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爱发脾气,越安抚越哭闹?家长首先需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很多家长感叹道,现在育儿越来越难。
古有“弟子规”和“二十四孝故事”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今有“父母诫”来教育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就在半个月前,4月30日的“国际不打小孩日”,又让我们收获一波知识,打骂孩子这样的暴力方式,绝不是正确的教育手段。
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要蹲下来倾听孩子的需求,要用温柔的方式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但是,面对孩子发脾气,有时候越耐心安抚越,孩子越是哭闹不止,怎么讲道理都行不通。方式粗暴了固然不行,可温柔地站在孩子一边,怎么也不奏效呢?
孩子在发脾气,不分情况安抚,一味认同孩子,让事情越来越糟
在一次亲子活动上,一个叫可可的孩子三次发脾气,家长不恰当的安抚,让孩子的哭闹步步升级。
第一次,组织活动的老师要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想要的道具,可可想要蓝色的,但被前面一个小朋友先拿走了,他当场就发起脾气。妈妈安慰:妈妈知道你想要蓝色,下一次帮你把蓝色的先拿到好吗?
第二次,老师要挑选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接连好几次都没有选中人热情举手的可可,眼看着孩子眼睛里又泛起了泪光,情绪马上要崩溃了,妈妈赶紧抱起可可,送到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这次老师终于挑中了可可。
接下来,在考验小朋友记忆力的环节,要可可回答刚刚看到的图片里的内容,黄色汽车里坐了几个人?可可想了一下回答道是3个人。在一旁的爸爸问了一句:确定黄色车车里是3个人吗?可可犹豫了一下,回答那就是2个人。这时老师宣布回答错误,这一次没有计分,该轮到下一个小朋友了。
这时可可又不干了,发脾气闹着要老师重来,自己回答的是对的。爸爸拉着孩子到一旁教育:说你刚才回答错了,我们下一次再回答,好吗?
但是可可的妈妈却开始责备孩子的爸爸:明明刚才他都答对了,就是你误导了他啊!可可听到妈妈说的话,更加坚定自己回答式对的,应该得分,哭闹着更要动手打爸爸。一边是孩子不停的哭闹,一边是家长耐着性子安抚。
在这个家庭里,孩子特别容易发脾气,每一次只要出现了负面情绪,妈妈都会马上站到他的一边,很努力地想做到去理解和安抚孩子,却依然不见效果,甚至情况越来越糟。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哭闹着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很能理解孩子急迫的心情,但是在这样一个小不点儿面前,讲道理却不起作用了,育儿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孩子不接受我们的安抚和沟通。
为什么越安抚,孩子反而越哭闹?
孩子发脾气了,其实是情绪出了问题。怎么安抚都没有用,也就是没有正确的帮助孩子化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首先,一味认同感受,容易忽视孩子真正诉求
在亲子沟通之中,认同孩子很重要,这个环节让孩子到被父母理解了,情绪会缓和、平静下来。
但当孩子哭闹时,家长为了赶紧让孩子平静下来,情急之下一味地去认同孩子的感受,可能会忽视掉引起孩子负面情绪的真正原因,读不懂孩子的真正诉求。
就像我们成年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工作压力大、心情烦闷,身体也随之而来各种不舒服。和老公抱怨一句,想到聊天散散心,结果钢铁直男发过来四字大法:多喝热水。老公也是想关心我们呀,可是这种关心却显得非常鸡肋,忍不住想吐槽。
孩子很聪明,虽然没有办法区分情绪,但是却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用心程度。我们没有准确判断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关键因素,只用形式上的“我知道”、“我理解”去安抚孩子,而忽视了孩子真正需求,安抚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一味认同感受,容易胡乱归因
上面提到可可第三次发脾气哭闹,可可妈妈在安抚可可、认同他情绪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将错误怪罪到了爸爸身上,认为如果爸爸没有质疑一下,也就不会出现这个乱糟糟的局面。
以成人的角度帮助孩子去归因,让孩子为自己的发脾气找到了一个开脱的理由,更加觉得自己哭闹是有理有据的,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哄小孩”行为,孩子摔跤了,怪地板;两个小孩起争执,那对面小孩一定是故意欺负我们家孩子。这样做就不利于孩子认识情绪,也让孩子错过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能够起到一时的安慰效果,却会孩子变得更爱发脾气,以后一旦再次出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情,都会用乱发脾气来抗议和争取,大人只能一步步退让和妥协。
再次,一味认同感受,不利于规范孩子行为
一味认同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不仅让孩子得不到安慰,哭闹得越来越厉害,还会让孩子养成急躁、自私的性格,甚至连品行也出现问题。
