇恨的光芒。一天挨三顿打,长成这样也不奇怪。他极度自卑,看到我,头都不敢拍。
      我家访的秘诀很简单,首先让孩子把压抑多年的苦水倒出来,心灵舒展地找好孩子的感觉,同时让家长把忧虑也讲出来。
      而这个孩子太特殊了,寻常的钥匙怕是打不开这把不寻常的锁。
      我问母亲孩子有什么优点。
      妈妈讲的第一句话就让我愣住了。
      “他还有优点?我看全是缺点!”
      这样的情景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我过去办家长培训班时,刚开始,所有的家长也是怨声载道。我说你们不要讲孩子的缺点,要讲孩子的优点。我要求每个家长写出孩子的十条优点,结果许多家长根本写不出优点,只得作弊,什么热爱劳动,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但不管怎样,还能编出来。

      在妈妈身上找不到突破口,我又转身问伟伟。
      “妈妈找不到你的优点,你能不能说说你的优点呢?”
      “优点?周伯伯,我还有优点啊?六年了,就没听到过优点这个词。”
      可怜啊,戴了六年“四类分子”的帽子。
      “孩子自己也找不到优点,我怎么帮他找感觉呢?
      母亲还在一边添油加醋:
      “优点他肯定没有,但你一讲他的缺点,揭他的短处,他还不服气,总跟我顶牛,有时甚至暴跳如雷。”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优点,优点也可以分为两类,想到这,我的心一一亮,对伟伟说:
      “孩子啊,放心吧!你身上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在赏识教育的词典里根本没有缺点这个词!”
      母亲的眼睛充满了疑惑。
      “我说的是不同的优点,今天的优点和明天的优点,过去的优点和将来的优点。”
      母亲听得如坠云雾,更糊涂了,眼睛好像在说:这分明是讲歪理。
      “你想一想,过去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孩子刚生下来,在你身上拉屎撒尿,搅得你整夜睡不着觉,你想到的是一个孝敬你的孩子在成长;孩子刚说话时含混不清,你想到的是未来清晰的口语;孩子学走路歪歪倒倒,你想到的是未来矫健的步伐。

      “你心里充满光明,把孩子现在的缺点都看成了未来的优点,孩子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茁壮成长。而现在你却搞反了,把孩子的缺点小题大作、无限夸张,看得一片漆民,‘你废了,你没有前途了’,都是这类话。”

      母亲听得津津有味,儿子眼睛放光了,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周伯伯,我现在的优点没有,未来的优点可多了。不过我要先对妈妈提两个要求。
      “你讲。
      “妈妈,你是天下最好的妈妈,你怎么打我,我也不会离家出走。即使把我打死,我第一个要求,就是死也要死在妈妈的怀抱里。
      儿子的宽容令母亲热泪盈眶。
      “还有一个要求,希望妈妈给我平反。有一次你打我打错了,到现在我还咽不下这口气。
      “怎么回事?”
      “你丢了20块钱,非要赖是我偷的,我说没偷,就一顿毒打,还被游街示众,以示羞辱。
      “最后招了没有?”
      “屈打成招。到现在想想还难过,没有拿就是没有拿,打得冤枉。
      “儿子,是妈妈错怪你了!妈妈跟你说声对不起好吗?”妈妈真诚地向儿子道歉。
      仿佛一股暖流传遍伟伟的全身。无疑今天他就像过节日一样快乐。
      伟伟一口气,讲了十几条未来的优点:
      第一条,我保证不多拿钱了。以前学校要求交十块钱,我回来就讲11块、
      12块,每次只多要一两块钱,不起眼。我多拿的(钱)你们不知道;没拿的你们反而赖我。
      第二条,在学校不打同学了。以前你每次打我,我一肚子气往哪儿发呀,不能将气往妈妈身上发呀。因此,到学校看见哪个同学都不顺眼,连打人的动作都和你差不多。我保证,你以后不打我,我决不打同学。

      第三条,我保证在家不看电视。妈妈吓了一跳,不解地问,我为你把工作都辞了,在你们学校干临时工,整天监视你,你哪有时间看电视。
      妈妈,我哪天不看电视,你烧饭的时候,我把门锁得紧一点,就在你开门的一瞬间,我已关上电视,门一开,你看见我正在专心心致志地看书呢!
      孩子的斗争经验多丰富啊,这都是家长逼的。
      
