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能用薄荷治咳,应该用干姜和细辛?


导读:今天跟着王正公先生学习干姜、薄荷、细辛治疗痰饮咳嗽的不同之处。

干姜、薄荷、细辛三味药都具辛散作用,为治痰嗽常用之药,但由于性能不同,功效亦异,临证应用,须加分辨。

1

干 

干姜为治寒饮痰嗽之要药。

其味辛,其性温,入肺、脾、胃、心、肾诸经,其有祛寒温中,化痰饮,祛痰涎,止呕吐之功。

临床常配合桂枝、细辛、五味子、甘草以治肺寒咳嗽,痰涎稀薄如白沫者。

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咳痰不利,畏寒肢冷,口腻味淡之寒饮证,其效更捷。

余晚年病痰饮咳喘,平日常备干姜数片,随身携带,如遇气候骤变,受凉而咳痰不利,就取干姜少许嚼之,待满口辛热,徐徐咽下,稍移时,喉间痰即上运,咯吐爽利,咳喘亦平。

干姜主要含辛辣素和姜油,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之反射作用,以增强气管壁黏膜纤毛的运动,有利于流涎上运而咯出。

2

薄 荷

至于薄荷的作用则相反,特别是薄荷油所含的主要成分薄荷脑、薄荷酮等,能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而使之麻痹,外用有止痛止痒作用。

近世又有以薄荷油配入治咳药中,服后使喉头有冰凉感,于是喉痒之感消失,咳嗽也被暂时抑止。

实则用薄荷油止咳,弊多利少,尤其对外感咳嗽初起而痰多咯吐不利者,抑制了咳嗽,流涎得不到排出,将会导致胸闷气急,其轻者咳嗽迁延不止,其重者,可致肺气清肃失行而诱发感染。

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小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则更不宜应用麻痹感觉神经来抑制咳嗽的药物。

有曰:薄荷辛凉,能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咽喉、透发瘾疹,宜风热咳嗽用之,干姜辛温,宜风寒咳嗽用之,似乎符合中医辨证。

但前人治风热外感应用薄荷,都系汤剂煎服,煎后其所含挥发油大部已散发,而且配伍前胡、牛蒡子等以宣散风热。

外感伤风咳嗽本系小病,体实者不治亦可自愈。

近世习用凉润剂以止咳,把薄荷、川贝、竹沥等列为治咳要药,这是不符中医辨证法则的。

3

细 辛 

至于细辛,对寒饮咳喘药效最捷。但近世用者不多,畏其性烈势猛。

方书有云:“细辛量不过钱”,这是指研末吞服而言,确系经验之谈。试取细辛一茎于口内嚼之,舌尖顿感麻木,因而可作局部麻醉剂。

汤剂应用3~5克才能奏效。

细辛性温、味辛,入心、肺、肝、肾诸经,功能外散风寒,内化寒饮,祛风湿,疗痹痛。

《伤寒论》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都配用本品。

癸亥之夏,余感寒凉,头痛鼻塞,恶寒而热不扬,咳嗽痰吐白沫,苔白腻,不渴,缠绵旬日不愈。

后用桂枝汤加细辛、羌活、党参,一剂而热退,三剂而咳止。

又张姓少女,冬末春初。感寒咳嗽,服寒润止咳药,历四月而病更甚,咳嗽无痰,日夜不止,气急不能平卧,行动喘急,心悸神萎,证似虚甚。

余诊,舌淡苔白腻,脉细小数,达一息七至,系寒饮痹阻肺络,心阳不振,乃大实似虚之证。

初用麻黄汤加止嗽散,不效;后加入细辛5克、干姜5克、当归9克。

三剂咳稀略有痰涎咯出,气急也稍平,脉细数相应有所改善,但苔仍白润,舌质未见红象,可知内伏寒饮之甚。

续予前方五剂,咳止,气急亦平。随访年余,咳喘之症未再复发。

中医治痰嗽之症,重在辨证,辨证首分新病宿恙、外感内伤,详审寒热虚实,然后立法选方。中药重视性、味,性、味二者,以性为主。

干姜、薄荷、细辛三药,虽同具辛味,但有辛凉、辛温之别,各具其特性、功效。

医者必须详审其性能,才能对症下药。用药犹用兵,临证立法遣药,犹如临阵用兵遣将,遣将不当则兵败,用药不当则疾难愈。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王正公论肺病》,朱世增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个慢阻肺的中药方子,该方以益肺散寒、豁痰平喘为主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金匮要略祛痰方—苓甘五味姜辛汤 ,适合中老年慢性咳嗽,白痰很多
祛痰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出现“白肺”怎么办?别担心,一个中药名方,温肺化饮,帮你解决
鹭鸶咯丸——百日咳效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