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3——改变的工具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足而乐: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3——改变的工具箱

“人人都有独特之处。特点本无好坏之分,但在约定俗成的职场语境下,就产生了评价。”

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哈哈,这不就是昨天我们小伙伴爱梅说自己不够温柔细腻,不够小女人这个评价而展开讨论的一个话题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个世界正是因为差异而五彩斑斓,精彩纷呈。试想:如果人人的个性一样,那该多么无趣。

我们聊家庭教育的话题时经常说对孩子发展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要接纳和允许,不是排斥和拒绝,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发展。其实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允许自己有不够好的时候,有做不到的部分。不向内攻击自己,消耗自己,而是去思考“既然我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我又能找到哪些资源,去把事情做好呢?”在行动中,在生命体验中一次一次地给自己按确认键,看到自己做到的部分,从中获取不断前行的力量,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过程中保有觉知,既对自己有肯定和欣赏,亦有反思和修正。

所以,请先停下头脑里那些“我不好”的声音。

无论我多好,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喜欢。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

不管你是哪种气质类型,总有适合你的工作领域。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方向对了,就会事半功倍。

工作如此,婚姻亦是,总有一款适合你。适合的就是好的。穿衣吃饭也是这个理。

彦绫:

 《5%的改变》——CHAPTER 3:改变的工具箱

在《工作与理想》这一部分的改变工具箱里,李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五个小工具,它们分别是:

1、去除评价

去除评价,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一些事情进行评价:好与坏、对与错。

这两种评价,是经常被用到的,我们可以仔细地去察觉一下自己:宝宝今天很乖呀。这句话的背后含义是:宝宝你今天没有给我制造麻烦,所以你是乖乖的宝宝。

看起来,我们是在表扬孩子,但实际上孩子会慢慢懂得:只要我不给父母制造麻烦,我就是好的,值得爱的。如果我给父母制造了麻烦,他们就不会爱我,我就没有价值。于是,孩子要么慢慢变成一个讨好型的人,失去自我,把别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当成认可;要么就极度叛逆:我就想成为我自己,我就想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我说在这一部分里,只有“不想加班,我该辞职吗”和“转换期的迷茫”两位是目标明确,独立思考的人。因为其他的人,都是需要别人的认可,才能感觉自己有价值的人。

我们可以再去回顾一下其他几个故事,他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无一不在恐惧、抵触、不甘心。

2、改写故事

我和朋友聊起家长的改变时,我对她说:“最近,有几位经常咨询的家长对我说,她们已经受不了,孩子总是不改变,她们说多少都不起作用,再这样下去,自己都活不了了,想放弃。我都没劝,一听这话立刻就说,那就放弃吧。与其两个人都痛苦,不如自己放弃,让自己先轻松轻松。”

我是经历过漫长等待焦虑的人,但同时我也不是一个只会站在原地焦虑等待的人。我信奉的原则是,与其站在原地恐惧,不如自己恐惧什么、焦虑什么就去做这个事情,就算是走了一步就不幸地得到一个坏的结果,可是至少自己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了,那我就换一个路走。

所以,我对一个问题,通常会有不同的角度来看:至少先去触碰一下,才知道问题原来不过是一只看起来非常强大的纸老虎。

当然,这需要有很强大的接纳能力,对孩子的接纳,对自己的接纳,只有拥有接纳能力,才能有勇气去改写故事。再不行,就在脑子里把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场景下产生的后果都幻想一下,什么后果都想到了,自己能承担些什么都想到了,那就去做好了。

3:人与角色分离

在这个工具里,我非常喜欢李老师说的这句话:“工作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人生还有更多的面向。”

我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从角色认可中走出来的,这个很长时间至少二十五年。

之所以这么长,那就是因为我一直想通过做事来证明自己“好”。比如,当初离婚时,前夫认为我是一个会把孩子教坏的人。为此,我这口气憋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发现,如果我要刻意向别人来证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就无法专心地去做自己的事实,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我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不断地去尝试一些梦想中自己想学的东西,虽然绝大部分学一断时间就放弃了,但我也从这个“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怪圈里,走了出来。

当然,之所以能走出来,那是我一直保持察觉自己的状态:做这件事开不开心?做那件事会不会内疚?做这件事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成长?做那件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最开始,我会把这些提问一一与出来,但现在不了,因为察觉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后,随时随地就可以检查自己,记录反而成为一种障碍。

