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璀璨的琉璃简史(9):明代琉璃——建筑琉璃达巅峰
userphoto

2023.06.15 江西

关注

中国琉璃,有着比古陶瓷更加璀璨夺目的历史。从诞生到宋朝的几千年时间里,琉璃一直受到皇权和王侯将相等贵族的青睐,和美玉一样,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纯洁和洁净,具有君子风范,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大致从宋朝起,琉璃渐渐走入民间。后来也和陶瓷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已经变得极其平凡而普通。

而玻璃制造,源于西域和欧洲,比中国早得多。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开启,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术,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进入中国,对中国古法琉璃,产生巨大冲击。

琉璃,其实就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不同。在古代,由于认知有限,人们把琉璃和玻璃混为一谈······一部琉璃文化史,印衬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展现对外开放的必要。

(九)

明代琉璃——建筑琉璃达巅峰

明朝初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很快就超过了元代,纺织、制瓷、冶铁等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商业和城市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明朝实行“一条鞭”税法,简化赋税,解放了没有土地的农民,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纺织、瓷器业快速发展。在瓷器高度发达的同时,琉璃的制作技术也大幅提升,并且出现了三个有趣的变化。

明 曹昭的《格古要论》目录

明代琉璃的第一个变化是随着玻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西方式样的透明玻璃器已逐渐走入平常百姓生活,只是比瓷器相对贵重一些,已经不再独受权贵的器重和青睐,玻璃似乎有从琉璃范畴分化出来的迹象,所以明朝的玻璃制品入葬、入地宫已不多,流传下来更少。但少并不是没有,如北京护国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莲瓣口沿的玻璃盘、碗各 1件,都是白色、半透明,比较精美;北京天宁寺出土的 1件深蓝色玻璃盘,口径21.7厘米;墓葬出土仅有琉璃围棋子和琉璃带板。上图是明初曹昭写的《格古要论》的目录,曹昭已经把琉璃叫做“罐子玉”或“硝子”,而把海外或南方生产的“琉璃”叫做玻璃了。而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对琉璃、玻璃的区分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就不分,这充分说明明代已经认识到了它俩的区别。

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罐子玉”即琉璃的描述

《格古要论》记载:“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硝子,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洁白明莹,谓之硝子”;“玻璃,出南番,有酒色、紫色、白色,水晶相似,器皿皆多碾开有雨点花儿者是真,其用药烧者,入手轻有气眼如琉璃相似”。根据曹昭的记载,罐子玉和硝子应该是利用古法琉璃技术,融入西域玻璃配方之后形成的物质,即改进后的琉璃。如今日本仍称玻璃为硝子,古玩界也统称这些模制的硝子为“料器”。从曹昭的记载可以得知,明朝的玻璃多从“南番”而来,有来自海外进贡或贸易的,也有广州、番禺沿海制造的。

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玻璃的描述

明代《礼部志稿》之《主客司职掌给赐》曾记载,朝廷发放外夷人贡品的回赐价值定额,其中讲道:“凡番货价值,弘治间定回回并番使人等进贡宝石等项,内府估验定价例:…大玻瓈瓶碗每个三贯,小玻瓈瓶碗每个二贯,玻璨灯瓯每个二贯。”明朝的一贯钱相当于一两白银,玻璃碗在当时也是很昂贵的。

明代 白琉璃菊花碗

另一个例子也可以印证这个变化。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珠玉》记载:“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于是烧瓴<商瓦>转釉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合化硝、铅写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瓶袋。各色颜料汁任从点染。凡为灯、珠皆淮北齐地人,以其地产硝之故。”如今已在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颜神镇(即山东博山),出土了不少琉璃废丝头和珠、簪等残品。

明代 琉璃釉大罐

明代琉璃的第二个变化是琉璃作为传统得王室礼器,经过元朝近百年的弱化之后,在明朝强大的恢复汉文化传统思维推动下,朝着“仿汉代”的方向发展。例如,作为皇室用具,明朝琉璃明确划分了传统琉璃的制造方法和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

明代 官服上的琉璃带板

据《 明史● 志第四十三●舆服三》记载:“文武官朝服:…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七品,二梁,革带银,佩药玉,绶用黄、绿、赤织成练鹊三色花锦…状元及诸进士冠服:状元冠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蔽膝,纱帽,槐木笏,光银带,药玉佩,朝靴,氈袜,皆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另据《大明会典卷之六十一●文武官冠服●朝服》记载:“…朝服四品以下用药玉。'

明代 官服上的琉璃带板

明代琉璃(药玉)的大小,深受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精致理念的影响,都做得小巧玲珑,这就是明代官服带板比唐代要小的原因,这种影响在明代及之后琉璃器的传承上留下深深烙印。作为明代官方冠服所用的琉璃,还被限制于浑浊的“仿玉”模式,工匠们在烧制时还要特意加入浑浊剂,以达到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药玉”质地和效果。明代琉璃品种中最贵重的要算青帘,是用无色透明的琉璃料,加上蓝色料,再制成筷子粗细的光洁晶莹的条状珠,然后把它串成珠帘,挂到一些特殊宫殿的朱漆大门上。

明代 官服上的琉璃带板

明代琉璃的第三个变化是建筑琉璃的快速发展,在艺术造型、釉色配制和烧造技术等方面在明朝日趋成熟,是我国建筑琉璃的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客观因素是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和临濠中都(即安徽凤阳县临淮镇,朱元璋老家)大兴土木,屋面全部使用琉璃砖瓦和脊饰,永乐皇帝朱棣则大有过之,为迁都之需要,在北京又重启、扩建琉璃厂。皇家的琉璃厂集中了南北方工匠的精粹,统一规格,统一生产和严格的质量检验,提高了琉璃的质量和制作技术。它在生产的规模以及数量和质量上大大地超过了元代,为日后民间琉璃的普及和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柞用。

