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煎中药
煎中药 

煎中药的误区四则

  煎中草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科学的煎,能使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较多地转到汤液里去。但有的人对煎中药不注意方法,例如煎药用具不当、熬药温度太高、煎药时间太长,熬药次数过多或过少等,以致非但不能物尽其用,而且还会破坏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所以煎中药我们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 煎药器具:   
传统的煎药器具采用沙锅或陶罐,这类器具受火均匀、传达室热缓慢,有利于将有效成分析出,并使析出的成分不易与器具发生化学变化。煎药不宜采用铁、铜、铝制锅,这些器具极易与汤液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2) 煎药温度:熬药时要用文火,让药质渐渐溶入水中,这样做既不易破坏药性,又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快火、旺火煎药,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药中的蛋白质很快凝固,影响其它有效成分的析出,减速低药物的疗效。  

  (3) 煎药时间:煎中草药时,不要将水烧开后再向里面投药,而应当先投药于凉水中浸泡20分钟,且水量应淹过药材,使水先渗透到草药中,让内部膨大,再小火煎之,一般需20-30分钟,时间过长易破坏药性,交损失其挥发性物质;时间太短,有效成分未充分析出。煎药切忌煎干、煎焦后再加水,这样做不但无药效,而且还会增加毒性。强壮滋补药煎的时间可稍微长一些。  

  (4) 煎药次数:一般汤药煎两次,即头汁和二汁。煎二汁时水量要少一些,以免药汁浓度太低。  

  对于特殊的矿物药、贝类药可煎三汁,因为这些药材在水中溶解度小,宜久煎,但也不要超过1小时。

 

煎中药常见的一些误区

1.中药材有沙、土等杂质,要仔细清洗,对吗?

  不对。一般人们认为,中草药大多以植物的根、茎、叶、花为主,从山上或泥土中采集后晒干而成,难免有沙、土等杂质存在,因此在煎前要仔细清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药店里出售的中药,通常都是去除杂质后经加工、炮制、脱水干燥后制成。因此,在煎服前,不需要反复水洗,更不能用水长时间浸泡后清洗。因为水洗可使中药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药效。同时如果药中有粉剂,如石膏、灶心土等,水洗还可以使这些药物流失。

  2.中药用热水浸泡效果更好,对吗

  不对。一般来说,煎服前应用凉水或温水将每剂中药浸泡1小时。用热水浸泡,会使中药材外层组织紧缩,药材表面蛋白质凝固,淀粉浆化而阻塞药材孔隙,有效成分不容易渗出,影响溶出率。同样道理,中药未经过浸泡一般不要用武火煎煮。

  3.加水量计算方法: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对吗?

  不对。中草药是一种植物药,比重较轻,即使经过浸泡,也会浮于水面,所以不能用这种目测的方法。计算加水量要考虑到中草药的体积、重量、吸水性,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中药煎制成汤剂后药量的多少。按照“每日一剂,每剂煎煮三次,取每次煎后药汁混合共约750毫升,分三次服用”的原则,确定加水的多少,最为合理。

 

煎中药的五大讲究

讲究一:煎药工具

  前人认为“银器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铜锅煎煮,因有些药物用锡、铁锅煎煮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现代科学也证明,中药汤剂与铁接触时,汤剂中的鞣质可与铁生成鞣酸铁;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络合物;有机酸可与铁、铝作用生成盐,均可使汤剂疗效降低。

身边提醒: 

  →目前通用的煎药工具有加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不锈钢锅,但要注意煎药时应加盖密闭,否则挥发性成份散失很多,也会影响疗效。

  →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

  →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并用清水洗净,不用时应晾干保存。

  讲究二:煎药用水及用量

  古人用长流水、泉水、米泔水、雨水煎药,现代则使用自来水、井水或纯水,水是中药汤剂的主要溶媒,所以加水量的多与少,也会影响质量,水少了,药物有效成份煮不出来,水多了又服用不便。加水量应根据药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而定。

  身边提醒: 

  →一般头煎加入的水以高出水面3公分为宜,第二煎加水至淹没药面为好,给小儿煎水量相应要少些。

  →通常在煎药前应先充分浸泡,浸泡最好用凉水或温水(30-40℃),时间因药物性质而不同,一般为30-60分钟。

讲究三:煎药方法

  用火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用文火(慢火),如《本草纲目》说:“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煎煮时间是开锅后的时间,每付中药一般煎煮三次,煎煮时间如下:5-10分钟、10-20分钟、30-45分钟,若时间长了,药味易走散,时间短了,药效不及。

  身边提醒:

  →滋补类和质地坚硬厚实的药物(如党参、黄芪、龟板、鳖甲等),煮沸后用文火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需焖煮数小时以上。

  →解表类和质地轻扬、气味辛香的药物(如麻黄、桂枝、薄荷等),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即可。

讲究四:特殊药材

  煎煮方法

  在药房(店)的配药人员,在配药过程中,有部分药物会按处方要求和规定,根据部分药物的独有特点、性质单独装包后,与处方上其他药物包好,便于患者取药回家煎服。这类特殊药物怎么煎呢?

