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家| 两性+高概念+视觉艺术,这部要“听”的短剧有点飞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当我们一集一集去开发的时候,很巧合,每个故事全在亲密关系的崩溃、恐惧和反思上……团队里每个人对此都充满了恐慌,出自不同的原因,不知不觉所有故事的落脚点全在这儿。”

在上个月刚结束的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先锋创作单元上,一部名为《第十三夜》的16分钟短片引起不少影迷的关注,甚至评委张大磊看过也产生了兴致,没有演员出镜,只有角色的声音,以及随着分贝的变化而不断转换视觉形态的群状波点。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数字生命已经成形的近未来时代,女主角接收到已故未婚夫的来电,几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发生多次反转,揭露了当代幽暗中的两性关系。

有人联想到两年前那套美国短剧《骇人来电》,事实上,主创的初期灵感正源于此,在这部神剧诞生两年,但表现形式却没有任何市场延续的时候,如今有内陆新生影视团队灵感爆棚,《第十三夜》就是其中借鉴其创意制作的一集,而全剧名为《亲密频率》,共9集,文本表达核心完全本土化。

“除了第一集加了数字生命的概念,往后概念的东西渐渐没有了,大部分是一种和现实生活比较近的故事……我们一开始确实是想追求这个形式,有那种孤独感,封闭感,你黑下灯,戴上耳机,静静地听一个故事,听别人发生的这种事情,仿佛是你身边的人和事,仿佛在偷听别人的电话,在偷窥别人的生活。”

该剧导演宋晓文曾参与多部欧美文艺片制片工作,回国后,在她的院线商业喜剧片《表白吧!在毕业前》点击进入:第一导演此前深度采访)后期制作期间,和制片陆洲、策划沈桥三人一同撰写了《亲密频率》。

但令人意外的是,每一个故事最终都指向了当代中国的两性关系、亲密关系的焦虑与危机,同时涉及到当下性侵犯、家暴、重男轻女、性少数群体等多重社会话题元素。并不是大家就好这口,也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剥削——而是她们均深处其中

第一导演(ID:diyidy)很少有的,在短期内,二度采访主创,甚至是在作品仍在拍摄阶段,就开始对创作背景刨根问底。

本以为完成这套剧集只需要定下剧本后找个演员说说台词,找个音效剪辑突击两个晚上,再找个特效师随意生成一套视觉CG就可大功告成。但现实完全相反,演员层面,几位主演经常在录音棚演到缺氧低血糖,事后向导演反馈往后不会轻易接这样的戏;而在音效剪辑层面,每集都需要处理四百多个轨道,工艺上极尽复杂,平均每集一周到两周才能完成;在音效完成之后,曾经参与张艺谋冬奥会开幕仪式的视觉艺术指导还要用更漫长的时间来制作出于音效分贝相对应的粒子影像运动,这其中还不算每一次轻微调整所引发的“重蹈覆辙”……

一个以低成本创意为由,看上去也是低成本的结果的创作意识,导致了一场在各个规格都向着高成本方向冲去的制片结果。

“毕竟我们现在第一个做这种形式,也尝试了,那肯定是做得比较精致一点好,还是保质。”

很不幸,现实是骨感的,《亲密频率》虽然引发了多平台的兴趣,但“市”风日下,没有哪家愿意冒这个险,直接接盘。

“我们就是傻,一腔热血,觉得有意思,就上头了。做完我们找人看,包括去电影节,这些都很爽,但是发现发行上确实遇到了困难,这一刻发现我们自己很傻。可能其他人也想到这步,但也多想了一下发行的情况,我们真的是没想到具体的发行问题。”

《亲密频率》还有两集的制作天窗,宋晓文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实在不行了,第一集,直接发网上。

“反正我们自己是深深体会到,在现在的国内市场做点新的东西好难好难!”

