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首最著名的中秋之歌,写于1076年

作者:水云初静

中国的月亮不比外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美。

千百年来,中国人总是对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情有独钟。

古往今来,写明月最多,写的最好的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

然而,写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肯定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开篇的小序,苏轼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农历丙辰年中秋佳节。

根据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这首词写的如此缠绵深情,肯定是为怀念一位红粉佳人所作,但苏轼点名“兼怀子由”,众所周知,子由乃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古人怀念兄弟的诗词作品有很多,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白居易的“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

但是像苏轼这样想念兄弟,以致于分不清天上人间的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都知道苏家三父子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更是才华相当,兄弟情深。

苏轼比苏辙大两岁,兄弟两人从小一块儿生活,一块儿学习,长大后又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且双双高中,直到两人步入仕途之前,从来没有分开过。

真是堪称“兄弟版”的青梅竹马,比翼双飞!

这一次,苏轼因为和当政的“变法派”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外放到山东密州做官,就是因为苏辙当时在齐州任职。

可是,根据当时宋朝的法规,官员之间没有朝廷的允许,不能私自见面。

所以,即使齐州,密州同属山东境地,相隔仅有几百里之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还是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这一年,也是苏轼在密州任职的最后一年,期满之后,他不知道下一次将被派往哪里,那时候,可能兄弟两人就更难见面了。

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苏轼的身边虽然有许多的朋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欢度佳节,也因此,他各更加思念家人,尤其是弟弟苏辙。

朋友们喝酒喝到天亮,苏轼也喝得大醉了,看着天上格外皎洁圆满的明月,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从屈原的《天问》开始,古人似乎总爱像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这种玄妙的,绝尘的,甚至是无解的大问题。

李白就有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的这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是和李白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也是化用了李白的这句诗。

不过,李白问的比较平静,比较舒缓,苏轼问的更加迫切,也更加关注。

因为李白只是喝酒时,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月亮,故萌生“一问”;而苏轼是想飞到天上去,去月亮上的嫦娥的广寒宫里看一看,因此,他急于知道答案。

只是,这个问题哪里又有答案呢?恐怕月亮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更何况也不知道天上的今天是哪年哪月,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可是又怕高处不胜寒冷。

伴着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哪里比得上人间美好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又是化用的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就是这样,眼看就要飞到天上去了,笔锋一转,就又稳稳地回到了人间。

醉酒的苏轼,想摆脱他的烦恼,诸多的不愉快,因此幻想自己可以飞到天上,做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他在后来的《赤壁赋》中也表达过这种思想:“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是儒家弟子,可是他又崇尚道学和佛学,这种“望月登仙”的思想,就是受道家“超然物外”的影响。

但苏轼毕竟是儒学大家,儒家是入世的,他虽然“大醉”,内心却是清醒的,他知道“乘风归去”是不现实的,而且,天上难道就没有烦恼吗?

“高处不胜寒”啊!还是留在人间做个凡人吧!人生的烦恼,不是换个地方就能解决的。

词的上半阙写的都是人生之问,下半阙,待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子上,照着失眠的自己时,形单影只的苏轼才更加怀念和弟弟在一起的日子。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月儿不应该对这人间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其实,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周全的。

世上本来就难有十全十美之事,月缺月圆,人生无常才是常态。有月缺,才会有期待月圆,有离别,才会期待有相聚。

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是为了更好的圆满。

这是苏轼对世事的感悟,也是他的旷达之处:总能在缺失中发现美好,在苦难中体味快乐,在失意时寄予希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孟庭苇有首歌唱道:“所以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你,希望你心电感应。”又有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古人是讲究“神交”的,亲人朋友之间,虽然不能厮守在一起,但是心灵精神却可以相通。

苏轼和苏辙虽然身处两地,但是此刻的他们肯定是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彼此思念着对方。

“千里共婵娟”,典故出自南北朝时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那么只要所有的亲人都能健康平安,即使远隔千里,天各一方,也能在这中秋团圆之夜,共赏一轮明月,也就如同在一起是一样的了。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代的许浑也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在这里,苏轼不仅仅表达了思念之情,还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

长命百岁,寿比南山,是古代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最原始,最朴素的愿望,学佛又学道的苏轼亦未能免俗,他在看透人生无常之后,仍然希望自己的亲人都能活得长长久久。

1076年的那个中秋之夜,在密州,一群风雅的文人墨客欢饮达旦,所有在场者的名字都被遗忘,只有这首《水调歌头》和苏轼兄弟的深厚感情,被历史铭记,传唱至今。

中国自古写中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只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一出,就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也可能后无来者!

作者:水云初静    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注:现在新建了粉丝群喔,想入群的朋友,在公众号会话里发送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7)2018年4月10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词鉴赏之一】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词新解
醉读诗词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5.【解读诗词】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天十分钟跟徐子读诗词》系列(15):苏轼《水调歌头》兄弟情胜过一切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