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定

​“法无定法”

的,理论内涵

及其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

“法无定法”是一个关于

艺术创造的美学命题

-

它具有深厚

的思想基础

主要包括:

儒家的变易哲学、

-

道家

的自然无为

和怀疑精神、

-

佛教禅宗的

般若空观

-

儒释道思想

融合促使了

这一美学命题

的生成与发展

-

“法无定法”

有三层理论内涵:

-

破除成规的创新意识;

以意运法的创造精神;

随机运法的活泼心境。

-

对于当代

审美活动,和

艺术创造而言

-

这一命题,仍然有着

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

【关 键 词】

“法无定法”;

美学命题;

理论内涵;

当代意义

“法无定法”是一个关于

艺术创造的美学命题

-

它具有深厚

的思想基础

-

根植于儒释道思想家

对传统、经典、法度

等问题的思考

-

这一命题

是儒释道

三家思想

融合的产物

-

其中,儒家的变易哲学

是其,较早的思想根源

-

而在佛教禅宗兴起与传播的过程中

道家的自然无为和怀疑精神被激活

-

并与

般若空观

共同促成

这一命题

的出场

-

唐宋以来

中国艺术论经常出现

带有佛理禅意的论调

-

这种情况

一直延续

到了明清

-

时间跨度长

影响范围广

表述有深度

-

佛教禅宗

对于这一个

命题的内涵

生成影响

既最直接

也最根本

-

需要交代的是

-

尽管

儒释道思想融合在

相关的理论问题上

彼此对话和沟通

-

但它们

在不同历史时期

和不同审美领域

的作用有所差异

-

对具体艺术理论家

及其理论的影响

也存在差异

-

这一些都为

“法无定法”

这一命题的

出场与发展

奠定了

思想基础

-

并且赋予

其独特的

理论内涵

-

整体而言:

这一个的

美学命题

的发展

-

经历过一个

漫长的进程

-

约在唐宋

书画论中

出现

理论自觉

-

明清时期

蔚然成风

逐渐具备

独特而

稳定的

内涵

-

本文主旨

并不在于

对此进行

历时性梳理

-

而是

试图揭示,其理论内涵

并再概述,其当代意义

-

理论内涵:

-

“法无定法”

既有

中华美学

精神特质

且又极具

辩证意味

-

在各部门

艺术论中

都有体现

-

足见其

渗透力强

影响深远

-

可视为一种

观照事物和

世界的方式

-

但更

指向艺术运法

以及如何看待

传统、秩序和法则

等等等的美学命题

-

这一

美学命题

具有以下

三层内涵:

-

其一,破除成规的创新意识

-

宋代书论

中已出现

这方面的

论调

-

董逌说:

书法若要

以得自然

-

其于

规矩权衡

各有成法

不可遁也

-

至于

骏发陵厉

自取气决

纵释法度

随机制宜

不守一定

-

若是一切

束于法者

非书也”

-

不守成法,随机制宜,

不拘定则,运法自然,

-

不规规于绳尺之间,

而有天造地设之势,

-

其中,

道家和佛教禅宗的

法度论,影响明显。

-

庄子学派质疑

世俗传统和

既定秩序的

合理性,

-

对未儒家

树立经典

的大意义

表示怀疑

-

因此对于

不合时宜的礼义法度,

道家给予了不遗余力

的批大判

-

历史变迁

古今制异

礼义法度

自然应该

审时度变

顺应天道

-

经典的意义

也不外乎此

-

庄子指出:

借助

知识理性、

逻辑判断

而形成的衡量事物的

尺度或标准不足依凭

-

庄子主张

成心不足取

成规不足法

-

应该消除

先入之见

-

破除

既定经验

所造成的

思维定势

-

从而避免

后者带来

的片面性

和局限性

-

只有以齐物论观物

-

放弃,认知理性的,方式

摆脱,成规习见的,遮蔽

-

才能发现

绝对无待的

原初尺度

-

道家反对

刻意造作

-

批判

行为、

谋划和

意图的

目的性

-

质疑

知识理性、

世俗规则

优先地位

-

“法”

