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的才华有多大?让他自己告诉你

按:此为《古文九十九》第83讲文稿

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

苏东坡的才华到底有多大?就连苏东坡的仇敌,一个叫李定的人,也不得不叹服。当时苏轼下冤狱,每天拷问苏轼的,就是李定其人。这些人,各怀鬼胎,有的是因为对于改革的政见不同,而视苏轼为仇敌;有的呢,则只是才华不及苏轼,就对苏轼嫉恨有加。最终酿成乌台诗案,成为一场小人物的狂欢。

其中,有一个特别想把苏轼置于死地的人,叫李定。李定有天上朝时,自言自语说,苏轼啊,真是有才华呀,有才华。你问他很多年前写的诗歌,他都能够对答如流啊,就像在手边一样。李定是为了追究苏轼诗歌中的那些所谓的对皇帝不恭的部分,是为了罗织罪名,为了弄一个文字狱,要从苏轼的诗歌里,去捕风捉影。旁边听见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同情苏轼的,不由得暗暗心惊。

这几天读了一篇胡文辉写的《苏东坡的敌人》。里面讲到,王安石、司马光、沈括、程颐让我感到:与东坡为敌者,都达到了如此高度,那是怎样的时代啊!而朱熹、王夫之、章太炎又让我感到:达到了如此高度的人,仍会以东坡为敌,我们人类是有怎样的偏见啊!

刚好阿老师最近读完李一冰的《苏东坡传》,跟胡文辉先生一样,也是深有感慨。

尽管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作为一个不世出的杰出人物,千年来,一直被我们后人所敬仰,这也是客观事实。真所谓,尔曹名与身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今天讲的,是苏轼的一篇小文,叫做《自评文》,我们都说苏轼才华很大,那么苏轼自己呢?他对自己也有一个客观的看法,或者说,他也不假谦虚,他也觉得自己才华很大。

他说啊,我写文章,就像有一万斛的源头活水,不用选择地方,到处都可以涌出。在平地上,滔滔汩汩,即是一日之内,涌出一千里,也不难。等到一些山啊石头啊,曲曲折折的地方,就跟随着外物,而赋于其形状,完全不可以知道,究竟会怎么样。唯一的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我写文章啊,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只是像这样就好了。其他,即便是我自己,我也不知道啊。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句话厉害了。我们有个词语,叫做“行云流水”,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应该走的时候,就走,而在不得不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这是一种自然而又自由的创作状态,多少读书人,多少以写文章为生的人,都在奢望这个境界啊。

这里其实讲述的是一种创作的基本规律。比如,阿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文章啊,是有一定的文气的。文气通畅,就是好文章,而文气不通,就可能不是好文章。这首先是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肯定是建立在自己广泛而驳杂的阅读基础之上,也建立在自己的不断地写作练习之上。

那么,苏轼,就是一个达到了创作的自由境界的诗人,和作家。就这句话而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苏轼的诗歌作品来分析。比如苏轼喜欢写小词,这些小词,篇幅有长有短,但都浑然一体,不可以增删一字,也不可以更改一字,这就是创作的自由境界。阿老师特别喜欢苏轼的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来给大家念一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阿老师觉得,这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极致境界。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猜,这首小词,大概写于苏轼的哪一个时代?你要是了解苏轼,看看这首词的内容,就知道了。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哎呀,这个境界。对人生的风雨,一点都不挂怀啊。这肯定是写于乌台诗案之后啊。果然,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沙湖,就是黄州边上的一个小景点。苏轼跟朋友去玩,突然下雨了,没带雨具,“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哎呀,这个境界,真是光风霁月,好生令人相敬。

你看,苏轼是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人。在从湖州被押解到汴京的路上,他几次想跳江自杀,只是看守得太紧,而没有死成。然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在监狱里4个多月,这之中的种种苦难,岂足为人道哉?

然后,在黄州,日子也不宽裕,苏轼却写了这么一首达观的诗歌,“竹杖芒鞋轻胜马”,“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自有不同境界,只要你度过这一段,便有不同景致。就像尼采所说的那句话:那些杀不死你的东西,必将使你更坚强。

就从诗歌的节奏来看,真是浑然一体,佳句天成。我相信,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样,都会特别喜欢这首词。因为,他的人生态度,就像他的诗歌创作一样,高级。令人心生仰慕。

我们在这一组古文课里,一共讲了苏轼的四篇文章,分别是《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和这篇《自评文》。只有苏轼和张岱,阿老师选了这么多。这不单单是因为阿老师的偏爱,实在是他们太好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大概,只要有了苏轼,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匮乏。这是苏轼馈赠给我们后人的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诗的那根“暗刺”
“诗歌也是双刃剑”,纵是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未能免受其苦
苏轼突然上热搜:940年了,我最火的作品,还是那碗东坡肉
想整死苏轼的李定,怎么死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阅读赏析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第2页-论文-考试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