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倭风盘点:二十年目睹之怪象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之前在《#云之羽倭风#:影视的“猎倭”与“反黑”,狂热背后是什么淹没了国风?》里“倚老卖老”地说自己打假影视(还有汉服)里的倭风快20年了,所以这期水一篇不完全的盘点。

有一些是后来写过专门的文章,有一些则属于目前也只是在“水下”状态隐隐待发,它们有的可能还没浮出水面就已经发展得不那么具有强烈的日本特征了。有一些明确还在处于zzzq的境地,大家就尽量从以前和以后文章的蛛丝马迹里找吧,我怕这个号没了。

1

服饰篇

服饰上与日本风格相近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① 剪裁上模仿,甚至照抄;

② 面料(含纹样设计)上直接使用,或跟随日本美学思路;

③ 穿着及搭配方式上模拟,拍照姿势上模拟。

△ 早期及中期的汉服流行服饰

那这些原因造成的表层“猎倭”靶子就是,为什么使用和服的袖子?为什么要用日本的腰带?为什么使用日本的纹样?为什么要以日本的姿势跪坐?……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反驳这一方就会拿出一些所谓的中国图像(很多时候拿出来的都不是文物),力证中国有方形的袖子、中国有宽宽的腰带、中国也用菊花和仙鹤、中国也有跪坐的俑,等等。

“猎倭”和“反黑”之所以打得起来,且打得难解难分,就是因为双方都打在水面上,很少去看看水下的问题。

以面料纹样为例,市场上(尤其是早年的市场)很少有复原风格的面料提供,那么对于剧组或商家来说,去直接采购日本(或韩国等其他国家)市场的面料是更为便捷实惠的方式。这是善意的无知,还是恶意的以倭代华,就很难分辨了。

比如2017年的古装剧《思美人》(相关链接《思美人:大概整个剧组都需要补补历史课!》),一会儿可以举着日本面料的袖子拍角色海报,一会儿也可以将考古出土的纹样打散了应用,如果只专注其中一种行为下的动机深挖,完全可以得到截然相反的风评。

△ 思美人

像《思美人》这种剧,根本原因还是美学上的无知。《#云之羽倭风#:影视的“猎倭”与“反黑”,狂热背后是什么淹没了国风?》里分享过这个观点:当影视需要大量为了装饰而装饰的道具,而设计师本身又缺乏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那么设计师成长过程中所接触过的、所了解过的“文化”便会在此时冒出来,在设计师的笔下手下显露出来。

宽腰带也是,尽管目前很少在影视“猎倭”里看到它,因为满屏都是。影视“猎倭”很多时候与粉圈斗争相关,大家并不希望“回旋镖”打到自己喜欢的剧集。

存在宽腰带是因为现代人无法解决古装戏服(以及汉服)的闭合系统和腰部修饰之间的矛盾。现代人接触的服饰以立体剪裁为主,不存在宽大服饰闭合以后可能产生的褶皱、冗余、松散等现代人认为视觉上不美观的因素。用宽腰带一步压平,或隐藏里面可能存在的松紧带、暗扣等小机关,是大家能想到的最简便方式。

比这些,更为隐蔽的是自我洗脑下的模仿(相关链接见《渔来了!「汉服」里像「和服」那样装饰的设计,是如何惹起争议?》):

△ 汉服热销商家图

任谁来看这图片都是极为日本风格的,但商家和亚文化促使下的商家粉丝就会反复地告诉你,这个衣服的款式是中国的,这个仙鹤花卉是中国的,所以这一整身都是中国的。实际上,从纹样构图到穿着方式,乃至卖家秀里模特的装扮和姿势,都在模仿日本文化。

说白了,商家以日本风格卖之,买家也以哈日热情买之,但最后双方彼此相互洗脑完毕,共同认定自己这是又传统又创新的中国风格,并且买卖粉三方联手捂住其他质疑的声音。

喜欢并学习日本文化不是罪,这是我并不完全赞成“猎倭”的原因,但混淆中日文化的后果是需要很大力气去澄清的,更重要的是“混淆”会给原本并不受到网民重视的中国风格进一步被淹没、甚至被污名化,比如被和菓子所淹没的中国传统糕点。文化传承是时代的有限资源,并不是每一项文化都能分到时代的接力棒,给了很多人想以中国名义维护的日本文化,真正的中国文化就没有位置了。

