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

在介绍孔子的弟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古人的称呼。

秦朝之前,有身份的人,都有姓、氏、名、字。姓为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为由姓派生出来分支的称号;名是出生时父母取的称呼;字是在成年以后自己取的别名,通常跟名有相对应的关系。

在古代,一个部族里的人聚居在一起,他们都用一个姓,这样和其他部族的人打交道时,通过姓就可以知道对方来自哪里。在周朝之前,中国的姓是很少的,据说只有几十个。

随着技术的进步,交通变得方便了,各个部族里的人陆陆续续定居到了其他地方,这个时候姓就不能代表他们是从哪里来,于是人们又从姓分出了氏,用氏来代表这个分出来聚居的小族群,而姓便用来代表是否有共同的祖先。汉朝以后,姓氏就合二为一了。

以孔子为例,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而宋国是周王封给投降的商朝王族的国家,商朝王族是子姓,所以孔子的姓其实是子。孔子的六世祖从宋国王族里分出来,称为孔氏。孔子出生时,父母给他取名丘,长大后他给自己取的字为仲尼。因此孔子的全称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古人交谈时是很注意彼此间称呼的。自己称呼自己时,为表示谦虚,呼自己的名。与平辈交谈时,为表示尊敬,称呼对方的字。长辈与晚辈谈话,长辈对晚辈直呼其名,晚辈既不能呼长辈的名,也不能呼长辈的字,而是用尊称。《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谈话时,都是叫他们的名字,而弟子都是尊称孔子为“子”,称呼自己时喊自己的名字,同学间交谈时互称对方的字。在阅读《论语》时,要注意里面的称呼。

孔门十哲

传说孔子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兼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被后人誉为“孔门七十二贤”。在《论语》中,被孔子亲口称赞的有十人。其中德行突出的是:颜回、闵(mǐn)子骞(qiān)、冉伯牛、仲弓。擅长政事的是:冉有、子路。擅长口才的是:宰予、子贡。精通文献典籍的是:子游、子夏。这十个人被后世称为“孔门十哲”。

唐 阎立本 孝经图卷(局部)

子路

仲由,不知姓什么,氏仲,名由,字子路,鲁国卞(biàn)邑人,卞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子路是最早跟随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九岁,生于公元前542年,死于公元前480年。

子路生性质朴,喜好勇猛武力,心地刚强直率。他年轻时穿着军装去见孔子,拔出剑挥舞着吓唬孔子,问道:“古代的君子是用剑自卫吗?”孔子毫无惧色,说道:“古代的君子,以忠为本质,以仁为护卫,不出屋子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有不善的事就用忠来化解,有欺凌和凶暴的事就用仁来限制,哪里用得着剑呢?”子路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向孔子行礼,说道:“我今天听到您的这番话,请让我到您的堂上接受您的教导吧。”子路便拜孔子为师,那时孔子还不到三十岁。

子路跟随了孔子后,便没有人再敢欺侮孔子了,孔子夸赞子路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后,恶言恶语就不再进入耳朵了。”子路服侍孔子非常尽心,孔子生病了,子路就向鬼神祈祷,保佑孔子尽快康复。

子路为人耿直,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论语》中记载,子路听到了道理,马上就急着去做。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责孔子的不是。比如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为南子的名声非常不好,子路就气呼呼地指责孔子不该去,孔子一再的向子路解释,还向他起誓,最后才平息了子路的怒气。

孔子在鲁国的时候,公山弗扰占据费(bì)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很不高兴,指责孔子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辩解说自己去也是想把那里治理好,为老百姓做好事,不过因为子路的反对,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

孔子和子路年纪相差不大,相处时间很久,彼此之间便没有那么拘谨。

有一次,孔子和子路、颜回在一起聊天,孔子对颜回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一旁的子路不高兴了,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知道子路是在炫耀自己的勇猛,便故意气子路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又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学习了弹瑟,他就在孔子房间前不停地练习,估计是他弹得不好,孔子就嫌弃他说:“仲由,你要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其他的弟子们见了,就纷纷讥笑子路,不再尊敬他这个师兄了。孔子知道后,赶忙在弟子们面前改口说:“仲由嘛,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还有一次,孔子夸奖子路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非常高兴,反复在别人面前说孔子夸奖自己的话,孔子便有些不高兴了,批评子路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不时也会拿子路来开玩笑。有一次孔子发牢骚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还不如做个木筏漂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孔子说只有自己能跟随他,特别高兴,有些得意忘形,孔子就挖苦子路说:“仲由除了勇猛胜过我,其他也没什么可取的了。”

