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嬉皮笑脸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55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Follow us
在日本历史一开始,天皇这个形象就已经出现,现如今的日本政权,从正统性的追溯上可以追到日本古代所谓“大和王权”这一支。而天皇正是大和王权的领导人,日本传说中认为第一代天皇,也就是神武天皇,经历南征北战建立了日本国,在中国的记载里,又叫“倭国”。
◇ 图为神武天皇东征,金鵄突然现身,其耀眼金光使长髓彦军退避三舍
而一开始,天皇也是日本的实权君主,后来日本从六世纪开始,通过学习效仿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建立了律令制国家,所谓律令值国家,简单理解就是效仿唐朝制度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这个体系里,天皇自然是权力的顶点,官员由天皇认命,土地的分配也由天皇掌握。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十二世纪,日本的武士势力开始膨胀。而在源平合战之后,源赖朝成了日本武士的领头人。这人控制了日本关东地区,并作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设幕府,成了日本另一个权力中心。从此形成了天皇与朝廷控制关西,将军和幕府控制关东,两股势力并存的状态。
◇ 图为源赖朝(1147年5月9日—1199年2月9日),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及初代镰仓殿,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
刚开始,以幕府为代表的武士群体还是对天皇表示名义上的臣服,毕竟天皇已经统治了日本几百年,面子上你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还得以天皇的名义。但当时掌权的后鸟羽上皇打心底里看不起这帮粗野的武士,这帮武夫一不会舞文弄墨,二不会礼仪章法,整天就知道打打杀杀,骑马拎刀砍人。只不过,这时候幕府实力明显强于朝廷,再加上幕府在一开始对朝廷的态度也算友善,所以后鸟羽上皇最开始还是承认幕府的合法地位。这里补充一句,之所以管他叫上皇不叫天皇,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有“天皇院政”传统,也就是实际掌权的天皇让位给自己儿子,自己在幕后作为上皇实际掌权。
◇ 图为后鸟羽天皇(1180年8月6日—1239年3月28日),第82代日本天皇(1183年9月8日—1198年2月18日在位)
就在幕府建立后没多久,事情就起了变故,将军源赖朝在出行过程中坠马,不久之后身亡,而他的俩儿子都还小,大权就落到了源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和外戚北条一族手上。在后面的一系列内斗里,源赖朝的两个儿子相继遇刺身亡,源赖朝嫡系就此绝嗣。这样一来,谁继承将军这个宝座就成了问题。在一开始,北条家还希望幕府和天皇家族保持联系,甚至想让皇家的血统融入幕府,主动提出从后鸟羽天皇的儿子里选一个亲王来镰仓继承将军位置。
从北条家的角度看,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既然源赖朝一家绝后了,那就需要一支新的血统来支撑门面。所以,天皇血统的旁支是个相当合适的选择。最开始朝廷也有不少公卿支持这个事,他们觉得如果天皇血统进入了幕府,那就能进一步发挥皇家的影响力,未来再把武士收归到朝廷的指挥下也未尝不可能。两边一度谈得很顺利,拟定了由后鸟羽上皇的儿子赖仁亲王前往镰仓继任将军。
◇ 图为藤原赖经(1218年2月12日—1256年9月1日)镰仓幕府第四代征夷大将军