2

配件篇

配件偏多拿来主义,但也不乏“天冠”这类在中国影视剧中时间久远后开始影响古装剧审美的。

△ 影视剧中的天冠类配饰

天冠是否由和田惠美带到中国影视圈的已经很难考证了,但它的确很受古装剧的欢迎,究其原因可能是装扮便利又华丽丰富吧。毕竟只要扎一个丸子头,往上一扣就好了。并且天冠有很多悬挑、垂挂的装饰,这也很符合古风爱好者的心意,毕竟古装剧在市场上能卖出去还是得完成给观众造梦的需求,而观众更期待梦境美妙,而不是梦境的国籍。

尽管天冠已成“猎倭”的标志性对象,但并不动摇它在影视剧中深厚的土壤,因为这种装扮模式已经深入影视主创的心中。

△ 影视剧中的天冠类配饰

就连口口声声说要搞中国文化且投资巨大的电影《封神》,在有设定原画的基础上,依然能在最后的效果呈现上搞成了天冠式,让人哭笑不得。

△ 电影《封神》

如果说服饰上用日本面料,有时候是财力人力上的不得已,配件上用日本,基本算是懒和无能吧。

广泛采用日本的配件的并被人所关注的是《武媚娘传奇》,当时还引发了一波细工花簪是不是中国的讨论,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 《武媚娘传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即便在这么一部倭风古装剧里,配件不仅有日本的的,竟然还有韩国的。

△ 《武媚娘传奇》

所以说,这些造型师无所谓日本还是韩国,他们单纯地只是自己没料。日本除了艺妓等可以保存的群体,装扮很多已经现代化了,配饰的采购上是不如韩国的,但和早期打假影视“倭风”一样,之前《我有一个愿望,把这些簪子插回到韩国去!》《《唐砖》与“韩簪”,这次轮到采购背锅了! | 剧说服饰史》等文都被文化输出现象超话等组织举报了,不少平台也被举报删文了。很多事情很难,就是因为有一群看似举着伟光正大旗的人,被人挑唆着做着最阴暗的时期。

在当今这个时代,簪娘都卷成什么样了,造型师们却只会去日本、韩国直接采购那些可能本来就MADE IN CHINA的东西,且不论文化属性,至少他们的骨子里更相信那些是精美的。

女性的有首饰,男性的就有发冠,比如《参考文物,还是参考日本?自作聪明的设计师和粉丝们想不到这有多好拆穿!》里详细阐述过的。

△ 影视剧中类乌帽子产物

相比其他元素,乌帽子和小冠的确在外形上更具迷惑性,所以《参考文物,还是参考日本?自作聪明的设计师和粉丝们想不到这有多好拆穿!》里我也是从它们各自构成根源说起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许多“中日之争”的最好解法,尽管可能不够通俗、不够简单粗暴。李家的叔叔,张家的弟弟,长得一样不等于有血缘关系,如果不能做亲子鉴定,那就看看他们直系亲属的长辈和晚辈,就会发现真的只是巧合。就跟朱元璋的画像一样,他是不是鞋拔子脸,那就看看他的儿子和孙子呗,一群国字脸的朱家人,就出了朱元璋一个鞋拔子?

