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症,妈妈离开就哭,是孩子还不懂“客体永恒性”

每年幼儿园迎新的时候都是一场大型的幼儿哭闹事故现场,要和朝夕相伴的父母分别,这是许多孩子一时间都接受不了的事。

对家长的依恋是婴幼儿时期的正常现象,但是有些孩子对家长的依恋程度过高,不光是上幼儿园的时候哭的撕心裂肺,在很多家庭场景中,只要稍一会儿见不到就会持续哭闹,分离的焦虑不仅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也成为了家长们心中的忧虑。

为什么孩子一离开就哭

1.分离焦虑症

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就是和某个人建立了亲密情感、突然说要分开,会出现的伤心痛苦的情绪。

再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可能出现分离焦虑,6-8个月~18个月至2岁时期是宝宝对养育者产生依恋最明显的时间,长时间的陪伴建立了亲密的感情,突然间熟悉的人要离开了孩子们就会产生不舍,哭闹的情绪。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还不懂得分离只是暂时的,分离的焦虑更多地还是通过哭闹来表达。

分离焦虑并不会让孩子哭闹一整天,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度过一段时间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哭泣就会停止。当孩子们长大一点,到了2岁以后,他们开始理解大人会短暂离开,对分离的抗议也会慢慢减少。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有分离焦虑?

儿童的分离焦虑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如何判断还是有迹可循的。对于上幼儿园苦恼这事绝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而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来说哭闹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此。

譬如孩子不能和依恋人离别,否则会长时间哭泣;经常担心妈妈出车祸或者生病死亡的极端想象;因为害怕分离而不愿意出门,拒绝上学,不吃不喝不玩不睡的情况;经常性做噩梦,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的身体不适症状等等。这些情况如果长时间出现,家长们就要多多留心了,孩子这时候可能已经出现了分离焦虑。

2.依恋行为

孩子对父母出现依恋是因为和朝夕相处的父母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依恋的羁绊才不愿分离,但是出现分离焦虑其实是说明存在非安全型的依恋,也就是说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不够好。

如果两岁以上的宝宝和妈妈建立起来的是安全型依恋,当宝宝有需求就是出现,那么就会特别信任妈妈,相信妈妈会出现,这样即使妈妈离开一会,宝宝也不会排斥并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感到适应和好奇。

如果宝宝和妈妈建立的是非安全型依恋,妈妈经常无缘无故、无规律地消失,宝宝只要通过大哭大闹才能让妈妈出现,那么就会宝宝就没有很多的安全感,甚至对他人也不信任。这样一来宝宝就不愿意跟妈妈分开,一旦分开,宝宝就会闹情绪。

依恋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对家长有足够的信任,在有身边人陪伴的情况下孩子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即便是陌生的环境也能安心玩耍,而家长离开之后孩子会出现不安去寻找亲人,但是等家长返回后孩子又能很快平静下来。

反抗型依恋

这类情况的孩子对分离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害怕和依恋对象分离,当发现对方要离开的时候会变得警惕,强烈反抗甚至大哭大闹。而当依恋对象回来之后宝宝的态度也会变得矛盾,既想亲近对方又有些抗拒和对方亲近,这其实是宝宝没有安全感的体现。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的情况比较特殊,依恋对象是否在身边对宝宝来说反应不大,这样的宝宝不会因为对方的离开或到来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实际上这也是亲子关系尚未良好建立的一种表现。


3.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这一点对婴幼儿来说同样如此。儿童时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更多地还是来自父母,而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家庭环境的因素等都会成为影响的因素。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而言,他们会更多地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多有不利。

安全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确定感和可控感。要在孩子们培养安全感的黄金时期去建立他们的安全感,孩子们建立安全感的黄金时期是在六岁之内。孩子们之所以会缺失安全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对客体永恒性做出正确的认知。

孩子在分离的时候会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是因为不懂“客体永恒性”

什么是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指的是儿童对脱离感知的物体仍然相信它是持续存在的一种意识,比如小朋友最喜欢玩的躲猫猫游戏,离开了视线之外并不意味着消失,这样的观点会烙印在脑海中。

儿童认识物体永恒性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二阶段为0~4个月,婴儿对于客体概念还未形成,只要事物离开了视线之外,婴儿最多在事物消失的地点寻找一会儿,接下来就不会再去想它,也就是眼中看不见的在心里也会消失。

第三阶段是4~9个月,这时候的婴儿对外界事物永久性有了一定的感知,他们开始思考被视线所隐藏的物体。第四阶段是9~12个月,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有意识探索到被完全隐藏的客体,比如用布将玩具盖上孩子也能找到。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此事客体永恒性的概念已经在脑海中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12~18个月,此前婴儿对移动物体的感知较弱,而这一阶段就是对位移发生后客体感知的加强阶段。

第六阶段是18~24个月,这时候孩子们已经能够跟随看不见的位移寻找客体,比如绕过沙发发现背后的玩具等。

关于客体永恒性的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的,皮亚杰通过一个研究发现,从客体被遮挡孩子依旧能找到这个现象为契机,后来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婴儿对客体永恒性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实验,首先把玩具两次藏在A下面让9个月的儿童成功都找到,然后再将玩具放在B下面,并让儿童看见,结果表明,当延缓5秒后让儿童寻找,儿童到A下面寻找的错误概率更大,如果将延缓时间缩短,只有一秒,那么儿童就不会产生这个错误。对儿童行为的解释,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客体永久性概念发展的反映。

儿童在0~2岁时会获得客体永恒性观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皮亚杰把这一成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仅看作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孩子们对和亲人分别患得患失的原因也在于没有认识到“客体永恒性”,在他们的感知中没有意识到分开是暂时的,所以才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不懂客体永恒性都有怎样的表现?