  先煎:介壳类、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宜煎出,应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如龙骨、牡蛎等。此外,附子、乌狼毒等毒性药,宜慢火先煎久煎,可减低毒性。

  后下:对含挥发性成分或气味芳香的药材,久煎易破坏其有效成份,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煮好时放入,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份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适合那些含粘性、小粒种子类、粉末和有细小绒毛的药物,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时煎煮,如旋复花、车前子等。

另煎:对贵重药材,为减少损耗,应单另久煎,取汁后,再与其他药材的煎出液合并服用,如人参、鹿茸等。

  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用时,应单独加温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等。

  冲服:药物研粉与其他药同煎则粘锅煮焦,且粘附其他药,影响药效,应放入已煎好的药汁中搅匀后一起服用,如琥珀末等。

身边提醒:

  →药液煎成后,倾倒时应用工具挤压药渣中残留汤液,及时过滤,不可久贮锅内使汤液被药渣膨胀吸收。

  →如果药液被煎糊,就不能再服用,否则易引起呕吐。

  讲究五:服药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药物作用,而忽视了因病情、药物性质不同,有不同的服药方法,服药方法不当,也会使药物达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铸成不良后果。  

  温、热、冷之间拿捏分寸

  温服:汤剂一般都宜温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但有时寒热错杂、相互抗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现象。

身边提醒:

  →若为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若为真热假寒,则应寒药热服;

  →服药呕吐者宜加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冷服、少量频繁饮用的方法。   

  饭前、中、后服各不相同

  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另外,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饭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常用于治疗脾胃病。

  空腹服:凡滋补类汤药,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

  身边提醒:

  →服药时间一般一日一剂,分3次服用,病情紧急得一次顿服。

→如遇昏迷病人或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给药。

  →对于作用强烈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先进少量,逐渐增加,有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

  →如婴幼儿服汤剂困难时,可把药液浓缩到50-75毫升或将头煎及二煎药汁倒出混合后,再次煎煮使药汁浓缩,便于小儿服用。

  →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粘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茶叶都应避免。

  →服人参忌萝卜;服田七忌豆制品。

  →有些药剂不能只从表面功能来确定其服用时间。如:由五味子、人参等所组成的补益安神药(五味子糖浆等),就不宜在睡前服用,却宜在早晨或午睡后服用,服用后使人精力充沛,而夜间入睡安稳。

 

 

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器具选择

  容器对药液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理想的煎药器应传热速度适中且不易与药材发生反应。李时珍谓,“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铜、铁、铝、锡制成的容器化学性质不稳定,药物所含的鞣质、黄酮、香豆精、蒽醌等多酚类物质(常为药物的有效成分)极易与其释放的金属离子结合或受其催化发生氧化,使药液颜色加深,或产生异味。

  朱砂等则可与铜、铁、铝等反应,生成有毒的游离汞。

  铝与有机酸反应,产生的有机铝随药液进入人体,在肝、肾、脑组织中蓄积后危害健康,能诱发或加重老年痴呆。

  故煎药多选用陶制品(如砂锅)作煎药器具,也可用不锈钢锅,但其传热速度太快,有些饮片易粘锅,煎药时要勤搅动。

  煎药用水量

  煎药时可选用自来水、井水或干净的溪水煎煮中药,也有以酒浸渍药材者。李时珍曰,“……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就浓度差而言,液体量越大越有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但液体量多,所得药液量就大,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增加患者服用量。据传统经验,加水浸泡、煎药时以水没过药面3~5厘米为度。

  煎药时间

  根据待煎药材的气味和质地而定,通常以武火(大火)煮沸始计时,再以文火煎20~30分钟,用纱布滤出头煎药液,药渣另加水煎1次(二煎时间可略短些),过滤。

  分类煎煮

  先煎 一些质地坚硬的贝壳、矿石类药材,如石膏、牡蛎、龙骨、玳瑁、生鳖甲、寒水石等,较其他药先煎15~30分钟,水牛角则要先煎3小时。剧毒药如生南星、生半夏及生川、草乌等,提倡先煎2小时以上,至去白芯,且口尝无麻舌感为度。

  后下 煎药完成前3~5分钟将规定的药味放入,一般针对含挥发性或热稳定性差的成分的中药,如薄荷、砂仁、降香、白豆蔻、阳春砂、鱼腥草、肉桂、沉香等。

  包煎 煎药时使用纱布宽包,常针对一些细小、有绒毛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黄、巴豆霜、苦杏仁霜、百草霜、旋覆花、枇杷叶等。

