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325教学手记——开放的阅读教学会给你带来惊喜!

以考试立意的阅读教学,追求阅读结果的完全一致,目的是利于衡量,这种主导思想是把语文教学逼向绝路的根本原因。当我们把阅读囿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圈子里的时候,阅读就死亡了,因为,任何一个文学文本的表达,都不可以用一种已种机械固定僵化的答案来作出终结性阐释,尤其是鉴赏性内容更是如此,好的文学作品,常读常新,与时俱进。

比如,《廉蔺列传》《鸿门宴》等经典文本,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上给出了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那些解读、鉴赏作者都是名家大师,是不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结论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呢?我想,即使是在你引导、启发之下,学生领悟了这些结论,而不是机械灌输的结果 ,那又怎么样呢?学生躺在这些专家学者的咀嚼结果之上,能算是教学的成功吗?我想,可以明确地说,我们把任何一种既成结论的东西传输给学生的教学都只能是教学的很少一部分,仅止于此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因为,学生缺失了自我解读的过程,他得到的只是让学生的结果,而不是自我追逐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的。我们必须具有放开的思想意识,必须相信学生,必须让他自己咀嚼出味道来,必须给学生自己走路以强有力的支持。

对这两篇文章的阅读,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探究“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秘诀”,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同学的研读结果,我觉得,学生好像远远地走出了我所预想的范围,他们似乎走得更开阔,更潇洒,更让我激动。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秘诀

高一(2)  唐铁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并且仅在人物塑造上而言的话,我认为,是因为他一直都没有离开“人”这个根本。

《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本身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人物展开的。而一个个人物的形象也正是在一起起事件当中变得越加丰满、完整。

例如在《鸿门宴》当中,刘邦与项羽相见,项羽年轻气盛、气势夺人,全然未将刘邦放在眼里,而刘邦呢,在项羽面前战战兢兢、卑言恭行,也全然没有一位身为领袖该有的样子。但是,人物形象也应此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试想,身为开国皇帝、楚汉之争当中最后的赢家,刘邦真的会如此不堪吗?非也,刘邦更多的不过是顺势而为,这体现出的恰恰是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则显得骄傲浮躁、不可一世。随着鸿门宴这一事件的逐步推展,越来越多的人物登场,同样是身为谋士,张良的精心谋划最终帮助刘邦成功脱险成功体现他智慧忠心的一面,范增一次次不死不休地设计想要置刘邦于死地则成功体现了他阴翳狡诈却也拥有远见卓识的一面,司马迁写鸿门宴,笔墨都不曾离开过“人”,这场鸿门宴,因人而精彩,因人而曲折,人,因之愈加鲜明。

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大的背景,是书中“人”各自展现自己的舞台。

人生如戏,戏要好看,除了演员自身的演技功夫要够深以外,唱腔、唱词、动作、服饰、配合、背景,都是至关重要。

司马迁很强,情节不需要他操心,但是剧本,却体现了他深厚的功底,所以他强,强在了他所设计的人物数量众多却又偏偏各不相同,各不相同,却又暗中各有联系,各有联系,却也总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

唱腔,生旦净丑,各不相同,唱词,往往能够体现出不同唱腔的人身上应有的特点。二者相结合,就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我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赵国的大将军,武人,靠着军功登上高位,自然有着属于他的傲气,廉颇的话,在司马迁的笔下,很好地体现出了一位大将应有的气度:豪放而骄傲,直爽而不造作,可以说,廉颇这个人作为武将的形象就因为这一句话得到了充分体现、跃然纸上。

动作,是细节,在台上,每走一步都有考究,书中“人”在司马迁的精心安排下也是如此,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在彰显人物自身的形象,例如《鸿门宴》当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面对项王,虽然没有任何说任何话,但是樊哙如天王怒目圆睁般的神情,却能过很好地体现樊哙作为刘邦开国功勋将领的那份神勇英武、威风凛凛,也难快项羽会称赞他为“壮士”。

服饰,是“人”在情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不光是对于情节,对于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往往可以从服饰当中可见一斑,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厚之至此也!’”廉颇赤条条,背着一根荆条向蔺相如谢罪,这样的形象,便成功体现了廉颇作为武将耿直好爽、知错能改的一面。

配合,更多的是体现在了情节上,所以,有次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将“人”与事件情节的有机结合。例如在《鸿门宴》当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范增将自己对于刘邦的阴谋可以说是堂而皇之地公布了出来,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明摆着就是不想让刘邦逃出生天,范增为人心思阴沉,却也不可否认其看人之准,见识之远。但就是有着这样一位谋士,项羽还是失败了,从项羽和范增的互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项羽想要将刘邦这个祸患斩草其实不难,但最终没能成功的关键还是坏在了项羽本人的手上,正是项羽本人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这说白了,也就是项羽对于自身的过度自信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正视刘邦这个潜在的对手而致使了大业的最终失败。所以作者所写的配合互动,更多的还是旨在突出强调中心人物项羽本人的性格上的弱点。

