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现场】高二(11)班自主探究学习报告及教学反思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如何既真正发挥网络便利性,又让置身开放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对我们教师而言的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学现场】高二(11)班自主探究学习报告及教学反思

高二(11)班自主探究学习报告

——如何区别比喻与借代修辞手法

【成果展示】

第一组:孔婧 陈萍 吕伟婷 韦梦露 徐诗怡 陈玉婷 孙婷 黄金阳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借代:修辞格的一种。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2、比喻:修辞格的一种。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二、出处不同

1、借代: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鑊铎,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 校注:“借代,这里是与其的意思。”

2、比喻: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的比喻不对!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

三、侧重点不同

1、借代:是指用借体代本体,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

2、比喻:是指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比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第二组:翟琪 孙逊 陈露 王鹏展 张淼 陈芳

一.比喻与借代的含义

1.借代: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一般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应大大的局面或情况),使语言简洁,形象化。

2.比喻:打比方,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举他物而以明之”)

构成:必须有“主体”和“喻体”。

比喻有12种,高中要求掌握3种:明喻,暗喻,借喻。明喻和暗喻的本体出现,借喻不出现本体,他们的喻体都出现。

明喻的比词有:像,仿佛,犹如,似

暗喻喻词:是,成为

借喻喻词不出现

借代分为4种:

1.部分代整体:如“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代“船只” 

2.特征代本体:“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3.专名代泛称:“雷锋”代“好人”,“西施”代“美人”

4.具体代抽象:如“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代“音乐”;“化干戈为玉帛”,“干戈”代“战争”,“玉帛”代“和好”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第三组:朱蒙晶 蔡健琴 郑其嘉 吕爽

朱蒙晶想法:①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有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往往有一定的相似。如:河流比缎带,眉眼似星海。

②借代: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往往是拿与事物具有相关性的东西来借代,如:青丝指少年,白发指苍颜。

蔡建琴想法比喻就是把一个东西明面上比做另一个东西,有相似之处;而借代是把一个东西用另一个东西代指,把一些不能明面说的东西给隐藏起来

郑其嘉想法

⑴关系相同的部分:借代和比喻都有修辞的成分。

⑵关系不同的地方:

①借代:我觉得借代应该是用某一事物根据它们的特征去表达另一种东西 ,没有明确的点明那项事物,而是直接去代替本体,像红领巾借代小学生(因为红领巾是小学生的标志 一种特征), 用白衣天使表示护士(护士服大多都是白色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和天使一样),像“朱门酒肉臭”中 用朱门借代权贵之家。

②比喻:我觉得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外一种事物,本体和喻体本身有些相似的特征或品质。不像借代直接去代替那个事物。它点明了本体的存在,在这之上,也有喻体

像“她脸红得像苹果”(用苹果比喻她脸红 )“春雨细如牛毛”(用牛毛比喻春雨的绵绵之感 )

吕爽想法:比喻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而借代是拿和事物相关的东西来指代另一个东西

官方说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第四组:王诗臻 丁雯 陈静 吴佳瑶 吴佳瑾

借代和比喻之间的不同:
1、借代:
(1)修辞格的一种。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他。
(2)借代的出处来自于某一象征性事物。
(3)借代是指用借体代本体,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
2、比喻:
(1)修辞格的一种。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2)比方
(3)比喻是指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比喻中的喻体和客观事实无关联。


第五组:江美杰

生动形象的比喻: 

“喻”有“明白”的意思,用“比”的方法使人明白,就是比喻。我们平时说“春雨贵如油”“烈日如火”“柔情似水”“人生如梦”等词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

抽象→具体:

情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道理:“应似飞鸿踏雪泥”

音乐:“大珠小珠落玉盘”

具体→生动: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总结:比喻可以让抽象的事物变具体,可以让具体的事物更生动。情感、道理、音乐是抽象的,比喻可以让我们通过江水看到“愁”的无穷无尽,通过雪上的爪印体会到人生的短暂,通过珍珠落到玉盘中的声音想象琵琶曲的动听。总之,比喻句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也可以说,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

形象含蓄的借代: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叶肥花瘦。”用“绿”代指“叶”,用“红”代指“花”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豪华宫殿应犹在,只是容颜改。”用“雕栏玉砌”代指“豪华宫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用“黄”代指“狗”,用“苍”代指“鹰”

我们不能把“叶”比喻成“绿”,不能把“狗”比喻成“黄”,所以这里不是比喻,而是借代的手法。总结:(1)借体是本体的特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借体是本体的一部分。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3)本体是抽象的名词,借体是其概念中的代表物。“举酒欲饮无管弦”。

综合:借代强调的是相关性。如果把代指本体的事物成为“借体”,那么使用借代的句子中借体和本体存在以上三种关系。具体来说,“朱门”代指“权贵人家”,“帆”代指“帆船”,“管弦”代指“音乐”。但是,以上每组本体和借体之间是不存在“相似点”的。


第六组:浦月光 朱雨婷 常晓烨 沙志严

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也可以说,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比喻有本体和喻体之分,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指用来比喻的事物。而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分之间的“相似点”。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多数的借代词为名词。并且一般的借代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的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 本体”,替代的叫“借体”,“ 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用“绿”代指“叶”,用“红”代指“花”,用“雕栏玉砌”代指“豪华宫殿”,用“黄”代指“狗”,用“苍”代指“鹰”。借代的效果不言自明了吧。然而,有没有发现,我们不能把“叶”比喻成“绿”,不能把“狗”比喻成“黄”,所以这里不是比喻,而是借代的手法。

侧重点不同

1、借代:是指用借体代本体,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

2、比喻:是指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比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第七组:沈雨慧 张燕

1.借代指的是,当a与b有 “实实在在” 联系的时候,用a代替b/b代替a的修辞方式。比如“那个红领巾飘过来了”。

比喻指的是因为某种 “相似性” 、通过 “联想” 将a比做b的修辞方式。比如说“她像花一样好看”。

2.比喻是由“联想”的“相似性”构成的;借代则是“实实在在”的联系。

3.借代是修辞格的一种。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教学反思】

网络教学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我们日常课堂活动,毋庸置疑,无论是否有防控疫情的大力助推,它都将成为我们以后教学的重要媒介形式。网络媒体本来就是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切实拓展,更因为其打破时空阻隔,具有“天涯若比邻”的强大优势,从而让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助力学生更大成长。

延长假期的线上教学也有一个多月了,课代表在QQ问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不是借代手法?突然想到,现在学生们都在家,都有电脑,可以方便地查阅资料,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组研究比喻与借代手法的区别呢?因此我就安排了这次班级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只要轻轻一点搜索引擎,信息扑面而来。为此,同学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在合作与探究中成果丰硕。有的小组研究文字稿加上了各种炫酷的颜色,将重点充分展示出来;有的用上了思维导图;有的条分缕析,理据充分;有的实例展示,角度全面。

由此可见网络教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比之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适于开展自主探索学习。

在以往我们传统的学习空间里,更多的是一种灌输。这一次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每个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和推动者,参与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更关键,这是比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意义。

从网络傍身的学生角度看,如果语文老师的网络课堂还是照本宣科方式进行,的确要面临权威颠覆的危险。如何既真正发挥网络便利性,又让置身开放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对我们教师而言的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期待我们在进一步探索中让网络教学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更好平台。

陈海峰     

2020年3月19日

编辑:徐玲玲

校对:吴中扬


● 珠溪语文 ●


品质  语文  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辞 22
修辞的学习与辅导(含参考答案)
语文常用修辞格解析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高中语文复习专题之修辞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