01
高概念与性别议题
灵感起源《骇人来电》,核心是社会孤独感

第一导演:这套短剧是你拍《表白吧!在毕业前》的同时也在做的吗?
宋晓文:《表白吧》后期的时候开始做,在去年疫情比较严重的期间,也没有办法出去拍戏。
第一导演:是因为疫情的被动的情况,才想到这么拍戏,还是说有什么别的灵感?
宋晓文:可能两方面都有。一开始其实是我们开会的时候,制片人陆洲说有个苹果的剧叫《骇人来电》挺有意思的,它的形式就是这种声音叙事
因为当时我们想做一个成本小一点的,可控一点的东西,然后看到《骇人来电》这个形式,讨论了一下,平常生活中大家都有“电话恐惧症”,比如说我存了家人或者关系很近的人的电话,有一次我打出去,接电话的竟然是个陌生人,不知道是手机的问题,还是我自己把那电话数字存错了,还挺恐怖。
或者说在当下,电话场景在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它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憧憬。当然也有几集出现了对讲机,游戏直播,就这种咱们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大部分的故事主题聚焦在亲密关系上。

《骇人来电》
第一导演:你们想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宋晓文:我都忘了第一个故事是什么了,我们就是开开发会,各种脑爆,比如说接到电话有人说你第三天会死什么的,但这些故事没有写,我们第一轮的脑爆,有很多内容,然后逐渐逐渐就演变成现在这些。在这个过程中,也担心过审的问题。
第一导演:它都没有画面了,过审还会这么难吗?
宋晓文:因为我们是整体做了一个轻科幻的概念,人的意识被储存在数字生命里,像《万神殿》,这样就避开了超现实的问题。还有一集讲到人工智能觉醒,还没拍,因为这集放在了倒数第二集的位置,是把这几个故事编排了一下,这九个故事看似独立,其实头和尾是完全紧凑联系在一起的,中间你会越看越不对劲,到后面会有惊喜或者惊吓的感觉。
第一导演:有没有完全没有超现实元素,就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
宋晓文:有,你不觉得会有超现实、超自然的东西在,但是机缘巧合发生了一些事情,人物关系的巨变的这种戏剧性。
第一导演:所以不是每集都有一个高概念?
宋晓文:其实除了第一集加了一个数字生命的概念,往后概念的东西渐渐没有了,大部分是一种和现实生活比较近的故事。
第一导演:做这个尝试,在表达上的渴求是什么?是孤独感吗?
宋晓文:其实我们一开始确实是想追求这个形式,第一层想法就是制造这种沉浸的,像你说的,你听的时候感觉有那种孤独感,有一种封闭感,你黑下灯,戴上耳机,静静地听一个故事,听别人发生的这种事情,仿佛是你身边的人和事,仿佛在偷听别人的电话,在偷窥别人的生活。
但是当我们一集一集去开发的时候,就很巧,可能是潜意识的,每个落点全在亲密关系的崩溃、恐惧和反思上,可能跟我们个人喜好,或者生活经历也有关系。
我们也讨论过,团队里每个人对亲密关系都充满了恐惧,出自不同的原因,很有意思,不知不觉所有故事的落脚点全在这儿。

《第十三夜》影片画面
第一导演:这就是一个质疑亲密关系的社会年代,所有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都处在一种被怀疑的阶段,莫名不安定,易消逝,感到恐慌。
宋晓文:有,每个人更关心个体和自我感受,对这种所谓婚姻的归宿,所谓人生的目标方向,一切都产生了质疑。
第一导演:所以我看《第十三夜》的一个感觉就是,可能这个女孩儿所有的社交系统也是不对的,你可以有各种解读,但是她那种孤僻无法被外界攻破。
宋晓文:是的,她无法跟他人之间产生这种理解和沟通,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是有这种感觉的。
第一导演:另外对于你们自己来说,有没有什么私人表达在其中?
宋晓文:有,我个人夹带了很多私货,比如说制片陆洲写的堕胎那集,有种鬼娃娃的感觉。其实我觉得它是一个精神上的旧疾,我理解像我父母这一代,甚至我自己这一代,到现在都会有这种重男轻女的现象,尤其在农村也会特别多,丈夫强迫妻子堕胎,这算一个思路。
还有一集叫《男导演死亡事件》,本来我还把标题改了,后来又改回去了,也是一个私货,具体故事就不剧透了,但有一些就是我身边朋友的事情。
第一导演:讲两性的?
宋晓文:是两性的事情,也是真实的事情的启发,然后也有一些思考融入进去,还有一集讲家庭暴力,也是陆洲写的,叫《猫的报恩》
第一导演:这名可还行。
宋晓文:那一集是因为我很喜欢爱伦·坡《黑猫》,把猫和妻子都砌在了墙里,很恐怖,灵感来自于这,你要是说私货,这都是。
第一导演:其实你们围绕的全都是性别、婚姻、男女。
宋晓文:没有特别要这样设计,但结果下来,全是。
02
台词与表演
把演员关黑屋,放恐怖画面和声音,演员演到缺氧低血糖,出来猛吃巧克力

