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艺谋,十年之前

前两天,《十三邀》第三季开播。

第一期嘉宾,请到张艺谋

张艺谋这么多年,依旧一张刀劈斧削般的脸,清瘦,精力过人。

忆往昔,不等许知远多问,言无不尽。

问到十年前,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林妙可“假唱”事件,张艺谋颇感自责,“我坚持一下(用林妙可原声)也许就没事了。”

这个事后看上去有些草率的决定,其实源于张艺谋和他的技术团队对细节的某种苛求,“(林妙可)本来唱得也可以,就音准差一点。”

这个差一点都不行的态度,贯穿了奥运会开幕式筹备的四年时间。

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十年。

十年之前,张艺谋导演的那场每一秒都在制造震撼的开幕式,撞击着每一个国人的心,余震至今不绝。

同时也撞裂了世界看待中国那条狭窄的甬道,自此视野大开,有朋自远方来。

论在此之前的奥运会开幕式,它足以空前

论在此之后的奥运会开幕式,它已经绝杀了2012年的伦敦和2016年的里约。

怎么做到的?

张艺谋说,因为这是奥运会。

而这部关于开幕式幕后的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便全程记录了张艺谋奥运开幕式的艰辛运筹与呕心沥血。

豆瓣9.3,高过《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高过张艺谋任何一部电影作品。

这分高就高在,它像张艺谋亲手写下的《开幕式工作日记》,无限贴近他彼时彼刻的想法和状态。

一连8集,每集25分钟,开幕式的从无到有,张艺谋的高潮与落寞,全在于斯。

看完的人,无不肃然起敬:这么大的事,只能是张艺谋。

脑洞奇人

张艺谋是个低调派,许多人家拿来批判他的标签,追起源头,他一早就贴到自己脑门上了。

他说自己就是个俗人,在电影上,只是笨鸟先飞。还常把许多事定义为“农民做法”

但提到创意,他气吞手里的一缸子水,不客气了。

接到“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委任状,核心创意团队甫一成立,张艺谋的的脑洞略微翕张,随口一个火炬造型和点火方案,口径大到吓人:

他觉得正在施工的鸟巢,应该正式命名为“凤巢”。

首先,意思好。寓意中国从这里飞翔。

其次,火炬造型为凤凰的一片羽毛。羽毛飘扬,传递五大洲。

最后,飞过全球的羽毛,燃烧着绕场飞,飞到高处一个特定位置,此时火炬塔无中生有——

火炬的底部如折扇徐徐展开,卯榫般楔进去。点不着火的风险都给消除了。

有头有尾构思连贯还浪漫,服不服?

这样的点子,他一想就是一打,多方权衡后,还能果断推翻。

他不是天生脑洞大,他是一直在开掘自己的脑洞。

筹备开幕式期间,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在开拍。

创意团队跑到拍摄地换脑子,张艺谋拍完一段,就找个空房子和他们谈创意。

有时那边拍到武打戏,大喊“杀过来啦”,应声大队人马冲出,门板倒伏,这边头脑风暴立时转为脚下生风,逃命去也。

后来,张艺谋履行合约,到美国纽约大剧院执导歌剧《秦始皇》,五六点下班,就接头和创意团队聊,不到一两点,谁也别想走。

张艺谋的想象力有多飞,观察力就有多接地气。

核心创意团队里,有烟火表演大师蔡国强

2016年,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天梯》,让许多人叹为观止。

每天碰面,张艺谋就盯着蔡国强看,从他身上找辙儿。

有一天,他找到了:

在舞台中央,用炸药绘一副世界反战名画《格尔尼卡》。

星星之火一点,霎时间从头燎遍。接着上来两千个普通百姓将污迹擦去,此时,大地春风吹又生。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得以昭彰。

可惜这一妙笔,酝酿了一年时间,还是取消了。

而点睛的点火仪式,却来自一颗苹果的启示。

有一次吃饭,一刀削出来的苹果皮,轻轻一提,蜿蜒之势,给了他关于点火方式的灵感——从下点火,顺着物理节奏,螺旋上升,最终燃烧火炬塔。

可以这么说,从接到开幕式这单活儿,张艺谋无时无刻不在琢磨。

创意之初,张艺谋就求新求变,力求让习惯看传统大型晚会的观众,感到新鲜。

简单说,三个字:不一样。

为了不一样,他有时候先从否定开始。

比如,开场节目。

通常大型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求一个热闹。

通常这个热闹,一靠歌舞,二靠锣鼓。

张艺谋要这个热闹,但不要鼓。

理由是,这个都用烂了

为此,他把自己多年前拍的万宝路广告片,当反面教材放给大家看,里头鼓声震天动地,每一下敲击,都招来张艺谋的鄙夷。

虽然不要鼓,但他要一个和击鼓出来的效果差不多的乐器。

有人提名,扇子。上千人一扬扇,刷刷刷。

但显然力量不够,跟不上趟。不行。

有人提名,剁枪托。五千人打桩一样,一下一下,威武有力。

张艺谋就此再次强调一个大方向:不是要多么新,是要你没见过。

最接近这个方向的,是一个古代乐器,祝。

这个别说没见过,几乎也没听过。

但祝状如漏斗,没有表面,只能左右击打。

蒙一块鼓面行不行?中国已经没有活体传承,能蒙住人。

赶紧找来音乐史学家论证。专家说这就是在误导了:

比邻的韩国等三个国家依然有活体传承,这么做,就得崩。

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张艺谋想到一个成语,击缶而歌。

缶是什么?只听过,没见过,没有活体传承。

意思就是,根据需求改造成理想中的模样,也不会招致批评。

辗转联系到做缶的厂家,张艺谋要求,击打缶面,要是两种声音的混合:鼓声和青铜声。

后来,当2008个缶和击缶手齐齐整整出现在鸟巢中央,每一下敲击和拍打,都让全世界观众随之一震。

击缶倒计时的创意,技压群雄,遍数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无出其右。

有时候这个不一样,来自张艺谋近乎偏执的肯定:不管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可行性,要定了。

比如,铺满地面的硕大无比的LED屏。

这个操作的难点,一是,贵。

合计下来,大概将近8000万。经费经不起这么燃烧。

二是,没人这么做过。比北京奥运会有钱的主办方多的是,例如多哈,它可以把全场包一层LED。没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故障率高。

第二点也是大部分人反对的主要顾虑:上千人持续踩踏、下雨,这些主客观因素,都会引起黑屏等各种技术问题。正全球直播呢,谁来抢修?

铺LED的弊端,都是张艺谋讲的。分析得头头是道,听上去,像是在反驳别人。

与会的其他人看得明白,张艺谋大多数时候的高谈阔论,更多是在说服自己。

尽管有那么多隐患,最吸引张艺谋的还是那个点:没人这么做过。

一旦做成,不可复制,后来者只能绕路走,冲这个,赌一把。

最后,当LED屏以卷轴状呈现,两轴缓缓外荡,霓虹闪烁着上下五千年,那份惊艳,令人窒息。

万恶的甲方

整个开幕式,分为“历史篇”和“现代篇”。

历时一年多,张艺谋和团队设计了以“四大发明”为主轴的创意方案。

后来团队向奥组委领导小组汇报。领导的意见是,传统文化展现够多了,要有新意。

接到这个意见,团队上下像挨了一记闷棍。

也就是说,要从头再来。

张艺谋平时每天都是晚上12点以后才走。有人留意到,那阵子,他每天早早就回家了。

再到开创意会,张艺谋什么牢骚也没发。

他对领导的意见表示充分理解,并且接受。 

再三碰撞,张艺谋想到以画卷为主要载体贯穿始终,并弱化四大发明的表现。

领导对这个调整,甚是满意。

他说,我没把他们当领导,我当他们是第一批普通观众。

领导把握的是一个大方向,张艺谋则事无巨细。

为了让自己的意志得到强有力地落实,张艺谋愿意不愿意,都站到了一个甲方的位置。

上百人组成的乙方团队,几乎每个人都被他折磨到崩溃。

折磨的方式,是乙方闻之色变的:改。

击缶表演,首先,缶就没达到标准。

26个大实验,每次3、4个缶的声音,上百个缶出炉,又一一回炉。

鼓和青铜的比例,一直调不到他满意。“你这个百分百的钟。”

制缶师傅面带微笑地说,没事,再改再改。改了十几次了,不怕再来一次。

击缶的动作也不行,不能套用击鼓那套。“我希望这个打击的风范,通过我们奥运会,让它领先二十年。”

负责该节目的编导几乎绝望:这句话说起来特别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了。

张艺谋又打探起,做LED灯的厂家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回道,厂家现在的情况是厂长已经哭了。

而日本服装设计师石岗瑛子那天听完修改意见后,因压力过大,直接住进了医院。

朝着一个标准改,也就算了。

乙方最怕的大杀器就是,你还没改完,标准已经改了。

张艺谋经常会制造这份“惊喜”。

画卷编导有个小本,专门记录每次的改动,“现在动作和昨天的又不一样了,位置改了,动作改了,空间也改了。”

视频影像部门对此体会颇深,几个月间,他们改了无数次,被一枪枪打回。

每次到创意团队找张艺谋汇报,他们要特意留出时间做好思想建设,然后气壮如牛进去,准备说得张艺谋无言以对。

但推开门的一刹那,不等张艺谋开口,便急着认怂。

他们无奈道,真希望导演,容易感受到一个好创意。“我们已经去过月亮又回到地球,又去火星又回地球。”