      12 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上学后,家长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行,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
      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不长果实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

      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家长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观点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据报道即使在美国,也是每六个批评才能换来一个表扬。家长要倒过来,跳出去想问题,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
      我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认识: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可是我们望子成龙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13 还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有个小男孩,抱着小奖状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气喘吁吁地跟妈妈讲:“妈妈,妈妈,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可怜他多少年没受过表扬了。
      哪知妈妈头也不回,把耳朵一捂:“我不要听,我根本不要听,你也不撒把尿照照自己,一受表扬,就翘尾巴。”
      小男孩的快乐一下子烟消云散。
      许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翘尾巴,其实孩子夹着尾巴更可怕啊!
      孩子翘尾巴是脆弱的表现,说明平时表扬太少了,心理太压抑了;一旦得到表扬,难免有些膨胀。如果表扬多了,心灵舒展了,也就不会翘尾巴了。
      
      14 爸爸的表情一下不自然了
      还有一个小女孩,她爸爸总希望她考满分,每次考不到满分时都要挨训或挨打。
      有一次,她终于拿了一个满分,说:“爸爸,我终于得一百分了。”爸爸眉开眼笑,马上要带女儿去“肯德基”。临出门前,随口问是哪门功课,女儿说是“自然”。
      这时她发现爸爸的表情一下变得不自然了:“走开,看到你就烦。自然,自然算什么玩意儿啊!”
      “肯德基”顿时化为泡影,孩子心里灰溜溜的。——假如这位父亲稍微懂一点教育,肯定会抓住这个机会“投其所好,扬长促短”,就会让女儿扬起自信的风帆,把其他功课也带上去。

      可惜家长急功近利,面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失去了一次好机会。更可悲的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摧残了孩子的自信。
      
      15你将来是扫马路倒垃圾的料
      还有一位同学流着泪和我说,妈妈老是看不起她。有一天,她咬紧牙关说:“妈妈,你们不要老是看不起我。我有一门课在班上始终排名第一。”
      妈妈说:“你还有第一名?看来太阳要从西边出来了。”
      她说:“是真的。”
      妈妈半信半疑地问:“哪一门?”
      她说:“劳动。”
      妈妈说:“亏你还说得出口,我看你将来肯定是扫马路倒垃圾的料。”
      女儿睁着一双困惑的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
      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可现实中有的家长用他的无知亲手“埋葬”了孩子的愿望。
      
      16 怎么短了,怎么长了,怎么又破了
      一位刚上学的孩子练习写字,妈妈为了儿子能写出一手好字,认真,地站在孩子的身边“监督”。当儿子一笔一画的地写完一个字后,妈妈眉头一皱,脱口而出:“这一横怎么长了?”儿子连忙擦掉重写。“怎么又短了?”孩子只有再擦掉重写。“怎么又破了?”

      “擦了两遍能不破吗?”孩子委屈地嚷道。
      结果这页纸撕掉重来,最后闹得孩子哭,大人叫。
      刚上学的孩子,写字的笔画长一点或短一点,有那么严重吗?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在家长的小题大作中被无限扩大了。
      作业本被擦破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也伤了。
      孩子的人生好比足球赛,家长不应做挑剔的裁判,盯着犯规不放,而应做热情的拉拉队员,“加油,加油”,为孩子鼓掌欢呼,给孩子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目前激烈的升学竞争已使孩子焦虑不安;为人父母者有什么理由总说泄气话呢?

      
      17老同学竟把儿子称为“逆子”
      我的一个老同学来电话,让我帮他教育教育他的“逆子”。他把儿子称为“逆子”,会是怎样的一个“逆子”呢?我心想,便答应“见识见识”。
      见面后,那孩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还非常懂礼貌,怎么会是“逆子”呢?
      我对老同学说:“孩子肯定不是‘逆子’,可能是你的教育方法‘逆’了。咱们改天再聊,我今天先跟你儿子谈谈。”
      我才和孩子说了几句话,孩子便泪流满面地告诉我:
      “我妈妈从小就把我当做炫耀的资本,因为我的成绩一直非常好,经常考双百。可好马还有失蹄时,有一次我不小心,两门功课都只考了九十几分,结果老师批评我,同学讽刺我。回家的路上,绝望无助的我渴望爸爸妈妈能给我力量。就像爬山,爬到悬崖峭壁爬不动了,我多么希望爸妈推我一把。谁知他们不但不安慰我,反而逮到我一顿毒打,打得我心都碎了。我不服气,咬咬牙学习又上去了,可这一上去反而糟了,因为我妈妈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小孩简单,一个字——打!