除了这个仿佛,其实还可以看时代,但现在古装剧基本就是架空或虚构,结果就是每次辩驳的时候东拉西扯的,简直是立体防御系统。

另一个配件是木屐,以前的文章《《虎啸龙吟》里有日本元素?一场「木屐」的中日之争 | 剧说服饰史》里也写过了,依旧是争木屐是不是中国,照旧的味道,照旧的配方。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产生争论点的往往都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元素。可能,大概,也许,大家也不认识别的日本文化元素了吧。

木屐这件事也不难破解,少拿网络蹩脚画师的所谓复原当真理,多看文物,配合着考古报告一起看,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全是无中生有。后来又发了一篇《散落在回忆里的各式中国木屐》,还是那句话,文化传承是时代的有限资源,影视剧和汉服商家都去做日式木屐,为了自己的口碑和销量去营销日本木屐就是中国木屐,那么真正的中国木屐就会更缺乏传播和关注的资源。

3

妆容篇

妆容方面,不论影视创新还是所谓复原,基本都是追着日本来,问题就在于这些妆容中国本身是否存在。这也是“猎倭”和“反黑”里常见的一个话术之战——你别看我是学日本,实际上我是把中国断绝的东西从日本找回来。

有的剧集,还会利用这个话术搞一些营销。毕竟#云之羽倭风#这样的讨论度,谁看了不眼馋,所有先一步利用这些热度,不香么?比如《#玉楼春韩网评论#值个文化热搜?还是落个营销笑话?

因为妆容比起服装,它只有最后呈现的形象,剩下的就是网友的嘴了。而网友只是个虚拟的ID,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千万别被“艺妓妆”搞砸!这次说的是营销... | 剧说服饰史》里的那篇微博,相关角色都已经查无此ID了,仿佛来微博这一趟就是为了恶(营)心(销)一下《长安十二时辰》。

△ 微博截图

近年来产生过类似效应的,还有《风起陇西:热搜上的#Angelababy风起陇西乐伎妆#,究竟是个什么妆?》:

△ 微博截图

相比《汉武大帝》那样刻意的白脸,杨颖的妆容和很多古偶剧里的并无很大的差别,但是人家还是想往这上面靠。毕竟剧集需要热度,粉圈需要被迫害感带来的凝聚力,这也是为什么“猎倭”的反面不是宣传中国文化,而是“反黑”,拿镜子一照才发现自己是猪八戒。

影视妆容的问题实际上远没有营销出来的这么大,不是因为化妆师更了解中国文化,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太吃卡司了。就拿杨颖这张脸来说,可以中式可以日式,但不能难看,粉丝和投资就是奔着脸来的。

问题比较大的是所谓复原妆容。近年的国内复原本来就是模仿着百年前的日本复原走起来的。整体的拍摄手法、早年的复原样式,都是模仿日本的做法。

△ 国内复原作品

△ 日本复原作品

当然,这本身不是个大问题,毕竟人家踏平的路咱们不蹭白不蹭。问题在于这种形式产生了一个在妆容上影响很大的认知,就是画大白脸更有古意。真的古意或脚踏实地的复原多难操作啊,所以先把脸都给画白啰,红色眼影都擦起来。

△ 日本复原作品

所以即便要“猎倭”,要纠正“以倭代华”的问题,也远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事情是观念上的,要认知到观念上存在问题就已经很难了,要系统性地纠正更是伤筋动骨、砸人饭碗。

这就不得不提我的个人感受,打假倭风(还有棒风)其实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虽然大家看网络上“狙击”《云之羽》《我叫刘金凤》里的倭风仿佛一呼百应、虽千万粉不可挡的架势,但那更多的是跟随反日情绪,实际上文章里也分析了,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分辨能力的。

加上,许多日本风格进入初期本身就是以一种学术的正宗的面貌进行营销推广,这便导致某个元素是倭还是华,风评都十分极端,可能今天还是“有眼不识老祖宗”,明天就是“以倭代华”了,后天又是“老祖宗”了。各种反复横跳的结果,就是我们这种人反而很尴尬,我反正是看自己在某些超话某些群体里的口碑一会儿是先锋军一会儿是黑子。分明我觉得20年前、10年前、5年前和昨天骂的都一样,骂得我都觉得如此老生常谈大家不会厌呢?却原来,新鲜感是那些人辗转挪移的屁股给的。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奇装异服真的就能算是古装剧吗?
哪些日本东西是中国文化?比如艺妓!榻榻米!……
最美中国风|古装的极致诱惑
日奔文化皆源自中国
揭秘丨我们的文化,被自己遗弃,却由别人在发扬光大
那些被误以为是日本的东西,有多少人不明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