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为什么明明身怀潜能,却总在“画地为牢”?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3-2024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3-2024版)
发出专业靠谱的心理声音:2024一杯咖啡编辑部招募

文章编号:F20240108
自我成长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843 篇文章

多年以前,网约车还没流行起来,我正在外地,那座城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跟我说起,他想做一名房地产经纪人,他说,因为他很喜欢带人到处看房子。

他像个有些导游气场的“社牛”(在路上,要是路过地标,他会指给我)。

我能想见,他要是成了房地产经纪人,会有多成功。

那你怎么没去做呢”,我问。

我不记得他确切的回答了,但大致是说,他也就想想罢了

趁我们正聊着,我查了查他所在地对考取房地产经纪人执照的要求。凭我的记忆,包括完成一系列课程、填一份申请表,再交一小笔费用。

我把找到的这些拿给眼前的这位对话者看,问他到底有什么原因,让他认为成为房地产经纪人是遥不可及的。

是有他达不到的什么特别要求吗?

还是说,这个工作有哪个方面不太好做?

他的回答是:“不是”以及“没有”,好像是有某种原因导致了不行,但他又说不出具体为什么

我想着法地劝他试试。

毕竟,就算试出个最差的结果,又能差哪去呢?

如果事出有因而没能如愿以偿,他总可以再回去开出租车的。

经这么一聊,他好像至少被说动了些——

尽管,我不知道后来怎样了。

这些年来,我对这个例子翻来覆去地琢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对生活中的那些消极面理所当然地“接受”,想想就觉得,已经这样了、永远这样了,于是打算向它们低头。

当我们这么做时,就像这样一些人,他们有很大的房间,却只住在其中的一小角,在里面又恼又慌地兜来转去,感觉像被关了禁闭、缺氧憋气,只因为被一道纸做的栅栏围着,而它在我们眼里却比实际上坚固难摧得多。

这种自己制造陷阱、再把自己关进去的习性,就是我想在这里谈的。

怎么解释它呢?

识破熟悉感的囚笼

在我看来,一个普遍的原因是把不想过的日子重复成了“家常便饭”

让我们看个寻常生活中的例子,有次我问一家常去咖啡馆的服务生,还有没有什么水果。

“没了,抱歉,”他们说,“我们每天都上香蕉,但确实很快就被拿完了。”

一个在吧台边上的人补充说,如果我想要香蕉,应该上午10点前就来,最晚也得11点前。

也许有人会想,如果这家店的香蕉每天都在上午11点前就被拿完(他们历来会稍晚开门),他们应该会多预定些,就能保证一整天的香蕉供应了,但他们没这么做。

他们为什么没这么做呢?

我不确定,但在我看来,至关重要的似乎是,最开始他们第一次看到香蕉被拿完时是怎么反应的。

在当时,可能不难想到,为第二天多预定些。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没这么做,而当第二天重蹈覆辙时,他们有点见怪不怪了。

之前就这样,现在又这样,好像习以为常了

我们在这类情况中的失误在于,我们把自己对预期的固化视为证据,认定了某种现状在以后不会变或无可期

虽然这种“自我引导”通常看不出问题,而有时,我们的预期之所以被固化,并非因为别无可能,而只因为今天——就像它的昨天、昨天的昨天……我们没为把事情引向更好的结果而努力过

在此值得关注的是,超越我们应对着的情况本身,而着眼于视情况尝试新策略,会很让我们受益:再遇到其他情况时,我们就能更轻松地拆掉想象中的“围栏”。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渐渐习惯了把宁愿看到改变的事,看成是不可能再变的。

恐惧之外,有我们“应得”的

当我和那位出租车司机聊着时,我感觉,他没为想要的生活而行动起来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莫名感到,他不属于对更美好生活有企图心的那群人。

时不时地,我们会担心追求梦想意味着非难临头,就好像追求幸福是不够谦虚的表现,要遭人指摘。

更甚者,你一试着让任何事更好一步,就常有不顺冒出来,你又忙着把“葫芦”摁下去。

如此一来,我们就害怕变化了——因为,要是没能越变越好,可怎么办?

