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晨之风散文《豫东年味儿》
userphoto

2023.01.17 河南

关注

    在过去,过春节那可是豫东人一年里最大的事儿。

    童年的时候,一进腊月的边儿,村里便响起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杀年猪的嚎叫声会响彻村子的上空。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列好计划忙着准备过年的年货。从腊八开始一直忙到除夕,其间的每天都有事情干,每一天都很充实。大家沉浸在美好生活的向往里,因为祈盼一年的美好梦想快要圆了。这个时候的小孩子会蹦跳着唱起豫东的民谣“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件大皮袄”。那时候过年对于小孩最大的意义,可以吃好的,可以穿一身新衣裳,还可以得了一笔“可观”的压岁钱,这在平日里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在那一段日子里,年味儿还不止以上这些,扫屋,祭祀神灵,上坟祭祖,除夕围坐吃年夜饭,守夜,后来还演变成看春晚。春节的当日,小孩子们排着长队给家族中的长辈拜年磕头。政府还会组织民间搞一些庆祝活动,豫东的老百姓这时候可以观看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舞龙舞狮、彩灯展,这些活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与民同乐”成了春节不可或缺的标志。

    我的印象里,母亲不爱上街买东西,大多是父亲上街办年货。每年到了祭灶,父母都要请灶神。灶神其实是书面语,民间叫做“老灶爷”“老灶奶奶”,买灶神画不能叫“买”,要用“请”。父亲说,灶神是家里的守护神,也是监察神,一家人的功过都在他的监控之中,等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他会上天报告一家人一年的表现,腊月三十再回来行使赏罚。父亲还说,这请灶神是有讲究的,灶神下面通常画着一狗一鸡,那鸡要向屋里叫,那狗要向屋外咬。仔细看去,确实有些狗是往外咬的,有些是往里咬的,就看你家厨房在东边还是西边。还有那门神像上的秦琼和敬德,一定要脸对脸。父亲说,脸对脸是和相,脸背脸是分相。贴灶神也有讲究,一定要贴得端端正正,灶神的脸还要黄表盖着,不能露在外面,不然将来进门的新媳妇不是歪嘴就是驼背。后来,我走进贴了灶神的厨房时,一股让人敬畏的神秘气息就扑面而来。

    小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赶上年底,村里要杀猪迎接新年,这叫“杀喜猪”。童年时代,新年的味道更多的是肉味儿。至今还难忘童年的肉香,小时候,乡村杀猪是每个人的记忆。一头大肥猪被几个壮汉绑架到案子上,村里的最有蛮力的青年,挥起冒着寒光的杀猪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一股鲜血喷涌而出,众人一片喝彩。挣扎的肥猪开始大叫,慢慢一声低一声,最后消停下来。几个壮汉喊着号子,再把肥猪抬到早已烧滚的锅灶边,七手八脚给肥猪刮毛。刮洗干净,把肥猪吊起来,执刀人左右开弓开膛破肚,大卸八块。肉被切成了一块块,猪下水分类整理。那时候,生产队过年要杀猪,每家按人头都有份。过年杀猪给村里人带来一年的期待,好多人围观杀猪,在猪叫声里获得一种莫名的快感。那时候的猪肉特别的香,这是真话,现在很少闻到那时的肉香了。后来知道,现在的猪都是速成,几个月就可以出栏。肉质没有积淀,所以不香。尽管猪肉没以前香,价格却不菲,据说都是因为环保关闭了好多养殖场导致的。猪在传统文化里谐音“福”,过年要置办福礼,猪肉作为祭品,是必须的。否则上神是要怪罪的。

    年味儿里的文化味儿还体现在写春联上。村里的会写毛笔字的人是万万不可得罪的,所以会写毛笔字成了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志。村里没几个会写毛笔字的,一到过年,父亲买了红纸,让我到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家里去,或者带去一盒烟,算是酬劳。无论家里多穷,过年时门上是一定要贴春联的,不贴春联,村人认为来年会有晦气。在写春联的现场,邻里邻居排队等着,一家又一家。春联带着墨香,放在桌子上,成了一道风景。我很崇拜写春联的,认为他们有一股神力,一杆毛笔下面千变万化,演绎精彩世界。那时的春联大多是自己拟的,不讲究平仄,纯是根据自己爱好。内容上多是歌颂新生活,尤其是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春联占了大的比例。现在印刷的对联,尽管纸张高大上,但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显得华丽而单调。我一直认为,春联就是宣传语,是一种发酵年味儿的催化剂。有了春联的渲染,激活了村人沉睡一冬的潜力。村人振作精神,要迎接一年的开始了。

