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未说电影:《一九四二》一个关于粮食的故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

1979年15岁的安徽少年查海生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本来他想考北大的中文系,成绩不够,被调剂到了法律系。海子同学中有一位来自河南的漂亮女生叫郭建梅。

前一年,1978年,在部队发展很好的刘震云主动退伍,在家乡当了三个月的中学教师,复习高中课程,参加停止了十年的高考,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后来郭建梅成了刘震云的女朋友。刘震云毕业后到《农民日报》工作,郭建梅毕业后到司法部研究室工作。1985年,郭建梅与刘震云结婚。

海子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了人们对他永久的记忆。

1993年刘震云发表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一举成名,1993年后,郭建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合作主持实施《中国妇女法实施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课题项目。刘震云2006年创作关于粮食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郭建梅放弃了工作,成为了一名有影响力的NGO人(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公益律师。

电影《一九四二》2011年开拍,2012年上演,上映后没有收回成本,成了冯小刚唯一一部赔钱的片子。

2

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三千万人受灾。大旱不是起灾荒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起了蚂蚱。蚂蚱吃光了庄稼,才颗粒无收。没有了粮食人成了蚂蚱,吃光了大户、财主。灾难开始蔓延,电影主人公老东家(张国立)的恶运开始。

灾民打死了少东家,烧光了他家的房子,老东家开始随逃荒的灾民一起躲难。老东家和灾民走着同一条路,但他认为性质不同,他们叫逃荒,他自己叫躲难。

逃荒的主观性更强一些,是实在没法子的自我选择。躲难就不是主观所愿,是被逼无奈,是被动选择。

逃荒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旱没吃的,去找吃的,求活命。躲难则不同,哪里来的难?谁制造了难?是老天的大旱,是蚂蚱,是县里的兵,是路上的日军。

好像这些都不是老东家落难的最直接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他是财主,他有钱、有粮。

自然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社会开始动荡,由灾变乱,这样的历史事实比比皆是。

直到政府军抢光了老东家的钱粮和马车,老东家变成了和所有灾民一样的逃荒者。

这笔无情的讽刺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共同的命运,同途同归,覆巢之下无完卵。

之后一路上老东家与原被自家欺压的瞎鹿(冯远征)一家及长工栓柱(张国立的儿子张默)相濡以沫,共赴死难。

刘震云的想说的太多,要表达的太复杂。可静下来想一想主题还是很简单的——为什么会有场灾难。对这场灾难原因的探究并不是电影要说的,电影要问的是“为什么”。

灾难是指向月亮的手,我们要看的不是这只手,我们要看的是月亮。也就是诗人所说,指向月亮的手不是月亮。从这个思路上去理解这部电影应该更容易些。

3

影片的主线是吃的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是灾民、政府、军队、包括上帝和美国人都关注的事儿。

民以食为天,确实是大事,可在这件大事上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说法。

灾民说找口吃的活命;政府说挨饿是有的,但没有那么严重,都是战争惹的祸;军人说灾民饿死了土地还在,军人饿死了会亡国;上帝说因为灾民是异教徒,才没有得到上帝的庇护,是信仰的问题;美国人呢?美国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人经常搞不明白中国人怎么想,现在也一样。

没吃的会死人,吃饭是百姓天大的事。蒋同毛的政治搏弈用的是同一把剑,蒋用这把剑制造了民怨,毛利用了这把剑制造的民怨,应了民意。

片子对民国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战争是民国政府不负责的说词,丢下灾民的包袱来保武装是一种愚蠢的选择,民没了国何在?影片在这个问题上用了大量对比的镜头。

A镜头流离失所如蝗虫一样的灾民,B镜头民国政府奢华至极的生活;A镜头灾民之间保娘保妻的争吵,B镜头民国政府与军队的粮食之争。

电影这样A、B镜头的对切太直白了,算是片子的最大败笔。不知道刘震云想说什么,这样对比的结果早已是不争的结论,如果把片子放在六七十年代是可行的,在2012年这样的对比就太苍白无力了。

4

再说说片子中的上帝和美国人。

上帝的代表中国传教士安西满(张涵予)想在灾难中为上帝拉拢臣民,但他最终也没能让在饥饿中死去的人闭上眼,自己也在日军的炮火下见上帝去了。

美国人在片子里与中国人的关系十分友好,不但《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成了中国灾民的救世主,为了河南灾民不惜冒死去实地,千方百计地呼吁民国政府赈灾。就连美国的总统罗斯福也与蒋关系密切,电报往来不断,还派自己的秘书访华。

