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温|婚姻真的是一件小事吗?

一杯咖啡2017情人节特刊

编者按:

今天是一年度的情人节,其实和别的日子没什么两样。不过,这个日子,总是能够引起许多人内心的波澜。我觉得没必要专门为这个日子写一篇文章,感情这种事,和写文章差不多,总是水到渠成比较好。不过也不能什么都发,所以从2016年一杯咖啡刊发过的文章里精选了三篇文章,与大家重温。

婚姻真的是一件小事吗?

有些人好像是这么认为的。比如那篇《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的作者认为,“并非每个人都适应婚姻”,婚姻也“不是弥补自身缺陷的方法”,而“婚姻是一件小事,对强者来说,有没有都不影响他的价值”。他还举出了一些例子,比如,“婚姻并不是做加法,你需要包容很多,可能意味着牺牲”,“钱财和温暖,依靠婚姻是靠不住的”,“不孤单,只能靠自己”等等。



首先,我不知道有些人不选择进入婚姻是等价于“并非每个人都适应婚姻”这样的逻辑是怎么构建的,也不知道是哪本科学期刊得出了人类新的划分依据,把人分为能适应婚姻的和不能适应婚姻的。不过在一年一度的逼婚和反逼婚大战中,这篇《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以及类似的表达婚姻并非一个人的必需品的文章可谓“大获全胜”,由于这些文章多由所谓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所写,而且用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术语,从而帮助“反逼婚派”建立了理论基础,也获得了大量的点赞转发。我猜测他们大概都有这样的心理:你们都觉得婚姻是“人生大事”,而我偏偏不这么认为,甚至我觉得婚姻都不太重要、不太需要,你看还有理论支撑,这样你们还要逼我结婚吗?

一个人是不是选择婚姻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过既然是说婚姻是大是小,不如先就这个话题先讨论一下。

要讨论婚姻的大小,要看婚姻到底有什么意义。

“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

这是这篇《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给出的答案。

果真如此吗?



两个成年人在一起生活,是人类社会千百年实践下来的合作方式,因此要回答婚姻的意义不妨回溯这千百年来实践的结果。

开始一段婚姻至少有这样几个意义:

1、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心理学上常常讲“原生家庭”,其实原生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家庭,一个人成家之后组建的是“自己的家庭”。一个人没有进入婚姻,就意味着,他可能就从来没有从“原生家庭”中离开过。而一个人能够从父母的家庭到建立自己的家庭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处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的契机,对一个人建立内心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多数人真正成为自己,是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开始的。

2、情感的依赖。情感依赖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也可以泛指是自己的家庭。在没有结婚之前,理论上,我们的情感是可以转移的,因此也往往没有一个确定感,好像我们可以从编号12345中选择一个一样。而婚姻提供了一个确定感,专一感,我要为把情感投诸这个人(可以是因为爱,甚至不是因为爱),以及和这个人建立的家庭。做决定、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有婚姻和没有婚姻的情况下,断然是不同的。


3、稳定的性爱生活。除了极少数的无性者,绝大多数人都有性需求。而婚姻可以满足至少30年的性需求(按一般人类的生理能力和一般进入婚姻的年龄计算,超强能力者请勿拍)。我们和自己“能睡的下去的人”(每个人的性魅力的乡野粗鄙表达)一起入睡,是一种很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个人叫手淫,两个人才叫做爱。千万别说我可以手淫来代替,做爱和手淫的体验当然是不同的,肌肤相亲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和自己摩擦生热当然有本质区别。你也可以说没有进入婚姻不代表没有做爱对象,可能有更多的性伴侣选择不是更好吗?可是也别忘记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寻找性伴侣也并非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冒着许多“危险”,和婚姻中的性生活能给人安全感不能同日而语。



4、合作克服生活的艰难。活着都不容易,至少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很享受孤独的感觉,但未必喜欢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没人伺候的体验,未必喜欢老人相继病倒无力兼顾的感受,未必喜欢想找个人说说却发现只能花钱找心理咨询师诉说的悲凉。有些困难似乎可以依靠赚很多很多钱来解决,虽然我觉得一个人要赚很多很多钱(至少约等于两个人钱)已经是很艰难的事了,更何况有些困难的解决未必是靠钱能够买的来的,或者虽然买的来,却不是那个滋味。从这个意义上,婚姻是具有互补功能的,因为不管我们修炼的如何强大,我们一定有脆弱的时候。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形容婚姻的合作功能是非常贴切的。