      “从此以后,他们稍不顺心就打,打来打去,把我的自信心都打没了。
      “上了初中,我的成绩越来越差,从第八名下降到了第十九名,而我妈妈的打法则在逐步升级,从用手打发展到用木棍打。现在要分快慢班了,爸爸妈妈又威胁我:‘如果进不了快班,你就别想读书了。
      ’
      “我感觉自己是在恐惧中学习,我的精神快要崩溃了!考试的时候,我脑子里总在想:‘考不好怎么办?说吧,肯定要挨打;不说,妈妈最讨厌撒谎的孩子,打得更厉害。人生怎么这么苦?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奋斗,可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肯鼓励我!’。家长不会赏识,不许孩子失败,反而使孩子难以逃脱失败的阴影,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18 小红宝编小红包
      一位名叫小红宝的女青年向我讲述了她小时候的经历。
      小时候,因为残疾,爸爸对她非常严厉,规定每次考试必须考一百分。有一次,考了九十几分,虽然仍是全班第一,还是被爸爸打得爬到桌子底下。当时,她多么想说一句话:“为什么非要考一百分?”话在嘴边就是说不出口。由于得不到爸爸的赏识,她就千方百计地想证明自己。

      一天,她们家对门的一个名叫兰兰的小女孩,编了一个五角形的小红包,非常精致漂亮,她爸爸看到后,惊喜万分,大加赞赏。
      小红宝突然看见了光亮,原来编个小红包就能得到爸爸的夸奖啊!
      于是小红宝她把几顿早饭钱省下来,买了红线,向兰兰请教。教了第一遍,兰兰就不耐烦了。于是她只好自己钻研。第一次,编得太粗了,只好作墨水瓶的套子;第二次,又细了,只能作钢笔套。

      就这样,编啊编,小红宝终于编出了一只比兰兰还漂亮的小红包。她兴高采烈,满怀希望地拿给爸爸,说:“爸爸,我也编了个小红包!”
      哪知她爸爸哼了一句:“人家兰兰早就编出来了,你那个有什么看头”说完便把小红包摔到一边。
      一盆冷水从头浇到了脚。
      我发现如今很多家长根本不会对孩子“说话”,讲出来的话不是让孩子感到舒心和有力量,而是让孩子感到伤心。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家长的语言往往像一把刀子,把孩子的无形生命划得累累伤痕,处处伤疤。

      
      19妈妈,今天为啥不打我
      一位母亲告诉我,儿子的一个怪行为使她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哪天不打他,儿子就会问:“妈妈,你今天怎么不打我了?”好像非要我打他一顿才肯罢休。
      我问道:“你以前怎么打孩子?”
      她说:“我出手时决不手软,但打过之后就揉揉他,租地抱在怀里说:‘孩子,妈妈是多么地爱你!妈妈爱你才打你啊!’讲着讲着,直到孩子在我怀里含着眼泪睡着。

      我听完后忍不住大笑,然后告诉她:“孩子并不是要你打他,而是寻求你打过之后对他的赏识和重视。如果你打过之后不赏识,他肯定不要你打,不信你试试。
      这母亲恍然大悟。
      
      20 在奶奶、婆婆家判若两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孩子在婆婆家和奶奶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婆婆家,婆婆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婆婆!
      可到奶奶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奶奶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儿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还整天搞恶作剧。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什么原因?
      婆婆总夸他,于是,越夸越好,在婆婆家,他就是好孩子;奶奶老是训斥他,越骂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坏孩子。
      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21 我心里很苦,很苦,快要崩溃了
      还有一种父母,既不打孩子,也不骂孩子。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比孩子还差。当孩子面临挫折时,他们比孩子更愁眉苦脸,更绝望。这样的家长是不能成为一座大山的,他们也不能给孩子所需要的强者的感觉。