台湾明星狄莺出了名的“爱”孩子。她的儿子孙安佐上幼儿园的时候,抢了小朋友的玩具,被推了一下,就立刻发脾气大哭起来。狄莺看到孩子哭闹,就上前帮他推倒了对面孩子。去年孙安佐涉嫌恐吓遭到美国警方的逮捕,狄莺出来哭诉儿子只是在“开玩笑”。她爱子心切,什么事情都尽力去按照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却模糊了是非观,让孩子失去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是帮助孩子判断眼前事情的是非,也不是急于纠正孩子的过激行为,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引导孩子解决情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摆正心态,接纳负面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有开心的、兴奋的积极情绪,相应的也会有失望的、愤怒的、生气的消极情绪,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就消失不见。在教会孩子认识这些情绪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要接纳负面情绪。
乐乐去医院打针,外公在一旁鼓励:乐乐是男子汉,最勇敢了。乐乐憋着小嘴忍了半天,在针扎进去的时候还是哭了出来。我们希望孩子别害怕,却错误地让他们以为害怕是不应该出现的情绪,在自己控制不住害怕的时候,更加无法面对。
如果不去回避马上要面对的情绪,大人和孩子一起摆正心态,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换一种安慰方式会更有效:乐乐是害怕打针吗?针尖看起来有点可怕,但是扎进去只是一瞬间的疼痛,会过去的,如果乐乐害怕,还可以把眼睛闭上,一下子就好了。
家长急于安抚孩子,想通过“认同”孩子的方式,让他们停止哭泣,虽然理解孩子有情绪,但是在心态上却还是不太能接受他们发泄情绪的事实。
摆正了大人和孩子的心态,我们一起接纳了负面情绪的存在,也就应该允许孩子发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即便是孩子仍然哭了,也会知道这种疼痛是会过去的,这种害怕的情绪是一时的,也就不会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
第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寻找“替罪羊”
幼儿园里的玩具是“僧多粥少”,老师会大致分配一下玩具。宁宁回家后就跟家长哭,想玩一个粉红色的娃娃,却没有拿到。奶奶关切地询问:是老师没发给你吗?宁宁立刻点头,老师发给她一个蓝色的汽车。第二天,宁宁依然没有得到粉红色的那个娃娃,回家哭得更委屈了。
家长以“自家孩子为本位”来思考,见到孩子哭得可怜巴巴,首先就想到的是老师亏待了自己孩子,是其他孩子欺负了自家宝贝,下意识地寻找一个“替罪羊”,让孩子的哭闹变得有依据,肆意地发泄负面情绪,却忽视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安慰受伤的宁宁:你是想玩粉红色的娃娃吗?但是别的小朋友也想玩,老师也要照顾到其他小朋友,你可以跟老师说一下,老师就知道你想玩,下次就可能会发给你。当然,蓝色小汽车也很好玩,这一次先玩别的玩具也很有趣,不是吗?
给孩子提供多种思路去看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粗暴地去归结自己让自己吃亏的人为因素,就不会让孩子“钻”进情绪的“牛角尖”。
第三,见机行事,灵活处理孩子的情绪
胡可高情商带娃常常被人称赞,但是再聪明的妈妈也有“宕机”的时候。在《不可思议的妈妈》这档节目里,小鱼儿在餐桌上研究一个玩具,玩到一半,偏要让正在吃饭的妈妈帮着把玩具变身。看到孩子闹脾气,胡可放下筷子,温柔地安慰道:“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
但是小鱼儿一下子“拧”在了要把玩具变身的专注情绪里,怎么都回不过神,而胡可虽然对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但是却不认同他的做法,坚持认为这个时候要训练小鱼儿的“规则意识”。这时旁边一个小朋友说了几个字却让小鱼儿安静下来“吃饭时间就是吃饭啊!”
小鱼儿沉浸在很想把玩具变身的情绪里,着急的心情一下子得不到缓解,尽管妈妈表示了“认同”,但是却仍然把气撒在了温柔的妈妈身上,因为他仍然不知道怎么缓解这个糟糕的情绪。这个小朋友“天真”的举动点醒了在场的大人,他阐述了出了孩子最直白的想法,不需要凡是都按部就班认同孩子、安抚孩子,有时候只需要直接告诉孩子规则和办法,孩子自己会逐渐平复心情。
遇到一些事情让孩子情绪转不过弯,就会出现“发脾气”和“哭闹不止”的现象。想要安抚情绪出了问题的孩子,很难用一套既定的模板去解决,毕竟孩子不是一部冰冷的机器,哪里除了问题,只需要对照说明书就可以修理的。比起一味认同孩子、敷衍了事,真正读懂他们内心的需求,解决情绪问题,孩子的脾气自然会变得温和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应对孩子入园后产生的负面情绪
想知道孩子在学校过得咋样?这些问题千万别问...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比教他还手更重要的是……
轻松化解孩子火爆脾气
孩子嫉妒心太强?家长"堵不如疏",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
情商高的孩子,都有这5个特点!孩子的妈妈都该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