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齐洲:“颜子之乐”是孔子教育的标高(《再寻孔颜乐处——以颜回为中心的考察》之三)

朱熹的弟子曾经问朱熹:“濓溪教程子寻孔颜乐处,如何?”朱熹回答说:“先贤到乐处已自成就向上去了,非初学所能求。况今之师非濓溪之师,所谓友者非二程之友,所以说此事却似莽广。不如且就圣贤着实用工处求之,如‘克己复礼’,致谨于视听言动之间,乆乆自当纯熟充达向上去。”[1]

朱熹集注《论语》

朱熹并没有明确告诉弟子“孔颜乐处”在哪里,反而认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去求,“说此事却似莽广”,这等于将“寻孔颜乐处”悬置起来,不予深究了。

不过,他还是指出了“就圣贤着实用工处求之”的途径,以指导弟子去“寻孔颜乐处”。照朱熹看来,“克己复礼”就是“寻孔颜乐处”的一条途径。

必须承认,朱熹认为“孔颜乐处”是个人“已自成就”的“向上”层次,实为不刊之论。孔子是圣人,“孔子之乐”自然无人可及,可以暂且不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给予其很高评价,超过孔门所有弟子,其“成就”自非常人可及。

因此,“颜子之乐”也非常人可以达到。理解了“颜子之乐”,也就明白了“向上”一路。而要真正理解“颜子之乐”,必须首先理解颜回其人,看看他究竟“成就”了什么,有哪些过人之处,如何为孔门弟子所服膺,“颜子之乐”又如何成为了孔子教育的一个标高。

然而,用世俗的观点来看,颜回并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成就”,他既没有建立事功,也没有留下著述,在儒家学统上并没有占据多高的地位。

颜子塑像

若以事功而论,颜回的建树在孔门弟子中不算杰出。办外交,讲货殖,他肯定不如子贡。子贡曾被孔子派往齐国,阻止齐国攻伐鲁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2]

这样的外交才能不是常人能有的,其为鲁国留下的功业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在货殖理财方面,子贡的才能也远远超过颜回。孔子曾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臆)则屡中。”[3]意谓颜渊为人很不错,却总是穷得没办法。而子贡不安本分,囤积货物,猜测行情,却总是被他猜中。

若就著述而言,颜回的成就肯定不如卜商(字子夏)、曾参(字子舆)。后人虽有传说,“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4],但那只是说明颜回曾从孔子受《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以及撰写“十翼”,《易》的整理传授主要靠孔子而非颜回。

子夏参与撰定《论语》,传授《诗经》、《春秋》和《易经》“十翼”,撰写《仪礼·丧服传》,《尔雅》、《孝经》的编撰和传授也与子夏有关。[5]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而曾参的著述也颇丰富,《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曾子》十八篇,后大多收入《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中,其《大学》一篇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还有《孝经》也有为曾参所撰的传说。[6]

若从学统来看,颜回的影响也肯定比不上曾参和子夏。尽管《韩非子·显学》提到孔子逝后,儒分为八,其中“有颜氏之儒”[7],此“颜氏之儒”是否传颜回之学,学界有不同意见。

即使所传是颜回之学,但其学术传承后来中断,也并未能形成有影响的学统。而曾参被称为曾子、子夏被称为卜子,有明晰的学术传承,影响十分深远。

清人陈玉树说:“无曾子则无宋儒之道学,无卜子则无汉儒之经学。宋儒之言道学者,必由子思、孟子而溯源于曾子;汉儒之言经学者,必由荀、毛、公、谷而溯源于卜子。”[8]

近人蔡元培也指出:“儒学有曾子、子夏两派:曾子尊德性,其后有子思、孟子;子夏治文学,其后有荀子。”[9]在他们看来,孔门弟子曾参、卜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是颜回所不能比肩的。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蔡元培全集》

既然颜回在“立言”、“立功”方面并无多大建树,那么,颜回又是凭什么能够得到孔子给予的“好学”美誉,成为孔子教育的标高,入列“孔门十哲”,以致成为儒家道统的“复圣”,作为“四配”之首而配享孔庙的呢?[10]

在笔者看来,“复圣”一语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戊申,朝廷加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曾子为郕国宗圣公、子思为沂国述圣公、孟子为邹国亚圣公。[11]

所谓“复圣”,是说颜回最重要的特点是与孔子的为学和为人相似,“复”有重复、复制义,即是说,颜回是与孔子相似的又一位圣人。

孟子弟子公孙丑曾问孟子:“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孟子的回答是:“乃所愿,则学孔子也。”[12]公孙丑听到的说法,认为颜回有圣人的体统,只是格局小一些而已。

孟子邮票

孟子的愿望虽然是以孔子为榜样,表明他有更高的追求,但他显然也是同意颜回具有圣人体统的看法的,而这个标准的圣人就是“圣之时者”孔子。

前文已经说明,孔子将勤奋、快乐作为自己的人格特点,而颜回也有与孔子同样的人格特点。因此,“复圣”颜子所复制的正是孔子的“为学”与“为人”。正是在“为学”与“为人”的根本点上,颜回高过孔门的其他弟子,成为孔子教育的标高。而“孔颜之乐”也就在这里得到最准确、最全面、最深刻的诠释。

要理解颜回的“好学”,必须先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清人沈近思说:“周子教人寻孔颜乐处。某谓当从《论语》开篇第一章寻起。按此言最确实,葢学之正,习之熟,说(悦)之深,由此而乐而不愠,孔颜之乐在其中矣。”[13]这一认识是颇为深刻的。