背景,历史的大舞台,事件的发生背景,例如《鸿门宴》当中:“范增所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是,贪欲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司马迁借范增之口,道出了鸿门宴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就是项羽对于刘邦野心的警戒。同时,刘邦的形象在范增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体现出了他严于律己、野心勃勃的一面。

司马迁对于塑造人物,眼光更大,能够将其置身于历史这座大舞台当中,将各方面因素融合在一起,一步步地,是的人物的形象愈加丰满,可谓高明至极。

2020年3月24日与太仓

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秘诀

              ——人物使用到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2)班纪君杨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是以一个唯一的主角出现的,而其次出场的主要人物,秦王,赵王,廉颇,存在的意义就只有一个:烘托蔺相如的厉害。
秦王是一个反派的角色,他是全文的矛盾冲突点,也是全文情节进展的主要推动力。当然既然是为了烘托蔺相如,他必须让蔺相如有一种技高一筹的感觉,在于蔺相如的两次对峙中,秦王都以失败告终。这并不代表秦王可以一蠢再蠢,他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考性,不然它的存在过于低幼,反而会适合其反,这其中的度,就得靠司马迁自己把握,下为原文: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这一段是秦王的思考,他最后权和利弊以后放过了蔺相如,这事态顺着蔺相如的意去发展,给了秦王一个思考有度的常人形象,同时又可以对比出蔺相如的神机妙算的超乎常人的形象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面是一段赵王与大臣对话的文字,赵王的意义也就存于此,这一段很长,看似赵王全程在参与聊天,但仔细想想赵王的话并没有实际作用,只是一直在引出蔺相如的高见,自己并没有出任何主意,这样写,让蔺相如的出场更加自然流畅,同时使得史实记录正式性大大提高,赵王是一个较为懦弱无主见的形象,是为了更好地放大蔺相如的想法,他成为了一个蔺相如的一个实施计划的跳板。蔺相如的身份是一个卑贱的门客,而以他的身份是不足在国家政治交涉中与人对峙的,所以必定需要赵王的出面帮助蔺相如可以顺理成章的进行故事。
廉颇则是对于蔺相如形象的另一方面的阐释,就是他的情商,他表演一个对于蔺相如职场如鱼得水的嫉恨者的形象。这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蔺相如也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可蔺相如是圣人,圣就圣在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让自己对不起他,并于之前对峙的咄咄逼人作对比,写出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最后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的想法得以实施,既写出了蔺相如的情商之高,有带上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2020-3-24写于苏州吴中

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秘诀

陈睿

在学习完司马迁所著写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后,我不禁发起深思,司马先生是如何将里面的人物写得如此生动,使历史的片段在纸张之中重演的呢?于是我又再细细品味了这两篇文章一番。

先说说《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传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就如鲁迅所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也是这样,善于画“眼睛”──代表性的细节,从而传神达意。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叱之”,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

这些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浓墨重彩,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和内心。

再来说说《鸿门宴》,其通过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例如,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用了直接描写中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冲动好战的性格特征。 而“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通过一段话侧面间接描写烘托出刘邦的形象。文章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进行了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神态、动作描写。

总结如下,司马迁对历史的描写,主要写的是人物形象,他善于用精炼的字眼勾画出人物的样貌、神态、动作等等,从而使人物更加立体,活灵活现。

于矛盾和冲突中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史儒

 纵观《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这样两篇纪传体历史文学作品,我认为,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面在,最常用的方法有那么几步

1. 制造矛盾和冲突的场景

其实,我所说的创造矛盾,并不单单指的是故事的主人公之间一定要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指司马迁会将他这一篇的纪传体里面的主人公,放在一个有矛盾和冲突色彩的场景里面。

就比如说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一共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场景。第一个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的一系列冲突场景,第二个就是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矛盾场景。《鸿门宴》里面,我认为刘邦赴宴到逃走的全部场景,都可称得上是矛盾场景。这里面还有一个我认为很细微的矛盾,就是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在我看来,设置矛盾场景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拥有足够的表达背景。换而言之,就是给了人物和作者一个可以肆意去发挥的“舞台”。我们可以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很轻易的看到蔺相如的巧舌如簧,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等等一系列闪光点,也可以看到廉颇一开始暴躁的脾气和后来为了国家和蔺相如和解,甚至愿意负荆请罪的爱国忠君。这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从这个矛盾场景的描写里面直观感受到的。假如说,司马迁写蔺相如在别人家当门客的故事,写廉颇在家里读兵书的故事,你能够看得到这些吗?你能够看得这么明显直观吗?俗话说的好“文似看山不喜平”,我觉得对于作者而言,其实也是有那么一点“写”似看山不喜平的意思在里面。矛盾和冲突的场景,不仅能够让我们读者喜欢,其实也是一个为作者搭好的“戏台子”,让他手底下的人物,可以在上面尽情地“展现”自己。从矛盾和冲突中看到的人物种种,才显得更有立体性。

2. 选取矛盾和冲突的人物

首先,明确一点,我这里所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适用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身份地位存在矛盾和冲突,也指的是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充满矛盾和冲突色彩。

