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扶朕起来,朕还能画!!!

▲ 《国家宝藏》中王凯饰演的乾隆形象

- 风物君语 -

这几年故宫带来的一拨拨文化热,

以及最近央视的《国家宝藏》,

重新捧火了一位皇帝——乾隆。 

(乾隆:人家一直很火啊喂!)

不过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和影视形象,

最近乾隆叔叔好像负面新闻比较多…… 

比如他农家乐的瓷器审美:

▲ 这件五颜六色的瓶子实在无法归类到任何一种釉类,只好叫“各种釉彩大瓶” 

比如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几乎赛过《全唐诗》总量:

不过评价么,emmm……

比如他热爱书法,

在全国各地留下“乾隆御书碑”:

而今天,

我们要说的是他对画画的一腔热爱!!


 

我们知道,故宫是国内文物收藏重镇,

字画就有约14万件,其中有大量名家作品。

清朝建立不久,

宫廷里便建立起了较完备的

庋藏(guǐ cáng)制度。

乾隆年幼时系统地学过汉文化,

同时又能与当时的文化精英,

比如叔叔允禧、允禄等交流,

所以从小对书画很感兴趣。

作为清朝无愧的收藏大腕儿,

乾隆亲自主持了《石渠宝笈》

这一书画目录巨著,

将大部分中国最重要

也最珍贵的古代书画囊括其中。

 还记得让你挤破头的《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么?

藏着藏着,

乾隆开始不满足于欣赏了。他说:

拿笔来,朕要画!

据《石渠宝笈》与《盛京故宫书画录》的记载,

乾隆一生至少画了一千四百多幅画,

写了上万幅书法作品,

是中国历史上留存书画最多的皇帝。

但为什么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画,

而只能看到字呢?

因为画画是个吃功夫的活儿,

不像毛笔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乾隆拿不出那么多精力去练,

所以自认技不如人,毁掉了大部分作品。

现在能看见的画都是他认可的,

不过,这认可么……

咳咳,我们先以一幅

赵孟頫的《红衣西域僧图》开始吧……

话说元代赵孟頫有一幅《红衣西域僧图》,

其人物左手前伸,神态安详,似在说法,

有唐代阎立本之风。

乾隆皇帝比较信佛,他也临摹了这幅画,

上个月我有幸在故宫得以一见……

左图元代赵孟頫作《红衣西域僧图》,右图乾隆临作。这萌萌哒表情!哥,你是不是对“神态安详”有什么误解??

问题来了:为什么两幅画差距这么大呢?

因为工笔画吃功夫(时间)。

比如赵孟頫的僧人衣褶明暗过渡非常自然,

那是朱砂渲染了很多遍的结果。

旁边的山石也是,

“勾皴擦染点”这些技法一个不少,

细节很到位,

所以才禁得起长看、细看。

而乾隆为了省时间,

不仅省略了大量线条,笔触单一,

而且衣纹和山石凹处暗处也很草率,

直接造成整幅画对比度过高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就是好的滤镜和差的滤镜的区别……

 赵孟頫和乾隆用起滤镜来大概会是这样,左图为赵孟頫,右图为乾隆。

据乾隆自述,

他学画是从宋人院体花鸟开始的,

但因并无绘画功底,

即使画一幅小画,也要费去月把时间。

等到和原作相比较,更是相去甚远。

他后来大概也意识到了工笔画吃功夫这个问题,

所以就转向了小写意的“文人画”。

但他没想到文人画还是“吃功夫”,

只不过,这里的功夫不是“时间”而是“功力”。

举个例子:

齐白石画写意,

唰唰几笔就是一幅作品,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简单?

非也。

学过写意的都知道,

墨在宣纸上的变化瞬息万变,

落笔时间、水墨比例和运笔方法

都会对一幅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所以写意其实更需要心手合一,

这样才能达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比如我们看远山,

这是宋代马远《踏歌图》的过渡:

▲ 宋·马远《踏歌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乾隆《瀛台胜景图》的远山……

唉不对,过渡呢??