在佛学中

含义独特

凡是具有着

质的规定性

-

并且能被人

认知的一切

事物和现象

都属于佛法

-

当然,其含义

也在不断演化

-

佛陀以前

-

“法”

主要乃是指

规范和律法

-

后来

被赋予非理智的

形而上的创造力

-

历代佛祖传授

正法眼藏之时

多会留有法偈

-

牵涉对

“法”

的思考

-

阐明

万法皆空、

觉悟证空

之理

-

佛法乃是

佛祖为了

教化大众

而采用的

权宜说法

-

《金刚经》: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

该经

指出事物

真空幻有,

缘起性空,

并非实体。

-

如来说法,

常常随机

譬喻施教,

-

提示

僧徒不为

经文所缚,

-

既不执于经文,

也不坠入虚空。

-

佛教禅宗兴起之后,

庄子的思想被激活,

共同促使“法无定法”出场,

并且转化而为其深层内涵。

-

而这种破除成规的意识

在明清艺术论中更常见。

-

艺术理论家们借助于

不落有无的佛理禅意,

表达创新求变

的,审美心理。

-

徐上达论印:

“布置无定法,

而要有定法。

-

无定法,则可变而通之矣;

有定法,则当与时宜之矣。

-

是故,

不定而定者安,

定而不定者危。

-

去危即安,

-

乃所以

布置也。”

-

“无定法”即不存在

固定的章法和规则,

-

印章有法,

而它乃是

变通之法,

-

须经

心源而发,

刀法生活,

神奇莫测。

-

所谓“有定法”,

指印章必须

遵循一定的

结构原则和

章法技巧。

-

参透艺术创造的真谛

要求运法不能落于

“法”或“非法”边见

既不拘泥于成法,

又不脱离于规矩,

-

应运法于

有意无意

之间

-

以不即不离

为至高境界。

-

总之,

于法,不即不离,

处于,有意无意

之间,

-

才能

臻于高妙,

这是明清

艺术论的

共识。

-

破除

成规习见和

思维定势的

思想盛行,

-

晚明佛教

兴盛及其

文人阶层

深入渗透

有关。

明清之际

社会动荡

-

经由传播

而普遍流行

的般若空观

成为

艺术理论家

的思想支柱

-

傅山说:

法本法无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

非法非非法。

如此知,

如此见,

-

如此信解,

不生法相,

一切诗文之妙

与求作佛者

界境最相似。”

-

艺术运法应

不执非法,

不执非非法,

-

运法之妙即在

知识学问之外。

-

了解传统和法则,

却能不为其所缚,

心无取舍。

-

明了

无法可依,

随机作用,

-

却有神化之妙。

-

明清诗学

流行的是

这类观点:

一方面,

承认作诗

有法可循

不可舍离,

-

另一方面又警惕

规矩法度的局限性,

深知不能过分依赖,

-

因此,

作诗者应

先从法入,

后从法出,

有无之间

自在运转。

-

此“脱”为

至高境界:

-

心无沾滞,

不作取舍,

能入能出,

即无即有,

若即若离,

-

方为心法之妙。

-

为了破除对

成规习见和

思维定势的

执念,

-

清代艺术论更看重

“无定法”这层含义。

-

与清初“四王”

倡导复古不同

信奉“法无定法”

的理论家强调

-

艺术创造

没有现成

教条可依

-

运法需要

依据各人的

性情才气

而行。

-

艺术

运法之妙,

重在意会,

发乎真性。

-

比如谢赫以

“六法”论画,

-

后世

以此作为准绳,

其实画法众多,

-

“六法”

岂能穷尽其妙。

-

画,虽有六法,

写意却无定法,

-

要在不落有无

-

不为匠笔,

不为定法

所缚,

-

也并不为

无法所碍,

须经一番

心灵妙悟,

然后才能

青山白云,

得大自在。

-

无论,参透法脱,

还是,非古非今,

-

皆也应以

大自在的

心境运法。

-

此时,

古 /今、

人 /我、

心 /法

等的分别

之见消泯,

笔笔皆从

性灵流出,

-

字字皆由

般若映现。

-

无心于法,

无法不备。

无心立法,

无法不立。

-

这一个即系就是:

