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卧🐯湾】马达 | 忆我的"家庭小报″●我家好家风&专题征文⑳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总     编   审:马    达
顾            问:姜自申
法  律  咨 询:李进章
主            编:傅群雄
特约评论员:李庆国
美  术 设 计:安殿堂
2000年陪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看得出村子仍穷,但无雾霾。
许多与我熟识及看过我的《磨合人生》一书的人,几乎都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入伍到部队后,当时还在故乡读高中、也经常在田间劳作的四弟曾办过一张名为《家乡新闻》的小报,不定期地随书信寄给我这个尚处思亲恋家期的新兵。那时,这件事儿在我们连队本身就成了新闻,每当我家里来信时,总有战友围着我询问有没有“家乡新闻”?都想先睹为快。
四弟办的这张小报,其实就是一张32开的白纸,对开辟为四个版面,均用钢笔书写,为了模仿得更像印刷品,是特意用的当时鲜见的一种碳素墨水儿。别看报纸不大,内容还是蛮丰富的,而且也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儿,依据事情重要程度安排版面。记得有一次小报的头版头条刊登的是相邻公社的西刘高堡村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的消息,四弟用的标题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差别为啥这样大”,意思是仅隔10多里路,为啥人家村里能够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我们家所在的小村庄却过着广种薄收的苦日子,年年靠政府返销的救济粮生活。现在看,四弟应算得上我们这个家庭里除了父亲之外思考“民生”问题比较早的人了。《家乡新闻》报道的都是从当时的公社、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儿,到左邻右舍婚丧嫁娶,家里添置了什么家具摆什等等。有报道当时农村里光棍汉多,为了“续香火”,不少人家用女儿为儿子换亲的,名为《婚姻的悲剧》;有报道个别社员为弥补口粮不足而到集体地里偷掰玉米被抓住游街示众的,名为《无奈的盗窃》;有报道邻居家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儿被愚昧的家长逼着辍学的,名为《扭曲的命运》。当然也有不少是报道的让我高兴的事儿,比如:家里养的牛有犊儿了、猪下崽儿了,父亲省吃俭用,给四弟买了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旧自行车、上学不再单用“11号”(双腿)量了,用我寄回去的津贴费买了《新华字典》、《全唐诗》等书籍、弟妹可高兴啦,父亲又获县水利系统模范干部、受到了表彰奖励,母亲去城里二哥处住了几个月、身体状况好得多了,邻居家的大婶儿去北京探亲、带回好多连环画来……。《家乡新闻》的形式也很活泼,有插图、描红,有社址、责编,只是那时报纸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广告,因此四弟当时也就没有在小报上刊发过“广告”。
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右一为四弟)
四弟是在主办了将近两年的《家乡新闻》小报后,于1978年考上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系的。毕业后留校当了讲师,并在学院负责主办一份当时发行全国的名为《管理文摘》的杂志,后又被调到省委组织部,做过几年河北《干部与人才》杂志的主编,之后又到两个地级市做行政领导工作,工作之余,出版有《感受新加坡》、《成功人生的十个关键词》、《正道直行——一位组织部长的实践与思考》等书籍。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似乎天生与办报为文结缘相伴。我想,无论将来他还会做些什么工作、写出哪些作品、出版多少书籍,那张毫不起眼、土得掉渣的《家乡新闻》都算得上一个实践的平台与起点,在那个期间支撑起来的信念与精神,像血液一样融入我们的身心,铭刻在心灵和记忆深处,滋润着事业和生命的根基。
如果没有侄子吉兆主办的《家事亲情》电子版小报的出现,也许我对家庭小报的记忆也就只能停留在上面讲述的这些了。令我颇为有些惊喜的是,今年上半年的一天,我的邮箱里突然有在港城某高校工作的侄子给我发来的邮件——《家事亲情》家庭杂志“试刊号”,并附一短信:“三叔并诸位家人:我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亲人之间联系也变得快捷简便起来,甚至有被“格式化”的危险,尤其不见了能“抵万金”的家书。我们这些小辈儿很怀念前辈的《家乡新闻》。再说,今年全国上下都在喜迎党的十八大,我觉得咱们这个大家庭也应该有所响应,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办个家庭小报,忆往昔,晒现在,话未来,颇有意义,何乐而不为呢?现将‘试刊号’寄上,请教正。”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份十分精致、图文并茂的家庭电子杂志出现在我的邮箱里,这份杂志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当年那张《家庭新闻》所不能比拟的了。有已逝去近10年的父亲生前关于家史的回忆纲目,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有已逝去6年的母亲生前与我们兄妹家人的合影,定格瞬间的音容笑貌激起我们绵绵无尽的思念;有故乡景县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缺衣少食的日子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GDP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衡水市前茅的消息;有老家的乡亲们享受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喜悦;有家人所在的北京、南京、石家庄、保定、秦皇岛等地新风新貌、奇闻轶事。对于小家庭,《家事亲情》报道得就更多了:大哥、二哥和妹妹均从工作一线岗位上退下来,又都各自找到第二职业,干得还挺起劲儿,业余时间他们就到公园里拉京胡、唱京戏,打太极拳、跳舞唱歌,日子过得很滋润;四弟夏天很长一段时间指挥当地抗洪抢险,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不久前他还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的经验体会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最近还应约到中组部举办的全国市县组织部长班讲课;五弟牵头撰写的《利用地缘优势弘扬燕赵文化传统》,得到省有关部门重视并进入了决策层;侄子吉兆所著《河北唐诗地理研究》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年底将作为国家教育部公派中文教师赴俄罗斯的伊尔库斯科市的孔子学院任教两年;侄子马策今年参加高考入河北大学经济专业学习,他的《大学日记》也作为杂志的连载篇目连续刊出;在新加坡留学的侄女写的一篇散文上了《联合早报》的文艺副刊专版。最有趣的当数侄女冬冬5岁的女儿美辰,在妈妈的帮助下开辟了“童趣”专栏,那些“童言无忌”的趣话屡屡将我逗笑。自然,每期杂志也用较大篇幅来“追踪”报道我的情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又有新成果,应约出席了第二届军队政治工作论坛,被母校西安政治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新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业余学习书法有长进,最近一期《家事亲情》还刊登了我书写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有时候我曾想,如果哪个单位或部门组织评选家庭文化奖项,我当兵之初的那张《家乡新闻》小报应该申请列为“家庭历史文化遗产”,现在的《家事亲情》电子杂志说不定也能拿个“家庭文化创意奖”。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国,哪有家。一个小家庭,连着大国家。家风如校风,同样育人才。透过这张“家庭小报”,我真切感受到祖国母亲生生不息跳动着的脉搏。
2012.10.19于北京正义路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兆杯”征文|安秋梅:中秋月圆人团圆
一个家,什么最重要?(年度好文)
一个家,走向兴旺的三个征兆
什么是家?家是赖以生存的港湾,里面有亲情...
孝,是亲情,不是利害
一个家,什么最重要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