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彩礼”究竟是历史传统还是文化陋习?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赛艇队长

 编辑:马戏团长

 全文约3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在这篇文章下笔之前,笔者的心情比较忐忑,这是一个非常又争议的问题。

结婚该不该给彩礼?彩礼给多少钱合适?

 各种内容平台上,关于彩礼话题的讨论帖非常多

男生觉得不应该给,女生觉得应该给,可以说两种观点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理解

不过,在纠结于彩礼多少时,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个彩礼问题吵来吵去,看上去像在市场上讨价还价,女生想要高价,男生想白嫖,双方从来没以一个平等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

今天笔者冒着挨骂的风险,斗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彩礼从诞生至今也就是这40多年的事,以前都没有彩礼,他们以此为借口想回到前30年,真是其心可诛,建议有关部门严厉追查他们的行为,看他们背后是否有JW势力支持。

其实这个说法不完全对,虽然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确是没有“送钱”的彩礼,但是彩礼还是通过别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如今,上图中这些过时的东西,已经通通进了博物馆

比如说有四个一工程,指的是床、脸盆、痰盂、热水瓶;后来又有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是转,收音机是那个响

所以要说彩礼不是中国的传统,可谓极其片面。

其实彩礼起源自《周礼》,虽然现在人觉得“周礼”这玩意就是繁文缛节,纯粹搞形式主义。

可是当时的“礼”对于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可以算得上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一整套的法律体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仪式感”,仪式感越强烈这事就越重要,古时中榜和婚姻被称为“大、小登科”,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占二席,婚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某影视剧中,展现的宋代皇子成婚典礼

所以婚礼也有自己的一套繁琐的“礼仪”,《周礼》规定结婚需要有“六礼”,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指现在讲的彩礼。关于聘礼的数量,《仪礼·士昏礼》中规定是五匹黑红二色的布帛,以及两块鹿皮。

实事求是的说,这个聘礼可真不重,还是象征意义更大些。其他五礼也都需要准备些礼物,不用多贵重,大雁即可。

在古代这种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两只大雁是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实现的事,如果自己的终身大事都不肯花这点心思,岂不是太过草率。如此看来这个礼仪设置的甚是精妙,即使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了“结两姓之好”,但也要费点心思去认真对待。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婚嫁场景

当然依据“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则,以上这些礼仪,贵族肯定得一丝不苟的照做,民间普通老百姓就可以简单着来。但再怎么简单,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媒妁,二是聘礼。没有媒妁,那就成了“野合”。没有聘礼,女方凭什么嫁人?

此时的聘礼从严格意义上讲,称得上是给予女方的补偿。虽然说封建时期重男轻女,但女性毕竟有她自己的劳动输出。比如做家务,又或者从事刺绣等女红。女子出嫁,代表着今后她要在男方家里从事家务,所产生的经济收入也要归入男方家庭。

这对于女方家庭来说,确实是造成了经济的损失。而且那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子很少回娘家的。

因此男方是必须给予女方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彩礼是合理的存在。不能被视为“陋习”。所以不能说给了彩礼,女子就是被当成了商品,结婚成了卖婚。

 明 仇英《纺织图》

话说的再怎么漂亮,我东土毕竟有国情在此,什么东西嘴上说和实际上做都是两码事,真正执行起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赶上女多男少的时候,男性成了稀罕物,再结婚女方就有必要考虑出多少嫁妆。

比如说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男人往往被朝廷或者其他势力征用,派到前线打仗,有的战死;有的长期戍边,无法返回。

因此男性人口大幅下降,女性人口过多,性别比例失衡,在此背景下,男性处于优势地位,根本不愁娶,谁提供的嫁妆比较多,就优先考虑谁。此时,贫家女子想要嫁人,就比较困难了。

在唐朝中晚期,秦韬玉的《贫女》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嫁不出去的女子: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她出身寒门,从来没有见过绮罗,也从来没有媒人给她介绍对象,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出不起嫁妆。尽管擅长女红,身怀一技之长,却始终无人问津,最后孤独终老。

此外,还有杜甫的《负薪行》:“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一个四五十岁的女人还没有嫁出去,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却梳着处女的发髻。