第一导演:你们在琢磨这些故事的时候,台词的精确性要到什么程度?
宋晓文:制片陆洲和策划沈桥各自也都写了两集,剩下的五集是我写的,我们等于是一起创作。我个人感觉,你写作的时候想象的就是没有画面的,你就想象观众他一定是需要靠对白去获取信息,跟着你的人物进入故事。
其实这种带入感,我感觉没有画面比有画面更爽。你不用通过影像去营造氛围,包括你的节奏跟人物的对白,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可能更烦,但我反而觉得这个更简单,也更准确。
我们的时间也短,一集就十几分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内,在短时间内需要一个大爆发,需要进行几次反转,到最后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过程很爽啊。
第一导演:会计算吗?比如说全长15分钟,那它的反转节奏会在第三分钟、第七分钟、第十分钟?
宋晓文:会有,每集不一样,你像《第十三夜》,字幕上提示第一夜、第三夜、第五夜,全是单数,我们是有很多这种结合,视觉和文字上对整个故事进行了很大的辅助,但是整个叙事,包括人物,你要进入这个故事还是完全是靠声音的。
第一导演:台词彻底决定之后,演员该怎么去执行?需要特别注意演员的音色?
宋晓文:其实没有那么多在意的,比如说音色,或者是哪句台词的准确性,主要是让演员沉浸,比方说,你现在刚洗完澡,在破破的小出租屋里打电话,如果演员实在找不到感觉,手里就得拿个东西,基本上所有演员都是手里有道具的。
在黑的封闭的录音棚里,有时候会让另一个演员出去,在《第十三夜》里,很猥琐的那个中年男子,他被这个频率折磨致死前的一些崩溃,还有包括他做一些不可言说的事情,跟性骚扰相关的事情,我们会让跟他对话的另一位演员出去,然后把灯全部关掉,打开电视,给他放一段有恐怖氛围的音乐,真的是这样,这都是基础,还有特别复杂的。

