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史》:南朝书迹

南朝的墨迹,唐朝时民间犹有不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窦蒙《述书赋注》的著录看到大概。现在还能见到的南朝墨迹,梁武帝行草书《异趣帖》不大可靠;而《万岁通天帖》是公认的唐摹本。敦煌文书中有少量的南朝写本。

北宋阁帖所收南朝书迹已经很少,且其中有冒名顶替的伪迹。南朝的铭刻书迹,世间保存的很少,清代兴起“碑学”之后才受到书家的重视。大约近几十年来,南朝铭刻之迹随着考古发掘而重见天日,已经积累了可观的数量。

我们这里所能叙述到的,大体是那些出自高门书家或一般书手的遗迹,我们希望可以籍此介绍南朝书法的状况和流变。

一、琅邪王氏一门书迹

南朝王氏一门书迹的体势,不外草书、行草书、楷书、而行草是可以归于草书的,都在那时所谓“草隶”的范围,而“草隶”是“二王”以来流行的体势,南朝时代尤其盛行。

1、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刘伯宠帖》

王僧虔是王导的玄孙,王昙首的儿子,是南朝琅邪王氏最有代表意义的书家。

(王僧虔画像)

他在宋齐之际以楷书名世。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的王僧虔《御史》《陈情》两帖墨迹是楷书,而传至今天的《太子舍人帖》《刘伯宠帖》也是楷书。它们都是奏报朝廷的书牍,用楷书以示恭敬,这是为臣所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南朝书论家说写字讲究三端:“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王僧虔的楷书,这三端都具备。

(《太子舍人帖》)

《太子舍人帖》钩挑之类的笔画都以侧锋为之,笔体有厚重感,字态呈现明显的横张之势,近似王献之《廿九日帖》,只是笔力要柔和一些,点画不如王献之方峻。《书断》评价他与王献之比较“稍乏妍华,若溪涧含冰,冈峦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

(《刘伯宠帖》)

如上图所见,关于“清肃”和“寡于风味”,用以形容《刘伯宠帖》似乎更为恰当。

2、王慈《翁尊体帖》

王慈是王僧虔的长子,和父亲一样,他也擅长“隶书(楷书)”,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有草书。最著名者,即《翁尊体帖》,如图:

(《翁尊体帖》)

王慈作草书,纵横挥洒,笔势很急,虽然是匆匆挥就,点画依然厚重,富有力感;字态“纵复不端正”却有一种“爽爽”的风气。高门士族倜傥不群的风度跃然纸上。如果细审,还会发现他的草字字形比较大,而且行距窄,这不仅造成了章法茂密的视觉效果,也增强了挥洒的气象。

3、王志《喉痛帖》

王志是王僧虔次子,他写行草书也是逸笔草草,与王慈颇为相似,但其结字的字态多呈高耸状,犹具险峻之貌。而章法更比王慈茂密。如图:

(《喉痛帖》)

前文我们曾经提过,徐希秀曾恭维王志为“书圣”,其原因大概是就是因为王志写草书更为大胆,更为出格吧。

王慈、王志兄弟的草书、行草书是接续“二王”草法而来,他们的笔势的强悍、字形的恣肆,更接近王献之而又甚于王献之。他们将日常尺牍作为舞笔弄墨的疆场,放浪的恣肆,夸张的奇笔,足令东晋先辈惊诧。

4、智永与《真草千字文》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出家皈依了佛教。

他名声很大,历史上也有很多他的故事和传说,但都与佛法无关,而只关于书法。总结起来说,他就是个“书僧”,他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临写集王字的周本《千字文》以传扬先祖王羲之的书法。

(智永画像)

智永生前临写《真草千字文》很多,据记载,“好者”就有“八百本”,今存最早的智永《千字文》,是日本小川氏藏本,文物鉴定专家认为是智永的真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笔下的字,都深深烙下了“王书”的印记,但是,亦步亦趋也无法重现王羲之,他所“还原”的“王书”都打了折扣,一半得之祖先,一半属于自己。唐朝人评价“半得右军之肉”,意思是说他仅得皮相,比起得“骨”和得“筋”者,已属下乘。他笔下的字,属于“精熟过人”,无人可与之相比,但他的“王书”也只停留在熟练的水平上,未能多迈一步。缺点是缺少王羲之书法的“天然”。

智永的贡献,在于他是弘扬王羲之书法的功臣,也是书法史上“王书”流派的名字,却不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

二、写经书迹

南朝人的真笔墨迹,当数敦煌石室保存下来的少数写经墨迹最为可靠。它们都作楷书,而且是成熟形态的楷书。

较为著名的南朝经卷有:梁武帝天监年间抄写的《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和《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陈宣帝太建年间抄写的《生经第一》和陈后主至德年间的《摩诃摩耶经卷上》。