5、共同完成生命的延续。我们活着就在处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怎么面对死亡。有些人说父母之所以催促自己的子女快点结婚,是因为他们离开死亡更近了。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存在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个命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会选择不断繁衍,是为了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死亡焦虑。我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和我死了但和我相仿的基因还留存在世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有后代,所以我的痕迹就没有那么快抹掉,我存在的证据就在,甚至还会被一些人记住。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人就不会那么惧怕死亡。而婚姻提供了这样一个完成生命延续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还会让整个人类物种的死亡命题得到缓解。很多女生舔屏的王凯曾经演过一部知名度不高的电影,讲中共早期的革命志士求爱不遂枪杀女同学最后被判处死刑的故事,扮演革命志士的王凯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我就要上战场了,你怎么也得让我留个种吧!!!”就是这么霸气,也很直接的表达了人的这一基本心理需要。


以上是我归纳的一些婚姻的意义,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随手在朋友圈询问网友各自理解的婚姻的意义,也截图发给大家供参考,不过大体上不超过我上面总结的几点。


需要提醒一下,我没有说,以上的功能只能通过“婚姻”获得。在我看来,在西方流行的稳定同居关系,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没法获得国家法律认可的婚姻而选择的同居伴侣关系,其实和婚姻无异,也同样承担上述的婚姻功能,只是不再用一张纸来加以确认而已。

还需要提醒一下,我也没有说,具备以上功能的婚姻是好婚姻,甚至完美婚姻。一个好的婚姻和完美婚姻,因为每个人对好和完美的定义不同,可能还能附加更多的意义。上面这些功能只是一个正常的婚姻关系都具备的。

人类千百年来实践下来,通过婚姻这种形式来获得上述功能是比较符合人类的基本规律的,而且相对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形式。因此,婚姻在世界各国都是比较通用的基本人际合作形式,而且是对人的整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殊合作形式。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一个人会进入咨询室,大多数的问题都和情感有关,不是谈如何进入婚姻就是进入婚姻后怎么处理婚姻中的问题,也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婚姻的重要性非一般可言语。“那些声称结婚是‘人生大事’的长辈们,你看到过几个过得好这一生的?”姑且认为《婚姻是一件人生小事》做的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这和推论出婚姻是小事貌似也是没有多大关系,而且恰恰可能是因为人们都认为这是大事,才会对过的“好”还是“不好”特别在意,如果真的是“小事”,或许就没那么在意,甚至都不削于评价了。

由此看来,婚姻不说是多大的事儿,也不能说成是一件小事。



那么,那些把“婚姻当做小事”看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是真的没有看到婚姻的功能吗?还是他们有什么奇妙的办法去另找他法呢?

还真是有奇妙的办法,那就是:“自我成长”

这是几篇网文里重点标注的词汇,也是这几年心理学普及后,大众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汇。在他们看来,从“自我成长”的角度看,自我成长是更重要的事情,一个人结婚的幸福不幸福和自我成长的程度有关,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做的好,就更可能获得更美好的婚姻,甚至一个人从婚姻中试图得到东西也可以从自我成长中获得,那就真的可能不需要结婚了。

这些话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在不在婚姻,如果能够有“自我成长”的意识,并且按照科学的“自我成长”理念和方法成长,肯定对自己有收获,从客观收益上来说,会对一个人的婚姻质量和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问题是“自我成长”和“婚姻”从来不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更不是谁能替代谁的问题

要知道,自我成长并不是生活的目的,自我实现才是。自我成长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让我们更有能力爱人,但是自我成长只是自我实现的工具而已。为了自我成长,刻意打压自我实现的目标,比如婚姻,比如也有爱别人和被人爱的能力,从婚姻生活获得的满足,那就有点滑稽了。特别是在反逼婚语境下的自我成长,到底是自我成长,还是借自我成长来一次“专业”的自我逃避,就很值得再思了。为了反对逼婚,用“我要自我成长而不是婚姻”、“我自我成长好了,婚姻自然来了”来说服自己,或者逃避面对,是很讽刺,也是令人遗憾的。



我们很多网络文章的内在逻辑是在说,自我成长了,就可以获得更美好的婚姻,所以你先等等,别急,自我成长吧!事实上,一个人能进入婚姻和把婚姻经营的完美无缺是两码事。一个人只要能具备进入婚姻的能力,我看就可以进入婚姻,至于能把婚姻经营到什么程度,那是进入婚姻之后的事儿了。如果要求婚姻必须是完美无缺、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的话,倒是真的需要先“自我成长”一番了。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自我成长”好了,而是更糟了。