这还没完。

作为资深的万恶的“甲方”,张艺谋还有一个毁灭性的大招:项目取消。

视频影像部门有好几场节目,就受到了这个待遇。尽管相关工作人员已经为此工作了近半年。

有的默默接受这个残酷现实,有的根本无法接受。

皮影戏节目,动用了一千多名战士,训练了一年多。

那天战士们像往常一样,来到训练场地等待排练。从上午11点等到下午2点,无人组织。

他们不知道关于这个节目的最新意见是:砍掉。

张卫东是该节目负责人,他对参加排练的战士满含愧疚,“二百多斤的东西,两人扛着,还往下拉拽,后背全割烂了。”

张卫东反反复复念叨,这不是不治之症。改还不行吗?怕花钱?我自己掏还不行吗?

他说我现在就是祥林嫂,只要见到创意团队其他成员,他就一次次争取,“时间减短可以,我喷上彩绘……”

他一个人呆在办公室,把皮影木偶支到会议桌上,久久看着,时不时上伸手上去摆弄一下。

最终,他决定找张艺谋再次陈情。

张卫东状近哀求,而张艺谋忙到无暇多说的样子,站起来连连摆手,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姿态掐灭了张卫东最后的希望,“这是我们创意出了问题,跟你们无关。”

张卫东的团队走出会议室,哭成一片。

会议室里,张艺谋浑身一松,佝偻在桌前,刚刚为了大局假装残忍,让他感到痛苦。

这种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改改改,甚至引发了“公车上书”:

许多部门跑到领导那儿,参了张艺谋一本。

领导也只能叹气,对张艺谋说,能不改,就别改了吧。

张艺谋咬咬嘴唇,点点头。期间,一百个修改意见正在下达。

忙忙忙忙

看这部纪录片,被一个个创意诞生过程震惊之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张艺谋太忙了。

创意工作,已足够他忙翻。

而张艺谋为了追求极致,总是不断自我推翻。前一天还在兴高采烈描绘一个创意,一觉过后,他又变了。

疯狂的更变,让各个部门的执行团队五内俱伤,一大早,他们对张艺谋的问候语已经变为,导演,今天变没变?

创意之外,他要考虑预算。有人看不过去了:

定下创意,框好预算,接下来转入制作阶段。

这个时候,问题十倍二十倍汹涌而来,最后都奔向了张艺谋。

在美国NBC的开幕式转播版本里,解说员介绍说,张艺谋作为世界级大导演,可以调用无穷资源。

张艺谋忙到泛起一丝生无可恋的时候,他问身边人,别的国家办奥运会,这会儿总导演在干嘛?

人家说,这会儿在喝咖啡。

听完,张艺谋端起不离左右的大号水杯,喝一口,继续唾沫横飞。

有部门因为流程没走完,无法付款,见不到款,厂家不同意先生产,僵持不下,请来张艺谋说合。

还有直接拉张艺谋过去砍价的。

打完“价格战”,张艺谋还要走基层,慰问排练的演员。

上万名演员慰问下来,张艺谋照完了一辈子的合照,签完了一辈子的名字。

用不到他的时候,他独自坐在会议室,啃一个肉夹馍当午饭,随时接待来谈工作的人。

大多数时候,他托着腮,皱着眉。如同一个老练的检修工,在脑子里仔细排查开幕式这艘巨轮的每一个零件。

开幕前14天,最后一次彩排。

结束彩排,张艺谋大刀阔斧,又进行了多达40%的调整,仅用14天,筋骨接位,铿然有声,全部拿下。

临近上台前,张艺谋做最后动员,反复提一个要求:要笑。

2008年8月8号晚上8点,所有人和所有节目以接近完美的状态完成开幕式全部表演,虽有小失误,担心的大事故,一个没发生。

在现场转播的NBC 解说员惊叹道,这就像是在看一部现拍现放的超级大片

副导演陈其钢在后台激动得说,天佑中华。

看台上的张艺谋和团队成员击掌相拥,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脸。

十年前,张艺谋用北京奥运开幕式,为中国打造了一张走向世界的名片。

这张名片也永久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胸口,一回想,它依然闪闪发光。

十年过去了,感谢张艺谋。

互动话题

北京奥运开幕式,哪个表演令你印象深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真怀念08的张艺谋
14年前,张艺谋的2008过得到底有多难?
看完这届阴间开幕式,我愈发怀念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张艺谋:您真的了不起!
一流团队的辛酸经历——《张艺谋的2008》观后感
从08奥运到冬奥会开幕式,为何能拍出中国人浪漫的总是张艺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