但这个事在最后关头,被后鸟羽上皇直接否了。在他眼里,你们这帮粗野武士还想要高攀皇室血统,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且他还有个更大的顾虑,在后鸟羽上皇给幕府的信里是这么写的,“未来,此日本国一分为二者,断不可为。”和一部分公卿的乐观态度不同,后鸟羽上皇非常担心自己的儿子送过去,将来会被拥立成新的天皇,和自己分庭抗礼。两边就这么僵在这,一来二去,最终幕府选择退让,不再要求皇子,而是由朝廷重臣藤原北家的幼子藤原赖经到镰仓继任将军。尽管事最后解决了,但是两边的关系由此疏远。
在与镰仓幕府掰扯的时候,后鸟羽上皇同时干了另外一件事,宣布源氏一族在关西的重臣源赖茂一家涉嫌谋反,并且召集了关西的武士将其讨伐。最终源赖茂被族灭。对于这件事,幕府没做什么反应,毕竟真正掌权的是北条家,源氏一族的人对他们来说一样是障碍,上皇灭了源赖茂,自己还省得动手了。但是,在后鸟羽上皇眼里这事可非同一般,他觉得自己还有权力和号召力,还能指挥得动武士。那真是“天晴了,雨停了,他又觉得他行了”,这么着,后鸟羽上皇就由此产生了和幕府公开对抗的野心。
◇图为北条义时(1163年—1224年7月1日)平安时代末期以及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将,是伊豆国豪族北条时政次男,其姐则是源赖朝正室北条政子。源赖朝死后,成为镰仓幕府实际统治者
在承久三年,也就是公元1221年,后鸟羽上皇觉得时机成熟,在自己的御所内召集人马,宣布讨伐幕府执政北条义时,并派出使者,要全国的武士跟随自己倒幕,史称“承久之乱”。在上皇眼里,只要自己大手一挥,武士自然就会对一个继承人都有问题的幕府举起反旗。但在现实里,真的到选队站的时候,武士们也犹豫了。而且幕府的反应比后鸟羽上皇来得还快,就在上皇起兵的四天后,北条氏就得到了消息,由掌握大权的北条政子出面,下了两道命令,第一件最要紧的是截住朝廷派往各地的使者,防止更多的武士倒戈。另一件就是派出幕府自己的使者,集结关东的武士准备出征。
◇ 图为北条政子(1157年—1225年8月16日),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幕府初期的政治人物。她是镰仓幕府开创人源赖朝的正妻与后续稳定政局的政治家。丈夫死后,她落发为尼,法号“安养院”。她令孙女婿藤原赖经(娶赖家之女竹御前)担任征夷大将军,在背后掌握了幕政实权。后人称其为“尼将军”,位阶为从二位,因为自己和源赖朝的后代在其生前就因政治斗争而断子绝孙,所以又有“日本吕雉”之称
根据日本史书《吾妻镜》记载,两周后镰仓幕府就集结了19万大军,这个数字显然夸张,根据后世推断实际也就是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估计也就是五六万人。但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这五六万人也不是一个小数。而且幕府在北条家,尤其是在北条政子的领导下动作迅速,几万大军分三路,浩浩荡荡就杀向京都。而先发制人的后鸟羽上皇因为使者基本被截胡了,所以只能带着关西一地的力量迎战,手里的兵力还不到两万。在绝对数量的压制下,朝廷军队被打的是节节败退,幕府军一路杀进京都。眼瞅着幕府大军都杀上门了,在最后关头,后鸟羽上皇还想找借口,说自己是受奸臣挑唆才干出倒幕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儿。
这借口北条家显然不买账,当时的幕府军总大将北条泰时认为,后鸟羽上皇已然公开和幕府作对,不仅他不能当天皇,他的整个血统都不能留。所以,后鸟羽上皇连同他的一大圈儿子被全部流放,天皇和上皇一起被流放,这在日本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也是日本有天皇以来最大的一次存废危机,如果当时的北条家有意,天皇制度被废也不过是几句话的事。只不过,当时北条家并没有起废天皇的念头,主要是北条家虽然把握镰仓幕府大权,但基础并不是很牢固。咱们前面提到,得知上皇起兵,幕府第一件事就是先截断朝廷的使者,毕竟北条家自己也没把握,有多少武士还拥护朝廷和天皇,这时候要把天皇彻底废了,只会引发不必要的祸患。所以,最后北条家也只是另立了后鸟羽上皇的侄子茂仁王为新的天皇,也就是后堀河天皇,让天皇这一套继续存续下去。
◇图为后堀河天皇(1212年3月22日—1234年8月31日),第86代日本天皇(1221年7月29日—1232年11月17日在位)