子路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赞同孔子,他和孔子有时也会产生争执。子路推荐师弟高柴去做费邑的长官,孔子认为高柴的学业还不够好,就生气地对子路说:“你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和孔子争辩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种植的粮食,管理人民和土地也是一种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更生气了,骂子路说:“我就讨厌你这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另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要纠正名分上的不当用词。”子路不以为然的说:“有必要做这个吗?您太迂腐了,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不高兴了,指责子路说:“仲由,你怎么这么粗鲁!”然后义正词严的向子路说明纠正名分的必要。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子路和孔子的私人关系非常好,远远超过一般师生间的关系,更像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平常说话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

子路也是一个对朋友慷慨大方、重情重义的人。一次孔子在和子路、颜回聊天时,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就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孔子五十多岁时开始在鲁国做官,子路也被他推荐到鲁国的掌权者季氏那里做主管,子路到任后,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孔子在得罪了鲁国的贵族后,被迫辞去了官职,当他决定去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选择追随孔子。这一去就是十四年,当子路跟随孔子再次回到鲁国的时候,子路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

回到鲁国没多久,卫国的大夫孔悝(kuī)来请子路出任他的封地蒲邑的长官。子路接受后,向孔子辞行,孔子勉励他说:“蒲邑有许多壮汉勇士,难于治理。但我告诉你几句话,谦虚恭敬,可以驾驭勇士;宽厚中正,可以安抚民众;恭敬正直而为政清简,就可以回报国君了。”

子路到了蒲邑后,兴修水利,体恤百姓,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三年后,孔子路过蒲邑,见到子路治理下的蒲邑欣欣向荣,对他赞不绝口。

然而好景不长,孔悝勾结卫国国君的父亲蒯聩(kuǎi kuì)发动了叛乱。子路这时正在国外,他听说了消息后飞驰前往卫国,到卫国都城的大门前,子路遇到了一起在卫国做官的师弟高柴,高柴对子路说:“国君已经逃出国了,城门也已关闭,你可以返回了,不要白白遭受那里的祸害。”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不能躲避孔悝的祸。”高柴劝服不了子路,便一个人走了。

子路来到孔悝的住处,愤怒的叱责孔悝,随即准备焚烧孔悝和蒯聩所在的高台。蒯聩恐惧了,命令手下攻击子路。搏斗中子路系帽子的带子被打断了,子路说:“君子就算死了但帽子不能脱掉。”于是停手结好帽带,蒯聩的手下趁这个机会杀死了子路,把他的尸体剁成了肉酱。

孔子在家里听说卫国内乱了,痛惜的说:“唉!高柴应该会回来吧?仲由恐怕要死了!”不久果真接到子路的死讯,孔子悲痛欲绝,哭着说:“天哪!老天这是要诅咒我死呀!”孔子得知了子路惨死的情形,从此不吃肉酱。几个月后,孔子也离开了人世。

孔子和子路一生相伴了四十多年,亦师亦友,既是师徒,又有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言行最多的就是子路。

子贡

端木赐,不知姓什么,氏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贡家里经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他又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孔子都经常被他辩得无话可说。因为家境优越又天资聪明,子贡便不大看得起别人,经常讥笑其他人。孔子针对子贡的这个缺点批评他说:“赐,你真的够好了吗?我就没有闲工夫去议论别人。”

子贡接受完孔子的学业后,觉得自己的学识已经和孔子差不多了,想看看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便问孔子说:“老师,您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器皿。”子贡问:“那我是什么样的器皿呢?”孔子说:“你就像瑚琏。”瑚琏是古时候宗庙祭祀时盛放粮食的容器,是相当尊贵的。孔子的话一方面是夸奖子贡的能力很突出,另一方面也是对他的告诫,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君子是孔子认为最完美的人,孔子认为君子任何事都可以做得尽善尽美,没有做不来的,所以君子就不会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孔子说子贡像瑚琏,就是说子贡还不是君子,还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品德。

子贡离开孔子后,来往于各国经商做买卖,他头脑灵活,又能说会道,赚了很多钱。后来孔子去周游列国,子贡便不再经商而选择了跟随他,一路上还资助了孔子不少钱。

子贡还多次营救孔子于危难之中。孔子从宋国逃往郑国的时候和弟子们走散,是子贡沿路寻找,在郑国都城的东门找到了他。孔子一行人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子贡又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去见楚王,请来楚军救出了孔子他们。