影片的这一笔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美国人能救中国吗?现在这个问题又出现了。

也许冯小刚想说的是美国人也救不了中国,但片子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有些含糊不清,虽然片子中欢迎罗斯福秘书的仪式是个讽刺,但记者白修德的形象就不太好解释了,他对中国人比中国人对自己还好,这种可能是会有的,不过既然是电影,片中的人物就要有他的指向性,这样的指向容易让观众误解。

同所有抗日题材的片子一样,日本人永远是一群坏透顶的家伙。片中日本人如常地出演最恶的角色。这样的表述在片子中有些过重,这一笔写得再淡中国人也知道,在那个时期最可恨的是日本人。重写日本人的恶和美国人的善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容易让人感觉片子有亲美性。

5

片子中几个经典镜头:

一、“我也要喝猫汤”

老东家的女儿星星(王子文),带着一只猫逃荒。人都饿死了,她还养猫。当少奶奶生了孩子时,老东家把猫杀了。老东家窃生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星星一反常态娇小姐的做派,坚定地说我也要喝猫汤。

这句毛骨悚然的话从一位娇小姐的嘴里说出来,让人不寒而栗。求生可以改变一切,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易子而食也就不难理解了。正是求生让星星性格发生了改变,直到卖自己,违心地去待候军需官。

二、“让你娶我,是为了让你把我卖了”

瞎鹿的老婆花枝(徐帆)因带两个孩子没把自己卖成,自愿嫁给长工栓柱,让栓柱在饿死前有个老婆。嫁给栓柱的第二天,花枝让栓柱把自己卖了,即可自己活,也可换几升小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多一分生的希望。作为一个母亲,她想得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两个孩子。

三、“就咱爷俩到了陕西,我还把你闷死了”

老东家爬火车,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到了陕西,陕西的军队朝灾民开枪,阻止河南灾民进入,老东家忙着跳火车把怀里的孩子闷死了。望着飞奔远去的灾民,听着耳刺耳的枪声老东家绝望了,那是对生的绝望,他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了。

片子里多次出现“死了好啊,死了就不受罪了”的台词,在那样的现实下,活是没有出路了,只剩下了死。

四、“你叫我一声爷,咱爷俩不就认识了吗”

陕西去不了就往回走,回去也是死,老东家往回走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 路上遇到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景况跟他一样,也是家里的人都没有了,剩下的人都不认识。

小女孩说咱俩也不认识啊?老东家说那你叫我一声爷,咱爷俩不就认识了吗?小女孩就叫了他一声爷,两个陌生人在瞬间成了亲人。这让我想起了余华《活着》中的福贵,有人活着是希望,这是片子最后的表达。

6

片子中的两个小物件是影片中中国精神的代表。

一是瞎鹿为女儿叮铛做的小风车。

瞎鹿一边为女儿做着风车,一边解释着什么叫逃荒,这是片子中唯一的一处温情。

瞎鹿死了,花枝把自己卖了,栓柱在挤火车的时候把两个孩子给丢了。日本军官要用一个馒头换这个小风车,栓柱说就剩这点念想了。

日本人永远理解不了中国人的这点念想,那是花枝对他的信任。这种信任大过命,栓柱没有低头,死在了日本人的刀下。

二是祖宗的牌位。

瞎鹿和老婆花枝在一路逃荒中带着祖宗的牌位,花枝把自己卖了后,叮嘱儿子留保的唯一一句话是带好这个牌位,记住咱家是河南延津的。在一个农耕文明的民族眼里最看重的不是生死,是祖宗,是土地。

这两个小物件是对侵略者最大的讽刺和批判,是片子的亮点所在。

为什么有这场灾难?观影者自己去想。在灾难面前死是常态,求生的本性在就有希望。在那个多灾的年代,这个可怜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民生之心不泯,我们这个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电影理论认为,人对电影的热衷原于镜子理论的恋母情结。人出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时候是在镜子里,但镜子里的那个小人他并不认识,他认识的是镜子里抱着自己的母亲。冷硬的镜子与温柔的母亲在人的成长中联系起来。电影的时间回放给恋母情结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可能。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是他自己对故乡的怀念,故乡——母亲。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秋节到了,祝大家中秋快乐,万家团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小刚的良心之作,看完泪流满面的《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冯小刚最有荷尔蒙的电影
【影评】电影《1942》真正的主角是谁
一首《咱爷们》好听极了
《一九四二》:历史的天空滴着血泪
刘震云:我是最不幽默的一个人 第B12版:海右副刊 20180420期 济南时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