▲ 清·乾隆《瀛台胜景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大概这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了吧……

说到山水,

我们不妨再看看乾隆的这幅仿金铉的《濯足图》……

 清·乾隆《濯足图》及细节,故宫博物院藏,左图为乾隆临作《濯足图》,右图为局部放大图。

还是对比度太高……

黑的黑,白的白,几乎没有过渡。

近景远景用笔一样重,缺乏浓淡变化,

没有金铉那种“清微淡远”的境界。

至于这正态分布的水波纹,咱就不说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

这幅《避暑山庄烟雨楼图卷》里,

墨色都糊成了一坨:

▲ 清·乾隆《避暑山庄烟雨楼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临摹赵孟頫的画也是,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左图为赵孟頫《汀草文鸳图》与右图为乾隆临作,从羽毛的画法可看出乾隆用笔的单一。

▲ 上图为赵孟頫《二羊图》与下图乾隆临作。乾隆加了一只羊,强行“三阳开泰”,不过左边这羊的结构怎么看怎么像毕加索,而右边那只羊就是一条脊椎往两边长毛,完全没立体感……羊瘦毛长蹄子肥?

不过!

抛开艺术水平不谈,

我们用一颗纯真的心去发掘的话,

乾隆的原创作品还是很萌的!

比如这幅《多禄图》。

话说乾隆有一天在避暑山庄

看见两只小鹿站起来打闹,

一琢磨:哎呀,鹿就是“禄”啊,吉利!

赶巧老妈八十大寿,我就送幅画吧!

 乾隆在此画中题道:“于避暑山庄见呦鹿卓立而戏,辄写其畅适之意,且鹿为不老之兽,装以成轴敬献慈宁,以介眉寿也。”

唉……

总之……

挺萌的就是了……

我印象中这么“硬”的姿势只在一尊雕像上见过,然鹅那都是苏美尔人四千多年前的作品了……

 18约公元前2600年《雄山羊像》,大英博物馆藏

乾隆后来在《石渠宝笈》里说,

他有一天领悟到了画画的真谛,

是“出以己意,任意为之,不拘于规矩法律”。

哎对啊!我是皇上,爱咋画咋画啊!

开心就好……

最后,言归正传,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挖苦乾隆,

而是想展示他丰富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

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就是用最高标准去要求ta,

比如这里与乾隆相比的

都是中国画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师。

然而乾隆的本职是什么?

是皇帝,是一个有着数亿人口庞大帝国的管理者。

他注定和李煜、赵佶不一样。

 英国使团的小斯当东觐见乾隆的场景。乾隆的统治纵向看是中国历朝最成功的,虽然放在18世纪的人类历史上又黯淡无光。

举个例子:

宋代李迪有一幅《鸡雏待饲图》,

画了两只小鸡嗷嗷待哺的场景。

乾隆特别喜欢这幅画,

还在原画上题诗道:

“双雏如仰望,其母竟何之。

未解率场啄,谁怜空腹饥。

展图一絜矩,触目切深思。

灾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

 宋·李迪《鸡雏待饲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翻译过来是:

小鸡饿着肚子等待鸡妈妈,

就像那可怜的灾民。

你们这些有关部门,都给朕上点心!

如果不是做阅读理解和申论,

大概没人脑回路会这么清奇。

然而乾隆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乾隆五十三年,

湖北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洪灾,

然而官吏们不仅治水不力,

甚至借机大发横财。

乾隆得知后大怒,便临摹此画两次,

并让人复制后分发给大臣们,

还做成了多个版本。

 清·缂毛鸡雏待饲图挂屏局部,乾隆临摹李迪《鸡雏待饲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松花石雕鸡雏待饲图紫檀插屏,嘉泰四季2013春拍

缂毛版的小鸡变成了鹌鹑,

插屏版的小鸡变成了乌鸦,

但这对于乾隆来说都不重要。

他需要的是用这幅画来敲打大臣,

仅此而已。

说为公也好,为私也好,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

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只能走最稳妥的“平凡之路”。

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大概会对老干部风的乾隆作品更宽容一些。

毕竟,谁还不准老干部给自己找点乐子呢,是吧?

 清·《弘历观荷抚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丨吴二棒

编辑丨四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画画的乾隆,到底是业余还是专业?
故宫藏缂丝书画精品欣赏
没想到乾隆还是一位绘画高手
19清朝-书画-居巢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4)
弹幕狂人乾隆用的是什么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