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万年】之一百七拾二:通过晁错之死,看看替一个不靠谱的领导卖命是多么可怕、可怜、可悲!

汉景帝刘启时期,长安有一位青年政治家,他志向“远大”,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出类拔萃,一度似乎成为汉景帝的主要谋士和汉王朝的栋梁之才。他就是晁错。

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求学,主要学习战国申不害(帮助韩国强大)、商鞅(帮助秦国强大)等法家学说,后来又被朝廷派去济南,跟随秦王朝的博士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虽然晁错只懂《尚书》的十之七八,但也算是贯通“儒”“法”之人,为其学识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底子。

汉文帝时,晁错曾任太常掌故,相当于历史研究所所长之类的职务。后来又受诏服侍太子刘启,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直至太子家令,可见,刘恒对晁错是非常赏识,把自己的继承人和帝国的希望都交给了他!由于晁错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且计谋很多,为太子刘启出过不少主意,因而被称为太子家的“智囊”。

当时,北方的匈奴多次入侵西汉的边境,晁错便上书文帝,建议把巩固边防、发展农业作为最重要的两大政事,并提出“纳粟授爵”和“募民实塞”两套解决方案。“纳粟授爵”是让民众交纳粮食,国家再按照交纳粮食数量的多少,授予一定的爵位。“募民实塞”就是招募农民到边疆开荒种地,充实防守边塞力量。晁错的这两项建议,受到汉文帝的赏识,被正式采用。

后来,汉文帝颁布求贤诏令,让有关部门推荐“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荐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遂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这相当于皇帝的参谋和顾问。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想当年,晁错侍奉过“太子刘启”,是太子的“班底”;现如今,“汉景帝刘启”任命晁错为掌管京师行政大权的内史,是皇帝的“亲信”。从此,晁错在参与国事上更加积极,多次上书言事,议论国政,颇具影响力。

“亲信”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汉景帝刘启对他也是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国家律法政令按照晁错的建议修改制定。由于汉景帝对晁错的信任和宠爱超过了其他的官员,因此便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嫉妒和不满,这为晁错后来蒙冤被杀埋下了祸根。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为了显示与秦王朝的区别,反“郡县制”之道而行,分封了一批同姓子侄到全国各地为诸侯王。不过,才两三代,到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和孙子汉景帝刘启时期,这些地方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试着建立联邦、共和制政体,商量着办事情!中央政权与地方政府从来没有学会和平共处,没有协商、协调、协作;没有共享、共治、共存。要么一方完全屈服一方,实现大一统;要么一方仇视一方,成为死敌。

当时,虽然是号称“文景之治”的盛世,看似风平浪静的社会,其背后却隐藏着较为严重的危机。晁错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问题,并针对社会现实矛盾,提出了“治本”和“治标”的两套对策。治本之策就是“重农抑商”,以此来限制大地主、大商人的快速扩张;治标之策就是“削蕃”,即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收回其旁郡。

晁错给汉景帝的上疏《削藩策》中有一句话:“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jí),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意思是现在削蕃,诸侯会反叛,不削蕃,他们也会反叛。但现在削蕃,他仓促反叛,危险性较小;如果现在不削蕃,他们会进行充分准备后再反叛,那时候危险性就大了。这话有道理,但没根据。晁错怎么能下如此断论:诸侯必反呢?!晁错只说出了“削蕃”的合理性,却没有拿出发生的可能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这是主观意断,而不是科学判断。

但当时的汉景帝没有深入思考,一心只想着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实力,增强中央皇室的权力,因此被晁错误导了。为了支持晁错实施其计策,汉景帝将晁错由内史提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担任御史大夫后,晁错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上书揭发诸侯王的罪过,帮助汉景帝下定削蕃的决心,增强汉景帝实施削蕃计策的信心,为此,他还先后修订了30多章法令,助力消蕃,但这些措施也让晁错更加得罪了皇帝宗室和一些元老大臣,各地诸侯王也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些消息以后,从老家河南匆忙赶到都城长安,劝晁错说:“你这样锋芒毕露,还要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他们可都是皇帝的骨肉亲情,你招惹他们,让他们怨恨你,究竟为什么?”晁错回答:“我知道这样会招来怨恨,但是不如此,皇帝就没有人尊敬,刘家的天下也不会稳定。”这话体现出的就是晁错的情怀,这位汉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之一,满眼满脑子都是“君王尊荣”“刘家江山”,眼中心中哪里有天下苍生的丝毫位置?!

见晁错执迷如此,疯狂如此,晁父叹道:“刘家的天下稳定了,而晁家却危险了。我不能眼看着大祸临头啊!”说罢便服毒自杀了。之后的事实证明,晁错不仅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也给后来起兵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诸侯王、给多少无辜的天下苍生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随着晁错“削蕃”策略的强制推行,“削蕃”变成了一种“运动”一天以内三个诸侯便削减两个,骤然削蕃,导致了诸侯王的应激自卫反应,诸侯王的汹涌之势便不可控制。汉景帝前元三年,即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反叛朝廷,历史上称为“吴楚七国之乱”。

他们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武装对抗中央,向长安进军。在此危机关头,当时一些与晁错有私人成见的大臣,站出来纷纷指责晁错。窦婴向刘启引见曾经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汉景帝接见了袁盎,袁盎趁机对汉景帝说:“七国反叛的责任只在晁错一人,只有杀了晁错,且派遣使者安慰诸侯王,反叛自然就会平息。”

如此情境,晁错的人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以前,他所有的好,都是主子汉景帝认可和支持的;现在,他所有的不好,必须由主子汉景帝包容和理解。汉景帝刘启的态度就是晁错的命运,晁错象刀俎上的鱼肉,可怜巴巴又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主子的态度!但是,晁错等来的是失望,是绝望!

汉景帝听完袁盎、窦婴等人的话后,沉默良久,说:“既然是这样,我不能因为喜爱一人而得罪天下。”于是,汉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可怜晁错身着朝服,在“上朝”的途中,被腰斩于长安东市。汉景帝的“态度”表明,这位叫刘启的皇帝,是个德行不怎么样的皇帝,也是个没有坚守立不住的人,更是位有好处归自己,有责任推卸给下属的领导。遇上这样的领导,晁错死一回算是幸运的了!如果再有来生,不知晁错还会不会如此为主子卖命?!

晁错死了,但“七国之乱”并没有如袁盎所说因此而平息。晁错生的意义何在?死的意义有何在?最终,还是由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以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参加平定叛乱的将领邓公对汉景帝说:“诸侯国蓄谋反叛数十年了,而今只不过是以请求杀掉晁错为借口。晁错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国家和陛下,陛下杀了晁错,以后谁还敢给朝廷出主意啊?”

听了邓公的话,汉景帝“深知”冤杀了晁错,但人已经死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晁错就这样成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通过晁错之死,看看替一个不靠谱的领导卖命是多么可怕、可怜、可悲!身在职场,闻之足戒!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王刘濞为什么会叛乱造反?他的一生有过什么经历?
释读中国历史140:汉初“七国之乱”:因一盘棋引发的血案?
【帝王轶事】汉景帝是怎样博弈灭吴的?
汉景帝亲手打死了吴国太子,七国之乱的祸根就此种下!
博弈杀人:一盘棋为何引发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大臣建议皇帝削藩,皇帝:深得朕意,等到诸侯一反,皇帝:弄死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