      有一次,一位母亲向我咨询,她说她女儿“完了”。我吓了一跳,问怎么“完了”,她说女儿的小组长被撤了!
      还有一次,报告会刚结束,一位母亲拦住我,刚开口便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等她平静后,她说女儿已上高二了,一直很乖,很听话,学习也很刻苦,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也还可以。她和孩子的爸爸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从不为难她,考不好也不骂她,不打她。

      特别在最近,女儿学习更辛苦了,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平时电视也不看,也不出来玩。应该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是百里挑一的。
      可昨天晚上,女儿讲心里话,问:“妈妈,你说我学习刻不刻苦?”
      我赶紧说刻苦呀。
      女儿一下子哭出声来:“妈妈,我真的受不了,我感觉已经到了极限,一根弦就要绷断了,可是我还是赶不上那些好同学。妈妈,你们见我每天都认真学习,可是我心里很苦很苦,我快崩溃了!”母女俩抱头痛哭,仿佛是世界末日到了。

      她接着说:周校长,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才知道这些年我忽略了女儿的精神需求,尽管不打她、不骂她,可也不等于满足了她。现在,在我心里,我的女儿有无尽的潜能,她没完,她永远都没完!

      今天的报告,使我终于明白:在孩子眼里,家长应该像一座大山。归纳一下:
      ——当三岁半的女儿刚开口说话,把“水”说成 “堆”时,全家人欣喜若狂。
      ——当女儿用颤抖的小手画出第一幅杰作——几根蚯蚓般的线条时,全家人欢呼不已。
      ——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十道题仅做对一题时,我却对着这道题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会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连碰都不敢碰呢!”
      ——当女儿刚开始写作文,晚上吃饭的时间,就是一家人共同欣赏她作品的时候,每当出现了一个好句子,我们就热烈鼓掌,拍手称快,于是激发了女儿写作的兴趣。
      就物质生活而言,女儿并不比一般儿童富有,而就精神生活而言,女儿也许算得上是百万富翁了。
      我像欣赏婴儿说话一样,欣赏着女儿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在欣赏中教育,在教育中欣赏。我终于领悟到:在教育女儿的同时,女儿也教会了我很多。我正是通过女儿那颗纯洁的童心,在读一本充满真善美、充满良知的天书,它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家长是如何赏识孩子的呢?
      22孩子,你拉得太好了
      铃木找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后,每年培养700个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铃木,跟他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铃木跟着那位母亲到了她家。原来孩子只有五六岁。

      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听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
      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平常的水平。
      母亲拉长了脸。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
      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
      母亲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
      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
      铃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动,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

      后来,铃木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23 我有一位不寻常的父录
      在一次保龄球大赛中,一位年轻的选手脱颖而出,过五关斩六将,夺得了大赛冠军。
      有记者询问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人微微一笑,指着他的爸爸说:“这得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一位不寻常的父亲。每当我出手时,我想到的都是‘全中’。”
      大家把目光投向他的父亲,一位心理学家。
      父亲站起来,缓缓地说:
      “我认为自信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为培养儿子的自信,从小就对他进行特殊的训练。通过看电视,让他迷上了保龄球,并让他感到保龄球是一项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而且经常跟儿子说,说不定你能打得好。就这样,儿子渐渐对保龄球发生了兴趣。

      “记得我第一次带他去打保龄球,那是我一个朋友开的保龄球馆。我想,为让儿子找到打球的感觉,就要提高他的成功率,以激发他的兴趣。我请朋友把球的数量增加一倍,这样儿子的成功率便提高一倍。于是,第一次打球,就全中了,儿子旗开得胜,乐不可支。

      “从此他就很愿意打保龄球,因为每一次他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随着儿子技术的提高,保龄球的数量逐渐减少,回到标准数量,儿子打保龄球也是百发百中。这时,儿子的自信心已经坚不可摧,没有失败的阴影干扰他。”

      父亲的话迎得了热烈的掌声。
      
      儿子后来成为职业保龄球选手。
      认识自己,设计自己,是人生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是天才,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质。这位父亲只是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对于孩子来说,从胜利走向胜利,更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24 世上最幸运的人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家人相依为命。爸爸辛辛苦省地工作,养活一家子,儿子也知道生活的艰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郁郁不乐,显得心事重重。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关切地问儿子,儿子怎么也不肯说,他不想为难父母,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

