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3——7.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足而乐: 

【今日任务】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3——7.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今日作业】:

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或者说是收获就是李老师在回应提问者时常常采取的一个策略:先跟后带。其实我在听其它课的时候也听到过,甚至我自己也应用过。就是当面对一个情绪满胀的人时,先听他各种吐槽,接纳他的情绪,共情他的感受。当对方感觉被认同、被理解时,情绪会得到释放,慢慢归于平静状态。这时候给出来的建议他才能听,也才听得进去,只有听进去,干预才会有效果。

“我觉得价值这事很重要,值得想一想。

“想”作为一个仪式也很重要,用来激发工作动力。不是每个人工作三年,二十六岁的时候,都能实现你这些成就的。你能做成这样,多多少少也跟你老是“想”着这些事有关。吾日三省吾身,有好处。”这就是李老师先顺着提问者的情绪困扰给出的回应,接住对方的情绪。当提问者得到这些回应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行为表现是正常的,是OK的,被允许的,一下会轻松许多。

“但是……”,当提问者有了一个好的情绪状态时,建议来了。因为感觉被理解,对方觉得你懂他,他愿意相信你,相信你说的,接下来说的才会愿意听,也愿意照做,一切改变才有可能。

其次,是仪式感。李老师让提问者每天留出一段“想”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则专注去做事。这个就相当于是心理学老师每次讲课前带领听课的人所做的“静定”,通过这个练习,让练习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感受上,念头不到处乱跑。仪式过后,才能抛开杂念,专注于需要完成的任务上。

水晶:

今日作业:

李老师的建议,大多数按“认同—赞扬—建议”的格式给出。比如这个案例,他首先说“我觉得价值这个事很重要,值得想一想”(认同)。

这让作者心里很舒服,因为别人都告诉他“少想多了”。这是正常人的常规说话和认知模式,当然,这也是普通人和一个高级心理学者的区别。

这也是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把对女儿“少想多了”这个意思表述,转换一下。苦思冥想,应该是这样的:有这个想法,有志气,不愧是我的女儿,妈妈支持你!

接下来,是“认同”加“表扬”:"想"作为一个仪式也很重要,用来激发工作动力(认同)。不是每个人工作三年,二十六岁的时候,都能实现你这些成就的。你能做成这样,多多少少也跟你老是"想"着这些事有关。吾日三省吾身,有好处(表扬)。

我怎么办呢?可以抄一下作业:可能像你一样这么想的,不是太多,这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动力。你能取得目前的成绩,多多少少跟你经常这么想一想有关。吾日三省吾身,有好处。

接下来“建议”:但是过犹不及,"想"的时间太长也会有负担。然后给出具体建议:我的建议是划分一个专门时段,比如在做重要事情之前,先有这么一个"想"的仪式,一小段时间就好,就像古时候的焚香沐浴,给自己提振精神。用计时器设定时间,然后使劲想:"自己现在值多少,做到了二十六岁应该有的样子了吗?"计时器响,停下来,专心做事。

李老师给出的建议,或者说给出建议的目的,是让提问者把“想”变成“任务”,从而失去“想”的动力。

我能怎么办呢。或许可以这么说:但是想得太散,可能会扰乱心神,不如我们来点仪式感,提振一下精神。每天选个时间段,来集中思考一下。写到这儿,想到这儿,我突然决定,要把这个意思,以书信的形式,写给她。离上次写信给她,又有小半年了。

回到我个人的状态里,其实要跟提问者比,那就差远了。我曾经也常常问自己:用什么来证明,我曾经来过?价值感极低。

群里老师姐妹们可能会丰盈一些,毕竟“桃李满天下”就很令人骄傲。但其实仔细一想,每份决策之后,都是一项选择。择之,安之。朝着自己的选择努力做到最好,便不负自己。

现在我处于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里,谢谢遇到同频的姐妹们,爱你们!

zhf:

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作业

读了这一节,我首先为自我觉察力极强的提问者点赞,当想得太多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压力时,及时觉知,并想到寻求李老师的帮助,希望改变。试想一下,有多少人会因为想太多去寻求帮助。

作为提问者的"想"我认为是理想,只不过"理想"一词通常被高大尚了,而提问者的"想″与他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存款、房子等方面。李老师说:你能做成这样,多多少少也跟你老是"想″着这些事有关。

李老师的话说明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尤如黑夜中的灯塔,为前行中的人指明方向。这就像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有了理想,才有行动的动力和方向。

年轻时,我也有过提问者的这些想法,但没有造成压力。虽然许多理想不一定能实现,但毕竟是美好的,那些想法也是使自己成为该有的样子的内驱力,使现实中的自己更靠近理想中的自已。

但光有理想也是不行的,还要有为实现理想的行动,不然理想就会成为空想。文中的提问者是一个有行动力的人,他不仅会想,还会做,具备这两点,我认为他已经成为了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了,只不过他对自己要求过高了。这也是他的压力所在。

读书的意义何在,无非是学习,模仿,借鉴,超越。每读一个案例,我都会仔细思考李老师的方法,想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李老师的用一段时间(每天二十六分钟)集中思考,一是增强想的仪式感,提振精神,二是正像提问者感受到的那样:一旦开始计时,"想″这件事就成了一个任务,成为任务后我就希望它快点结束。这不就是提问者想要的结果吗?

