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_____儒家学派的第二号领军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大事件表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名言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墓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 8年 楚怀王 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历史地位的奠定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追封追谥

齐宣王封孟子为稷下学宫第一任上大夫。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明朝嘉靖9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明景泰2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一直到民国3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身后荣誉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人性本善论点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唯心主义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思想渊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和1994年收购入藏的上博简出现了大量的佚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重写有关学术思想历史的要求。在20世纪长期流行,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若干观点,正在遭到动摇,甚至导致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对儒家“亚圣”孟子的传统认识似乎也应该依据“地下证据”等最新材料作重新估价。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

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孟子》又是在南宋才被奉为经书。这漫长的跨时空的浸润与沧桑流变,我们很难说自己所理解的孟子就是“真实”的孟子。

先看孔子。在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兴起的“疑古思潮”之后,人们对许多古书都产生怀疑,把孔子讲得只剩下一部《论语》还可以用。而李学勤先生在20058月却指出:“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是孔子真正把数术的易和义理的易(或者叫哲学的易)完全区分开来,于是才有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易学。”

我们以为,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孔子。孔子的易经哲学将仁、义,礼、智对举,确立了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孔子讲性善,《易传》(十翼)明确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彖·革》歌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结合孟子主张,不知明眼人看了这些命题、论断会有何联想?再讲孟子。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学派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冲击,人们怀疑曾子、子思、孟子一派的脉络,代表人物作品如章太炎的《征信论》和任继愈等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的“思孟学派考辨”专节等。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到孟子之间文献有断档。郭店简儒家著作的的出现,“刚好补上了此处的缺环”。这个“缺环”主要指什么作品呢?我们回顾一下荀子的《非十二子》所言“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由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暓讙讙然不知其所非也。”不难知道这就是我们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五行》。为与元素论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区别,我们称之为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

《五行》有马王堆帛书本(包括经、传两部分)和郭店简《五行》(只有经部),从《五行》传部有“世子曰”字样,李学勤先生断定此人为七十子弟子世硕。面对这样一个传承脉络,我们原来所“熟悉”的孟子自己究竟建构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体系呢?其实,孟子是一位深谙易道的易学家。关于这一点,清末大儒杭辛斋早有揭示。杭氏认为:懂得易学并不在于口道乾坤坎离,关键在于心法天道德义:“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

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由此我们恍然大悟: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高举义旗对墨家的反制、抨击,其理论资源全在于《易经》。不仅如此,孟子对孔子的易学(集儒学之大成)有继承,还有创新。我们知道,大易有医国、医人、医病功能。医国的问题已由《易经》解决;医病的问题也由《黄帝内经》解决。医人的问题则是在思孟学派创立了德性论《五行》学说后获得了解决。

德性论《五行》比照元素论五行的五项,提出仁、义、礼、智、圣范畴。认为:仁、义、礼、智四行全为“善道”,仁、义、礼、智、圣五行全为“德道”。

义、礼分别是对仁和智的节制。而“圣”端即是指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本事。思孟学派将数术引入儒家以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努力未被荀子理解,招来荀子的嘲讽和谩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认为:“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思维方式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

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

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童子问易》坚称: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由庄子提出,宋儒导入,清儒发阐,现代新儒家精心进行体系建构的“王道”思想,是宣扬帝王将相的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崇拜、反人道、反法治的思想。儒家的真传应该是来自于《易经》的德道。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革故、鼎新,文明、和谐,诚实、守信,民主、法治之道。

这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童子问易》还指出: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理论是孟子“革命权利”的变种。从上述孔孟思想传承来看,孔孟不妄“圣人”之名;《易经》也不愧“大道之原”、“群经之首”!

 

孟子名言精选:

处世篇及翻译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公孙丑上)

  【翻译】  (孟子说:)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有些国君专爱侮辱别人,抢夺别人,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又如何能做到呢?恭敬和节俭这两种美德怎么凭说句好听的话,陪个笑脸就能办到的呢?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宣扬人家的不好,出现了后患。该怎么办呢?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要他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就能牢固掌握此方法而不动摇。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将德行积蓄很深,积蓄很深就能任意择取,左右逢源。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培养自己的道德时就应该自觉地有所得。”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爱别人的人,会受到人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万章下)

  【翻译】  万章问道:“请问怎样交朋友。”

  孟子说:“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的富贵。交朋友时,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观念。”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

  【翻译】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和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结交天下优秀人物的朋友还不够的话,还要向前去找古时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写的书。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个时代。这就是追溯历史和古人交朋友。”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对于不该停止的工作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的了。对于该厚待的人却去薄待他,那就没有谁不可以薄待的了。前进太猛的人,后退得也会快。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

家明白。



笃行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公孙丑上)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的过失告诉他,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向人家施礼。”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公孙丑下)

  【翻译】  (孟子说:)“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随即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竟将错就错。古代君子的过错,好象天上的日蚀、月蚀,百姓都能看的很清楚;当他改正错误的时候,人们都抬头望着。今天的君子,不仅将错就错,并且还编造出一套假道理为自己辩护。”

  (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滕文公下)

  【翻译】  (孟子说:)“一个有志气的人,不怕死后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了脑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翻译】  (孟子说:):“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认,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翻译】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日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忠告他:‘这不是好人干的事。’他说:‘我要减少这种行为,那就一个月偷一只吧。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如果知道这是一种不义的行为,赶快停止算了,为什么非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可拿可不拿时,拿了对廉洁有损害,就不要拿;可给可不给时,给了对恩惠有损害,就不要给。可死可不死时,死了对勇敢有损害,就不要死。”

  孟子曰: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万章上)

