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姐姐》破4亿,结局成谜,直击原生家庭的伤口!

电影《我的姐姐》截止到4月5日,总票房已破4亿。虽然票房的热度不断升高,但是电影的评分却有所降低,主要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这部电影的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都女性,因此她们选择聚焦“中国式姐姐”的身份,来谈论在中国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此身份所承载的“痛点”。

张子枫在这次的电影中迎来了自己的蜕变,她的演绎让角色更加细腻丰富,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结局成谜,重新定义“圆满”二字

在《我的姐姐》结局处,张子枫饰演的姐姐面对领养家庭要求签署的“与弟弟不得再见面”的条约的时候,选择了拒绝。她终究是放不下这份血浓于水的感情,但是她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所以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中,她是如何选择呢?

电影给出的开放式结局是让每个观众根据自己的经历来给出答案,各式各样的答案都见仁见智。大部分人认为姐姐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去北京深造的梦想,选择留下来照顾弟弟,这样的结局其实是以姐姐的牺牲和成全来作为大团圆的前提。

提到“牺牲”的问题,其实这是中国二胎或者多胎家庭惯有的毛病,只要家里有男孩的,那么总是女孩子牺牲得多一些,某些人牺牲了学业,也有人牺牲了金钱,还有人和电影中的姐姐一样也许需要牺牲自己的爱情和青春。

这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每每男性和女性的利益出现碰撞的时候,总是女性选择让步呢?如果结局是姐姐终究还是背负起了这份责任,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屏幕前面的观众一定都会夸赞她“姐姐真的很伟大,女性真的很伟大”,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份伟大是以牺牲她们的梦想为前提,还有她自己想不想伟大?

当然影片还有另一种结局,那就是弟弟进入优越的新家庭,姐姐也去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然后姐弟俩平时照样可以保持联系,维护感情。

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彼此换一种方式陪伴,这样的陪伴不需要夹杂着“牺牲”、“放弃”,而是另一种“圆满”,这样的圆满叫“互相成全”。

姐姐在能力范围内,给弟弟找一户最好的领养家庭,而弟弟也学会理解姐姐的难处,成全姐姐的梦想,两个人明明可以各自活得更好,何必栓在一起过着总有人牺牲和委屈的日子?

原生家庭的伤痛

心理学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发现张子枫饰演的姐姐一直都在努力地证明自己,因为父母想要身为女孩子的她早日赚钱,而擅作主张替她修改了志愿,所以她大学期间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自己负担,不想和父母扯上一丝一毫的关系。

姐姐的伤痛来自父母在小时候为了能够再生一个儿子,就谎称姐姐是残疾,因为扮演残疾人的原因,还打了姐姐。这样的行为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出生是带着“原罪”的,自己压根不应该被生下来。什么叫“原罪”,是与生俱来的罪,只要你活一天,这罪就加在你身上一天。

因此我很难想象姐姐的童年多么黑暗,即便她父母双全,还有姑妈的疼爱,但是她依然没办法变得柔软。

在外人眼里,她有争必斗,她说过:“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打得过得打,打不过也得打”。从小到大,她成为了没有人保护的人,她只能相信自己,也只能依赖自己。

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我认为弟弟是治愈了姐姐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姐姐成为了弟弟生命中的唯一的时候,那种亲密关系又建立了。

本来姐姐在与原生父母的亲密关系中受到的伤,在弟弟这段亲密关系中得到治愈,两个人同吃同睡,互诉心事,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感。

简单点说,就是姐姐在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作为一个女儿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因此姐姐的心里没办法成长,虽然外表上她是好强独立的女子,但是其实她内心里的另一个人是个永远想要得到父母认可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在童年时期就停止了成长,一直在原地踏步。

直到弟弟的出现,弟弟对她的认可,对她的不舍,对她的爱,这些真正地填补了童年的空缺,她得以成长,从小女孩变成一个亦姐亦母的形象,是一个成熟的大人。

这也就是弟弟治愈姐姐的原因,从满面的愁容到满面的笑容只需要人生中这段短暂的岁月即可。

男性的漠然,女性的服从

《我的姐姐》中除了关于姐弟关系的阐述,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男女关系的描绘。这一部分内容实在是如鲠在喉,许多似曾相似的画面和台词,似乎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让人产生了莫名的窒息感。

