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工百衣:那些年,我们都曾努力尝试用服饰“翻译”古画人物……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做“'汉服’溯源”这个系列的时候,贴过不少早年的汉服裁剪图,不少都让如今的读者感到匪夷所思。比较突出的有曲裾,很多人纳闷它怎么是一个圆形呢?

(圆摆式曲裾裁剪图,宝马儿制图)

看起来这么离谱的裁剪图不仅在当时是曲裾的主流做法,还被收录在蒋玉秋《汉服》等书籍中,可见认同度很高,即便是学术圈的人也不见怀疑。

(2007年出版的《汉服》)

不仅如此,我记得我早年参与过的一次争论,是商家RMTC将曲裾裁片做成了梯形拼接,引发了汉服圈内的不满,认为这么制作是歪门邪道,扇形剪裁反而是他们所认为的正道。

而这背后的原因说来也简单,是因为当时的汉服爱好者们先看到如《大汉天子》《汉武大帝》这样古装剧里的曲裾,根据影视戏服的穿着效果反推可能的裁剪图,那么率先实验成功的人他的裁剪图便会获得认同

(《汉武大帝》剧照)

(汉服曲裾)

人们很少去质疑裁剪图,因为裁剪图本身并不需要示人于眼前,它就像很多事物运行的潜规则一样,如果表象足够体面,人们就鲜少有意愿去追究他的运行根本

这种只为穿着效果服务的现象在影视古装里十分常见,比如《妖猫传:还没有预告片,却已经攒下了满满的盛唐bug》里提到过的因为剧组丢失服装而被晒出来的平铺图,尽管也是平面裁剪,但在袖子、腰部、下摆无不都在迁就简易穿着后的效果。而陈同勋在很多人心中已经算得是比较有考据的服装设计了,大家所看的也只是他参与的影视播出后的效果。

(《妖猫传》戏服)

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如今得以在此评点一二,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更正确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至少是比这些更接近的答案。比如曲裾,我们看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袍实物,也看到了马山楚墓的直裾袍可以通过穿着达成曲裾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影响服饰穿着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而习惯了现代立体剪裁的服饰基本是一次成型,也就是我们看到衣服的平铺图是啥样的穿上身也差不多那样,但传统服饰则有很大的二次成型空间,不同穿着方式可造成很大的效果差异

比较极端的案例就是,很多民族都有使用一块布裹穿的服饰,却呈现出天差地别的效果。

(图/lucien)

我是如何在看一场「复原秀」的?》发了以后,有人问我你觉得现在的“复原”根本问题在哪里?我说从不放出裁剪图算么?用可修饰可调整的穿着效果,去匹配另一个只能看到表象的形象,这个其实跟古装剧没有差别,总不能商家来做就叫“复原”吧。

我们所能看到的服饰效果距离我们反推出这件服饰的裁剪图,相隔的道路还很远。然而,这份从古画“翻译”裁剪图的工作却很诱人,我相信很少有人是看到出土文物的服饰才开始喜欢古代服饰的(以前也很少有这个条件),我们先看到的往往就是古画、陶俑等等这些已经有了最终穿着效果的形象。为了能让自己更了解、更贴近、更还原这份喜欢,我们不得不去做这份反推裁剪图的工作

之前在《可能这辈子都用不到的……复原古画“翻车”姿势》里主要介绍过图案、面料、工艺方面的思路,在这里再简单归纳一下——

①时代信息,了解当时的工艺类型和水平;

②纹样信息,了解图案的尺寸、排列、组合等,匹配当时可实现的方式;

③色彩信息,了解色彩的种类、构成、循环等,匹配当时可实现的工艺和材料。

(带有明显工艺指向的服饰图案)

基本上这样筛选下来,可以框定出古画之中服饰面料的原料、织造工艺等大致范围。在这中间,古画所充当的角色其实是题面,没有人能裸考这道题,真正要下的功夫都在做题之前的准备工作。而本文要说的,从穿着效果反推裁剪图其实也是类似。

这篇文章的话题是因为看到《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这本书想到。我对于是否要对古代建立“职业装”概念还是保留看法的,但感觉书中的“百工”感觉更接近身份阶层的意味。而我觉得这本书做得比较好但感觉出版社宣传并不在此的地方其实是借助其他传世文物、有效文献及相关纪实性图像资料”,简单来说就是寻求“同类项”,而书中所划分的“职业”就是作者所划定的“类”。

▲ 相关书籍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目录)

既然古画陶俑等能给的信息是比较单一的,而服饰在同个时代或同类身份或同个地区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把这些可能的“同类项”都找出来,挨个排起来。服饰的实物出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将这些“同类项”罗织成网状谱系,那么出土实物就能更高概率地嵌入到谱系中的某个点,从而使这个谱系从平面的图像、表面的陶俑更向我们所期盼的可以做成服饰的裁剪图迈进了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书中部分参考图)

这个方法听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听就能懂,但做起来是很花时间、很费力气的,也很费钱,毕竟信息本身是最昂贵的。相对于最终穿着效果,我们即便将这个方法贯彻得非常好,有时候也不如在拍所谓复原照片时用PS将有出入的地方液化变形一下。

在这里,就要举一个反面案例《敦煌服饰艺术再现……再现了吗?》了,相比我们提到的方案,“敦煌服饰艺术再现”所面对的选题简直超级简单,因为敦煌壁画中有很多题材、很多角色、很多人物都是重复出现的,更重要的是在敦煌壁画的合并“同类项”工作已经有不同的人做过很多遍了,就连从壁画到裁剪图的这步都有很多人做过不同的方案。说句不好听的,“敦煌服饰艺术再现”几乎就是吃现成,偏偏就是没吃好。