  【翻译】  孟子说:“我没有听说过自己先不正直,却去叫别人正直的,何况那种先使自己受辱,再去匡正天下的做法呢?圣人的行为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当时的君主有的要远些,有的离开他,有的不离开他,归根结底,使自己干干净净,不沾上肮脏东西。”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告子下)

  【翻译】  (孟子说:)君子如果不讲诚信的话,如何能有操守?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翻译】  (孟子说:)“所以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加到某人身上,必须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使他的每一种行动都不是那么如意,从而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

  【翻译】  (孟子说:)“一个人常犯过失,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振作起来。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部没有讲法度的人辅佐,外面没有敌国外患的忧虑,就要灭亡。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能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能使人死亡的道理啊。”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柳下惠并不因为做了大官而改变他的操守。”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向位高权高的人物进言,就得轻视他。加强自己的信心,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地眼里。”

  

教育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青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情变坏了的缘故。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上)

  【翻译】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

  孟子回答:“因为势在难行。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父亲教儿子)用正理正道不行时,接着来的是忿怒。那就伤感情了。(儿子会说)‘你教我正理正道,可是你不按正理正道做’,于是父子之间便伤感情了。父子一伤感情,那就很不好。古人交换着对儿子进行教育,使父子之间不因求好而相责备。因为求好而使父子隔阂,父子之间有了隔阂,是最不好的一件事。”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道德水平高的人来教育薰陶那种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有才能的人来教育薰陶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欢有个父兄(以对自己进行教育)。

  孟子曰: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例如下棋的技术,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学不好。奕秋是全国的下棋能手,假使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一心一意,完全听奕秋的话,另一个人表面上虽然听话,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飞来一只天鹅,想拿起弓来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人一样学习,但成绩却不如人家。并不是他没有人家聪明,自然不是的。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羿教人射时,一定把弓拉满,对学射的人也要求把弓拉满。有名的木工教徒弟时,一定按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三种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对得起天,低头对得起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向及时雨那样浇溉万物的,有成全别人的品德的,有培养别人的才能的,有解答别人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传下来,供后人学习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人的方法。”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劣的工人而废弃自己做工的规矩,名射手羿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好象张满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在正确的道路上站立,有能力的跟上来。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木匠或专做车子的匠人能够把制作的办法标准传给别人,却不能使人学到高明的技巧。

 

道义篇原文及翻译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翻译】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翻译】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是很少的(仅仅在于人懂道理),可是一般人还抛弃这些区别,只有高尚的君子能保留它。舜能够明了各种事物的道理,体察各种人物的心情,是因为他按照仁义去做,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来使用。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二者不可同时获得,那我就放弃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但两者不可以同时获得,那我就牺牲生命而追求道义。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就可以快快乐乐了。所以士人在贫穷时不会丧失道义,得志时不会背离原则。贫穷时不丧失道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原则,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去希望。古代贤德的人,得志时,把恩惠施加给人民;不得志时,就修养品德给世人作表率。贫穷时就搞好本身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道就能按贤人的愿望去施行;天下政治昏暗,贤人就随同道义隐居起来;我没有听说过废弃道义来迎合王侯的。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自己不按正道办事,正道在他妻子身上也行不通(更何况别人);支配别人不能运用正道,连妻子也不能支配(更何况别人)。


任贤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翻译】  (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

【翻译】  (孟子说:)“君主有错误他就劝谏;如果反复劝阻还是不肯听,就离去。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说话不实在会带来危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阻碍进用贤德的人。”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唯大国,必畏之矣。(公孙丑上)

  【翻译】  (孟子说:)只要实行仁政就可以获得荣耀,不实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在大家都痛恨耻辱却又安于不仁德的现状,这好比是痛恨潮湿却又甘愿住在低洼的地方啊。如果真要痛恨它,就应该重视仁德并且尊重有修养的读书人,让贤德的人处在高位上,让能干的人担任工作职务。趁着国家还没有危难,抓住这个时机,修明国家政令法典,那么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一定会因此而敬畏它的。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孙丑上) 
  【翻译】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有才华的杰出人物都有官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到你的朝廷供职了。”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孟子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告子下)

  【翻译】  (孟子说:)“从前虞国不重用百里奚因而亡了国,秦穆公重用了他因此成就霸业。不举用贤德的人就会亡国。

  (孟子曰:)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告子下)

  【翻译】  (孟子说:)“天子进入某国疆界,如果土地开辟得好,田野管理整齐,老人得到供养,贤人受到尊重,能干杰出的人各居其位,那就有奖赏;赏给土地。天子进入某国疆界,如果土地荒芜,老人被遗弃贤人不重用,聚剑财富的人处在上位,那就是处罚。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告子下)

  【翻译】  陈子问:“古时的君子怎样才出来做官呢?”

  孟子说:“有三种情况当官,有三种情况不当官。如果恭敬有礼地迎接他;他提出建议也准备付诸实行,那他就会就职。虽然礼貌并没有减少,但建议不能实行,那就辞职。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建议,但迎接他还是恭敬有礼、尽心尽意,那他也会就职。如果礼貌减少了那就辞职。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错乱;没有好的政事,国家的钱财就会不够用。


修德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翻译】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翻译】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
  【翻译】
  (孟子说:)“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告子下)

  【翻译】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好人,有这话吗?”

  孟子说:“有的。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翻译】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干诡诈投机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如果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又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尽心上)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翻译】  (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类似的损害。如果人能够不使饥饿干渴造成的那种损害,成为人心的损害,那就不会把比不上别人作为忧虑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翻译】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不多,他的善性虽然有点丧失,但不会多;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他的善性虽然有所保存,但是极少了。

孟子经典名言(带翻译)

1)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含注释)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6仁富观眸礼者权宜
道德经格言警句100句
语录 经典语句-孟子
中華國學300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