《第十三夜》拍摄花絮

第一导演:复杂还能怎么样呢?
宋晓文:会派NPC进去,有时候我也会亲自上场去吓他们,拿那个靠垫往身上砸。有一集就是在讲一个博主在下冰雹的时候登山,演员比较难找到那个感觉,我就拿干果往他身上砸,制造一些氛围。
第一导演:可是干果碰撞的声音都录进去了啊。
宋晓文:我们的音效老师刘琪很厉害,这些事情他都能处理好,他会给导演空间,让我制造一些剧情以外的声音,用来引导演员。
甚至有一次我们是在这儿(导演工作室)录的,主角接到亡妻的电话,揭露他一直以来形婚欺骗的事实,他的那位伴侣也在现场,然后他们也发生了矛盾,这样一个场景他很难去演真的被吓到,每个演员都不一样,有的演员他可以给你那个状态,但有的演员更需要去沉浸,你需要捕捉他真的在生理上被吓到的感觉,所以那次我们本来有另外的同事进去吓他,后来有一次我就进去,我之前说了我不在,但我突然蒙住他的眼睛,像玩密室逃脱。
第一导演:那这些演员都怎么寻找?
宋晓文:大部分是我们选角导演去找的,也有一些是在《表白吧》合作过的。首先发声音片段来,就是剧本里的片段,先听声音质感是不是合适,要像这个角色,这是第一标准。
第一导演:真正录前还需要围读吧?
宋晓文:需要,因为演员都是无实物表演,我们会用一两天的时间来围读、试戏,剧本里会有特别详细的描述,甚至会有场景描述。制片人陆洲会现场用手机录一遍,我们一起挑毛病,抠细节,然后再围读一遍,就一直这样来,最后围读到在情绪上大概是那个意思,当然离最终还差得很远。
第一导演:后期的时候,觉得演员声音的情绪不够,还能补录吗?
宋晓文:这就靠我们的刘琪老师,对我们一种想达到极致情绪的声音的处理,还有那种恐怖感,包括信号破碎等等,其实你现在听到声音已经是刘琪老师叠加了很多次的,就是我们做了很多很细小的改动,它并不是单一的原始声音。
你现在给我演一段儿,可能我就直接录,干听这个声音,肯定不行,不专业,但是我给你套一个电话的声效,那个情境感马上就有了,味儿就对了,其实就是有了真实感,生活场景得到了还原。
我们现场首先会有一个判断,如果觉得表演不到位,我们就会给他再营造一个更准确的氛围,在他耳机里播放一些比较准确的内容,给他放恐怖氛围的音乐,或者是当下他需要的那个氛围的一些声音。
比如在树林里,刘琪老师会给到他森林环境声,录音棚里的显示器也会播放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一个感觉在走路一样的第一人称的画面,有时候戏里的场景是要大海风,我们为了让他感到凉,甚至开风扇吹他。
第一导演:演员像是在一个4D影院棚里,那他们自己对这种形式的表演的反馈是什么?
宋晓文:我跟你说,大部分我们的演员反馈都是太累了,比拍正常戏还累,不想再弄了。
第一导演:啊?
宋晓文:真的,好几个人都这样讲,最后筋疲力尽,浑身是汗。演员经常是一个人在里面躺着,大部分时间是躺、跪或趴在地上,很痛苦的状态,我需要他喊到声嘶力竭,最后出来的那个声音的感觉,你想他能不累吗?而且那录音棚又闷。我们有个演员叫汤清松,今年FIRST最佳短片里的男主角,在我们这录《第十三夜》这一集录到要出来吃点巧克力,血糖都低了,缺氧了,缓了很久。
从节奏上来说,一集录一天,其实挺快的,但录到一半的时候,会先把前面素材大概拼一拼,因为大家都在现场,觉得不对味,那就哪一条可能得再来,再来弄的话我可要加麻加辣了,还用刚才的方法肯定浪费时间,所以电风扇就上了,或者NPC进去吓他。
我们录音棚里都有录像,现在回看他们在里面的表演,当花絮看的话,还挺诡异的。有时候屋里全黑,他表演时剧本掉了,都不可能再找到本子,所以必须事先把词记牢。
《亲密频率》主创向我们展示监控摄像头中的录音棚演员表演实况
第一导演:话说回来,这种制作方式,对你们来说有经验可循吗?难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宋晓文:对,大部分时间是,录第一集,我记得那天我们都挺忐忑的。
第一导演:你起初希望是那种特别戏剧化,还是说贴近真实呢?
宋晓文:你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上,我们一开始讨论的是想要一种比较戏剧化的感觉。然后在录制第一集的过程中发现它偏伪纪录片感更好一些,但是还不能太伪。录完这条试听,我们发现你需要在一个戏剧化的,就是悬疑片类型片的这种呈现和一种伪纪录片之间找到那一个点。
第一导演:这个点在什么时候你觉得能明确了,有标识了?
宋晓文:录完第一集,也就是《第十三夜》之后更明确了,后面几集录就会顺很多。因为这个片子它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跟平时我们听那种广播剧是不太一样,它是有一定的电影感的。
03
先锋视觉
特效师给张艺谋做过冬奥会,他用AI生成影像画面

