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隶书之美

浅析隶书之美

              
发布日期: 2014-05-24 发布: www.xzbu.com  

        

     

  摘要:隶书的发展由最早刻画在龟甲骨上的甲骨文开始,书法也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着秦汉时期的大篆、小篆,隶书恰在秦汉交替这一时期出现了,在当时又被称为八分。本文仅从隶书的结体、章法、隶书作品,论说如何欣赏隶书的形式美的方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516359.htm
  关键词:隶书;隶书之美;结构
  1隶书的发展因素
  隶书,许慎的《说文解字?续》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投戎,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故由此绝矣。”由此可见,隶书是由古字转变为今字的中介体。隶书的具体出现的时间至今总说纷纭,我据此只单独提下其转折期出现的隶书。古代文字遵循着“六书”的原则,是“随体诘拙”的象形字系统。秦李斯所创的小篆对大篆进行了初步地创新与改动,使之定型化、符号化、也更加的简易化。但它仍存象形遗意隶书首先将篆书的结体和圆匀的笔画用平直易写的笔画写出来,结体由长变扁。
  2汉代时期书法美学概况
  在汉末,这一时期着重尊重客观规律自然地基础上,对自然的摹状联想的角度探讨了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并提出了“壮美”的理想,在这一时期古代书法美学的主要奠基人是蔡邕。汉代隶书改变了篆书的用笔与结构,由早期偏于象形的形象性向抽象型转化,汉代书法强调观物取状,以自然美形象为客观依据。
  隶书是汉代书法的典型代表,汉隶在古拙质朴的总体风格中,呈现出不同境界的“力势”之美。汉代隶书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大约是武帝之前,“古隶”在有较多篆意的“秦隶”的基础上书写者自然地出现了审美的要求,使得“古隶”完全的定型与成熟。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汉代“古隶”都写的比较整齐,但在整齐中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求变化。特别是在有些字中最末一笔写的又粗又长,这种极富有装饰意味的笔画在汉古隶中似乎是不成文的规范,让原先整齐划一的书作活泼生动起来。第二个阶段是“八分书”的兴起和繁荣。现在我们所说的隶书狭义地讲就是指“八分书”,它是在“古隶”追求装饰化的笔画发展而定型的书体,反应着实用和艺术的审美要求彼此起伏、互为消长,从而推动书法艺术的演变和发展。
  3从审美欣赏角度谈隶书
  3.1结构与用笔
  平日在练习书写隶书《乙瑛碑》时,先是读帖,看它的字形、结构、动态、线条、以及字的笔画之间的笔势的连贯性。隶书的用锋,主要是藏锋、中锋。它的起笔逆锋而入,行笔中锋,收笔平出。可能是由于隶书的波磔和方折用笔,从而区分开了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笔画。隶书追求朴茂,在写隶书时很少用楷书的提按笔法。隶书与篆书的区别,在于它将篆书的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波磔可以说是隶书的华饰,而并不是隶书的本质。隶书的结体横平竖直是最基本的法则。由于实用书写的需要,将隶书原先长字形变为扁方形隶书的结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字形较扁;二是笔画之间的等距。
  3.2章法与创作
  在临摹其汉碑时,有时候往往只注意单个的字,而忽视了整体上的章法,而有时我们买的碑帖版本是经过剪装,以看不到汉碑的全貌,我认为若想的其风貌,最好是去碑林看原版的刻字体会下原迹的风貌。
  字疏行紧可以说是成熟隶书的一大特点。章法的构成,受到笔画的形态和字形结构的直接影响。隶书的字形结构被压扁,使得上下叠排着的横笔犹如一圈圈被压扁的弹簧,势必在字的上下空白处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隶书的字形它由于比较扁,而且波磔笔画都是横着写的,从而使得字的横势感很强。
  隶书的创作,我想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加强对传统书法的临摹和学习掌握,在创作时有法可依;二是要打破陈规的束缚,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消化吸收平日积累的知识创作出富有自己个性的新的艺术形象。对于隶书的学习和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平时学习汉碑帖得多注意观察,我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长时间临习一个碑帖有些旧的陋习一直改不掉,书法的学习与创新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3.3隶书作品赏析
  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我将隶书的作品按其笔画特点分成两类来阐述。书法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常会由书作联想到作者创作时的状态,作者的人品、气质等等书作中并未直接展现的东西。还会由书作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情态,从而感受到书法美之所在。
  (1)方笔朴茂类。《张迁碑》(灵帝中平3年,公元186年),此碑纯用方笔,气满神足。波挑不扬,常常是含而不发,朴厚中有雄秀之气。结体取正姿,四周平满,方正朴茂。杨守敬《平碑记》云:“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皇初三碑之折刀头,在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校官碑》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全称《汉?阳长潘乾校光碑》,又名《校官潘乾碑》,宋绍兴年间溧水县尉仲远得于固城湖滨,遂移至县学,1958年存于南京博物院。侯镜昶先生的书学论集言“此碑 用笔方正,书风雄宕,但带有沉郁之气,是南派方笔的代表作”。
  (2)方笔纤劲类。其一,《礼器碑》(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称《汉鲁相韩造孔庙礼器碑》,现存山东的曲阜孔庙。此碑纯用笔端,方笔之书,刚健清新波挑明显与横画、竖画的瘦劲形成强烈的对比。它继承了春秋以来齐国青铜铭文的特色,创造了在纤劲挺拔的线条中内含的凝重和朴厚的特点为历代所称颂。此碑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首见记载,宋至今录注最多。明郭宗昌《金石史》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而不可即也。”其二,《韩仁铭》(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全称《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人铭》,在公元的1228年被李天翼发现。侯镜昶先生云:“汉分碑刻和《礼器碑》用笔最相似的是《韩仁铭》;不过《礼器碑》在纤劲中出奇趣,而《韩任铭》则朴实无华。
  4总结
  今日,书法的欣赏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所共同关注的和感兴趣的问题。“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也说:“作画难而识画更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手中的笔在纸上运动时的真实记录,任何细微变化都无遗地袒露在纸上,成为通常所说的墨迹或笔迹。在墨迹中包含着两种因素,一种是“形质”,一种是“性情”。“形制”是指点画的外形和内质,字的构成包括线条、重心、笔势三要素。同时,书法作品又体现作者之精神、气质,故其面貌因人、因时而异,这种艺术个性的流露谓之“性情”。它包括气韵、风格、墨趣之要素。
  隶书的书写性与实用性,现今已经被广泛大众认可。从隶书的欣赏角度来看,受众的心态和对对象的观察时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观看书法展时,很少有人是认认真真的看、欣赏,每次都是在作品前匆匆扫视,更有甚者还不识其字,还怎么谈什么欣赏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 谢建华.翰墨飘香――谈书法艺术[M].辽宁:辽海出版社.
  [2] 李中会.书法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邱正中,吴鸿清.书法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5516359.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精临——李硕
裴奕颖丨汉代碑刻《张迁碑》的书法艺术研究
青少年书法杂志 | 《张迁碑》临创转换之我见
《中国书法史》:汉碑隶书的用笔、结体和章法
试论《张迁碑》的艺术风格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