    童年的日子里,年味儿对孩子们来说,都看得很重。年味儿笼罩的日子里,可以穿一身新衣服,可以阔气一阵子,可以很体面地站在别人面前。这个切身感受,相信七零后、八零后,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儿体会。但是年味儿到底是什么味儿?一时还真说不清楚。在孩子眼里,年味儿就是一块糖果,一身新衣服。男孩子就是得到一挂鞭炮,女孩子就是得到一束剪纸花。年味儿就是跟着父母走亲戚,好吃好喝招待着,还会得到压岁钱。当然,年味儿还是挑选购买年货的喜气味儿,是寒风里煮大肉冒着热气的香味儿,是走亲访友时划拳的热闹味儿,是爷爷奶奶含饴弄孙的趣味儿。

    小时候,我生活在豫东一个乡村里。那个时候,吃饭就成问题,每天父母都在为吃饭烦恼。不过到了过年,这是一年里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可以吃上大概一个月的好面馍馍,其他时间还得吃杂面。于是,小时候盼望着过新年,新年到,一切都好了,日子似乎幸福了。还有一个感觉,平日里没肉吃,到了过年,家里再穷,父母也要割上几斤肉,其实不是自己吃的,主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来了,小孩子是不能坐到招待客人的桌前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大人们坐在那里,慢慢坐喝,甚至还可以悠闲地吃肉。不过桌上那碗肉,高度似乎总是不见下降。下一次来了客人,母亲把那碗肉热热,又端上了桌子。我真不理解,大人们似乎都不愿吃的肉,为什么还不让小孩子吃。直到该来的客人都来了,那碗肉还没有吃完,于是母亲发话,今天可以吃肉了,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吃肉,不用担心挨骂。后来我知道,那碗看上去很丰满的肥肉条子其实下面是萝卜条或者干菜在支撑着,这碗肉一直可以摆到客人全部招待完。在父母眼里,这碗肉的完整度关乎到一个家庭的体面,有人来做客,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吃点下面的萝卜干或者干菜。父亲不停地劝客吃肉,热情十足,在旁边,我的口水在嘴里转了好多来回,可是客人好像很不喜欢吃肉,这更增加了我内心的不解。

    现在的时代变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衣食无忧,天天跟过年似的。平日里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穿什么就买什么。在家吃腻了就下饭店,在超市买不到的就从网上邮购。快递送到家门口,省时省力,足不出户。特别是年轻人,手机在手,一切都可以在家里搞定。大概过去需要集中发泄情感,春节就是很好的平台。现在因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情感消费空间,现实中反而直接交流的少了。网络聚拢了大部分的眼球,尤其是智能手机更是吸引了好多人的注意力。

    大鱼大肉吃惯了,人们的过年意识却越来越淡薄。进入腊月的边儿,空气里没有了鞭炮的火药味儿,好像蒸年糕的习俗也面临挑战。过去春联都是手写的,会写毛笔字的在村里很吃香,如今商家都是印制春联,广为赠送,上面就是广告,哪里还有春节的年味儿。今年的疫情因为形势严峻,政府动员游子最好不要回家过年,年味儿更加淡薄了。年迈的父母长叹一声,时代变了,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啥年不年的,在哪里都好。共产党领导的好,要多想法子多活几年,这比啥都好。

    在过去,儿时过年,是母亲亲手调馅包出的饺子味道,那种味道,是母亲的味道,这就是年的味道。近些年,我已经习惯了没有鞭炮声的新年,因为疫情的侵袭,我也习惯了戴着口罩出入于各种场合,时间一长就成了定式。如今日子好了,年味儿似乎不浓了,这就是新新年味儿。新新年味儿的产生是必然,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年味儿变味了,但是年味儿又是永恒的年味儿。其实,年味儿很简单,就在我们身边。年味儿就是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气氛;年味儿就是晚辈敬长辈的那一杯酒;年味儿就是母亲做的年夜饭中的饺子;年味儿就是逛庙会吃着的瓜子儿;年味儿就是新年里见面时的一句句祝福语。

    年味儿变味儿了,但变味儿的年味儿依然有味儿,不是吗?

    晨之风,本名李涛,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高中高级语文教师,新闻学和教育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周口市文史研究员、特约评论员、自由媒体撰稿人;淮阳县政协第十二届常务委员、淮阳区第二届政协委员;曾为淮阳县“十大杰出青年”。笔耕不辍,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乡土类散文和文化类散文作品300多篇,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旅游散文》《美文》《天涯》《人民日报》等刊登。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人物声音”专题报道。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创作有《梦里荷乡》《小苹果之大淮阳》《二月会来到了》等歌曲歌词,编剧参与拍摄了《幸福花儿开》《家的感觉》《回家吧,幸福》等微电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知识】过了小年就是年,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春节味道.散文】赵友坤||犹忆当年年味浓
中国人过年习俗【完整版】
原汁原味的春节
如何原滋原味过春节
春节进入倒计时,这些传统年俗,你还知道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