在我不同有角色里,读起网络小说时,我是一个傻了吧叽的读者;当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时,我可能是一个思考者,也可能是一个观察世界的观察者,等等。

当我放弃对自己的评判时,这个世界送给我的礼物就越来越多:觉醒的力量和快乐的收获。

4、短期的确定

我经常对孩子说:我们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学习掌握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是,这些未来比较遥远,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长期去聚集这种不确定性,那以就会焦虑。你不如先把目标定下来,然后看看自己现在能做什么,现在做的事是不是朝着你未来的目标在前进,然后再把它完成,再做好,就可以一步步靠近目标了。

我是一个经常想想七十岁的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但是我并不会天天去盯着这个目标,而是专注地看看现在手里所做的事,所经历的一切,所保持的心境,是不是在靠着这个目标前进。如果不是,那就调整。

就像李老师在这一个工具里说的这样:“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虽然想不清未来,但你也拥有一年或几个月的确定性。一边想着长远的事,一边让自己先过好这一年。”

当然,这个事情,还是需要对自己进行观察和规划,否则也是不突然实现的。

5、最小行动按钮

在写东西的时候,我通常不会给自己制定太大的目标,我只是简单地想一想:我在这个月要写出多少节课?要做几篇读书笔记?然后再分解在每一天:我今天能不能写一篇?如果状态不太好,那么能不能提笔写几个字?

这些,都是我的最小行动按钮。有些时候,这些按钮并不能帮助我完成目标,但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保持每天都有一个行动,不至于一天下来因为状态不好而什么事情也不做。

在这里,需要给自己一点点强迫性的压力,不大,非常的小,小到站起来坐下来就可以立刻行动。

在这个工具箱里,最难的不是行动按钮,而是“去除评价”和“改写故事”,因为,这需要勇气,改变的勇气。

彩虹:【书单】

《对生命说是》、《改变提问,改变人生》、《5%的改变》、《拆掉思维里的墙》、《沟通的方法》

 【今日任务】

阅读《5%的改变》CHAPTER 3——改变的工具箱

 【今日作业】:

“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同样的素材,编织成不同的故事线,就会带给人不同的行动方向。同样都是离职,在《转换期的迷茫》里,既可以讲一个“受到不公正对待,不得不离开”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个“把握机会,顺势离开”的故事。”

因此,“问题”只是一种主观建构,是若干个故事版本之一。提问本身就在参与创建问题。试图解答问题的人也不要忘记,提问者已经尝试过一切方法,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存在这样的可能:“问题”在强化它自己。顺着唯一的叙事逻辑导出的解决方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牢固。

这是心学家解决提问者问题的角度,需要转化方向,给出方案。不要被提问者的故事角度牵着鼻子走。

其实这更个工具箱应该更多地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在自己身上。换个角度把坏事看成好事,把大事看成小事,不要把问题强化,自己会活得更洒脱。

人一生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制定理想既要有大的方向性,又要有近前的短期目标,把大块头的猎物切分成小块来慢慢享用。还有一部分交给不确定的因素。

水晶:

我的作业:

去除评价:“停下头脑里那些'我不好’的声音”很重要,但有一个难点:当事人能否意识到自己总是陷入“我不好”的这个泥潭里。

我有一个同学,认识二十多年,她是一个很好的人,对人掏心掏肝,但是一个巨大的负能量场。一边自己各种不自信,一边愤世嫉俗,一边无底线为亲戚朋友付出,一边觉得对方是白眼狼,是人渣。

我请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帮助她,方才知道,那个学心理学的同学,之所以要学心理学,很大原因是因为当年她们腻在了一起,接受了她的负能量,工作以后慢慢意识到了,才开始学心理学,完成了自救。

有一点点机会,我都会想去捞一捞她,希望能够启动她改变自己的按扭。停下“我不好”的声音,也停止抱怨。

改写故事:这里引用了《转换期的迷茫》来阐述这个概念。正如前一节我的理念一样,是上级“太渣了”,还是助推了我的改变?也就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

“问题只是一种主观建构,是若干个故事版本之一,提问本身就是在参与创建问题。”“'问题’在强化它自己,顺着唯一的叙事逻辑导出的解决方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牢固。”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自己也不可能是全然的受害者。“受害者思维”会搜罗出一大堆苦情戏。高情商会沟通的人,可能也不至于得到现在的结果(可见学会《沟通的方法》有多重要),如果不是呢?可能你去讲道理,对方会有一大堆道理等着你。《沧浪之水》里有一句话:道理有无数种讲法,只看由谁去讲。