1、《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

此卷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2196。卷后有五行题记,从笔记看,似为三人分别题署。此卷最早藏于建康著名的僧院瓦官寺。

经文是精心书写的楷书,技法娴熟,体态稳健。经文中夹注为细楷,写得随意一些,卷末的题记写得细劲灵动,有行书笔意,虽然都不如经文写得经意,但却可见南朝人日常书写的自然流美风尚。

(《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

2、《生经第一》

此卷也是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品,编号P.2965。卷后题记五行。

(《生经第一》)

抄经者用笔轻捷,起笔多尖细,不作顿按,钩笔是轻盈地垗出。笔画形态是肥腴而曲张,展露“外拓”之势,结字宽缓平和,似乎始开颜体楷书之先河。

(颜体《多宝塔》)

三、铭刻书迹

南朝的铭刻书法,诸如石阙、墓碑、墓志、地莂(读bié,古代的契约写在简帛上,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证,称为“莂”)、造像记、题字等,北宋以来金石家著录的数量并不多,为书家所看重者则更少。清代“碑学”大兴,康有为看到了“北碑”书法与“南碑”的相似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洛阳体”就是仿学南朝“王书”的体式。

第299-300页列举了近百年来南朝铭刻书迹的出土目录,此不赘述。

1、《爨龙颜碑》

此碑与《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俗名“小爨”。此碑最早著录于云南方志,清道光年间为云贵总督阮元幕下的文人访得,遂著名于世,金石著作几乎莫不著录之,《爨龙颜碑》高三米有余,是南朝初期少见的丰碑。其笔画方峻,体势雄强,杨守敬《平碑记》称其“温醇尔雅,绝无寒乞之态。”

(《爨龙颜碑》拓本局部)

阮福《滇南古金石录》称其“字体方正,在楷、隶之间,毕肖北魏名碑。”范寿铭《循园金石文字跋尾》则云:“盖由分入隶之始,开六朝、唐、宋、元无数法门。”

但实际上,它虽然还杂有隶书的挑笔,但字体是楷书,并非在“楷、隶之间”。

2、《瘗鹤铭》

《瘗鹤铭》题写于焦山崖壁上,宋时遭雷击,崩落江中,石裂为五段,随江水季节性涨落时隐时现。清康熙年间拽置山上,后将残石数段砌入壁中,陈列于焦山宝墨轩院中。

(《瘗鹤铭》拓本)

北宋时《瘗鹤铭》得到金石家的重视,对书写者亦有种种猜测,后黄伯思有细致的考证,结论为:《瘗鹤铭》书于梁朝天监十三年,作者是陶弘景,遂成定论。

(《瘗鹤铭》原石之一)

《瘗鹤铭》是摩崖之刻,笔画浑然,似乎“隐通篆意”。结字宽绰,落落大方,虽是大字,自然生动之态亦如小字,素有“气体宏逸”之誉。

这里黄伯思的一段话需要思量:“石顽难刊,且为水泐,故字无锋颖,若拙笔书,昧者从而学之,深可一笑。”它的“拙”,是因为水泐沙磨天然而成,这一点一定要深切理解。不要被“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无过《灵飞经》“这样的民间书诀误导,虽然,”大字无过《瘗鹤铭》“是黄庭坚的原话。

四、南朝的“铭石体”

南朝的铭石体,有少数作隶书,是为东晋方笔隶书的延续,但南朝碑志多数作楷书。这与东晋铭石体隶多楷少的情况正好相反。

这很好理解,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字书写,都有正体。大体说来:汉朝以前是以篆书为正体;汉武帝以来到西晋时代,隶书是正体;东晋时楷书已成为正体。这是就日常书写而言,铭石体的流变,也有一个由篆而隶而楷的演进过程,与字体的演变相比,稍显缓慢一些。

所以,我们讨论南朝的铭石体,当以楷书为重点,南朝碑志楷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草率的楷书。单刀冲刻而成,笔画形态无粗细的变化,结体为“宽结”式,刘宋时期的楷书多属此类。如《周叔宣母黄夫墓志》《刘觊买地券》。

2、具有隶书遗韵的方笔楷书。其特点是笔形方锐,撇、钩一类的笔画保留翻挑,虽然横画已是左低右高,但结体呈横平之势,以《爨龙颜碑》为典型。

(《刘岱墓志》)

3、典型的楷书。这类楷书以“斜划紧结”为特征,在现存南朝的铭刻书迹所占数量最多,而且各有特色。《明昙憘墓志》朴实;《刘岱墓志》《吕超静墓志》柔和妍媚,端庄秀丽;《瘗鹤铭》奇逸遒润,雍容大度;《萧融墓志》《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细劲清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浩楷书的历史定位简论(三)
王澄先生:​刻石书法史略及其艺术价值(一)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3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
书法史略(三):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刻石新探 |《华芳墓志》《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众家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