就拿昨天我们写的作业——项羽和刘邦的境地为什么会逆转。在这里面,我觉得应该有不少的同学从性格方面找原因,写到项羽刚愎自用,就要提一嘴刘邦的隐忍谦逊,写到项羽的优柔寡断,就要再写一下刘邦的当机立断。在司马迁的手底下,这样对立的性格,可不是互补。而是能在矛盾和冲突之间,起到一种突出的效果。白纸上的墨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晰,因为墨水的黑会显得白纸的白更白,而白纸的白也会显得墨水的黑更黑。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样矛盾的性格,其实也是创造矛盾场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项羽的自命不凡,对上刘邦的隐忍谦逊,这一出“戏”才可以唱得下去,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故事。要不然我们看到的可能就不是鸿门宴,而是“鸿门之战”了。也只有脾气暴躁的廉颇,对上“好脾气”的蔺相如,才会有后来的负荆请罪,不然直接就下马车“硬碰硬”了。存在矛盾和冲突之间,所能造成的“化学反应”,是值得细写的,也是值得细品的。

3. 描写矛盾和冲突的细节

在创造好了矛盾和冲突的场景,选择好了矛盾和冲突的人物之后,就到了司马迁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蔺相如这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称得上是一气呵成。“视”“授”“持”“倚”“怒”,这一串行云流水的描写,在短短几句内就把当时秦国大殿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展现了出来,那种隐隐约约的冲突和胶着的气氛也一览无余。这与司马迁的文字表述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具有情感色彩的,而这种情感会随着阅读传达给读者。这样的描写,并不过多对于细枝末节进行赘述,也没有很繁琐的修饰,干净利落,“棱角分明”而并不温润,会把我们带入当时的场景。如果这一段是由曹公描写黛玉葬花时的笔法写出来的,我们还会被拉进文中的矛盾与冲突之中吗?必然不会。再来看另外一篇《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样简单的一问一答里面,其实就可看得出司马迁的功力。“按剑而跽”,所说我也因为这处描写人诟病过项羽不够游刃有余,不够具有王者风范。但是通过他在宴席上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可以对当时宴席上紧绷的冲突窥探到一二。那必然已经是一种箭在弦上却未发的胶着状态,是一场无声的厮杀,所有人都提着一口气。这时无论是怎样的举动,都会引起琴弦的“震颤”。项羽和张良两个“者”之间的对峙,看似毫无心机,实则步步惊心,琴弦由紧绷暂时松弛下来,而冲突也从明面再次潜伏。这样的表述,这样的描写,称得上“酣畅淋漓”。

于矛盾和冲突中,善哉!妙哉!

20200324写于太仓

大道化简

20200324高一四班周彦伯

我认为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秘诀就是大道化简。

什么是大道化简,就是将复杂的写作技巧用的炉火纯青之后,收敛了迹象和文字,形成一种隐匿在文字中的技巧,如果不仔细分析也许都无法识别。当然收敛并不意味着效果的减弱,相反的,收敛了迹象,让技巧自然地运用,加强了人物塑造的效果。

先来看人物描写的方法。司马迁很少采用心理描写,精用神态描写,突出语言描写。之所以很少采用心理描写,是因为鉴于《史记》的专业需要。心理描写还是太过主观了。而司马迁是怎么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的呢?

一、突出语气。例如樊哙出场时:“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里的句子短,两句两个感叹号,充分表达了樊哙丰富的情绪。

二、运用人称。比如刘邦在项羽面前自称为“臣”,项羽叫樊哙是:“壮士”。一个是表面的恭敬,一个是激动地赞扬。这样就能表现刘邦的多谋和项羽的鲁莽。

三、精心挑选最需要说的话,不说废话。这无需多言,作为“无韵之离骚”自然是不会有废话存在的。

再说神态。先看蔺相如“怒发上冲冠”,再看樊哙“目眦尽裂”。司马迁总能运用最少的字数把人物神态刻画的入木三分,栩栩如生,从而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情绪,进而塑造人物的形象。

其次,减少对背景的介绍铺垫。因为司马迁明白作为一本史记,要用最少的文字讲述最生动的故事,所以一概不写时代人物背景一类事物。写了有好处吗?有,能加强人物和情节的表现力。但司马迁的文字够精妙,无需这些多余而冗杂的铺垫。所以这样人物和事件直截了当的出场发生,丝毫不让人觉得拖沓。

之前说少用用动作,也不是说完全不用。司马迁要是描写动作,一定是到了不得不写或者写的太过精妙的不能不选用的地步了。比如为了完善完璧归赵的故事,表现蔺相如英勇的形象,司马迁写他“持璧却立,倚柱”。为了表达亚夫的气愤,司马迁写他“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为了写项羽意志的脆弱,司马迁说项羽“未有以应”。都是精妙绝伦的运用。

大道化简,就是我觉得的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秘诀。

                                                     ——20200324写于吴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迁笔下的饭局,惊心动魄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
司马迁 《史记》
契合专题内涵的文本解读——由《烛之武退秦师》小议“因声求气”
渑池会、鸿门宴、论英雄、释兵权: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四大饭局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饭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