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民族服装史上难得的活化石——仡佬族服饰研究

本文作者: 刘小强

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仡佬族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其服饰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改变,但是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十”字造型。因为仡佬族分布地域多在西南地区的深山大川之间,在相对闭塞的地理单元中不同程度的保存了古代服饰式样的制作方法,是中国民族服装史上难得的活化石。

1

仡佬族服饰简介

仡佬族和中国古代僚人(lǎo)有密切关系。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仡佬族服饰是是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仡佬族民族服饰就是其具象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2

仡佬族服饰制作技艺

仡佬族的服饰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讲究服饰以表现其艺术和才能。

仡佬族的织布技艺

仡佬族有悠久的织布传统,符太浩的《溪蛮丛笑研究》记“'娘子布’,'僚(仡佬族先民)丝,今有绩织细白苧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到了清代,仡佬族妇女学习了更为精湛的技艺,改善了娘子布和圈布的制作工艺,成为“铁笛布”,“铁笛布”精致细密所以被作为作为“贡布”。

仡佬族历来种麻纺纱用以织布的历史,每户都有0.1亩至0.3亩面积的麻园。他们每年施肥除草管理,收麻三次,大概有十到三十斤,够全家用。仡佬族对于苎麻栽培也有独特之处,更是培育出了新民青麻这一优质苎麻品种,曾于1957年参加非洲世界博览会得到好评。

仡佬族织布技艺多样,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各地仡佬族织布技艺不同,有的使用仡佬族腰机织布,有的使用贵州地区较为普遍的脚踏提综织布机织布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仡佬族腰机织布技艺,仡佬族腰机可以说是古代织布机的活化石,其历史最晚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仡佬族腰机其部件大致可以分为夹布棍、梭子、打纬刀、两到数根线综杆、分经筒、两根绞棒。织布时将经线一端捆扎在树上或者其他物品上,之后将经线交叉穿过绞棒再将单数和双数经线穿过分经筒,因为分经筒一般是很粗的竹筒,所以当经线绕过分经筒时就会在分经筒前面部分将经线按单双数分隔出较大的空间以便可以让打纬刀和梭子来回运动,之后线综杆两端会用布条或者绳索系紧固定在整个腰机上方,再吧分经筒下面的经线穿过固定在线综杆上的绳扣或者铁丝线圈,最后再把经线依次排列固定在夹布棍上。这样一套程序做完之后就可以将夹布棍上起到固定作用的绳子捆扎到腰上,继而通过梭子的来回运动将纬线穿插到腰机上,在这个过程中梭子每一次横穿腰机都要用打纬刀平行打纬,打一次纬线就要提一次线综杆,如此反复布就织好了。

(李正美老人使用仡佬族腰机织布和传授仡佬族腰机织布技艺)

除了纺织棉麻丝绸等传统布料外,仡佬族还擅长纺织羊毛布,乾隆《贵州通志》就有仡佬族妇女擅长纺织青羊毛布以作筒裙的记载。

其大致做法为春秋两季剪掉绵羊毛,而后蒸熟以达到顺滑脱油去除异味的目的,再用草木灰浸泡漂洗进一步的脱脂除味,最后用土法把羊毛上色搓线使之成为可以织布的毛纱。

仡佬族的染制技艺

在染制工艺上仡佬族亦有独到之处,仡佬族人善于利用天然矿物、植物给布料染制上色。有的甚至还要利用一种名为毛焦药的植物给染制好的布料上光。因为各地区仡佬族居住环境不同,天然植物和矿物分布亦不一样。例如务川地区盛产丹砂,因此务川地区喜欢使用丹砂作为红色染料,而其他的仡佬族地区不产丹砂因此常常使用苏木等其他红色染料代替。仡佬族使用的染料种类多种多样,常使用的燃料大致有丹砂、老哇黄、茜草、黄姜、栀子、槐花、枫叶、五倍子、柿子树叶、板蓝根、红蓝草等。

仡佬族染制工艺除了水煮染色法外,还有套色蜡染。

(图2:仡佬族套色蜡染)

仡佬族蜡染工艺就被武隆区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套色蜡染制作方式大致与普通蜡染制作相仿,以白布打底利用蜡将不需要染某单一颜色的地方盖住,继而将所需染的颜色利用毛笔将染料填涂在无蜡处,待其晾干后下锅用热水脱蜡,再晾干用蜡封住染过色的地方和不需要染色的底布上,重复刚才填涂染料的过程,这样几次之后就可以得到多种颜色的蜡染布料了。仡佬族服饰就在上述纺、织、染的工艺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3

仡佬族服饰的发展

服饰和文化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概括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形制的发展分期大约有五个阶段。第一期为贯头式,第二期为无领对襟式,第三期为交领对襟式,第四期为立领对襟式和斜襟式,第五期为立领大襟式。”仡佬族服装形制的变化发展同样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其中第三期的交领对襟式在服装的实际穿用中具体为直领对襟式和直领斜襟式。