这又涉及到谦虚这个问题了,以及什么是我们“应得”的。

也许我们认为,如果很认真地去推动任何事,整个人生会给我们一个教训——我们会悲惨地以失败告终,就像悲剧的主人公,并开始悔恨于没能“接受现实”。

可是,第一,如果事情变得更糟,那不幸的事与愿违未必是终极结果。我们可以再尝试,再修正。

第二这给我们留下了在人生中体验谦虚的机会,不怕辩驳的是,谦虚正是在我们直面重大挑战时被最好地体现出来。

如果战斗都还没开始就简单地假想自己会落败,这不是谦虚,这是退缩。

事实上,一个人可以挺着腰杆说,退缩中的人将抱憾于对人类自身潜能的领悟

与此相关,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

“大多数人活这一世,无论在身体、智力还是道德上,都在他们身怀潜能的存在中'画地为牢’。

他们对自己充满可能性的觉知力、人人普遍具备的灵魂财富都使用甚少,像极了一个舍弃自己整个活力之躯的人,想来他只习惯于使用和活动着他的小拇指。”

在我们对感官能力的这番自我限制下,并在由此导致的精神萎靡中,是没有谦虚可言的。

看透内在惊慌,警觉外在干扰

偶尔地,我们走不出“思维囚笼”,不是因为我们在里面待舒服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和自己的不如意谈妥了和平共处的条件,而是因为我们惊慌失措了

这不是我们陷入惯性的直接原因,却带给我们焦虑和恐慌,而我们能借此看到出口。

当我们止不住地惊慌,进一步的焦虑和恐慌更令人举步维艰。

然而,即便至此,我们也并非完全没办法。

更重要的是,这种艰难可能在帮我们意识到,相比于我们在惊慌失措中所以为的,我们可能有更多和更好的选择

可结果,我们也许并没看到可选择的余地,是因为另有人使我们相信无路可选。

我曾听到一位前黑帮成员在采访中说,其他成员劝他道,他需要他们,没有其他人会接纳他,而且他永远过不上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所过的正常生活。

我们会从许多虐待型关系中看到相同的套路。

然而,打心眼里为我们着想的人,是不可能想着法子把我们绑在身边而让我们与外界断联的

因此,任何想阻断我们与外界联系的迹象,都应引起我们的质疑。

临近尾声,我想再指出一点:

我们既然能把自己驯化进熟悉感的陷阱,也就能让自己拿手于对思维陷阱的识别

这也能变成一个习惯,所以,越练习就越容易。

我不是在建议说,我们对这种思维检查要频繁到安稳不再、动荡无休的地步。过得不够稳定和舒心而对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并不比思维陷阱所造成的少。

尽管如此,养成为固化信念查找源头的习惯,即习惯于思考为什么会认定:

这样或那样的、不想要的生活状态是永恒不变的和无法改变的——在我看来,就是在养成为自由而活的习惯

End

作者 | 伊斯克拉·弗莱娃(Iskra Fileva),博士,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哲学副教授。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ChiaChia(217)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书萱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湖南女老师癫狂言行背后,是被忽略的教师群体心理危机

当“坏人”具有同理心

为什么你的抑郁总好不了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魔都赏樱大会召集!看完樱花看江景,共赴春天的约会
拒绝做箭靶:如何面对他人的攻击性|3月线下心灵聚会报名
成为穿越黑暗的光:如何应对抑郁季来临|3月线上心理研修报名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3年度目标版)

我想找个人聊聊: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20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毒眸编辑部是用什么姿势看《我和我的经纪人》的?
未来5年,产业律师是法律服务市场的「刚需」
劳动创造价值吗?
4招,教你走出思维陷阱
警惕10个思维陷阱,让你的沟通更有效!
10大思维陷阱,你中了几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