“从无法处说法”。

其二,

以意运法的

创造精神。

-

这是“法无定法”

的第二层内涵。

-

艺术有赖于心灵的裁度,

赋形、运法若得心法,

则能体微入妙。

-

戴熙说得好:

“予画本无法,

一切惟心造。 ”

-

心灵是

审美活动的

总纲、法门,

-

也是

艺术创造之源、

艺术运法之炉。

-

艺术创造必然在特定的

情境或者场域当中展开,

-

离不开艺术家的参与,

但是要警惕对既有的

法则、传统和秩序的

迷恋。

-

中国艺术理论家强调,

艺术创造应发自肺腑,

出乎己意,

纵逸不群,

自有生机活意。

-

这一层的

理论内涵

的形成,

-

也有深厚的

儒释道思想

基础。

-

先秦儒家

虽以三代

为法,

-

但很重视

变化之道,

-

以动态发展的

眼光观照世界,

-

主张

与时俱进,

适时而变。

-

《周易》

以变易为不易之法,

如“革”卦、“鼎”卦等,

-

宣扬

革新变通,

效法天地。

-

这个对于

随机运法

的形成

曾经起过

铺垫作用。

-

同时,从道家的自然无为

也能推出随机运法的意识。

-

老子在悬置

先前传统时,

-

确立起了

自然无为

的大原则。

-

庄子

主张顺应时势,

取法自然之道,

-

因为事物

本身固有的

法则和秩序,

构成世界的

内在秩序。

-

因此应该

以天为法,

以道为则,

-

去知与故,

循天之理”

-

道家爱质疑

经典和传统,

-

却注重于

对语意的

真切领会。

-

禅宗强调

觉悟对于

体证“法”的

重要意义。

-

法不可授,

而只能够

以心传心。

-

无脱离自性之法。

-

如果能重视

个体的自性,

-

觉悟无法可立,无法可得,

便是明心见性,纵横自在。

-

如何转识成智,

在于各人的

觉悟能力。

-

马祖道一

禅法倡导

法由心生,

-

指认心为

万法根本,

即心即佛,

即心是法,

-

指认心为

万法之源,

众妙之门,

自悟本心,

这样才能

转动万法。

-

唐代以来,

儒释道思想

融合趋向

非常明显,

-

三家思想

综合作用,

对中国艺术理论

产生了深刻影响。

-

特别是

唐宋

社会转型、

思想变革

时代到来,

-

艺术理论家

强调以心运法,

使个性化的生命体验

融入艺术的创造之中。

-

陆羽论书:

“徐吏部

不授右军笔法

而体裁似右军,

-

颜太保

授右军笔法,

而点画不似。

-

何也?

-

有博识君子曰:

-

盖以

徐得右军

皮肤眼鼻,

所以似之;

-

颜得右军

筋骨心肺,

所以不似。”

-

这表明

在对待

传统的

态度上

-

并没必要

处处也都

循规蹈矩,

刻意模仿

先贤权威,

师古而不为

其笔墨所缚。

-

苏轼文人

集团高扬

以意运法的

创造精神,

-

进一步,丰富与充实

这一个,命题的内涵。

-

苏轼称赞

颜真卿书法

“雄秀独出,

一变古法,

-

杜子美诗,

格力天纵,

-

奄有

汉、魏、

晋、宋

以来风流,

后之作者,

殆难复措手” 

-

他将

颜书、

杜诗、

吴道子画

相提并论,

-

肯定它们,在

变法求新方面

的贡献和价值。

-

米芾

擅长草书,

有自叙云:

-

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

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

-

出于意外,

故古人书

各各不同。

-

一一相似,

则奴书也。”

-

学书者要想

不做“奴书”,

-

就得出于意外,

不为常法所缚,

彰显自家性情。

-

晚明公安

“三袁”

标举性灵,

-

反对文坛的,因袭之风,

反对行文限于固定格式,

要求句法、字法、调法

不落俗套,

-

表达真切体验。

-

“扬州八怪”

画风怪异,

运法也是

不拘常格。

-

郑燮惊人之论:

掀天揭地之文,

镇电惊雷之字,

呵神骂鬼之谈,

无古无今之画,

-

不在寻常

眼孔中也。

-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

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

对照郑燮

的八分书

-

不难察觉其我自运法、

不拘常格的创造精神

-

中国的艺术

理论家认为:

以意运法

乃是达到

高妙境界的

基础和前提

-

以意运法

是指“拾取

自家宝藏”

开启心源

不失本心

-

故而

成就高超

艺术境界。

-

它与,“专工于法”,相对,

摆脱,意为法缚的,困境。

-

在艺术

创造时

反求自心,

莫向外求,

法由心生,

作用神奇。

-

因此,检验

传统、法度和规则的有效性,

应该要切合个人的生命体验,

-

而非

盲从先贤权威

或者思想教条。

-

前人乃在

艺术创造

所使用的

具体法则或

历史经验,

-

不能够,直接作为

运法的,笔头灵气。

-

艺术的运法

是个人涵养、

人格和性情

等的

自然流露,

不假外求,

直切心源,

-

这是

审美活动具有

创造性的反映。

-

它对于

重创造的

讲体验的

美学传统建构,

-

起着

不可低估

的大作用

-

艺术运法要顺应当下的,情境,

不能轻视,权变化合的,工夫。

-

心不远法,法不异心,

心法不二,不假外求。

-

法自艺生,

障自艺退,

-

妙悟运法之道,

-

关键在于

破除法障,

-

心境圆活

则即能够

法障破,

艺道显,

-

指向运法

无碍之境。

-

中国艺术

崇尚化境,

运法而论,

即系是指

道法自然,

出神入化,

法随意转,

信手成章。

-

唐岱论画:

盖自然者,学问之化境,

力学者又,自然之根基。

-

学者

专心笃志

手画心摹

无时无处

不用其学,

-

火候到了,呼吸则灵,

任意所至而笔在法中,

任笔所至而法随意转。”

-

法随意转

自然而为,

臻于化境,

-

笔即法,

法即笔。

-

灵气恍惚,幽微难寻,

不思而至,稍纵即逝,

有意即乖,无意则佳。

心手两忘,法则不存,

出乎自然,尽显真态,

天趣偶成,莫不如意。

-

这一种的

艺术境界

对于运法

要求极高,

超越模拟,

不主故常,

随手所向,

丝毫不失

造化之功。

-

中国艺术论

特别指出了,

-

即使

师法古人,

也要发挥

自身的

创造力。

-

一般而言,

应在古人

法度之中

悠游涵养,

-

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

师法古人能脱落时径,

-

善待传统

而能先得

熟悉规矩,

把握路数,

得其形似,

然后思索

进步之阶,

此时则需

融化诸家,

泯灭古今,

参变脱化。

精熟既久,

工夫到家,

转而则要

超越形似,

出乎己意,

更新古法,

别出心裁。

-

艺术家运法之妙,

在同与不同之间。

-

同则熟,

熟则无我,

不同则生,

生则无法。

-

既不熟,

又不生,

生中求熟,

熟中带生,

方为高妙。

-

师法古人,

-

把握其命脉,

领会其精神,

-

细心玩索,

取其笔意,

-

若是不识得,

“六法”为何,

-

若是不经历

笔墨使用的

长期的磨炼,

怎能抵达

书画逸品

之大境地?

-

想要抵达

纵横自在的

运法境界,

-

需要作长期

努力与修习,

又不可忽视

悟性和能力

在其中

的作用。

-

总之,

笔墨之道

无有定法,

修习过程

反复揣摩,

用心参悟,

机缘触发,

这样才能

笔下生花,

点铁成金。

-

胡应麟强调:

法与悟

不可偏废,

-

法而不悟,如小僧缚律;

悟不由法,外道野狐耳” 

-

他乃将艺术

运法与觉悟

统一了起来,

-

“法”与“悟”

