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艺术碰到网红,只剩下流量?

打卡网红展览貌似已经成了现代社交人的标配。

在小红书上搜索“展览”,迎面扑来的就是各种网红打卡照片,同一个背景,不同的人。

对于这种“大型流行文化”,人们在司空见惯的同时也心存怀疑:美术馆网红扎堆,真的是艺术平民化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网红艺术”。



爱恨交加的网红展


最近,北京时代美术馆的《虚构与现实之间——蜷川实花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去打卡。

蜷川实花是当代日本炙手可热的一线艺术家、电影导演,以花出名,她标志性的高饱和色彩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但是,这次展览的口碑严重两极分化。有人赞不绝口,也有人倍感失落。

小红书热度最高的帖子大力推荐这次展览:色彩斑斓的风格,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观看艺术家的作品,巨型花墙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全方位沉浸式的展示空间,像春天一样温暖的包裹着每一个人,为时尚达人提供了不少场景……


还有部分人对它倍感失望:展览的摄影作品质量极低,像素低到令人难以置信,有扑面而来的廉价感,且每个角落都挤满了拍照的人,观感极差……


这几年出圈的网红展览越来越多。

比如去年年底爆火的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里吊着的马成了各大社交人士的背景标配。

逛展似乎成了年轻人的时髦方式,可这种人均艺术爱好者的现象,真的代表艺术大众化了吗?

乐在其中的人认为:这些“好玩”的作品,改变了很多人心目中当代艺术“晦涩难懂”的印象。

它们给大众普及了很多艺术家,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艺术发展,并开始对艺术真正产生兴趣。


且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红展”的走红影响了传统美术馆、博物馆的运营思维。

如今,更多的艺术展览致力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讲好文物和展品背后的故事。


但也有人质疑:网红展的意义就是拍照展,为大家提供一个特别点的背景而已。它更像是单纯地提供娱乐场所和消费空间。 流于形式,意义不大。

且这些展览的内容千篇一律:粉红、云朵、霓虹灯、镜面、投影、虚拟现实,有的场景不仅是照搬照抄,还是拷贝大走样。成本低,壁垒低,copy出来的艺术展没有价值

网红展口碑褒贬不一,那它为什么能俘获大众芳心呢?



网红展也有套路可循?


当传统艺术展空荡荡,网红展人挤人,多到如赶鸭子上架时,它们吸引人的点到底在哪呢?

首先是多元素的融合配合高明度色彩或者猎奇的行为艺术。

就像花样百出游戏界面,从各个感官来刺激观众、吸引观众。

高明度、多色彩在许多“网红”艺术家的作品里都有体现。例如草间弥生的波点、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村上隆的太阳花,他们的每一次展览都能爆满。


海洋球、气球、纯色背景、霓虹灯等等都是网红展的标志。

这些元素都足够夺人眼球,能够在网络中被快速传播。


拼盘群展也是网红展的标志。

给于展览一个大主题,在展览里会融合多名艺术家的作品。

这样的做法虽然会导致内容杂乱,但对于想要拍照出圈的人们来说,简直完美。


沉浸式体验也是重要吸引点,参展观众能近距离接触作品,甚至完全置身于艺术作品里。

2015年余德耀美术馆开办了主题为“雨屋”的展览,雨水从天而降,参展的观众走在雨水之中,却完全不会被淋湿。

整个展场一片漆黑,只有展馆的末端有一个聚光灯,大家可以利用灯光拍照,录影,观众可以与艺术完全融合。


这个展览异常火爆,在周末和节假日,它的排队超过了八个小时,整个展览期间,参展人数超过了20万人。


网红展览的重要元素当然还有网红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有些是通过自我营销主动成为网红。

有些则是“被网红”,比如前面提到的有安迪·沃霍尔、村上隆,还有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她的出圈作品就是和陌生人对视直到遇到了前任泪如雨下,还有将自己麻醉后让观众任意伤害自己。

他们的名字和作品经过网络传播,被加上各种代名词,推广到人尽皆知。


这些“被网红”的艺术家有一定的知名度,又不会很low,是部分人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自我标榜”的首选。

阿布拉莫维奇也曾在中国办过展览,展览的作品都以视频形式呈现。

展览也出现了和蜷川实花展同样的展品质量低的问题,但依然吸引了众多观众。


还有网红展会请明星做代言,利用明星的热度去“圈粉”。

有明星打卡的展览也总会引起追捧。


这些元素本质上都起到了营销的作用,扩大了网红展的知名度。

随着网红展的爆火,各种衍生品也拥有了极大的商机。

比如在KAWS潮流艺术展上,为了买到一件KAWS的联名商品,排队的人数能绕余德耀美术馆整整一圈,KAWS Companion玩偶更是在开售后就立即售罄。

衍生品的火爆也进一步提升了网红展的热度。


有了以上这些元素作为流量密码,网红展总能吸引大批粉丝为其买单。

但是,艺术网红化究竟是好是坏呢?



艺术该不该网红化?


首先,艺术是不能离开市场的。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当代艺术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潮流,向我们蜂拥而来。

市场需要更多的艺术家来制造艺术品,艺术家也需要市场来养活他们。


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来看,艺术元素与商业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与品牌合作,商业购物中心艺术化,餐厅、书店个性化……

艺术与商业彼此促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也给大众生活带来了乐趣。


其实我们排斥的也并非这种积极的艺术商品化,而是过度商业化。

当艺术过度商业化,为了迎合客户,大批艺术家就开始降低标准,放弃对艺术价值和精神的探索,转而开发大众都能看懂且“喜闻乐见”的艺术。


这种商业化现象造成了当代艺术内涵的空虚,也让很多人对当前的艺术创作感到焦虑。

艺术对市场的依赖导致作品雷同,且快餐式的创作俯拾皆是,比如失恋博物馆、解压博物馆、星空博物馆等。

这种作品虽然能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也能给艺术家带来一定的保障,但究其根本,和艺术的本质目标大相径庭,甚至背道相驰。


过分追求商业价值,忽略艺术质量本身,既想要现代艺术的“高大上”,又想做娱乐大众的主题乐园,结果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展览里符号化的作品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强色彩冲击的光影装置成了现代网红展的批量生产对象

在铺天盖地的商业营销里,我们总是乐于欣赏或者说是被迫欣赏这些。


这样的“艺术展”虽然能圈来许多观众,但打卡的人远远多于真正欣赏学习的人。

粗糙的布场,敷衍的作品,让慕名而来的观众花着一百多的门票钱,只是玩了一次主题乐园。


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敬畏艺术,按艺术规律办事,也需要拒绝过度商业化,拒绝无意义copy。

对于网红艺术,我们不该完全拒绝,但也要学会甄别,去支持真正有内容、有艺术水准的展览。


艺术可以跟随大众脚步,但更要引领大众方向。

屏幕前的inker对网红艺术有什么看法呢,快来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作者: 荧光鱼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艺术展空荡荡,网红展排长队,年轻人傻了还是时代变了?
【海外】2016年度不可错过的英国十大展览
新技术能改变艺术世界吗?田霏宇对谈Acute Art总监丹尼尔·伯恩鲍姆
魔都3月展览演出大合集:林宥嘉 田馥甄 陈粒…都来啦!更有25场展览免费看
【艺坛快讯】塑造潮流的人与事
凤凰艺术 | 当KAWS和Alex Da Corte打Call“时潮共燃”时,发生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