子贡跟随孔子回到鲁国后,就在鲁国做了官。子贡聪明能干,又能说会道,很快就获得了鲁国君臣的称赞。

子路遇难后,孔子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强撑着身体期盼见到子贡。子贡得知孔子病重后,急忙赶去了孔子家,七天后,孔子在子贡的陪侍下去世了。

孔子去世后,有些不了解孔子的人见子贡很有本事,就称赞子贡,认为孔子名不符实,子贡对此都予以了驳斥。比如,有个叫陈子禽的人问子贡说:“您太谦虚了,仲尼难道比您还强吗?”子贡驳斥他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为聪明,说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为不聪明,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师是赶不上的,就像天不能搭个梯子就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当上了诸侯或卿大夫,老百姓就会接受他的教导,和他一起同心协力,把国家变得国泰民安。他活着时光荣,死后令人哀恸(tòng),我怎么赶得上呢?”

而在鲁国,贵族叔孙武叔则别有用心,故意抬高子贡,恶意诋毁孔子。他在朝廷中对其他大夫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更有贤德。”大夫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说:“我拿围墙来做比喻。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高,大家可以站在墙外看见漂亮的房屋。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美轮美奂的宗庙和富丽堂皇的房屋。能够找到老师围墙的大门,进入欣赏他风采的人或许不多吧。叔孙武叔大人会那样说,不也是自然的嘛!”

然而叔孙武叔没有收敛,更变本加厉的四处散播诋毁孔子的谣言。子贡忍无可忍,便直接对叔孙武叔说:“请您不要再这样做了!仲尼是诋毁不了的。别的贤人就像一座小山,还可以翻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虽然想断绝太阳、月亮对自己的照耀,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伤呢?只不过表现他不自量力罢了。”

子贡喜好经商做买卖,家产积累达到千金,他后来还在鲁国和卫国出任过高官,最后在齐国去世。

子贡对孔子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孔子死后,只有子贡一个人服了六年心丧,而且第一个提出来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也是子贡。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言行第二多的就是子贡。

冉有

冉求,不知姓什么,氏冉,名求,字子有,《论语》中称他为冉有,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生于公元前522年。

冉有个性谨慎,做事有些畏手畏脚,他有很强的行政能力,擅长处理政事,但是对于钻研学问却有些畏难。有次他跟孔子说:“老师,我不是不喜欢您的道,而是我的力量有限,实在学不了。”孔子批评他说:“你根本没有行动,怎么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呢?”

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让冉有兼职做他的管家,冉有不但把孔子的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还非常照顾同学。冉有的师弟公西赤出使齐国时,因为公西赤家里贫穷,结果没有粮食吃了。公西赤还有个年迈的母亲,冉有便请求孔子给公西赤的母亲一些粮食,孔子同意了,让冉有给她六斗四升米,大约是一个月的口粮,冉有觉得少了,请孔子再多给些,孔子同意再加二斗四升。冉有觉得公西赤是鲁国的外交大使,不能太寒酸,就没有听孔子的,自作主张给了八百斗米!孔子知道了后,狠狠的批评冉有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豪华的马车,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应该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

冉有在做孔子管家的这段时间内,显露出了他卓越的办事能力,声名逐渐开始远播。当时鲁国的重要大臣孟武伯来拜访孔子,便直接向孔子询问子路、冉有和公西赤是否可以从政,孔子非常自信的推荐了三人。后来鲁国掌权的季康子也来拜访孔子,询问子路、子贡、冉有是否可以从政,孔子也是非常自信的推荐了三人。可见冉有当时已经非常有名气了。

公元前492年,季康子接任鲁国的国相,他召请冉有为自己的家臣,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秘书。由于冉有能力出众,后来季康子又任命冉有为家宰,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大军进攻鲁国。鲁国掌权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族都不愿意派出自己属下的士兵保卫国家,冉有说服了季孙氏的当家人季康子后,季康子便让冉有跟自己上朝去说服孟孙氏和叔孙氏。在朝廷上,叔孙氏问冉有关于作战的意见,冉有回答说:“君子有着深远的考虑,小人知道什么?”孟孙氏硬是问他,他回答说:“小人计较了自己的能力才会说话,算计好了自己的力量才肯出力。”冉有这是在批评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小利,不顾国家的大义。叔孙氏惭愧的说:“这是说我成不了大丈夫啊!”回去后,孟孙氏和叔孙氏就派出了自己的军队。