事实上,自我成长是一个过程,但不太可能达到一个终极的自我成长阶段。先进入一段婚姻而不是等到“自我成长”完成了才进入婚姻,才是更务实的做法。而婚姻对大多数人来说,倒是会有更多“自我成长”的契机。怎么组建家庭、怎么和另一个共同生活、怎么和另一个人过好性生活、怎么和另一个人处理金钱和事业的关系、怎么和一个大家族处理好关系、怎么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大小事务以上种种其实是很考验人的,而这种机会不太可能在婚姻之外模拟到,这种考验的收获亦然。很多人不进入婚姻,是因为以上种种对他们而言都太难了,而只有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也许是更容易面对的事情吧。



有人说,我确实是觉得我自己有很多问题,不适合进入婚姻,所以我现在要把重心放在自我成长上。这样的想法如果确实出于对自我的客观认知,以及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负责是值得激赏的。不过,别让自我“成长”太久了

婚姻本身,有比“自我成长”更令人着迷的地方。婚姻本身是两个人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是突破“自我成长”框架的。这种特殊的“双人舞”关系,并不是你一个人自顾自的成长就可以的,而是两个人的协同成长,这也是婚姻关系更复杂之处。还没有人用一个学术术语来形容这种成长属性,我姑且称呼为“共同成长”。“共同成长”是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能照顾到另一个人的“自我”,把这两个可能同步可能不同步的“自我”放在一个系统里,协调、平衡。在我看来,并非完全同频、同调才是一段“完美”的婚姻,婚姻的美妙之处有时候恰恰就是:我走在前面一点,用手拉住后面一点的你,或者为你做点停留,对你说一句,我等你,不急,你慢慢来

一段婚姻关系经营的好不好,可能“自我成长”占了一定的比数,更多的还是“共同成长”做的到位不到位,一个人只会“自我成长”却不重视“共同成长”,他即便走进婚姻可能也会惨淡收场的。

说这么多,不是否定“自我成长”的重要性,而是说,没有必要用“自我成长”来逃避婚姻,这两个本来是相安无事,甚至是相得益彰的事儿,更别因为逼婚,把自己逼到一个角落独自“自我成长”去了。

这么多人用“自我成长”来劝服自己“自我成长”比进入婚姻更重要,固然有被一些江湖术士带到沟里的嫌疑,不过把婚姻的价值贬低,会不会可能是出于对获得婚姻的无力呢?


 

而这或许是更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并不觉得一些高举“我们要自我成长,不要婚姻,至少暂时不要婚姻”的人,内心真的认同“婚姻是一件小事”这个说法。事实上,高个子出门会在意别人的身高吗?当然不会,只有矮个子会!也许口口声声“婚姻是一件小事”的人,才是把婚姻当做天大事的,但是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实现不了,才会用来暗示自己,让自己不要那么焦虑吧。

是怎么样的舆论压得反逼婚族的精神压力这么大,以至于要用这样的精神鸦片来麻醉自己?是怎么样的催婚压力,让他们不惜用自认为很”科学“的方式来抗衡?如果父母和亲友知道,孩子只能通过“我是在自我成长,我需要的不是婚姻而是自我成长”来逃避面对的精神负担,或许会更理解、包容那些看起来表面平静、其实内心负担很重的孩子吧。

婚姻到底是小事还是大事,或许并不重要。因为你的婚姻是你的,你决定其分量


更重要的是,你已经拥有了选择婚姻还是不选择婚姻的权力,而不是被动无奈的从“自我成长”里寻求解脱。

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有很大很大的事情会发生,需要你去面对。也许因为有了婚姻这种东西,碰到很大很大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没必要独自面对了。也希望选择不结婚的你,到时候也不必独自面对。我们每个人不管结婚还是没有结婚,都有被人温柔以待的权利。逼婚是他们的不对,只是不希望你用不结婚来惩罚他们和自己。

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共同成长”,最终在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共同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父母逼婚或逼生二孩是种怎样的体验?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宿命!
明星夫妻节目吵架:别把原生家庭的痛,代入你的婚姻!
被催婚毁掉的中国年轻人
两人适合不适合,看我乱弹就知道
三星集团长公主离婚赔70亿:一个女孩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收获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