大家看那篇文章里,我为质疑所用到的素材几乎都没有超出敦煌壁画本身,有的甚至都没走出同一个窟。比如复原285窟,袖子是长还是短都没分清楚,也许他们所参照的对象是模糊的,但同一个窟中穿同款服饰的人物还有很多,这些“同类项”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却被忽略了

(复原服饰与莫高窟285窟壁画)

又比如在不同时期洞窟中都有出现的角色“吐蕃赞普”,相互补充之下他的服饰细节还是相对比较清楚的,但最终呈现上由于缺失了对这些图像的考察而做成了一个简略又错位的效果。

而《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在于,他参考的主要对象是《清明上河图》和开化寺壁画,本身已经出现了大量重复的服饰,或者用这本书的称呼方式“职业”,加上作者另外补充的图像和文物,就能形成比较粗略的谱系。作者将一些典型人物钩了线图,并且绘制了形制图(有根据文物绘制,也有推测的)、分析了穿着层次,这些虽然还不能构成裁剪图,却也是必经之路。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书页)

相比《敦煌服饰艺术再现……再现了吗?》里分析面料材质工艺的做法,分析古画服饰的工作比较反复且繁琐,这里也简单归纳一下,仅为个人方法论——

①分析对象,寻找对象身上可延展的“类”。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书中是以职业为“类”,这个方法其实还是略有门槛的,因为去识别职业本身就有难度且容易出错。一般爱好者会更倾向于用最外层服饰的穿着来作为“类”,比如都是穿圆领袍的人。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书页)

②分析同类,寻找同类上的共性和存疑点。

这是其中最花时间且几乎没有尽头的部分,上面提到的爱好者更喜欢的用外层特征服饰进行划分的方式,一般会再根据人物的其他穿着差异拆分“细类”或另起“新类”,这个过程会很容易遇到拆分后再合并的反复过程。而《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这本书的方式因为是将人的分类做在前,就不太会有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种校验。

③分析实物,寻找文物可能对应的“类”或谱系位置。

裁剪图最可靠的出处是出土的服饰实物,但出土的服饰究竟对应的是哪类,又处于我们所罗织的谱系中的哪个位置,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对应。很多出土服饰本身在发掘报告中就十分不清晰,比如《古代服饰修复的对与错:我们该如何看懂一件博物馆古代服饰展品?》里其实就是对报告和展出实物误读造成的。而像赵伯澐墓这样由对口专业机构的介入,而有了逐层服饰分析的墓,这么多年见过的一只手能数过来。即便如此,这每一层的服饰应该在哪个位置,不同的人还是会有不同的解读。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

④服饰实验,通过复原制作或推测性制作才推定裁剪图。

即便有文物,也不一定就能还原,我常开玩笑说,旗袍商家谁还没几件古董,但也没见都做得很好。服饰本身不是某一件衣服单打独斗,即便有一模一样的衣服和复制墓主的模特,不了解层次、缺少“二次定型”也很难还原出当初的模样。而且通过穿着实验,还会像《被误解的曲裾——秦汉的兵哥哥 | 旧文重发》一样发现只看平铺图所臆测不到的效果。

(使用马山楚墓出土服饰穿着出的兵马俑服饰效果)

(《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书页)

然而这些工作并不是步骤,而是循环反复的,即便进展顺利也可能是进三步推退两步,而孤立地去臆测像《时代的眼泪:当红「三裥裙」何以成为汉服圈的新“杯具”?》那样满盘皆输的可能性往往更大(不过不等于商业上的失败,天下还是韭菜多)。但也不至于悲观,回到开头提到的汉服曲裾案例,我们如今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地表示圆摆式裁剪图是有问题的,就是因为我们看过了更多俑和画,看到过出土的文物和文物复原的效果。尽管曲折,但回头看,还是爬上来不少山路的。

要说《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的缺点也很明显,也是专注某一方面就会带来的问题。书的主题是“百工”、出版项目又叫“中国大百科全书”,更想要的是全面多样,而不是专而精,就像爱好者来做这件事,因为旷日持久而逐渐零散化。此外“百工百衣”这个选题似乎也引导了作者著书思路,更偏向寻找或列举不同“类”的着装差异,这似乎也是断代类服饰书籍很容易给读者造成的影响(作者往往是清楚共性存在,但编书的时候又不得不把这些都区别开来)而一些爱好者会为了用比较难得的出土文物套在更多的“类”上,而更偏向于将差异抹去

此外,对于如何用服饰“翻译”古画这件事也很难有尽头,或许我们看到一份新的材料就会推翻之前所有,也有可能会豁然开朗。就像《「学术」越来越难以走向「科普」?从许宏新书的胎死腹中聊起……》里说的,考古本身还挺看“手气”的,但理性看待这件事,我们所能建立的谱系越完整、思虑越缜密,应该也离历史原貌越接近,总是能向前迈进的

然而,这项工程,或者对于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而言算是兴趣也算挑战,很难被外人所看到。它无法换来财富也无法生成美图,没有流量也没有关注,偶尔去质疑别人,人家还会不屑地表示你哪来的底气。说到底,凭借的也不过是热爱和求真,然而流量和关注抵不了热爱和真实(没有前半句是因为,财富我还是挺想要的)。

最后,再推一次本期的图书《百工百衣——北宋平民男服详考与图绘》,比较适合服装设计专业以及有北宋背景的各类角色设定需求的人入手~

▲ 相关书籍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平民男性服饰(上)「配图」
一批新颖的服饰裁剪图
古画节气图
发几款时尚漂亮的女士服饰(裁剪图)
一不小心,把古画放大了看
【韩国儿童服饰裁剪图及制作方法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