鲁国军队在郎邑(鲁国之地,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同齐军交战。季康子让冉有率领左军,战斗中,冉有指挥步兵执长矛,出其不意的突击齐军,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后,季康子问冉有:“你在军事方面的本领,是学习得来的呢?还是天生就有的呢?”冉有说:“是向孔子学习的。”随后,冉有说服季康子将孔子请回了鲁国。

然而孔子回到鲁国后,却因为冉有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他的教导,对冉有产生了不满。那时鲁国国君已经成了摆设,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族控制,其中又以季孙氏的势力最大,于是季孙氏就经常目中无人的使用只有国君才能用的礼仪。有一次,季康子去泰山祭祀,但是按照当时的礼法规定,只有周王和诸侯国的国君才能去泰山祭祀,季康子的身份只是大夫,是不可以这么做的。孔子非常生气,责问冉有说:“你不能去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冉有当时作为季康子的家宰,对这种违背礼法的事情没有阻止,孔子对他是非常不满的。

冉有在长期从政的过程中,做事越来越务实,尽力为季孙氏的利益考虑,渐渐就和孔子“复兴礼乐”、“振兴王道”的理想背道而驰了。

当时鲁国有个附属国叫颛臾(zhuān yú),季康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去讨伐它。出征前,冉有和子路来向孔子汇报工作,说季孙氏要去攻打颛臾。孔子非常震惊,他知道冉求是季康子的总管,在季孙氏的权力集团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马上批评冉求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冉有辩解说:“这是季康子大人的想法,我俩都不主张这么做。”孔子又批评冉有说:“冉求,如果你不能阻止,就应该辞职,你是季康子的家宰,不是你的过错又是谁的过错呢?”冉有无可辩驳,只得实话实说:“颛臾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攻打它,以后会成为季孙氏后代的大患。”孔子从冉有的话里听出,他实际上是预谋攻打颛臾的策划者之一,接着孔子毫不留情地指责冉有:“冉求,君子痛恨那些嘴上说不想要好处,而实际上总想找借口得到好处的人。现在,你们两个人辅助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不能吸引他们来效力;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他们家族内部的不和睦啊!”

公元前483年,冉有协助季康子改革征税制度,新的征税制度让老百姓要交更多的税,这与孔子的主张背道而驰,而冉有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参与其中,这让孔子非常愤怒,气得要和他断绝师生关系。孔子对门下的弟子们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要大张旗鼓地对他进行声讨。”

冉有后来向孔子请罪,孔子始终还是很爱护自己的弟子,就原谅了他,但是师生间的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论语》记载,有一天,冉有退朝去看望孔子,孔子问他为什么今天退朝这么晚,冉有敷衍说在处理国家大事,孔子驳斥他说:“你做的不过是日常的小事罢了,如果是国家大事,我虽然没有参与讨论,但我一定会有所耳闻。”

这时候,冉有因为之前多次受到孔子指责,已经不敢向孔子请教事情了。子路在卫国遇难后,卫国国君逃走了,冉有想去请教孔子能不能帮卫国国君,但是害怕又挨孔子的骂,就去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国君吗?”子贡便帮冉有旁敲侧击地向孔子请教,然后将孔子的回答转告了冉有。

以孔子的标准来看,冉有并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冉有没有全盘接受孔子回到古代社会的思想,而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务实的改革,在《论语》中,冉有被尊称为“冉子”,可见后人还是非常敬佩他的。

宰予

宰予,不知姓什么,氏宰,名予,字子我,《论语》中称他为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生于公元前522年。

宰予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孔子弟子中最擅长口才的人,这点连子贡也比不上他。但是宰予又是一个不守规矩,喜欢特立独行,经常和老师抬杠的学生。

宰予在跟孔子求学的时候,上课不用心听讲,还在课堂上睡觉,孔子批评了他后,他向孔子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可是没过几天,他就把自己做的保证忘得一干二净,又在课堂上睡着了。孔子对于宰予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非常生气,严厉地斥责了宰予,并对所有弟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就是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宰予是个善于思考,很有见解的人,不像大部分同学那样,老师怎么说就跟着怎么做,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经常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向孔子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另一个有仁德的人掉到井底去了,他会不会跳下去救人?”这是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如果回答不跳下去,那么这人就不是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如果回答跳下去,那么两个人都会有生命危险,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孔子知道宰予这是在刁难自己,就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批评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想办法救人,不必自己跳下去。君子可以被人欺骗,但是不可以被人愚弄!”