第一导演:《亲密频率》总共9集,目前还剩两集完全没有做?
宋晓文:对,剧本都在,因为视觉也挺贵的,我们在想现在这样做值不值当。
第一导演很好奇,这个视觉能贵到什么程度?
宋晓文:对这样一个小体量的实验尝试来说是挺贵的。
第一导演:刚说到电影感,这个视觉影像的制作逻辑是什么?
宋晓文:们最早的想法是视觉上不要超越声音,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里一定要沉浸在声音里,视觉只是给我一个氛围的辅助。
第一导演:就是一种和声音对称的声波影像。
宋晓文:对,我们这次视觉特效师叫张弛,他之前是做现场音乐会的,像张艺谋冬奥会的“雪花”也都是他们做的,他们在央美有很多学生参与这种实践,其实更偏视觉艺术。《亲密频率》中的视觉波形是根据声轨计算的,不是视效老师自己随便生成的。
第一导演:AI?
宋晓文:是视效老师的软件自动生成,他先建一个基本的模,假设是个圆形,或者是一个横线,然后把声轨导进去,它就根据这个声音的变化,变大变小、变高变低。有时候你看那种演唱会上特别大的LED屏,特炫酷的画面,它都是根据现场的音乐生成的。

《第十三夜》影片画面

第一导演:它这个有什么视觉心理上的依据吗,类似致幻或者催眠?
宋晓文:也许会有,因为我们跟视觉这边的工作流程是声音这儿全部定了,做好了,然后再给过去,生成这些图像,生成这些粒子运动。我们会讨论,比如说第一场要一个什么样的感觉,然后他们再去设计。
第一导演:如果你们想提一些建议,该怎么描述呢?
宋晓文:它比较抽象,我们一般提反馈的时候,比如说这句台词的这个运动可能不想要它这个样子,想让它更像另外一种样子。
第一导演:提出这种修改意见是基于什么呢?
宋晓文: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返工,有的时候会觉得呈现力不够,有的时候觉得传达的不是这种情绪,有的时候可能过了,或者整体的美学不统一了,都有。
第一导演:它也有点艺术展上的装置艺术的感觉,一个和空间相触碰的东西。
宋晓文:所以我们也是在磨合这个过程,我们之前讨论过,在某一个点给观众来了一下,可能是它一下从二维变成三维了,暗示故事的另一层意思,或者突然出现一个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画面,那个时候是有冲击力的,它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说让我们的片子视觉上也一直很炫,就没有这个必要。

《第十三夜》后期制作花絮
第一导演:目前整体上呈现的是偏黑白色。
宋晓文:《第十三夜》里有一些很少的蓝和红,确实是你发现的这样,我们整体美学上想保持一种干净的感觉,但是现在还在制作过程中,视觉上其实只做完了两集,毕竟我们找的不是传统的电影特效团队。
我们也是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跳出现在已经有的视觉思维。
第一导演:怎么叫跳出?
宋晓文:后面某些集想尝试一下模糊影像,就不仅仅限于现在这种粒子运动了。
第一导演:出现演员的样子?
宋晓文:不一定会出现,但比如说有时候你视频电话,拿着手机在走路,就没有在好好讲电话,就是生活场景衍生出来的这些东西。
第一导演:有没有真正在视觉上运用到AI算法?
宋晓文:有,跟视觉老师说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氛围的时候,会用Midjourney生成图,挺好用的,又不花钱,像《第十三夜》里有个一男一女的背影,在教室里坐着,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打散成粒子了,那个原始图像就是Midjourney生成的,大概会有一些这样的运用,但也仅限于此。
第一导演:有没有尝试过在演员表演时反过来给他放一下这些视觉图?
宋晓文:给演员放过《小丑回魂》里的情节,就站在一个门洞边,很多尸体掉下来,会找那种感觉上比较像的给他看看。