笔者曾撰文指出:《论语》首章是“孔门入道之要”( 宋人郑汝谐语),概括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这种教育既是文学知识教育,也是知行合一教育,更是道德人格教育;并且,这种教育并非强制性教育,也非痛苦型教育,而是快乐型教育。

《论语注疏解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乃就个体学习而言,重在强调个体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超越个体而就同门相处而言,[14]重在说明个体学习效果需要通过朋友的反映来检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出群居切磋所应达到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重在提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养成学者的君子人格。孔子希望弟子们将圣人之道作为学行的内容,将朋友切磋、共同成长作为教学的手段,将养成君子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15]

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贯穿着快乐精神,而最终养成的君子人格也是坦荡快乐的。这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16]

孔子对“学”的理解,并非如今人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更重视社会生活的实践。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7]

其弟子子夏也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8]

颜回塑像

颜回之学,正在于他把践行孔子所阐释的尧舜之道放在首位,把孔子的教导奉为圭臬,从不违背,做到了知行合一。

孔子说过:“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19]颜回能够“拳拳服膺”于善而“弗失”,就在于他不仅将这一善变成了知识,而且将这一善变成了行动,并且持之以恒。

孔子又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0]孔子正是从颜回的行为中理解了颜回不仅不蠢,而且有可以启发人的东西。颜回知道了“克己复礼为仁”,就“请事斯语”,“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便是“学而时习之”,其他弟子难以做到,或者虽然能够做到却没有他做得那样好,那样到位。

知道了同学之间需要切磋琢磨,共同成长,他就与同学友爱相处,团结互助,发挥出其他弟子难以发挥的特殊作用。孔子因而感叹:“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21]

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

知道了君子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就踏踏实实去做,以致曾参对人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22]

毫无疑问,颜回是践行孔子教育教学思想最为坚定最为准确也最为执着的弟子,孔子独许其“好学”是有客观现实依据的,并非出于个人偏爱。

颜回的为人不仅与孔子为人相似,也符合孔子的教育预期。

这里举一事证明。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被困,“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羮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乆矣,奚居之穷也?’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逄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齐小白之有霸心生于莒,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㑹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道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23]

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孔子家语图》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子路、子贡对孔子的思想学说和处世态度是有所保留的,至少是心存疑虑的,然而,颜回对孔子的思想学说和处世态度不仅是理解和赞同的,而且是积极支持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的为人处世是最接近孔子的,以致孔子愿意做颜回的宰臣。或者换一种说法,孔门弟子只有颜回才真正体现了孔子儒学的教育目标,成为孔子教育的标高。这是孔子对他评价最高的重要原因,也是同门弟子服膺他的主要依据。

颜回的为人与为学,体现在精神层面就是“颜子之乐”。即使我们承认“颜子之乐”与“孔子之乐”有层次之别,但它们有着相同的本质却是不容否认的。

因此,元人郝经说:“昔濓溪先生尝使二程寻孔颜乐处与所乐者何事,葢孔颜之乐,不在夫蔬食水饮、陋巷箪瓢也,安时处顺,尽其在我,毋意毋必,与物俱化,穷达得丧,寿夭贵贱,非我性分,澹然相忘,而其乐有不可量者,所谓天下之至乐也。”[24]

孔子纪念邮票

像这样将“孔颜乐处”与人格特征和处世态度联系起来,是符合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也符合周敦颐要二程“寻孔颜乐处”的教育预期。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黄士毅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一《论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844页。

[2]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二十五史》本,第252—253页。

    [3] 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一《先进第十一》,《十三经注疏》本,第2499页。

[4]扬雄著,李轨注:《法言》卷五《问神》,《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5页。

[5]参见拙作《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第八章《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7—251页。

[6]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二十五史》本,第252—253页。

[7]王先慎集解:《韩非子集解》卷十九《显学第五十》,《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351页。

[8]陈玉树:《卜子年谱·自叙》,《先秦诸子年谱》第三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  页。

[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  页。

[10]历代追尊颜回,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尊之为“兖国公”,元文宗尊之为“兖国复圣公”,明世宗尊之为“复圣”。《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11]宋濓等:《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235页。

[13]雷鋐:《读书偶记》卷二,《四库全书》本。

[14]关于“有朋”,古本有作“友朋”者。宋人邢昺引前人之说云:“包(咸)曰:‘同门曰朋。’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趋向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论语注疏》卷一《学而》,《十三经注疏》本,第2457页。)杨伯峻《论语译注》也以为“有朋”即指“弟子”,译为“志同道合之人”。

[15]参见拙作《解开孔子教育思想的锁钥——〈论语〉首章发覆》,《澳门理工学报》2018年第4期。

[16]参见拙作《“兴于诗”: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立于礼”: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理性思维——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二》,《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3期;《“成于乐”: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现代学者多有反对快乐教育的,他们将快乐教育理解为让学生为所欲为,不受约束。其实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至少不是孔子提倡的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

[17]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学而第一》,《十三经注疏》本,第2458页。

[18]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学而第一》,《十三经注疏》本,第2458页。

[1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集注》第八章,第20页。

[20]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二《为政第二》,《十三经注疏》本,第2462页。

[21]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第246页。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孔子语云:“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22]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八《泰伯第八》,《十三经注疏》本,第2486页。马融曰:“友谓颜渊。”

[23]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卷五《在厄第二十》,第147—148页。《荀子·宥坐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韩婴《韩诗外传》七、刘向《说苑·杂言篇》所载略同。

[24]郝经:《陵川集》巻二十一《曲肱亭铭序》,《四库全书》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化】曲阜孔庙
孔子果真有一个私生子
【孔门】陈亢:问一得三,力阻人殉(上)
【李纪祥:孔子称“师”考(下)】
孔子经历及其弟子
晓锦源: 思考论语讲的好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