贯首服是仡佬族特有的服饰之一。即无领无袖的披袍上衣,又称“仡佬袍”或者“贯首服”,式样独特。仡佬袍在三分之一处开领,前端短于后部,上穿无领斜襟较短的上衣,下着不打褶皱的筒裙,男女都会在腰上捆扎一个名为“巢蔸”的钱包饰品,可算是仡佬族服饰的活化石。

仡佬族的服饰历史

1、贵州黔西县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发掘的观音洞文化遗址,出土4000多件石器和多种古动物骨骼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当时的原始人群身居洞穴,考猎取动物生存。这原始人群,应该包括仡佬族的祖先,他们可能以兽皮为衣,兽的骨、牙、羽毛等为饰品。

2、经过一定的发展后,人们进入了采集打猎为主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一定韧性而又柔软的长纤维树皮、兽皮等丰富了服装穿着。黔北大娄山下桐梓岩灰洞出土12件石器多数为刮削器可以进行佐证。这个时候应该出现了早期的贯首服,这个时期是最原始的形式,使用整张兽皮,在兽皮中央切一刀,由头部套入穿着,在腰间系绳固定。

3、汉文献记载,殷商时期,濮人(仡佬族先民)曾用丹砂向周王朝奉献。至今务川还保留有千百年来开采丹砂遗址和民间开采丹砂的传统,以此可以佐证那时丹砂与务川仡佬族先民濮人或僚人的源流关系。丹砂是以前染红色织物的主要原料,据此可推测,那时仡佬族先民的衣饰已经开始朱砂之色、植物之蓝靛、栀子之鲜黄的使用,这或许与历史文献所称“红仡佬”、“花仡佬”、的衣饰色彩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此期间仡佬族已经开始种植桑麻,服装制作的面料来源变广。《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提到“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阶,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这个时期中期贯首服出现,中期贯首服的材质是棉、麻织物或羊毛织物,也是在布料的中央剪开一刀,套头穿着,腰部系绳。

4、《魏书》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巢蔸就是纪念这种干栏式房屋结构而制作的钱包形腰带,其样子似鸟巢因而名之。

5、唐宋明清文献载无大异:贯首服、贯首袍、桶裙无褶

但是在这个时期贯首服向晚期发展,清代时晚期贯首服款式固定下来,其式样为前短后长,其做法是在布料的三分之一处剪开一个圆口或者方口,领口两端留出垫肩,从头部套入穿着,短的一段作为前片,长的一端作为后片,主要面料为青黑平板布,衣四周和领口使用彩线做刺绣装饰,有的还将成为海巴的金环宝螺或者蚕茧用来装饰衣服。

(仡佬族贯首服实物与剪裁结构示意图)

《皇清职贡图》就有记载“披袍仡佬...俗衣短衣外披无袖袍前短后长故谓之披袍仡佬女衣领间缀海巴累累以为饰”。

(皇清职贡图卷八附图)

7、无领对襟式

无领对襟式服装是在贯头式服装基础上,在上衣的前面中部剪开,使其成为对襟式,无领,无扣,腰部系绳。虽然无领对襟式相比贯头式己有了进步,但形制仍是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无领对襟式服装在着装后,与贯头式服装所呈现的造型不同,由于颈根部所需空间量,强行拉开了前衣片直线的领口与门襟,使平直的肩袖线向肩后移,衣身的整体向后滑动,前襟向上提,后襟向下坠,颈部周围与腋下的面料形成皱褶。

笔者从中国仡佬族民俗博物馆见到了无领对襟无袖马甲的老照片,并对其做了结构研究。

(无领对襟无袖马甲实物图与剪裁结构分析图)

8、直领对襟式与直领斜襟式

直领对襟式服装是将衣身的前面中部剪开后,将布条与襟缝合,形成了领、襟相连的衣领。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在衣身的肩线上剪出颈部所需领宽的做法,再用布条镶在衣身的领与襟上,形成领、襟相连的直衣领。直领斜襟式服装的门襟是交叠在一起的,这样的交叠的情况是服装在平铺时呈现的是直领对襟式,穿着后两襟交叠,形成斜襟式。笔者在走访比贡仡佬族村寨时见到了实物,衣服交叠后依靠围腰来进行固定。

(比贡仡佬族女装实物图与剪裁结构分析图)

9、立领对襟式与立领斜襟式

立领式服装与上述的领襟式服装最大的区别在于,衣领部位会为人体颈部开出圆形的领口,同时镶上独立的领条。立领结构相比上述所提的贯头式等领襟结构更为先进的,主要是人们形成了在制作服装过程中为颈部特征而剪出圆形领口的意识。笔者以比贡仡佬族男祭师服饰为研究案例做分析。