第一个是安然的爸爸因为安然穿裙子而暴打她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安然的妈妈跪在地上抱着安然,用身体在保护安然的模样。这个画面简直细思极恐,为什么安然的妈妈和爸爸没有相同的权力?既然爸爸能选择打女儿,那作为妈妈也必定也反对权。

难不成教育孩子的权力只有父权?其次为什么安然的父亲眼睁睁看着藤条已经打在妻子身上了,还是继续暴力行为,并没有停止。

这里完全反应出了安然的妈妈,也就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一个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这种“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决策权,包括对教育和生育两个方面最为明显。

第二个是“甩不掉的责任”,姑妈为了弟弟生孩子放弃了自己想要在俄罗斯做生意的梦想,只为了回来帮弟媳妇带孩子。

姑妈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的时候,提到奶奶的一句话“她说做什么都要紧着这个儿子”,所以姑妈的梦想就这样一点点被蚕食、被妥协、被牺牲。

她也曾经一腔热血冲进这大千世界,但是为什么失望而归呢?因为弟弟理所当然的索取,这种漠然成为了栓住她的一根绳索,挣脱不开。

第三个就是影片中在医院已经生了两个女儿还要拼了命生第三胎的妈妈。即便安然把强行保胎的利弊已经分析得清楚了,但是冷漠的丈夫和固执己见的妈妈依旧想要生个儿子。

深究其因,世界上哪有人不惜命?只是当这个母亲没有儿子的时候,她在这个家中一定备受欺凌,那些言语上的攻击变成了锐利的刺,与其每日都生活在“枪林弹雨”中,不如“冒死生娃”来得爽快。

为什么作为丈夫他会这么漠然呢?因为男性其实是“女子生育”这件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在“生育”上除了提供了基因,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也帮不上任何的忙。所以长此以往,因为女性拥有子宫,“生育”就成了女性理所当然的义务。

当外界不停的灌输这样的价值观,渐渐的连女性自己都忘了“生育”是可以选择的,“生育”不是义务。

在这三个画面中,每一个屈从的女性都成为了男性权力的助推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反抗,那就直接成为了男性霸权的“帮凶”。

安然的母亲、姑妈、三胎妈妈都是如此,而安然却与其他女生都不同,她的第一选择是“反抗”,这就是为什么安然在开头和大叔公等亲戚吵架的原因,也是安然在厨房里和男朋友摔盘子的原因。

周围的男性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安然身上,有的是道德制高点的要求,有的是生活小事,为什么男性就能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女性就得乖乖听从呢?这些所谓的道德伦理究竟由谁来定义?

安然身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认为她走出来了,她不再等待别人来定义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亲不行,男朋友也不行,这世界上的谁都不行,只有她自己可以决定。

为什么安然到结尾处希望舅舅就是她的父亲呢?有一个很细节的动作,在所有亲戚用道德来绑架安然的时候,只有舅舅站了出来,他所做的是保护和支持。

而后期舅舅一个懒散惯了的人,选择主动帮安然带好弟弟,虽然他没做到,但是依旧是为了安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实现自己的北京梦。从中可以看出,其实舅舅是一个尊重女性的男性,与剧中大部分的中国传统男性有明显的区分。

这部电影想要呈现的东西很多,比如计划生育带来的亲情问题、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问题、姐弟情深的血缘之爱等等。

因为面太广,所以每个点都不够深刻,没有深挖下去,看完影片还处处疑惑是正常的。

希望导演和编剧的下一部作品能够更加完善,在一个点上深究其因,而不是浮于表面,把问题的“根”挖出来,才是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去世后,我年幼的弟弟要不要送养?”
二胎家庭的姐姐有多惨?相比“让弟弟”,更沉重的是“长姐如母”
做独立女性,不是叫你六亲不认
女性凭什么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我的姐姐》不该被伦理道德束缚
她不只是个“姐姐”|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
看完《我的姐姐》:好了开头,走了老路,最终姐姐还是来还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