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刘秀叫两个字的光武帝而不叫一个字的汉某帝?

“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指的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是他的谥号,而他的庙号是“世祖”,所以在《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通史中,对他的全称是“世祖光武皇帝”。

为什么其他的汉朝皇帝,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中间都是一个字,而刘秀的“汉光武帝”中间有两个字呢?实际上,两汉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刘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是两个字。刘秀谥号的独特,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所代表的含义。

按照笔者回答问题的习惯,为了便于朋友们理清楚情况,首先来点知识延伸(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拉)。

这里有个个常识:我们时常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其实分为三类:

其一是按庙号。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带有“祖、宗”之类字眼的,基本都是按照庙号来称呼皇帝。

庙号这一事物起源于汉代,指的是在君主驾崩后,后代君主在太庙中为其立室祭祀,并且刻意起个名号。在唐代之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享有庙号,通常来说,有巨大贡献的开国皇帝称为“祖”,其他的在治理国家方面极为出色的称为“宗”。

两汉在庙号方面就很严肃,以西汉为例,仅仅有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了承认:刘邦——太祖、汉文帝刘恒——太宗、汉武帝刘彻——世宗、汉宣帝刘询——中宗(其他的后来都被撸掉了)。

从唐代开始,庙号就开始泛滥了,我们对从唐一直到元所有皇帝的称呼,其实都是他们的庙号。而在唐之前,习惯用谥号;之后,则用年号。

其二是谥号,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曹操)、隋文帝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帝王。当然了,这里列举的几位其实都是有庙号的,不过我们都习惯用谥号来称呼他们。

所谓的谥号,并不是帝王专有的,在西周时就已经存在,每当君主、诸侯以及具备一定地位的大臣死后,人们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功绩给其来个盖棺定论,加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

谥号本身有褒有贬,根据“谥法”的规定,文、武此类就属于上谥;炀、灵之流是贬义,属于下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炀帝、汉灵帝;其他还有中性的,比如怀、哀之类,我们熟悉的有楚怀王、汉哀帝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在他看来,以往设立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非常的没大没小、以下犯上,所以正式废除了这一做法。因此,他和儿子胡亥成了唯二没有谥号的帝王。西汉建立后,才再度恢复了谥号制度。

其三是年号,这一事物也是起源于汉代的。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首次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在其后上千年间,年号只是一种工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当然具体的字眼也都包含着深意。一般来说,新皇帝继位后都会定一个新年号;或者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会为了庆祝祥瑞、消除灾祸改一下年号,这就叫“改元”。年号最多的应该是汉武帝,有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等等,是不是觉得每个都很好听?其实都是引经据典、大有来历的。

到了明清时期,每个帝王的年号被固定了下来,从登上帝位到驾崩那一刻,期间不管经历了多少年,年号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因此,年号就具有了高辨识度,所以被后世用来指代明清皇帝,比如嘉靖、万历、乾隆、雍正,都是对应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当然了,他们也都是有谥号、庙号的。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谥号。

起初,谥号的字数并没有严格限制,经常是1-2个字,以春秋战国时为例,我们熟悉的单字有秦孝公、楚庄王、魏文侯等等,俩字的有秦昭襄王、赵武灵王、魏安鳌王......

汉代所有皇帝的谥号,除了刘邦是单字外,其他都是两个字。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下葬在长陵。其后,皇太子刘盈(汉惠帝,当时还没正式即位)和群臣们商量怎么给先帝上庙号、谥号。众人认为:“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即刘邦时成为汉朝开国祖先,庙号是汉太祖;他的功劳最高,所以谥号是“高”。

因此,刘邦的正是头衔其实是“太祖高皇帝”,我们可以称其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比如《汉书》中就是用了《高帝纪》这一叫法。

那为啥后世都叫他“汉高祖”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头呢?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在历史上太有影响力了,他在里面用了“高祖”这个称呼,逐渐被后世当成了习惯。

而刘邦之后的所有汉朝皇帝(那些有始有终、没被废除的),谥号都是两个字。汉惠帝其实全称是“孝惠皇帝”,汉文帝——孝文皇帝,汉武帝——孝武皇帝,东汉的汉明帝——孝明皇帝......后世为了方便,就简称为汉X帝,省略了“孝”这个通用字。

汉代帝王的谥号基本是比较客观的,严格按照了当初周公旦制作的《谥法》。以“文”为例,“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这些解释用来描绘汉文帝刘恒,可谓无比贴切。

“武”则对应这些解释:“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看完这些字眼,是不是感觉非常符合雄才大略、建章立制、几乎一辈子都在对外用兵的刘彻?

那么,除了刘邦和刘秀这两个开国者,其他汉朝皇帝谥号里为啥都有个“孝”字呢?

汉代以孝治天下,有两层用意。

其一,体现帝位的合法性、正统性。

刘邦、刘秀作为两汉的开国皇帝,他们平定战乱,让天下回归安定;让人们安居乐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他们的天下来得堂堂正正,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具有高度的号召力、向心力。所以后面的帝王推崇“孝”,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帝位是基于对开国祖先的“孝道”;承认他们的帝位,则就是让他们尽孝道。因此,历代皇帝的帝位就因此具备了高度的合法性、正统性。

其二,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怎么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在家孝顺跟在朝忠心是挂钩的。

秦国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用法令治国的方式,但只依靠这一点肯定是不行的,秦朝就是例子。中国古代是家天下,按照周礼的说法,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要上行下效。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国要忠诚于帝王,孝亲、忠君之间可以划等号,只有孝子,才可能是忠臣。

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道由家庭伦理全面扩展为社会和政治伦理,整个2000年的封建社会都信奉“以孝治天下”;通过“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才成为了可能。

因此,两汉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的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那么,刘秀的谥号为什么是“光武”两个字呢?

“武”的意思上文已经解释过,比较吻合刘秀创造昆阳大捷、平定河北、扫平群雄、终结战乱、恢复安定的功绩,但如果只是用这个字,那就跟刘彻冲突了;

而刘秀还有个最独一无二的功绩:当初西汉王朝被王莽终结,身为汉室之后的刘秀,则顺应民心,举起光复汉室的大旗,成功恢复了刘氏王朝;其后他行仁政、除苛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安抚百姓、稳定人心,北御匈奴、南定交趾,与民休息、天下太平,成功实现了汉帝国的中兴。纵观数千年的历史,一个王朝被彻底颠覆后还能卷土重来、并且创造新巅峰的,只有两汉,刘秀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功勋。

而根据谥法,“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功劳赫赫、恢复汉家辉煌、居上位而为人谦卑,这些都符合刘秀的特点,因此他的谥号除了“武”,还被加上了“光”,合称“光武皇帝”。

另外,知道为啥自唐朝开始人们不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了吗?武则天开创了一项先河:担心后人骂自己,她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加谥号,而且是堆叠了一系列溢美之词的那种,在她死后,儿子唐中宗依照母亲生前的意愿送上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自此之后,后代皇帝的谥号都由大量歌功颂德的漂亮字眼组成,再也不能体现其在位期间的真实作为。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本来是文皇帝,后来被改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治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康熙帝“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因此,自唐代开始都用庙号来指代皇帝,明清则用更加有辨识度的年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刘秀被称为“光武帝”,而不是循例,称为一个字的汉某帝?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汉朝庙号含金量有多高?两汉28帝只有7个有庙号,个个功勋卓越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汉朝皇帝哪几个有庙号的,为何汉景帝治国有功绩,却没有庙号
为什么我们对明清两朝的皇帝一般称年号,而不是谥号和庙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