仡佬族男子多穿青色或蓝色对襟衣,比贡仡佬族男士服装以蓝、黑为主,穿对襟上衣,男装主要特色为上衣前短后长,门襟、衣领以及袖口做条纹拼接装饰,下摆与衣身呈 90 度直角,布扣,两侧衣摆有约10公分的开口,下着阔腿长裤。

(比贡仡佬族男士服装实物图与剪裁结构分析图)

10、大襟盘扣式和马面裙

大襟盘扣式服装是清末才开始流传开来的,它是由交领衣受到清代汉族影响发展而来的,最开始是交领右衽系带的形式,随着汉族地区越来越多的改为大襟盘扣,仡佬族在长期的和汉族的交流中,仡佬族逐渐的改为了盘扣大襟的款式。流行的趋势是有滞后性的,仡佬族虽然在逐渐改装,但是依然能看到从交领右衽向大襟盘扣逐步过渡的过程。

(广西隆林仡佬族交领右衽式和大襟盘扣式)

而马面裙也是这样进入到仡佬族社会里,对马面裙的吸收过程中,仡佬族妇女既有全盘接受,也有结合本民族特色加以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主要是将马面裙结合仡佬族筒裙融合在一起。

(务川仡佬族马面裙)

(务广西隆林仡佬族形似马面的筒裙)

4

衣着配饰

帽饰

仡佬族帽子颇多,主要分为儿童帽子和妇女帽子两类。

儿童帽子有六檐帽、狗头帽、莲花夏凉帽、二龙抢宝夏凉帽、花楼帽等,这些帽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缝制银神像、银帽花、玉花、大铜钱等物品,造型与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图腾文化有关,是对孩子祈福避灾,迎纳吉祥的美好祝愿。

六檐帽

(狗头帽)

(莲花夏凉帽 )

(二龙抢宝夏凉帽)

(花楼帽)

妇女帽子则是为了好看防风寒的功能,因此式样虽然不多,但是绣花比儿童帽子丰富的多。

(女帽实物)

(女帽佩戴方式)

鞋袜

鞋袜上除了穿着布鞋、钩尖鞋之外,在家时还会穿着极具特色的市袜,市袜是由两片棉布缝合做成鞋帮样,然后将其钉在软底鞋面上。雨天则会穿“鞋爪”,鞋爪是将木头做成鞋底模样,然后在底部做出圆头钉子状支钉,以增高鞋子隔离地面水渍,其形制应该是受到古代木屐的启发。

(仡佬族绣花鞋和钉鞋)

5

仡佬族服饰体现出来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仡佬族的服饰是具象的历史,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仡佬族服饰体现着仡佬族民间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情趣,服饰本身体现着仡佬族人的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工艺技术和民间审美等民俗文化内涵。因此我说仡佬族服饰有着一定的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仡佬族服饰如何穿着、采用什么样的面料和工艺技术以及选取什么样的色彩就反映了仡佬族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民族,反映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以务川地区为例,男女婴儿佩戴的帽子就大不相同,看到帽子就能分辨出尚在襁褓中的小孩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男孩子冬天则是佩戴仡佬族六檐帽,女孩子则是佩戴狗头帽。

(背着男婴的已婚仡佬族妇女)

孩子三四岁之后女孩子开始佩戴方形的头帕,其佩戴方法是方帕前面两个角的位置各自缝制了一条约为15公分的带子,佩戴时头巾置于头上两条带子从耳边往后系在后脑勺出固定,头帕就盖住了头顶,额前的头发修剪成整齐的刘海叫做妹妹哒,男孩子这个时候就开始用长毛巾或是将大人使用的头帕布做成可以围住孩子脑袋三圈的短头帕。

(仡佬族未成年小女孩)

成年却待字闺中的女孩子这个时候要将头发扎成辫子垂于脑后,出嫁后盘发包白布帕子,青年人只能头包蓝色、白色头帕,年长者佩戴黑色丝织头帕以示尊敬。

(仡佬族未婚女青年)

(仡佬族已婚女青年)

(头包黑丝帕的仡佬族老年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仡佬族服饰的确是其文化的具象体现,在其对于仡佬族服饰衣着的各种规定上不难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婚配与否的区别。仡佬族服饰上有着各种花纹和饰品做装饰,大多是花鸟和本民族对于自然崇拜的具体实物,还有的则多为观音菩萨和八仙等神像作为配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崇尚、信仰等。

结语

贵州仡佬族服饰在中国传统服装制度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发展的活化石。笔者通过对图像、文字资料和传统服饰实物的测量与研究,概括仡佬族服饰构成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一)仡佬族支系繁多,服饰传承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服装基本结构上依然保留与中国传统服装结构一致的“十字”型服装结构。

(二)贵州仡佬族长期保持本民族服饰特色,其服饰造型与结构都传承着中国传统服装结构的脉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族服饰介绍
【水族服饰】有清代遗风的特色服装
水族男服
丰富多彩的凉山彝族服饰
赏读《56个民族--彝族》邮票
不同少数民族服饰 都有哪些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