虽说天皇制度是保住了,但是原来跟着后鸟羽上皇混的势力就被大清洗了一遍,大量反对幕府的公家被斩首,亲朝廷的武士也被除掉。最重要的是,承久之乱以后,幕府剥夺了朝廷的大量庄园和土地资源,天皇与公家从此失去了经济来源,沦为需要仰仗武士供养,才能活下去的虚君。从此,天皇就基本丧失了和幕府对抗的底气,每天主要干的事就是搞点文学创作和跟后宫生孩子,大部分天皇对政治的热情都不太大了。
◇ 图为足利义满(1358年9月25日—1408年5月31日),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1368年至1394年在任)
当然,就算天皇都成了虚君,还是有人想废了天皇,自己当天皇。这位就是足利义满,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他任将军的时间在承久之乱之后150年左右。在他任上,室町幕府基本完成了对日本全国的把控,不仅本州岛,就连九州都被幕府直接掌握。而且足利义满终结了过去两代人都没能终结的南北朝时代,使得日本归于一统。但有一个问题,足利义满这人跟清朝乾隆皇帝一样,人非常好大喜功,而且特别俗。在他眼里,自己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给自己脸上贴金都不过分。像京都特别有名的金阁寺,就是他修的,咱们看一般东方古代审美都是追求雅致的美,得克制。这位直接拿金子建了个楼阁,而且为了凸显自己统一日本的地位,还在金阁寺的池塘里仿照日本的形状修了个岛。
◇ 图为金阁寺
而作为名义上统领日本的天皇,这个位置自然就被足利义满惦记上了。当时有一首名为《野马台诗》的预言诗在京都流传,里面有一句“百王流毕竭,猿犬称英雄”,当时的后小松天皇正好是号称第100代天皇,而足利义满又属犬。足利义满也因此认为自己有可能取天皇而代之。首先一步,就是在外交上取代天皇的地位。在足利义满主导下,日本恢复了与大陆的交往,主动派使节前往中国进行朝贡贸易。此时,中国是明朝建文帝和永乐帝的时期,建文和永乐都给了足利义满“日本国王”的封号。永乐甚至赐给足利义满一枚日本国王金印,以表示明朝对足利义满地位的承认。对这个称呼足利义满也欣然接受,在对明朝的回书中也自称日本国王。这一下可不得了,天皇名义上才是日本的国君,结果你一个将军称日本国王,那把天皇往哪搁?
◇ 图为后小松天皇(1377年8月1日—1433年12月1日),是室町时代北朝的第6代天皇,也是日本正统历史上的第100代天皇(1382年5月24日—1412年10月5日在位)
不仅在外交上,足利义满在其他方面也逐渐向着天皇这一块渗透。在他的运作下,其继室日野康子被当时的后小松天皇封为“准母”,也就是相当于天皇母亲的地位,而且像皇族女性一样,日野康子被授予了“北山院”的院号。咱们前面说,虽说天皇大部分时间是个吉祥物,但只要不造反,大多数幕府将军还是给足了天皇面子。你一个做臣子,把老婆封为天皇的母亲,那你足利不就是天皇的爹了吗?这不就是公开僭越,挑战天皇的权威吗。
与此同时,足利义满将朝廷的祭祀权、人事任命权悉数收归自己手中,逐渐把持了宫中仅有的那点权力,每次义满入宫觐见或者出外参拜寺社的时候,待遇都和上皇看齐。就连后小松天皇来见足利义满,义满坐的榻榻米图案都是只有上皇才能用的。眼瞅着足利义满一步步在将天皇这个位置收为己有,结果天有不测风云,足利义满在50岁的时候暴病身亡。主持大局的义满一死,夺天皇位置这事立刻就被搁置了下来,继承足利义满将军位置的足利义持也没有他爹那么大的野心,只想着维持原状,所以推翻了大部分义满留下来的激进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天皇的渗透。当时的朝廷甚至给足利义满追赠了一个“太上天皇”的封号,也被他儿子退了回来。从此以后,日本几百年基本就维持着天皇虚君的状态,也没谁再试图把手往天皇这伸。毕竟就一个虚君,养着他还能给自己政权合法性背书,废了反而徒增祸患。
◇图为1945年9月27日,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首次会面的合影,9月29日盟总便向日本全国各大报刊发布这张照片,引起巨大反响
