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向西,苏锡常向东

“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近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中的上述提法,几乎相当于官宣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梗:安徽省会南京,简称徽京。

“实施方案”中还有一句扎心的话:

积极推进苏锡常通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以局部先行一体化加快提升发展能级,进一步增创全球合作竞争新优势,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

让我来翻译一下吧:南京与安徽携手,苏锡常向上海靠拢。“大内斗省”“散装江苏”这些梗又添新素材。

其实南京对安徽的拥抱由来已久。有人说:去新街口逛街,在鼓楼医院看病,到禄口机场坐飞机。这是南京人的日常,也是安徽人的日常。

现行的“南京都市圈”包含八个市: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前四个是江苏的,后四个是安徽的,一家一半,多么和谐。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安徽为什么对南京很重要。

安徽和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对难兄难弟。

1368年,有一位中年人在江淮大地上画了一个圈,画出了一个以金陵和凤阳为两个中心,囊括淮北、淮南和江南三大区域的“大南京”。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这位中年人就是朱元璋,这是南京第一次做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后来南京正式改称“京师”。不料朱棣篡位,迁都北京,“京师”又成了“南京”,辖区改称“南直隶”。

不管怎样,南京和安徽的缘分结下了。

清军入关后,先是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区域不变,依然以南京为中心。后来,清朝觉得江南省太大,不好管理,于是一分为二,“江南左”和“江南右”。“江南右”取江宁府(南京)和苏州府的首字,称江苏。“江南左”取安庆府和徽州府(黄山市)的首字,称安徽。

即便分省之后,安徽巡抚在很长时间里依然在南京办公。而且两江总督署也在南京,辖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江西。

在古代,安徽长期与南京捆绑其实是不得已的,不是为了沾南京的光,而是为了替南京挡子弹。

中国军事史上有一句鲜血浇筑的名言——守江必守淮。南京虽然是南方政权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没有之一,但是光靠长江是守不住南京的。

长江天险只是说起来比较唬人,几千里的长江防线上有不少容易渡江的点,不可能处处派重兵设防。南方政权要想长期生存,必须扩大战略纵深,把势力范围伸展到淮河一线。如果能守住淮河,才能谈得上划江而治,如果淮河丢了,长江也就成了纸老虎。最晚近的例子就是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结束之后,渡江战役就没有悬念了。

而淮河上的战略要点大多在安徽境内。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淮河边上的寿春,今淮南市寿县。

另外,南京要想防止敌人顺长江而下,就得守住安庆、芜湖、马鞍山这些安徽地盘。总之,安徽是南京的人肉盾牌。

安徽为南京受过的最大的罪当属太平天国时期。从1853年太平军入皖,到1864年天京沦陷,太平军在安徽活动了长达12年之久。太平军在许多地方都是流寇,在安徽却是扎下根来发展基层政权的。为了拱卫天京,太平军与湘军、淮军在安徽境内反复争夺。

太平天国战争是异常惨烈的。安徽在1851年还有3763万人,到了1871年只剩下1450万人。文献记载:“自安庆至宿(州)、亳(州)千余里,人民失业,田庐荡然”。学者称:“江淮之间,人烟几绝”。安徽有些地方的人口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恢复。

当然,南京自己在太平天国中的损失是最惨烈的。太平军攻城的时候,屠了一遍,“天国”覆灭的时候清军又屠了一遍,以致破城之际城内居民已不到两万人。第二年,李鸿章来南京代理两江总督,看到的景象是“一座空城,四周荒田”,“无屋、无人、无钱,管、葛居此亦当束手”,他觉得“似须百年方冀复旧。”

南京恢复元气没有等一百年,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拯救了它。清军收复南京当年就恢复了江南乡试。值得说明的是,南京在战后设立招垦局,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安徽人。这进一步加深了安徽与南京之间的有机联系。

近代以来,安徽的多灾多难与南京的风云变幻构成了两幅对比鲜明的景象。

从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到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再到日军侵华,安徽一直都是重要的战场。与此同时,自然灾害频繁袭击安徽。据统计,安徽省从1667年建省至1949年,全省遭受水灾254次,旱灾208次,且每十年必有1至2次重灾。

安徽原来虽然不如江南(太湖流域)富庶,但也是相对富裕、殷实的地方,而在天灾人祸的持续打击下,一蹶不振,成了“坍塌的中部”。到了民国时期,安徽成了匪患猖獗的地区,这片土地日益原子化、碎片化。

南京一路走来也很坎坷,但江湖地位实在突出,大灾大难过后总是能够重新崛起。民国成立,南京做了首都,不过三个月就让给了北京。北伐之后,南京正式当了首都,从1927到1937可谓南京的黄金时期,全市人口增加到百万以上。抗战之后,首都的光环也回到了南京头上。

不过这也导致,南京的经济长期呈现出很强的行政主导色彩,经济为政治服务是典型特征。

南京解放之后的一份接管报告总结道:

“南京的特点是:工厂少,衙门及公馆多(房产即占全市百分之七十五);工厂少,公务员多;少数之公营企业(除军需工业及马鞍山硫化铁矿厂外)多属市政消费性质(如水电),机器工业则属装配性质,不能独立生产,半殖民地色彩尤为浓厚;原领导之机关重重叠叠,下属生产单位少,其中冗员又多,因此一切官办企业无不赔本(如电厂、农场等);较大之公私营企业亦极少……因此今后如何把消费的南京变成生产的南京,还是一个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告别了多灾多难的历史,进入发展新篇章。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安徽人对南京的向心力除了挨得近,很大程度上还源于本省发展欠佳,尤其是没有像样的领军城市。这个局面随着近年来合肥的崛起得到了一定的改观。

而南京最大的尴尬在于,对安徽的吸引力有余,对本省的吸引力却不足。在经济上一直被苏州压一头,似乎是南京永恒的心结。

今日之南京固然早已不是“工厂少,衙门及公馆多”的局面,但经济发展长期依赖政府主导也是不争的事实。

南京近年被明确为“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再次拥抱安徽的契机。而从长远来看,南京-安徽的组合在将来能否大放异彩,不在于圈画得有多大,甚至也不在于南京能修几条到安徽的高铁,而在于能否激活民间的发展潜力。

南京与安徽在战争年代的唇齿相依如何转化为和平年代的“协同发展”,合肥与南京在各自建设“强省会”的道路上会不会起冲突,仍有待观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省因太富被国家一分为二,但为何是东西分省,而不是南北分省?
李铁丨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
阴谋?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为何只派两万多人北伐?
苏州、无锡和常州的市民为什么对南京没有什么感情?
捻军传奇:纵横十八载,“中兴名臣”齐出马才“剿灭”
缺钱缺官没饭吃,找太平军就行!不光是老百姓,连大清官兵也是这么想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