      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又过了几天。
      儿子惊喜地跑回家,对父亲说:“爸爸,给我两块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转盘上有自行车”。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睛,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了儿子。
      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我是世上最不幸运的人。”儿子忧郁地嘟呼着。
      父亲意识到自行车对儿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转身走了。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次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但在父亲鼓励下,还是拿着钱去了。这回,大喜来临,儿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车了,我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只是那辆自行车他一直保存着。每当他受到挫折时,他都会想起自行车,想起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儿子成年后回忆说:“每天晚上那辆自行车都在梦里出现,我使劲地蹬车,朝着明天飞奔。”
      而那位父亲呢,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
      父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儿子,你知道那辆自行车是怎样中到的吗?”
      儿子心头一震,困惑地看着老爸。
      “这辆自行车是爸爸买的。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了那辆自行车。因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感觉,让你觉得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为此,我辛苦了十年,才把钱还清……”

      父亲的白发在儿子的泪眼中模糊了。
      
      25“你真棒,你真行”
      美国有部电影,表述了一群孩子比赛爬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相继.冲过了终点线,只有一个孩子落在后面,吃力地迈着步。镜头拉近,原来孩子的腿有点残疾。

      孩子显出了沮丧的神情,爬,还是不爬,思想在斗争。
      这时候,若是同学们扶着他爬上山去,他内心感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弱者的耻辱。若同学们都嘲笑他,他就会被抛入冷酷的世界,失去了爬山的勇气,他将永远爬不到终点。

      结果怎样呢?
      全班同学齐声地呼喊他的名字,为他欢呼:“你真棒!你真行!加油啊!
      孩子心头一热,擦去了额头上的汗,迈开坚定的步伐。近了,近了……终于到了终点。
      全班同学拥上去,将他抬起她向天空,并高声欢呼一着。仿佛他才是凯旋的冠军。。孩子得到了做强者的机会。爬山留给他最深的感受是,我受到了尊敬,我是强者。
      26 首长,请拍拍儿子的肩膀
      儿子当兵后,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抒发了强烈的孤独感,特别在最后写道:周围没有一个人看得起我,我活得一点没意思,我想回家,不想继续当兵……
      母亲是最了解儿子的。儿子在抱怨、责骂中长大,从小身心就受到了伤害,极度自卑。部队首长是她的老朋友。
      她请老朋友帮帮儿子。
      怎么帮?
      很容易。你去连队视察时,只要拍拍我儿子的肩膀就行了。
      好的,没问题。
      一个月后,儿子写信:不得了,天大的好消息,首长到我们连队来,没有拍任何人的肩膀,惟独拍了我的肩膀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自信在滋长。可不久,部队调防,换了首长,儿子刚鼓起的自信心又泄了。来信中,他画了一幅画:一个人站在悬崖边往下望,妈看了大惊失色,感觉到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勇气,于是她连忙与部队首长联系,请求首长关心自己的部下,关注一个年轻的生命。于是,首长又一次拍了儿子的肩膀。这一拍,太重要了,孩子又一次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时一个动作会改变人的一生。孩子的自信源于环境的培养,孩子的“行”源于环境的“行”。
      
      27相信你能把墙变白
      这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遇到的一件事。
      新学期开学,年轻的女老师来做班主任。
      班上有一位顽皮的学生,说他顽皮,因为他的恶作剧层出不穷,并以此为乐。
      同学们暗暗猜测,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个顽皮的学生肯定会给老师一个下马威。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里,眼前全黑:教室的墙壁被涂成了黑色。
      同学们面面相觑,只有那个男孩一脸的幸灾乐祸。
      上课铃响了,年轻的女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意外的情景让她的脚步停在了门口,心头掠过一丝惊慌和紧张。该怎么办?
      这时她想起了毕业典礼上校长讲的一则故事:
      一位教师去少管所给孩子讲课。由于深感责任重大,心里有点紧张。结果刚进教室,不小心绊了一跤,眼镜掉在地上,引起一阵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很快在难堪中冷静下来,诚恳地说:

      “同学们,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堂课,一个人随时都可能摔倒,但仍然可以站起来!”教室里静得鸦雀无声,接着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生命享有平等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