《第十三夜》制作画面
04
调频未来
我们就是傻,一腔热血干了,却不想发行的问题

第一导演:之前《第十三夜》入围了FIRST先锋创作单元,当时我没在现场,反馈怎么样?
宋晓文:现场观众普遍觉得这个东西挺类型的,故事上是悬疑片的感觉,有的人他很喜欢,觉得好吓人,好爽啊!可能有的观众觉得它也许不太适合在电影节放,太商业了。
第一导演:我看好像张大磊导演挺感兴趣的?
宋晓文:他是先锋单元评委之一,听说他看了之后朋友圈评论说挺喜欢的。
第一导演:没和他聊聊看法?
宋晓文:没好意思问啊。其实《第十三夜》在影院里看也很炸,声音也是5.1的,但我觉得也比较适合小屏观看。
第一导演:怎么讲?
宋晓文:因为我每次听素材反馈的时候,怕把孩子吓着,不适合公放,所以我就戴着耳机,关到卧室里,发现戴耳机看和裸看完全两种感觉,我自己感触挺深,戴耳机看实在是太爽了。
第一导演:你想过没有,观众会一口气把9集全看完。
宋晓文:它适合一气儿看完,晚上拿手机在被窝里躺着,戴个耳机,这是最佳观看模式。
第一导演:那集跟集之间起伏节奏你考虑过吗?你还有两集没拍,还有这个调整空间。
宋晓文:确实,这个挺有价值的,我们可以试试,之前没想到这儿。
第一导演:你觉得对于平台来说,他们对你们的创作有没有顾虑?
宋晓文:就觉得可能没有影像画面吧,没画面没流量。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声音快的话也要一周到两周内才能定稿,就比如说第一集,刘琪老师那边要处理四百多个轨道,很夸张了,工艺上特别复杂。
最慢的是视觉,有时候会反反复复地沟通,工程比较大。
第一导演:视觉上不是特效师的软件自动生成吗?
宋晓文:那只是原理,粒子运动需要一点一点地呈现,改一次,那边儿动静也很大,所以我们每次尽量把意见一次提明白了。毕竟我们现在第一个做这种形式,也尝试了,那肯定是做得比较精致一点好,还是保质。

后期制作花絮
第一导演:但这些幕后,都不是最开始吸引观众的点,还是得看内容,其实你刚才说到的两性议题,性骚扰,都蛮有话题,甚至可能还有比较有尺度的对话吧?
宋晓文:对,我们利用了一些方言,可以缓冲一些尺度,像《男导演死亡事件》那集他们讲的是广东话。写作的时候没有涉及到方言这块,后来发现方言能增强真实感,另一个就是像你说的,规避一些尺度,也有用声音处理的办法,信号一断,“唰”过去了。
第一导演:我最后再问一个终极问题,你觉得这种形式的短剧真正的优势是什么,它要是能打赢正常的犯罪剧集,胜点在哪?
宋晓文:它就是因为不能有画面,才让你更专注,你就想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个形式的悬疑惊悚效果不一样,它的未知感,即时的想象空间更强,屏幕底色都是黑的,你不知道会来什么,会有种特别的恐怖,我觉得至少会吸引喜欢惊悚片的观众。
第一导演: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你们在做这样一个尝试?
宋晓文:我们就是傻,一腔热血,觉得有意思,就上头了。做完我们找人看,包括去电影节,这些都很爽,但是发现发行上确实遇到了困难,这一刻发现我们自己很傻。可能其他人也想到这步,但也多想了一下发行的情况,我们真的是没想到具体的发行问题。
第一导演:你们不如跟耳机品牌合作,做一个线下推广,免费拿出来几集,和耳机做一个测试功能的活动,来店里现场看片。
宋晓文:是真的能测,可细致了。
第一导演:然后顾客戴上耳机听这个短剧,懵了。
宋晓文:这个消费场景挺有意思的。我现在随时做着准备,最坏的打算,第一集直接上。
反正现在我们自己是深深体会到,在现在的国内市场做点新的东西好难好难!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摄影与场面调度
汤唯黄渤齐溪陈伟霆飙戏一分钟,谁最打动你?
《看见声音的你》正式开机 以配音与声音为主线续写青春引人期待
他与妻子约定丁克一生,60岁却和别人生了娃,面对媒体难掩喜悦
色戒》假戏真做的权威分析报告
为什么电视剧或电影经常要配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