  凡有效成分不耐热者,应尽量缩短煎煮时间,如大黄、番泻叶、黑白丑的泻下成分,钩藤的降压成分,鹧鸪菜的驱蛔虫成分,苦杏仁的止咳平喘成分等,久煎会被破坏。

  药液煎出量

  成人每帖中药煎出药液量一般以200毫升为度,具体方剂遵医嘱。为婴幼儿煎药,最宜少而精,一般3岁以下患儿药须煎至40毫升,分4次服;3~7岁可煎至50毫升,分3次服下;7~12岁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下;12岁以上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

人们在煎煮中药时往往有一些误区,这些做法有时会降低药效,甚至使药物失效。这里简单介绍一些煎药时需留心的注意事项。

  煎煮前不必清洗

  有些患者习惯将饮片洗过再煎,以策卫生,谬也。其一,方剂中有些药味以粉末状态存在,如龙骨、牡蛎等,煎煮水洗将造成粉末部分或整个流失而影响疗效。其二,水洗可致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药效。饮片中的粉尘多为药粉,煎药可杀死病原微生物,患者大可不必图干净而于煎煮前冲洗饮片。

  煎煮前先预浸

  一般将饮片用冷或温水浸泡30~60分钟后再煎煮。饮片如未经预浸而直接煎煮,表面受湿热急剧膨胀,堵塞孔道,水分不能进入饮片内部,不利于药效成分的煎出。预浸可慢慢湿润药材,使其充分膨胀,让药效成分易于煎出,以提高煎出度。预浸过的茵陈蒿汤,煎出量较直接煎者高7.24%。

  勿用沸水浸泡饮片

  沸水浸泡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因为中药多为植物药,沸水会使其所含蛋白质骤然受热凝固,使饮片表面的淀粉突然受热糊化,形成紧密隔水膜,阻碍水分的进入,药效成分即使溶解后也难以向外扩散。其次,饮片中一些高分子物质遇沸水易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渗出。再次,芳香性药材,如薄荷、紫苏、砂仁、豆蔻等所含挥发性物质遇热水易逸出,故不能用沸水浸泡。同样,不预浸而直接热水煎煮,蛋白质凝固及淀粉糊化也妨碍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

  以上所言为患者或亲属自己动手煎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今已开发出煎药机,不少药房有配备,如上海长海医院药学部配备有多台煎药机,可代患者煎煮所配方剂,每帖药经120℃热压煎煮1次,半小时即可得到150毫升较清的药液,经厚塑料袋包装,既卫生也便于携带、服用。

 

 

煎煮中药 五项注意

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煎药给药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煎药的目的,是把药物里的有效成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扩散、渗透和脱吸附等),转入到汤液里去。一包包中药,不能简单地加些水煎煮一下就算完事,还需要注意一些原则、方法和条件。一般说来,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用具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沙锅为好,因为沙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容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可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水 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来熬药,只要水质洁净即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

  ◆温度 温度是煎药时使中草药有效成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药时一般以小火(文火)为宜。因为一开始就用大火煎熬,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药所含蛋白质很快凝固而影响有效成分析出。故最好是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中草药浸泡15分钟,这样做可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经过浸泡而胀大,再用小火煎药,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这样药性可不被破坏,水分也不会很快被煎干。

  ◆时间 因药性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但发汗药、挥发性药只要20分钟(大约在水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就够了;对强壮补益药则煎的时间要长一些。

  很多人习惯以颜色的深浅来决定煎药时间的长短,认为把汤液的颜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些中草药的颜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却早已煎出来了。有的药煎的时间太长,会造成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次数 中草药汤剂,每剂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药液叫“头汁”,第二次的叫“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对一些较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料如矿物药、贝类药等,则需煎3次。

  另外,有些药物如矿物类的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需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其他药同煎,有的还须先打碎再入煎。另一些药,如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须待其他药物先煎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叫“后下”)同煎。有些贵重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须磨碎冲服,三七、白药等药粉也需冲服。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般情况下的注意事项,平时在看病拿药之后还应询问医生,自己的药有没有煎药上的特别要求,别因为煎药不慎而影响疗效。

 

 

你知道如何煎中药吗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煎煮中药学问多

立秋后,不少人都琢磨着喝点汤药来补补身体。但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刘玉宁主任医师却提醒说,补益药要辨证施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同时,喝药前要学会如何熬药,特别是有些熬药的细节,将会影响到药效发挥。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

  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

  而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腾,但有的药材,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会有假沸现象,即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都有些“懒”,打开自来水就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不能图省事,还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轻人,你还会煎中药吗?
亲自煎药与代煎药效大PK 了解煎药的基本知识
煎煮中药有学问
中药的煎煮是一门学问!
中药常识知多少
中药煎药专业术语及患者常问的问题解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