人与角色分离:这个工具,想了很久,不知道书中是对应哪位提问者的案例,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个工具。

人在很多时候,都在向外界求认同,或者向外界证明:我很好!或者带着曾经优秀的光环,投入到新的环境里,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认同,反之就痛苦、迷茫。

其实,要极早建立“与过去告别”的意识,曾经在别人的评价里“差劲”也好,“很牛”也罢,今天,现在,当下,才是全新的开始,从眼下能做的事,脚踏实地的去做,才是唯一的路径。

短期的确定:“如果从职业生涯的视角考虑人生,常常会为眼下做的事感到焦虑:'这是我想要的吗?’一方面它让人思考更长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人过多的沉浸于思考,停下了行动。

正如《我是普通人,但我不甘心》里,提问者说到,考公是“一眼看得到头的未来”。这也是很多体制内人的现状:一边享受着看得到头的稳定带来的实惠,一边有“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不甘。日子就在这种混沌中流逝了。

“对年轻人来说,我认为一年已经是'确定性’管用的最大范畴”,其实,对于在职场的中青年来说,也是如此。能够把握的,就是做好眼下的事,做出成绩来,至少让自己不虚度,不瘣疚。

该来的,在路上,不属于你的,不强求。

最小的行动按钮:“复杂的工作在启动之初,会让人因其'困难’望而却步。一个办法是把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速,又能对外界发出信息的动作。”

问题想得太多,困难想得太多,都是行动的障碍。你想得再全面,还是会有新的问题产生。甚至有些困难,只要想想,就足以让你偃旗息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最简单的入手,先动起来。一边推进边解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积极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才会积累经验,成长起来。

和风细雨:

读了水晶丶彩虹等的作业,我的感触是:关健词“目标",首先我想到的是退休了,自己应该有个目标,总要学点什么才有意义,要不就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其次是想到孩子,其中作业中说到,体制内的人员,是一眼就看得到未来的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编制,就会让一些人,没有目标,不想努力,做点事总抱怨,这样的心态很危险!这两天他家姑娘回来,单位又安排事,就总报怨领导给她的事多,我跟她说好好做别报怨,如果觉得做不完就努力学习工作内容,熟练了,速度快了,就不忙了,她说我不想学,什么什么不该自己做。从中我就发现问题,长期下去不行。领导对不满了,也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总怨领导是不行的!我就想应该让她爸好好跟她沟通!

沟通!

她无论以前工作的单位,和现在工作的单位,总出现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在这群认识到的道理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zhf:

改变的工具箱l

改变的工具箱中有五个工具箱,想一个一个做做。今天先做”去除评价″。

读了这个工具箱,首先想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有个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卖盐。天晴时老婆婆担心地说,大儿子伞卖不出去,怎么办呀?下雨时他又担忧地说,盐受潮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呀?一年四季,老婆婆都处在担忧中,没有一天好过。

如果老婆婆会正想看问题,天晴时高兴地说:太好了,天晴了,我儿子的盐好卖了!下雨时,太好了,我儿子的伞好卖了!这样的正向思维,把负面的东西引向正面,那老婆婆是必一年四季天天都是好心情了。

同样一件事,看你怎么想,如果你只看负面,看到的都是生活的错漏,继而自责。这非旦不会带来积极的行动,反而加剧了问题。

的确,只会负面思维,日子必然阴雨连绵。去年的一段时间,想到自己快退休了,确实有些沮丧,怎么就老了,我的青春怎么就一去不复返了?我就要离开学校这个大家庭,和朝夕相伴的同事分开,孤独地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了……想想这些,心情有些郁闷,。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心情好了许多。

一是每天繁忙的工作,没时间过多地想,每周的工作量与年轻人一样。二是除了上班,每天基本坚持阅读,没有想我要退休了,学了干什么?生活因充实而变得快乐!

现在通过学习,更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像这个工具箱所讲,我们耍学会把负面思维转成正向思维,我们不会因为负面思维,不会因为沮丧返老还童。所以,我要想:太好了,我快退休了,不用每天那么忙忙碌碌,不用每天为学生生气,不用每天改那么多作业……我可以有大把的时间锻炼、阅读、旅游……多么美好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
哪些思维模型对你真的有用?
怎样每天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
教学评一致性
你的人生 我只是陪伴——孩子你在为谁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