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虽小道,国魂所系丨500年以后中国书坛还有于右任
书虽小道,国魂所系丨500年以后中国书坛还有于右任


​私享艺术 2018-01-08 11:12:25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骚心、髯翁、于思、太平老人、老学斋等,长髯飘飘,是其一大特征。他是中国近代知名的书法家,且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于右任书法神韵豪迈 病在随意

文丨陈征

原文发表于新快报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他三大书法家指胡汉民、谭延闿、吴稚晖),尤擅魏碑、楷书、草书,首创「标准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弥留之际的于右任

「右任」原名为「诱人」

于右衽,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诱人」二字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1964 年台湾邮政总局发行“元老记者于右任”邮票,上面有于右任所书“为万世开太平”

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留起胡子,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曾经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张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

于右任书法

书法受「十七鹅」影响

1885年,于右任7岁居住在外祖家,「入村中马王庙为学生」,师从旬邑老儒第五先生。依观众风习,初学识字,即习毛笔字。由先生题写影格,学生模写。至于第五先生的书艺如何,不得而知。于右任11岁「随伯母迁回三原东关」从名塾师毛班香先生读书时得「太夫子汉诗先生」为毛班香代课。

书写中的于右任

「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的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能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将一个字写出多种仪态本不是多难的事,但所表露的书法观念却正是中国书法否定「一字万同」的具体实践。求变、求新、求多样化、求个性表达是研习书法最可宝贵之精神。少年于右任受到这样良好的影响应当是极有益的,他在写后来《牧羊儿自述》时对此念念不忘,便是明证。于右任于17岁「以案首入学」,被称为「西北奇才」,曾先后就读关中三大书院(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并为文一反八股陋习,「祗重说理,不尚辞藻」。

于右任书秋瑾墓志铭

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于右任书法初习赵孟頫,后转攻魏碑,以篆、隶、草法入行楷,自立风范,神韵超迈。1931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整理古代草书。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这书影响深远。

于右任 《第二次大战回忆歌》 局部

于右任既致力于搜集、保护古代书法遗迹,更潜心于书法、书理之研究。他「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于右任推崇北魏楷书中的「尚武」之思,以为,书虽小道,国魂所系。从1906年到1932年《右任墨缘》出版,这是于右任以诗文著称于世的27年,是其书法由「集字」到创造「我法」的大转变时期。此时期的行书,无论其气势之恢宏,笔力之雄健,新理异趣之追求,笔法、结字变化之多样更是「入帖」而能「出帖」之典范。

于右任《标准草书》书影

于右任的行楷书,有着对「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的突破。有异于前人的「于法」,堪称一代书法革新之杰作。于右任的书法充满了雄浑冲淡的神韵,中锋「活笔」的妙趣、简净险绝的体势、豪放潇洒的意象。新加坡国宝级书画大师潘受诗称「关西大汉美髯于,大笔如虹吐湛卢」,又说:「于髯公大气磅礴,固当冠冕一代。」

于右任书总理遗嘱立轴(西安市文物局)

曾提倡草书标准化

书法家王道云在其著作中探讨于右任书法,前者指出:「于右任30年代提倡的草书标准化,力图使草书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把草书从神秘莫测的玄宫中普及到民众中去。善意之举,违背了草书赖以生存的土壤。草书一旦走出自身的玄宫,标准到用笔、结构、情感变化的统一,也就失去了其艺术发展的空间,于右任此举失败了。」

王道云认为于右任的书法顾盼生姿,气、势、意无不相连。但说到细节,「有时候用笔过于随意了」。不过王道云还是盛赞:「平心而论,20世纪书法若硬行排座次,于右任当坐第一把交椅。」

鸳鸯七志斋

有另一个说法关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传统草书往往一字多形,许多字法同时都是正确的,于右任试图用「标准」规定了「一字」只有「一法」,实际上限制了草书的扩张,也排斥了「一字」之外的「多法」,成了一个新的教条和框框。

「小处不可随便」与「不可随处小便」

有书法研究者撰文:有一次,于右任在家中宴客,酒后作书分赠宾客。有位客人已求得了一幅,还要再求一幅,于嗔其贪得无厌,信笔在纸上挥了「不可随处小便」六字,弄得此公啼笑皆非,受之无用,却之不恭。当时,被人称为「三原才子」的监察院的秘书长王陆一在旁,见到这位客人一副窘态,立即为之解围。他把客人拉到一边,给对方出主意。可以把这六个字拆开来装裱,成为一句格言:「小处不可随便」。经过这样处理,不但天衣无缝,而且富有哲理,连于右任听了也拍案叫绝,一时传为书坛佳话。

于右任书法

当然,这个传闻也有其他的版本。一个版本是于右任在一位朋友家喝得大醉,借着酒兴,便挥笔写了六个大字——不可随处小便。朋友一看很是费解,于右任酒醒之后看见这六个大字,吓得要命:「我好像没有乱小便啊,这谁写的……」还有一个版本是:于右任看见员工随处小便,提笔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公告张贴,因墨宝珍贵,被人拿去珍藏。又因于右任标准草书字字可分离,后人重组成「小处不可随便」。

于右任 《草书》 台北故宫藏

不侍新权贵

于右任虽为一代「草圣」,对别人求字,不论是政坛名流,还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几乎是来者不拒,但对某些不齿为伍的权贵却除外。1930年于右任在上海时,杨杏佛拿来了宋子文一把很名贵的绢面扇,请于为宋题诗,于置之不理,并令杨杏佛将扇面拿走,说:「我不侍候这些新权贵!」

于右任手书 中兴大任

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于右任设宴款待,二人相谈甚欢。席间,于力赞毛的《沁园春·雪》,对诗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为赞赏。毛谦虚地说:「我那首诗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于右任《行楷吕坤呻吟语》

三十年后补一字

晚年,居住在台湾的于右任非常想念故乡。1958年,年已八旬的于右任看到一幅多年前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墓时与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的《岁寒三友图》。面对这幅字画,于右任发现当年为这幅画题诗时竟将最后一句「无聊来写此时情」的「时」字漏掉了。于是,于右任提笔在画上补写了一个「时」字,并增题了两首诗。

后来,北京媒体转载了于右任先生增题的这两首诗,引起了于右任在大陆的许多老友的关注。何香凝以《遥念台湾》诗答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 《行书五言联》 台北故宫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右任:书法可从篆、隶、楷书入手
于右任:学书法有这样四个不传之秘!
任铎夫草书千字文
试论沈尹默书法学习路径
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榜单解读,你认同不?
回眸一百年来书法大变局下,位居榜首的书法大师和他们的书法神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