      年轻的女教师把目光投向同学们似乎在说谁干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那个男孩,男孩一副大无畏的样子。
      大家都在等着老帅气急败坏地冲向校长室,就像以前的那些老师。
      年轻的老师抹掉头发从难堪中冷静下来,登上讲台,诚恳地说:
      “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同学,这位同学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厂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墙刷成黑色可是我们这位同学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大有出息。而且我也相信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的,那么,他肯定也能让墙还原成白的。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相信他。”

      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老师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飘向那个男孩,男孩的脸发红了。这么多年了,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发现墙壁又变白了。
      素质教育不但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好孩子,都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和宽容.
      墙由黑变白,在老师的宽容和同情的接纳下,孩子的心由冷漠转向了感动。
      
      28 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老师发现,班上新转来的女孩由于基础较差,单元测试中考了倒数第一名。上课时她不敢接触老师的目光,喊她起来口答,答题细声细气像蚊子叫。
      老师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孩子有个特点:虽然说话声音很低,但朗诵起课文很流利、很有感情。
      有一天,老师把孩了喊到办公室,对孩子说:“老师发现听你来朗诵课文真是一种享受,你愿意每天来办公室给老师读一刻钟课文吗?”
      孩子的脸红了,她在以前的学校也经常被老帅喊到办公室,因为她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影响本班在年级的排名。班主任很着急,经常埋怨道:我每天早出晚归对该班费尽心血,就偏偏倒霉摊上这么个差生、因此她每次到老师的办公室都心惊肉跳,这次出乎她的意料。她使劲地点点头,于是老师找了篇文章给孩子读。

      孩子读完了,老帅由衷地说:“大好了,读得这么深情,你真的很有朗诵天分,要是声音再高一点点就更好了。”
      孩子大受鼓舞,蹦蹦跳跳地出去了。
      第二天,孩子又来朗诵,果然声音高了许多,老师大加赞赏。
      第三天老师问,明天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站起来大声朗诵吗?
      “敢!“女孩朗声回答。
      第四天,女孩果然勇敢地站起来朗诵了课文,声情并茂,同学门都很惊讶,老师带着大家鼓等。
      女孩一天天活泼起来成绩有了飞跃,朋友也多了起
      孩子的自信,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至要。作为老师,应最大限度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29 婷婷聋童学校的健全孩子
      请看发生在婷婷聋童学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比较特殊。
      上面提到的那个被打得眼泪也流不出来的孩子名叫飞飞,在和我谈话后,他就铁了心不想回河南上学了,父母哭笑不得,只好答应他这个要求。于是,他成了婷婷聋童学校的特殊孩子,因为他是这里唯一的健康学生。

      飞飞是个典型的厌学孩子,他从“厌学”到“厌学校”,发展到后来动辄与学生“打成一片”,结果成了学校里人人讨厌的“坏孩子”。回到家里,一塌糊涂的学习更招来父亲的一顿饱打。对于已成为家常便饭的体罚,飞飞已麻木到哭也哭不出来的地步。

      寻常的钥匙打不开不寻常的锁。对飞飞这样的孩子,在人格上要平等对待,相信他的潜力,尊重他的生命。必须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的心态来感化他。
      有一次,他狂风暴雨般地把桌子、凳子和柜子全移了位,尽管同室的聋童学友们也活泼有余,但还是被飞飞的调皮惊呆了。当老师赶来时,飞飞高高地站在桌子上,一副谁也不怕的表情。出乎意外的是,马老师却用柔和的声音对有些愤怒的孩子们解释说:

      “飞飞发脾气肯定有他的理由,我们相信他会把东西归位的。现在我们出去玩一下,让飞飞同学冷静一下。”
      融进去,诱出来。面对孩子的生命,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帮助孩子改掉缺点。
      当老师半个小时回来后,发现一切都复归原位了。三天以后,飞飞旧‘病”复发,老师却表扬了他,说:“飞飞有进步,上次移动了桌、椅、书架,这次却只推倒了桌子,大家是不是该给他鼓掌呢?”同学们热烈鼓掌。