合则佳作必成,

二者不可偏废。

-

艺术运法,

必须要

处理好

经与权、

法与化

的关系,

不囿于

传统和秩序。

-

法古以开今,

变通而成家。

-

变通古法,

化古为今,

关键在于

权宜善化,

懂得变通,

从而彰显

自家面目。

-

妙悟之心

而来运法,

在在通透,

游戏自在,

笔墨生活。

-

再说,

由于各人

性分不同,

艺术运法

需要依据

具体情境

灵活运用,

-

其性分取舍便是,

-

何必

钟王张索,

处处规模。

-

中国美学推崇

神品、逸品,

-

它们也都,属于

运法自在的境界。

心手两忘,

笔墨俱化,

气韵规矩

不见端倪,

方为神品。

-

“挥毫自逸”,

“运笔如飞”,

心物无间,

臻于化境。

-

恽南田以

“化机”

概括神品,

-

“作画须有

解衣盘礴

旁若无人

意,

-

然后

化机在手,

元气狼藉,

-

能不为先匠所拘

而游于法度之外 

-

这表明,

“化机”

超越规则,

独立无依,

逍遥无碍,

趣在法外。

-

逸品之作

往往都是

风格独特,

-

背离与超越

常规习见和

思维定势。

-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拈出逸品,

并把它界定为“不拘常法”。

-

黄休复正式

提出“逸”格,

-

对其运法、

形式特征

加以规定。

-

明清时期,

逸品的地位

超过了神品,

-

艺术法度方面

主张法自我出,

信手拈来,

超凡脱尘,

-

逸品的运法境界

-

又如

碧虚天仙

神游下界,

气韵高举,

卓尔不群,

风度萧散。

-

印法包括:

章法、

字法和

点画之法。

-

逸品之作

'并不拘于

寻常规则,

-

往往

寄意毫素,

不为法缚,

不为法脱。

-

精神旨趣上

接近南宗禅

“教外别传”

的传统。

-

书写胸中逸气,

表写个人意绪,

-

自立规矩,

-

往往突破

以往传统和

既定秩序的

限制,

-

取意于

骊黄牝牡之外。

其三,

随机运法的

活泼心境。

-

“法无定法”重视当下体验,

指向随机运法的活泼心境。

-

从黄庭坚“仗境生法”

到金圣叹“因缘生法”,

也都强调

随机运法

的深意,

-

重视

艺术家心境

之于运法的

关键作用。

-

黄庭坚引

禅家所云: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论书,认为

书法离不开:

当下的情境

特定的条件,

-

惜未具体分析。

-

金圣叹小说批评

提出“因缘生法”,

-

有随机运法

的佛理禅趣。

-

他指出,《水浒传》

塑造众多英雄人物,

其性情、气质、形态

特征鲜明,

-

一心所运,

无不入妙。

-

这是施耐庵工夫所致。

-

它表明,

艺术创造,没有现成的法则可依,

行文运法,没有先验的法规可循。

-

金圣叹援引

“因缘和合”

的思想后指出,

-

“自古

淫妇无印板,偷汉法,

偷儿无印板,做贼法,

才子无印板,做文法。

-

因缘生法,

一切具足,

-

是故

龙树著书,以破因缘品

而弁其篇,盖深恶因缘;

-

而耐庵作

《水浒》一传,

直以因缘生法,

为其文字总持,

是深达因缘也” 

-

在他看来,

施耐庵之

所以高明,

在于深明

“因缘生法”,

-

能依据

行文的

具体需要

塑造人物,

安排结构情节,

-

写:

淫妇、偷儿、

奸雄、豪杰,

都能设身处地,

让人真切感受

这些形象的

独特风采。

-

“因缘生法”

源于龙树

《中论》,

-

宣扬缘起性空

的不二中道。

-

佛教

随缘说法,

假名体道。

-

小说由人物、

情节、结构

等要素组成,

-

这些要求

实无自性,

在这方面,

-

小说运法契合

缘起性空之理。

-

金圣叹提出

“因缘生法”,

揭示出了:

艺术运法

当下性

随机性

体验性

-

每次艺术运法面向的

具体情境都不相同,

-

所以

根本无法

预先立法,

-

而只能够

依据当下体验

特定情境运法

-

这个就是

因缘生法。

-

艺术运法

需要的不是

定法或死法

-

而是

当下即是

的心法

-

在禅宗看来,

法度、规范是

心识的作用,

-

人们习惯以知识理性

命名事物,规约世界,

-

其实法度

和,规范

毫不实在。

-

真理遍及诸处,

何必见法觅法?