南京故宫模型

成化年间,民间的建筑琉璃因寺庙的井喷式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起因是原来朱元璋为推行节约,在洪武六年明令全国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而到成化年间这一规定被打破,一时间全国到处开始新建寺庙。寺庙的发展带来了琉璃烧造的繁荣,但官僚和百姓使用疏璃作为屋面脊饰是被限制的,民间琉璃在造型艺术和釉色上相对素朴典雅,以青绿为主,图案简洁,没有皇家庙宇之富丽。

临濠中都模型 安徽凤阳县临淮镇,朱元璋老家

嘉靖至万历年间,政权稳定,经济活跃,民间太量维修包括汉代、魏晋以来的寺庙,琉璃遍地开花,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山川村落,留下了无数琉璃匠人的足迹和他们的作品。传统工艺已经完全定型,走上了片面追求装饰的道路。不过,此时过多的图案和纹样变得繁琐,破坏了整体效果,并对清代的琉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万历以后,政局的动乱导致建筑琉璃数量急剧减少,多是修补而已。至此,明代的建筑琉璃已完全衰落,直至清初康熙、乾隆年间才重新清跃起来。

北京故宫的琉璃砖、琉璃瓦 明永乐年间建

明代初年在建筑中的等级制度管制极为严厉,如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洪武八年,德庆侯廖永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极刑;据《万历野获编●卷十八》记载,营建区堂的中等工匠,误报上等工匠,几乎全被处死;《明律》中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答五十,罪坐家长。工匠并答五十。”

北京故宫的琉璃砖、琉璃瓦 明永乐年间建

明代的建筑琉璃仅限于皇家的宫殿、园林、陵墓、坛庙,亲王的府第,以及民间的寺庙道观使用。官僚、百姓严禁使用。不仅如此,对图案纹样也有所限制。据《明史●志第四十四●舆服四》记载:“百官第宅:…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栱、檐桷彩绘饰。”

北京故宫的琉璃砖、琉璃瓦 明永乐年间建

在琉璃色彩方面,更有严格的等级和规定,传统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五行、五方、四灵相配。据《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黄居于中央,象征着权力,西汉中叶后重土德,尚黄,黄色只能为天子专用,这一制度延续到明清。

南京明孝陵 明洪武十四年开建,洪武三十一年建成

黄、红色等级最高,红色为尊,仅次于黄色,青(绿)色次之,黑色最低。明代临濠中都和十三陵初期使用过紫红色琉璃瓦,后来就少见了。亲王府第可以用青色琉璃瓦,寺庙多采用黑色琉璃瓦。据《明史●志第四十四●舆服四》记载:“亲王府制:…九年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

明十三陵 北京

明初皇家的寺观庙宇,如永乐年间建造的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屋面都是绿色琉璃,级别已经相当高了。注意,颜色限制一般指大面积的瓦块,至于屋面脊饰和贴面用的五彩琉璃则不在限制范围。

湖北武当山紫霄宫 明永乐年间建

明代建筑琉璃产地分布较广,我国南北方都有,它和当时的大规模修建寺庙工程相目有关。传统的琉璃产地仍然集中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为了适应皇家建设的需要,明初在南京的聚宝山、当涂青山窑头、凤阳琉璃岗和细瓷窑设琉璃厂,为南京的皇官以及凤阳中都烧造了大量的琉璃砖瓦和构件。永乐迁都,又在元代海王村(即和平门外琉璃厂街)琉璃窑址上建厂设窑。类似的官办琉璃厂在湖北、四川、山东等地都设有。根据需要,有的存在时间很长,有的则很短。它们都是在明朝廷工部领导下统一烧造。值得一提的是,元代之前,山西的琉璃烧制技术水平最高,当时北京琉璃厂的工匠主要来源于山西晋中和晋东南一带的琉璃窑。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原建于永乐十年,现代重建

明代寺庙各地遗存实物非常丰富,山西居多,如太原的晋祠、平遥的武庙、城隍庙、介休后土庙、洪洞广胜寺、解县关帝庙、阳城寿圣庙、晋城海慧寺等。这些寺庙的建造都非常精美,广泛使用了琉璃装饰和构件。这也是山西琉璃工匠比其他地区人数多、技术精湛的原因。

山西介休后土庙 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请大家欣赏山西介休后土庙的琉璃。后土庙创建年代不详,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两次重修,当前后土庙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并扩建的格局。因明朝后期对琉璃瓦管制较松或皇帝的许可,部分使用黄色琉璃瓦。

山西介休后土庙 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后土庙各处琉璃制品工艺精湛,历久色泽不衰,碧绿、金黄、孔雀蓝交相辉映。八卦楼楼顶坡面用黄绿两色琉璃瓦构成图案,金黄色的莲花脊筒、脊刹、宝瓶、宝珠、仙人、走兽等,琳琅满目,光辉夺人。就连十字歇山顶两侧的博风板、悬鱼惹草,也装饰着各种琉璃件,形象逼真,色泽艳丽。装饰在影壁博风板上的紫白两色琉璃葡萄,鲜活逼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庙内所有琉璃制品,色彩纯正明丽,造型准确生动,是中国庙宇琉璃艺术品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被称为“琉璃建筑艺术的宝库”。

山西介休后土庙 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程彦林 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介休後土廟(下)【圖文】
介休后土庙与琉璃建筑
灵石县榆社县介休县名胜古迹简介
【游记】自驾山西,晋建晋美(十九)袄神楼: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袄教建筑
来低调的山西看四大名楼,精美建筑、纯木构造,每一处都美得够震撼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你遇见过它们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