      飞飞很不好意思,立即把桌子扶好了。哪怕取得一点点微小的进步,老师也由衷地赞叹。
      第三次发脾气,恰好在阳台上,老师又一次表扬了他。
      “飞飞怕影响大家学习,而跑到阳台上发脾气,这是一大进步。”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飞飞的成长证明了赏识教育的这个观点。
      在老师一次次的给面子、给台阶中,孩子渐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飞飞到了聋童学校后,还逐渐暴露出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翻别人的东西。第一次是溜到园长办公室将每个抽屉都清理了一遍,并拆开了所有孩子的助听器的备用电池,一下子损失了几百元。被老师叫到面前时,飞飞知道这次祸闯大了,神情惶然。老师再次出乎意料地原谅了他,把小家伙感动得眼泪汪汪。

      可就在他再次忍不住拿别人钥匙时,怀着巨大失望的老师给了他一个耳光,这是老师入园以来第一次打孩子。老师后悔了,硬咽着对飞飞说:
      “老师不该打你,可你记住,老师只打你一个耳光,是为了以后你少挨别人几千几百个耳光。”
      赏识不是不可以惩罚,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前提是双方够朋友,没有情感交流的障碍。
      现在的飞飞完全变了。新千年的晚会上,他随口表演了一个唱歌节目:“我要上学校,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我喜欢背书包。”他已经走出了厌学的阴影,喜欢读书。在他本子上,有这么一段话:“今天好过昨天,明天好过今天,未来好过明天。”飞飞说这是老师教他的,他会一直记在心上。

      以前 ,飞飞对学校只有痛苦的回忆,而现在体会到了学校的快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飞飞的进步,充分体现了赏识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立法。承认差异,对待“特殊”’的孩子要有“特殊”的政策。允许失败,当面对生命时,孩子犯的每一次错误都应该被看做是成长的必然过程。抱怨让孩子的无形生命跪着,而赏识让孩子的人格站起来。

      
      30 黎明前写下了。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是怎么形成的呢?
      赏识教育应该说是在志愿者当中诞生的。
      赏识教育志愿者第一人是曾任南京红花镇党委书记的李广明。当时我在红花镇做报告时,中场休息,家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过道上站满了人。
      报告会结束后,李书记激动不已,说这是三十年来听到的最好的报告,这种教育思想关系到家庭的和谐、民族的振兴。只有每个细胞和谐了,国家的精神文明才能上去,当场表示愿意成为赏识教育的志愿者。

      杨瑞清校长是赏识教育的又一位热情的志愿者,是我俩共同确立了赏识教育的理念。
      杨瑞清是全国青联委员、南京古南都行知小学的校长。他是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他一直在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1995年,他经人介绍听了我的一场报告,只听我讲了半个小时的早期教育,就非常激动。他说听我的报告就像看陶行知的书一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是一位非常有追求的青年。毕业分配时,本可以留城,但他却坚决要求去农村,普及乡村教育,最大的心愿是要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乡村创办了一所行知小学,圆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一天晚上,我和杨校长谈论教育,聊到了深夜,灯关了,仍抑制不住兴奋,还在继续探讨。
      从一个周婷婷的成功到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从听障孩子的成长到健康孩子的转化,从孩子心灵的舒展到家长心态的回归。我们的谈话主题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恰当表达心中早已认定的教育理念,概括这一系列成功的教育实践呢?

      当今社会已经是学习化的社会,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生存。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的理念,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
      面对日趋严重的道德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学会关心”的理念,引起了教育界极大的关注。
      我们认为,当今中国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无数家长、孩子充满了抱怨、焦虑,是否应该大声疾呼“学会赏识”?讲到这里,杨校长激动得来不及开灯,摸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四个大字——“学会赏识”

      一缕曙光驱走了心中的黑暗,照亮了一片清澈的前程。赏识教育在那天清晨诞生了。
      
      31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拉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
      赏识教育的图案标志是竖起的大拇指,在大拇指里面有一张生动活泼的笑脸,仿佛孩子受到赏识后发出的会心一笑。
      一个赏识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对一个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这很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
      发自内心地对孩子笑一笑,好吗?
      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你的孩子(三)
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的八大理由,家长都知道吗?(附沟通秘笈)
您能一口气说出孩子20个优点吗?
家长,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你会赏识你的孩子吗_为您服务教育网“赏识教育”
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