按照目前形势,估计她以后也嫁不出去了。

◎《听琴图》是传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进士第出身)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

在北宋,女子出嫁的嫁妆费用甚至高于男子娶妻的聘礼费用,以至于个别地方官员需要推行限制嫁资的政策来缓解女子出嫁难的问题。

除了女多男少以外,科举制度也是导致女性结婚要多花钱的原因,过去官员选拔制度无论是世卿世禄还是察举征辟,九品中正,都是官僚阶层自己在圈子里左右互搏。

平民根本就没有实现阶级跃升的机会,等到科举选官后,虽说最开始也是官僚之间互相录取,但确实也出现了平民封侯拜相的情况,也就是说寒门子弟有一星半点的条件实现阶级跃升。

这样那些穷书生可就成了潜力股,不一定哪天就成了朝廷命官,面对这些未来的官老爷们自然要巴结着点,想嫁给他们也就得多花点银子。

◎ 图源于网络

无独有偶,在英国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大概有两三百万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原因是付不起嫁妆。当时英国流行的风俗,是女方家庭在结婚时要付给男方一笔不菲的嫁妆。

一个中产家庭女儿出嫁,嫁妆的金额可能高达数千镑,一般要相当于男性十年左右的年收入。这样昂贵的嫁妆,很多女方家庭是付不起或者不愿意为女儿出的,女性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就会选择“下嫁”给比自己家庭阶层低的男子,或者干脆选择不嫁人。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当时英国国力正盛,全世界遍地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小伙子在殖民地,背靠“大英帝国”这颗大树,当殖民地军队的军官,或是承包一片矿产,往往就能因此发家致富,他们在国内可能都是社会最底层,要是结婚的话也只能娶五保户家的女儿。

但他们有了这份成功,虽说娶不到贵族的女儿,但找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应该不成问题,这样成功的案例又带动新一批年轻人岛海外寻找机会,导致英国本土合适的男性越来越少

◎ “我为英国留下了丘吉尔,这是我一生的价值”。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杰罗姆的临终之言。图为詹妮·杰罗姆与伦道夫·邱吉尔合影

随着狼多肉少,这些小伙子也就学会了待价而沽,开始挑女性,当时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一对青年男女看对眼了,那小伙子说我家趁多少辆车多少套房有多少矿,那这是个美国人。如果小伙子说:姑娘,我觉得你这人不错,咱俩结婚吧,你家里有多少钱,我帮你算算够不够娶我。那这肯定是个英国人。像丘吉尔的亲妈,就是来自一个美国大土豪家庭。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近代英国,男性不用掏彩礼是因为社会给了他们很多机会,让他们实现阶级跃升,这样他们自己就是潜力股,本人就是一笔财富,也就犯不上额外掏钱。

不过随着阶级固化社会内卷,男性不再是潜力股,相比之下女性的上升空间看上去容易一些,青年男女再想结婚,男性就需要用彩礼来彰显自己的诚意。彩礼和嫁妆说白了就是看谁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 全国2020年彩礼数据:前三分别是浙江、黑龙江、福建,彩礼为18.3万元/15.2万元/13.1万元,最低的是海南仅1.1万元

另外彩礼能够存在,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集中体现,《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说,以前社会的嫁妆(彩礼),相当于现在社会的各种保险。与中国保险行业=传销+无赖+拒赔=畸形不同,讲究契约精神和信托精神的西方保险行业,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障

既然国家能够满足失业家庭或重病家庭享受正常的生活标准,彩礼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因此,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结婚不需要彩礼,(在紧急情况下)60%的美国人拿不出1000美元现金,也没有感觉不妥。

而在保险业不发达或畸形的国家,不能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民众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证自己未来的生活花销,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收钱的机会,也包括收彩礼。因此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都是在社会保障欠缺的环境下,产生的底层互害行为。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彩礼行为学研究
古代重金娶妻,而现在为了彩礼斤斤计较,到底是为了什么?
兰台说史·从传统看女儿为弟出十万能成立吗?
厕所读物|女方家要10万彩礼,我觉得太过分!
彩礼(聘礼)和嫁妆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结婚聘礼和彩礼的区别 结婚聘礼什么时候给给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