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姜女哭长城》是怎样形成的?为何流传甚广?它代表了什么?
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注》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首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诗的意思是:“生了男孩掐死他,生了女孩用肉铺来喂养她,你没看见长城下面,它是无数男性的尸骨堆砌而成。”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往往是重男轻女,但是这首诗却是向我们表达重女轻男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思想逆转呢?说起来这都是因为秦始皇修筑长城,虽然长城对于抵御匈奴和保护农耕民族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修长城的时候,秦朝的老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多人都累死在长城脚下。民间流传甚广的《孟姜女哭长城》就向我们反映了当时参与修筑长城的徭役们的悲惨生活。但是孟姜女的故事一开始和长城并没有关联,是经过后世多次的版本迭代才形成如今的《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原型是《左传》中记载的杞梁妻。齐国的大夫杞梁战死沙场,杞梁妻在郊外迎接丈夫灵柩,齐庄公派人前往吊唁,杞梁妻认为丈夫有功于国,在郊外吊唁有失礼数,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祭奠。这里的主人公是杞梁妻,故事发生在齐国,和长城毫无关联。

两百多年后,《礼记·檀弓篇》中又记载了这个故事,但是多加了一句话:“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虽然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却多了一个关键性的动作——哭。

到了汉朝,刘向所著的《说苑》里基于杞梁妻的故事增加了一段话:“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而崩。”这里新增了一个桥段,第一次出现杞梁妻将城墙哭崩的记载。

刘向的另一著作《烈女传》中则是又增加了一个情节,杞梁妻将杞梁的尸体摆在城下,痛哭十天,而后城墙崩塌,杞梁妻将丈夫安葬后投水自尽。

到了唐朝,杞梁妻的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民间文化非常发达的时代,话本、戏曲、民歌中都出现了有关杞梁妻的故事。十九世纪末期发掘出来的唐朝敦煌文献《捣练子》中记载:“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从唐朝开始,杞梁妻变成了孟姜女。不仅如此,唐朝有一个叫贯休的诗僧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杞梁妻》,全文如下: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写了杞梁妻的悲惨遭遇,而且也将杞梁妻从齐人变成了秦人,杞梁也从大夫变成了筑城的劳役民夫。自此,孟姜女的故事基本成型,孟姜女也和长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孟姜女哭长城完全就只是一个民间故事。汉朝王充的《论衡·感虚》中对杞梁妻哭崩城墙这件事表达了明确的态度:“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但这个民间故事流传甚广,它之所以收到老百姓的欢迎,是因为它代表了民间的舆论态度,封建社会老百姓没有话语权,没有像如今这样可以表达个人见解的众多平台,所以人们借孟姜女的故事表达了对暴政的极度反感。这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是文化符号,秦始皇并非历史上的秦始皇,而是中国封建史上所有暴君的文化符号,长城是所有暴政的文化符号,孟姜女是所有反暴政的文化符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9: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何把孟姜女的丈夫埋在长城下?这是真的吗?
三江口丨孟姜女的故事,贯休讲得最好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全集
被误传2000年的“孟姜女哭长城”,看似感人,背后隐藏着细思恐极的阴谋
孟姜女哭倒长城,秦始皇是如何背黑锅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