之前天皇挺过来的两次大难,都是日本自己内部的问题,说白了,再怎么说,日本人还是认你这个万世一系天皇的价值。而在足利义满死后五百多年,日本天皇迎来了最大的一次存续危机,这就是1945年日本战败。这时候,认不认天皇已经不是日本人说了算的事了。日本当时的宪法第一条就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既然日本是你天皇治理的国家,那天皇就得为日本的战败负责。而且正如开头讲的,日本兵嘴里动不动就叨叨天皇,再加上这些参战的日本高级军官,那都是接受了昭和天皇任命和嘉奖的,有的甚至就是天皇的亲戚,日本从九一八开始到投降,前后有23个皇族亲王出任高级军官,人家怎么可能不恨天皇。当时苏联斯大林还有英国首相艾德礼纷纷致电美国,要求把裕仁当战犯惩办。
◇图为《关于新日本建设的诏书》(即《人间宣言》)部分节选
但真正帮天皇渡过这次危机的,反而是干掉日军最多的美国。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要日本维持一个完整的政府,天皇作为一个信仰象征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说给人弄下来就弄下来。日本的宫中派大臣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劝说天皇投降的。而在美国主导的盟军驻日司令部的操作下,日本天皇并没有被作为战犯逮捕。只不过盟军驻日司令部在战后也大幅度改变了当时的天皇制度,在战后草拟的《日本国宪法》中,天皇被除去原有的统治权力,而且没有明文给予其国家元首的地位,将天皇定位为日本国家与国民整体的象征,只能执行一些礼仪性的事务(详见:牛栏宪法:美军为啥强行给日本制定“基本法”? | 循迹晓讲)。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放弃了天皇自古以来所谓“现人神”,也就是作为“在世的神”这一地位,从宗教信仰的层面否定了天皇的地位。从此,天皇不再保持高高在上的神秘形象,开始频繁在公众前露面,民众也被允许和天皇会面,言论上也能自由批判天皇。现在日本天皇的这一套,就是那个时候定下的基调。
◇ 图为《大日本帝国宪法》
再往深了讲,裕仁给周边国家造成这么深重的灾难,凭啥他就能逃脱战后审判?除了前面讲的美国出于战后维护日本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明治到昭和,日本天皇都是一个名义上为一国之君,实际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君主。为什么这么讲?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明治宪法》说起,这部宪法号称是君主立宪,可看宪法内容,第一条就规定天皇掌握国家主权,是唯一的正统性来源。在这种政治体制下,躲在天皇背后的人可以说可以借助天皇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却不用负责任,老百姓有责任没权力。不管天皇说什么,干什么,日本人无脑服从就完了。这一套下来,天皇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变得模糊不清。所以,不管最后造成什么后果,由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也就变得稀里糊涂了。
所以,战后一堆甲级战犯就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爱好和平的,侵略别人都是迫于无奈,奉命行事,主意都是以天皇的名义下的。要是真把裕仁抓起来,他本人也能说,任何一个决策都是下面人干的,都是下面人顶着我的名义干的坏事。也就是说,这种政治体制,不仅加速日本发动战争的进程,也给这帮战犯留了一条后路。可以说,天皇能渡过这次危机,天皇制度还被保存下来,除了美国人在政治上考虑,日本这种畸形政体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裕仁这个头号战犯没有受到审判,对于受日本伤害的千百万无辜民众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沉重,悲怆的无奈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