李老师在给提问者建议时说:至于一次仪式多长时间,我也没把握……这给提问者以亲切感,李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一个朋友,共同商讨着解决问题,使提问者更易接受并愿意完成练习。不愧是心理学实践中的高手。

彩虹:

《5%的改变》——7.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现在我在输液,感冒吃中药不见好,持续发烧。可能是上次冒了免疫力还没恢复,轻轻得罪一下,身体便又想罢工了。趁假期赶紧弄好,开学好投入战斗。

看了案例中二十六岁的年轻人的理想,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本来在我看来,她已经算是好的了。正像鲁迅先生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有了更高的目标便推动自己更好地发展。

读后,不禁惭愧 。曾几何时,我便失去了工作上向上的动力。当然找个理由,的确有客观原因存在,觉得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首先得熬到革命成功日,看漫山红旗红遍,不在乎自己做了最大贡献。有时也想举起炸药包,但体力不消。还是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战壕开挖者,我至少也还有功劳。当然,干本职工作,我也是兢兢业业的,只是没有登上高地的崇高理想罢了。

前日,分管教研的领导来电看我有没有兴趣报一下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带头人。只是可能后续会有些相应的额外工作。我心里拒绝了。我真的只想平平安安、平平淡淡地过好每一天。文中提问者的向上“想法”一丁点都没有。

我看这个题目《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不禁有些伤感,我是全然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啦。处于退休尚早,猛干吃不消,老不老,少不少的尴尬境地。

当然,回到现实,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急需的是什么,准确定位,既不要躺平,也无需强行站立。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彦绫:

《5%的改变》——7.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今天早上再次阅读时,给我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参考价值:每天花一个固定的时间来思考,并且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

虽然我现在不需要用这个方法来确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是对于很多处于迷茫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很高价值的动作。

我们所有人每天都会思考,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把思考过的东西写下来。既然写不下来,当然就不清楚自己思考的东西到底是些什么,虽然在思考的那个时候,看起来很明确。

但是要知道,思考是一件无法把握的事情,有些想法会一闪而过,有些想法可能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但是,如果不把它们写下来,那么思考过后的想法,就像风一样,过了就过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在这个故事里,倒不是提问者的提问让我有多关注,因为在他的身上,也有我存在的问题,在思考方面,我和他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李老师给出的方法才是具有我们学习意义的东西。

同时,提问者的反馈,既提问者七天的记录经验,更是值得我们模仿最后化为经验例子。

我是一个经常记录思考的人,在过去,有些想法几乎是重复地记,记着记着到了现在,就会变成了我行动的一部分。当然,我也不知道我是哪天把这些想法变成行动的,但是我知道,我现在的行动,就是我过去曾经思考的一部分。

比如,此时我就突然有两个引导家长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案灵感,于是我提笔就记在了笔记本上,等我一会得空了,再把它们细化和完善出来。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擅长思考,甚至一天都用来思考,思考人类的问题、思考人性的问题,思考爱的问题。至少在今天之前,我觉得这些思考都太缥缈了,可是现在我却没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如果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有也有这种情形的时候,沉迷在情绪低迷的时候,不妨花一点时间,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如果可以,再拓展一下,这些想法有哪些是可以实现的,有哪些是不可以实现的;如果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方法来实现?

这些,都是想的一部分,然后把这些想的东西写下来。

这个时候,我是建议用纸和笔的,而不是用电子设备来记。因为手写的动作要慢一点,在写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冷静的思考期;如果是用电子设备来写,因为速度很快,可能写完就忘了。

为什么李老师要记提问者做一个七天的记录,他希望提问者不仅仅只是去观察自己,还要让自己慢下来。虽然在我们的常识里,快意识着在到达结果时可以比别人节省更多的时间,可是在很多时候,慢才是真正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的最好方法。

这不,这个提问者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理清了自己目标:不要过得太拧巴,就去提高自己工作的专业技能,去和其他同龄人竞争,让自己在未来十年去到想工作的单位工作。朝向这个方向就好。

记录想法,等于把虚幻的东西抓住,让它停留下来让自己看清;记录想法,等于自己在开始准备落地实施。

当我们学会了记录想法这一技能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也来这样做:当他们迷茫时可以这样做;当他们焦虑时可以这样做;当他们发现自己想法太多的时候,还是可以这样做。

当这个动作变成一个习惯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找到得自己目标的人,而一个有清晰目标的人,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去做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星问答92期——黄金分割线如何取点?
中年女人只和你开这些玩笑,就是对你动了真情,不是随口说说的
小学生作文《我的理想》火了,小小年纪想法倒独特,竟获老师称赞
【获奖者名单公布】你理想中的寺院是什么样子的有奖征集活动圆满
“男朋友不是处,我应该分手吗?”
在身上贴那么多标签,还做得了自己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