-

心有所悟,

触处即真。

-

因此,就要摆脱

知识理性的桎梏,

还原个体的

精神自由。

-

心无执念,

不生取舍,

-

消解分别心,

-

运用

智慧善巧,

方便说法。

-

禅宗

宣扬法空,

破除法执,

-

不为知识

理性所缚,

-

解构人对法度

的依赖与迷恋,

注重当下体验,

回归生活世界。

-

不取法,

不取非法,

不取非非法,

即含此意。

-

心法幻化,

了无分别,

若生取舍,

则落边见。

-

《坛经》

讲“用

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

不取不舍,

见性成佛”

-

才能够体证

事物的真性。

-

自家本源真心

具足无穷的

功能和作用。

-

“云何是法?

法者是心法。

心法无形,

通贯十方,

目前现用。 ”

-

大珠慧海说:

“悟法者,

纵横自在,

无非是法。”

-

这是突出心源妙悟的作用。

法度当下即是,随心起用。

-

因缘生法即活法,

也就是随机运法,

这已成为宋代以来

艺术理论界共识。

-

学诗当识活法,

-

活法

合乎规矩,而不囿于规矩,

变化莫测,而不随心所欲,

-

心底活泼泼地,

笔下鸢飞鱼跃。

-

心法圆活,不落套路,

禅宗主张,活参活用,

寻求活路,拒绝死门,

但参活句,不执死句。

-

宋代诗论

显然有明显的

文字禅印迹。

-

到了明清,

崇尚活法的

论调更普遍,

如陆时雍论诗:

-

“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

颠倒纵横,出人意表。

-

余谓

万法总归一法,

一法不如无法。

-

水流自行,

云生自起,

更有何法可设?”

-

从“万法”

到“一法”

再到“无法”,

-

说法不一

而其

实质不二,

-

也都指向

艺术运法的

总纲法门。

-

法如禅机,

在在活泼。

一法为体,

万法为用。

-

一法功用无穷,

貌似无所有,

却无所不备,

于万法中显现。

-

一法不远万法,

万法不异一法,

-

假名为二,

其实互通。

-

一法即无法,

也就是活法。

-

它不循规蹈矩,

也不舍法度,

-

而直切心源,

在定与不定

之间求活路,

以活法为尚。

-

一“活”字道破了

艺术运法的天机。

-

心识不被

积习而成的

法则、秩序

和形式所拘,

心境活泼自在,

随顺天机造化。

-

中国艺术

最忌匠气

和,俗气,

要求远离

刻画之迹,

-

认为有意为之,

则离真实愈远。

-

气韵非师,发乎性情,

非学所及,必在妙悟。

-

石涛倡导

“一画之法”,

“一画之法

乃自我立。

-

立一画之法者,

以无法生有法,

以有法贯众法” 

-

他又说:

“至人无法。

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 ”

-

“一画之法”

即“无法”,即“活法”,

指向活泼自在的心境,

-

也即就是

以心为法,

事有经权,

法有变化。

-

妙悟法由心生,

-

即就能够

远离法障,

莫不自在。

-

一能生万,

贯通万有,

万法归一,

应变无穷。

-

艺术家

不立一法,

不舍一法,

即此心法,

变通万法。

-

他反复强调

“法自我立”,

-

在破除,成规旧法,时,

树立起,法自我立的信心。

-

它发乎

艺术家的

各自性灵,

-

而非膜拜权威

或者模拟因袭。

-

对于艺术创造而言,

这种随机运法的

活泼心境

至关重要。

当代意义:

-

“法无定法”

扎根于儒释道思想文化土壤,

它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内涵,

-

对于当代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而言,

也有不可忽略的参考意义。

-

首先,它有助于深化

对审美活动特征和意义的理解。

-

当代艺术创造

出现不少问题:

如不少

艺术家过于依赖以往

历史的、他人的经验

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

所带来的碎片化信息

而无法自拔

-

一些艺术家

缺乏

对世界

和存在

的深切感受

和真实体验

-

这样也就远离了

审美活动的真意

-

普通经验是

人们经历

世事之后

心中存留

的记忆

-

或是

对过往经验

的理性总结

-

它属于过去已知

且可以识别

的认知领域

-

经验具有

可记忆性

-

这些经验的

可靠之处

在于符合

生活逻辑和

认知理性

-

每次审美活动

都是全新的

情感历险

-

艺术创造不是

过往经验的

复制或再现

-

也不是

既有法度和

固定规则的

必然延伸

-

根植于

历史的

知识经验

-

由记忆

总结出来的

法则和传统

-

也都无法直接移植到

当下鲜活的审美情境

-

如果想要使之发生作用

离不开转识成智的工夫

-

艺术创造要表达

当下独特的体验

-

而并不是

屈从或者

膜拜权威

-

并不断强化

既有的

法则和传统

-

只有这样

审美现场

才能显示其

特别的意义

-

通过消除

现场与历史、

经验与体验

之间的

矛盾冲突

-

建构基于

个人独特体验的

法度、秩序和规范

-

审美者不以过往

经验、传统和知识理性运作

就能如实地与本然世界相遇

超越限制而照亮本真的存在

-

这种

身心自由的审美状态

极富创造性和包孕性

-

有助于深化

对审美活动特征和意义的理解

从而捍卫审美活动的独立地位

-

其次

它为艺术创造提供了

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

它既肯定

审美传统、法则

和艺术形式意义

-

而且

指出它们的有限性

以辩证的态度对待

-

既不盲目迷信

-

也不堕入

虚无主义

-

它可指向

艺术创造的

理想境界

-

破除

固定化、

程式化

的思维模式

-

批判

知识理性和

过往经验的

局限性

-

体现出

由低往高的

境界诉求

-

强调

活泼心境在其中

发挥关键性作用

-

从有法归于无法

从无法归于心法

-

体用不二,

不拘格套,

收放自如,

突破单线

进化论的

思维定势,

-

把艺术创造

提升至

体道的层次,

以澄明自在

的心境运法,

-

呈现出

一个开放而充满

张力的理论结构,

意味着生成

无限的可能

-

当今艺术家处于

人工智能时代,

艺术家如何表达

真性情、

真感受和

真体验,

进而引领

当代艺术

不断创新,

向前发展,

-

而不为

格式、标准、模式

所同化,

-

重温这一命题,

也能

找到一些

理论启示

-

再次

它为处理中国美学和艺术学如何处理

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

中国当代

美学和艺术学的

理论建设离不开

古与今、

中与外

等关系

的处理

-

如何

有效地进行

思想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的确

是一个

重要而

艰难的

任务

-

对此

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说法

反观“法无定法”这一个美学命题

在看待传统、秩序和法则等方面

在把握历史与当下、经验与体验、

解构与建构、心与物的关系方面

-

也都形成了富有

民族辩证法色彩

精要见解

-

并汇入中华

美学精神的

历史长河中

-

这一命题体现出

高度的理论自信

-

显示出,平等的文化立场

反映出,中国艺术论在处理

古与今、权与变、

法与化、传统与创新

等关系时的理论智慧

-

这对于当代的

美学和艺术学

理论建设

-

仍有不可忽视

的,现实意义

-

当然,在

当今时代弘扬

“法无定法”

的美学传统

-

需要

警惕狂妄自大

或者虚无主义

的两极化态度

-

以免

深陷泥淖,

无法自拔。

-

这也是古往今来

不少艺术家面对

传统、秩序和法则时

容易坠入的陷阱

-

如果不是

对此有意误读

或者刻意曲解

-

那么

就很有可能

与这一命题

独特的话语结构

及其,复杂意蕴

相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凌云:“法无定法”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缠语(一)
道伟法师:忍痛修行中的风景
七律——“七处征心”之“心生法生”[七律]
惟贤长老《心经讲记》(五)
正智缘如.docx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