1.妈妈你不要走!我不想让你走!

如果妈妈离开了那就代表着永久的离开,这样的错误观点让孩子们分外依恋父母,在婴幼儿的思维中没有短暂分别和长久分别的概念,当发现长久相伴的依恋者消失不见,孩子们就会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

2.别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

分开一段时间就是抛弃他们,焦虑到严重会出现安全感缺失的情况,害怕熟悉的人离开,害怕独处,身边的依恋者不见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漫长的煎熬。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下婴幼儿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绪,对家长的依赖性也会大大增强。

3.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我一个人害怕!

父母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也需要分心事业,因此偶尔会把孩子留在家里,如果家中没有人陪伴,对孩子来说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当得知父母要出门后会和对此抗议,希望能够留下来陪他或者带着他一起。

孩子在9到12个月就可以轻松掌握客体永恒性,明白永恒的东西只是短暂的失去,就不会担心亲人会离开,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哭哭啼啼。


不懂客体永恒性的危害?

正常来说孩子到了2岁以后会慢慢减少对父母的依恋,明白分离只是短暂的,不过分离焦虑还是存在,而情况严重的话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好事。

1.孩子没有办法自立

害怕父母离开,无法独立,特别是到了陌生环境后,孩子内心的抵触更会无限放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上幼儿园大哭大闹,粘着父母不愿离开等等。

2.孩子的懦弱成了父母的无奈

懦弱,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对父母过多的依赖会让孩子丧失自主能力,不会独立遇事也缺乏解决的手段,渐渐地就养成了孩子懦弱的性格。

3.接受不了亲人远出的打击,从而心态崩塌

一旦父母出远门几天,孩子们都会有想念的情绪发酵,这样的情况还算正常,但是如果孩子情绪化严重,大哭大闹的情况持续很久,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陪伴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综上所述,孩子了解客观永恒性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孩子成长,必须让他们摆脱依赖,学会独立,能够自我生存,如果总是依赖父母,长大就会变成巨婴或者无所作为,让孩子了解客体永恒性是父母的必做的事情。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客观永恒性?

1.从小就开始培养

爬行行为越早的孩子们,他们的客观永恒性发展就会越早,让孩子们尽早地爬走,开始探索世界客体存在的奥秘。

设置一些障碍物阻挡视线来培养孩子们的探寻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尽早发现客观永恒性的过程。

2.锻炼他们的追视和脑视能力

追视是婴幼儿视力发展的阶段性进步,一开始宝宝们只能看到眼前20-30cm远的地方,到了2-4个月开始具备初级的追视能力,这时候有意识地锻炼会让宝宝大脑的神经通路更加成熟。

当然锻炼的方法也很简单,用物体在孩子眼前摇晃,他们的视线也会随之被物体吸引。

3.玩可以接受一些东西暂时消失的亲子游戏

躲猫猫不光是游戏,也是提早培养孩子独处能力的一种方式,而短暂消失的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地加长。

在独处方面要有意识的让孩子提前适应,不要无时无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比如玩玩具的时候,家长们就可以暂时远离,看看孩子的反应如何,转移注意力是前期最好的尝试。


4.增加五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发现源于生活,让孩子更多地在陌生的环境下探索,接触不一样的事物也是培养客观永恒性的好方法。

客观永恒性是一种生活经验,如果孩子们生活中缺乏经历的话他们就会缺乏客观认知。

进行共情,去体验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参加户外活动。

5.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尤为重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鼓励,让孩子们觉得一切的事情自己都是可以控制,增强自信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

让他们知道一生的路还有很多人和风景,可以从很多事情上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6.有效陪伴孩子们

父母的陪伴要以一种健康和适度的方式进行,我们如果一天只有一个小时能够陪伴孩子的话,那个小时里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其他的事情。聊天,一起做手工活动等,让相处的时间更加高质量。

总结:孩子安全感缺失总是让家长头疼,但是年纪尚小的孩子有需要人照看,这无疑是件矛盾的事,而通过早期的培养来加强孩子的独立能力很有必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粘妈妈的孩子在怕什么?
3岁前父母做到这一点,未来孩子的人生更幸福
宝宝爱黏人?背后的原因莫要忽视
孩子的安全感,就是这样被毁的
从心理角度读《阿文的小毯子》:“过渡性客体”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亲密关系的几种依恋原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