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探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兼议科研选题背后的意识养成
科学知识体系的组成 
一、科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一)科学知识体系的物质统一性
        知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存在、构成、演化及事物内外关系的主观构建。同一或不同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知识输出主体,都能够映像不同的知识序列。对于科学知识体系而言,其构成法则的变异来源于人。没有人就没有科学知识体系的存在。因此,在衡量科学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需关照人的因素。人归结于物质性,科学知识体系与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二)科学知识体系构成的多样性
        科学知识的多样性来源于世界的多样性。世界是多样的,作用于人脑的客观图景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的多样性。世界的存在有一定的规律,因此知识必然也有其存在的相应法则。不同层次的知识有不同的统一法则,它们在整体上有一个统一的结构。科学知识体系是物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
        因此,能够称之为体系的,必然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通过一定的秩序或原则组织而成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整体。一个严密的、成型的体系,必然有其相应的构成法则。这类法则存在于体系内部,也存在与参与构成体系的个体之中。共同遵循一致的法则使得个体系连成整体。因此,法则性质、内容的不一,所吸附的个体也会有所区别。
        二、科学知识的分类
        我们探究科学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需解决其体系构成的原则,即科学知识的分类问题。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最先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感知的,而后通过不断的遴选辨别,赋予其一定的概念。随着客观事物认知活动的丰富,概念累积愈多愈繁杂的时候,人们必然要将它们分类。这种分类是主观的。不同的主观群体,其知识的分类体系也不一致。例如我国古代有“六艺”之分: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亚里士多德则将知识分成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三类。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将知识体系描绘为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就是“干”,其它的科学则是干上长出的“枝条”。法国社会改革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主张按照研究对象本身的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分类,即从简单的科学——数学到复杂的科学——社会学;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强调主张应从人类理性出发来对科学知识进行分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按绝对精神的发展顺序来划分知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1他还认为:“正如一个运动形式是从另一个运动形式中发展出来一样,这些形式的反映,即各种不同的科学,也必然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2他把圣西门的客观原则和黑格尔的发展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创立了按照物质运动形式及其递进次序来确立科学体系结构的分类原则。他认为在进行科学分类时,必须把区分客观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殊运动形式作为科学分类的最基本的原则。而物质世界中各种运动形式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是不断地从一种运动形式向着另一种运动形式发展和转化的。运动与联系,是恩格斯所阐明的关于科学分类的两个基本原则,这对我们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是有指导意义的。
        三、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
        科学知识体系由“原生”层和“衍生”层组成。从恩格斯的科学分类原则出发,解析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问题,即分析科学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
1)科学知识体系的“原始”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可构建归根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如同物质世界的产生,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必然要有其原始层面。知识作为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构建,知识的产生必然意味着人的思维领域的开化。思维科学应当是处在科学知识体系的原生层。
        (2)科学知识体系的“衍生”运动。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人类在发展,物质世界在变化。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运动的绝对性使得知识系统本身变得非常活跃,“衍生”运动在这个体系中时无时不发生的。不同科学部类衍生出种种的学科;同一科学部类内部间各个学科也可能相互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衍生层面运动的源点。
        (3)科学知识体系的“临界”现象。这是造成任何科学知识体系被冠以有形结构都可能陷入无法认清体系本质的关键因素。梳形、六边形、圆叠形、宝塔形、四面体塔杆式……凡此种种对于科学知识体系的有形描绘都随时会面临解析的死角。所谓大象无形,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具有自发的组织性,内部元素的增量、突变都会引起结构的变化,甚至原有模式的被打破。经过自组后发展为新的组织状态。为人熟知的交叉学科就是体系本身临界现象的产物。
        因此,科学知识体系的组成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科学知识体系的活性建构使得任何试图解析动作都可能陷入片面静止的误区。我们应当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
 
科研选题背后的意识养成
        一、科研选题的原则和方法
        科研选题对于每个年青教师都是不可跨越的一道槛。而这道槛绝非是最后一条。科研课题的选择是否“靠谱”势必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投入产出的效益,研究主体的“科学生命”,凡此种种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科研课题因性质不同,选题方法也不尽相同。前辈先人为我们总结了不少中肯的原则与方法,诸如:
        需要性原则。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来体现科研课题的价值。只有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际需要的选题,其成果才能为社会所吸收、消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性原则。科研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方面的根据,应该把课题置于适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中进行分析。这样的科学研究才不会脱离于科学本身,才有成立和探讨的可能。
        创造性原则,或者称之为创新性原则。科研选题应该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跨越前人的作为领域,将科技同其它不同领域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产生更为丰富的价值表现。
        可行性原则。科研选题要充分考虑达成科研目的的主客观条件。科研选题既要有包括技术、仪器设备、资金材料等各方面的物质支持;也需要包括研究主题的兴趣特长、知识储备等智力支持。
        科研选题的目标指向可以是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需要、学科交叉的边缘区和空白区域;也可以是原有理论或科学事实的缺陷不足、学术问题的争论焦点,不一而足。
        二、科研选题背后的意识养成
        如上原则方法固然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对于尚无科研经验的年青教师,从科研生命的活化和长久持续来讲,应当要以意识养成作为根本。
        意识养成是年青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思想启蒙”。科研选题若干原则与方法的深层次精神世界要求就是各种应当具备的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下的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意识是年青教师无论进行课业研修还是从事科研都应当固有的。自主学习意味着独立的思考。科研选题决不能等导师“喂饭”,而是需要培养自主选题的能力。缺失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意识的科研选题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自主学习的意识建立在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上才能彰显其价值的。高效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表现。年青教师进行科研选题不可能“闭门造车”。对各类文献资料、数据分析、图书馆网络的运用,都是亟待获得的使用技能。因此,能否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鉴别、择取、掌握和存储是年青教师自主学习意识的价值体现。
        (二)以理性判断为取向的问题意识。
        科研选题的创新原则需要我们养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体现在不迷信权威,不丧失独立判断,思维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尽管摆在年青教师面前的是一项项科研成果,一条条理论纲纲,一本本权威著作,毫无怀疑地填鸭,创新就无从谈起。只有善于从点滴中激发问题意识,才能为科研创新创造可能。但是这样的问题意识绝非无病呻吟,无中生有,一时头脑发热的感性外显。它是需要年青教师过冷静、慎重,慎之又慎的思考过程,形成的理性判断。缺乏理性判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成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恶源。
        (三)建立在动态知识结构框架内的规划意识。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年青教师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甚至是身心条件都不一样。当然,大多数人能够依照自身的兴趣喜好和知识技能储备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科研课题。对那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无法触及的科学领域也常常是望而却步,然而,如果非得要一切的知识和技能都具备了才干的话,那将无法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开创性的科学研究。研究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如果你都已经知晓了,那也没有多大的研究必要了。人的知识结构不应该是静态的,它应当是一种动态的结构,随时可以补充、调整,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为此,年青教师应当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规划意识。要好好地规划自己要研究什么,能研究什么,需要研究什么,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到最合适的地方去。面对未知的领域更要提起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彰显研究的价值。
       (四)发散性思维指导下的创新意识。
        年青教师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针对科研选题更应该认识到科学问题的选定并不是封闭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密集,发散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更加明显。发散性思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这将使得科学研究在学科交叉中产生新的价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年青教师应当要在通晓本学科知识前提下,向着更广、更新、更深层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为科学研究的突破创新创造条件。
        科研选题是年青教师科研生命的开始,它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生活的艺术。相信通过方方面面的意识养成,年青教师朋友们的科研道路能越走越走高,越走越宽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真正的STEAM教育?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五个意识
“物理核心素养”百佳论文之078◆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辩论”型课堂
关于专题学习网站
怎么才能把握一本书的知识体系,构成一个非常有印象的框架(不限学科)?
教育理论中的“之父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庞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