又有一次,宰予针对孔子提倡的服丧制度,问孔子说:“父母去世了守孝三年,时间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去学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弹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我觉得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责备他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好吃的,穿漂亮的衣服,你心里安不安心呢?”宰予坦然的说:“安心啊。”孔子见宰予心安理得的样子,顿时火冒三丈,怒斥宰予:“你安心就去做好了!君子守孝,吃东西不觉得美味,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他才不会这样干。如果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宰予走了后,孔子的气仍然没消,他对其他弟子说:“宰予真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这样,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虽然宰予经常惹孔子生气,但他的本性并不坏,在长期求学的过程中,他的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孔子周游列国时,宰予一直追随着他,也承担了不少对外交涉的工作。楚国的君臣见过了宰予后,非常欣赏他的能力,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宰予随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国国君鲁哀公也向他请教过有关祭祀的问题。由此可见,那时宰予的名声已经非常响亮了。

宰予虽然常挨孔子的骂,但他对孔子的学识和品德是非常崇敬的。孔子死后,宰予就四处颂扬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比尧、舜贤能多了。”尧、舜是传说中的古代圣人,宰予认为那些传说的圣人未必可信,老师才是现实中真真正正的圣人!

颜无繇

颜无繇(yóu),不知姓什么,氏颜,名无繇,字路,鲁国人,比孔子小六岁,生于公元前545年。

颜无繇很早就拜孔子为师,跟他学习,他对孔子非常的敬佩,因此当儿子颜回长大后,他就让颜回也拜孔子为师,向孔子求学。

颜无繇家境贫寒,晚年的时候,儿子颜回病死了,他没有钱下葬,最后还是靠师兄弟们的帮助,才把颜回厚葬了。

颜回

颜回,不知姓什么,氏颜,名回,字子渊,《论语》中也称他为颜渊,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81年,终年40岁。颜回是颜无繇的儿子。

颜回家境贫寒,从小营养不良,二十多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虽然颜回生活贫苦,但他没有去追名逐利,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知识上,他是孔子弟子中最好学的,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孔子称赞他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dān)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箪是古代用竹子做的用来盛饭的圆形小筐,瓢是把葫芦锯成两半后做成的勺,颜回吃饭用的都是这么简陋的器具,可见他家里真的是非常穷苦。

颜回废寝忘食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孔子要求的“学而不厌”,孔子称赞他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颜回不但学习优秀,品德更是卓越,孔子称赞他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孔子经常拿两人来比较。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你是不如他。”

孔子看到颜回和子贡,一个家里穷困潦倒,一个家里富甲一方,便为颜回鸣不平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却往往猜中了。”孔子觉得命运对颜回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很早就认识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曾经感慨道:“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竭尽我的才能。好像有一个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路径。”

孔子去周游列国的时候,颜回也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孔子在卫国的匡邑受到当地人围困,逃出来时大家失散了,颜回最后才逃出来,孔子和颜回重逢后欣喜的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说:“老师还健在,我还没报答您的恩情,怎么敢先死呢?”

颜回是孔子最中意的弟子,孔子希望在他死后,颜回能继承他的志向,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颜回因为从小身体就不好,学习时又用功过度,终于在孔子七十岁时离开了人世。

颜回死时,孔子悲痛欲绝,哭道:“唉!老天爷是要我的命呀!老天爷是要我的命呀!”其他弟子劝他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悲痛的说:“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他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颜回家里贫穷没有钱安葬,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买个装內棺的外椁(guǒ)。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违背礼法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法的规定。孔子说:“虽然颜回和我的儿子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因为孔子没有同意卖车,于是颜回的同学们就想一起出钱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认为这违反了礼法,反对说:“不能这样做。”可同学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悲痛的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孔子对待颜回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本来他想按照礼法的规定,按自己儿子一样的规格安葬颜回,可是学生们却违反礼法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认为这违背了颜回的意志,因此非常难过。

颜回死后,孔子谈到他时悲痛的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孔子在谈到好学的人时总是会说:“颜回真是死得可惜呀!我只看见他不断进步,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后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会犯同样的过错,可惜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后人尊称颜回为“复圣”,以他为品学兼优的楷模向他学习。颜回的后代也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颜之推,他写了著名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的孙子颜师古也是唐朝时的著名学者,而颜之推的五世孙颜真卿,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闵子骞

闵(mǐn)损,姓姬,氏闵,名损,字子骞(qiān),鲁国人,比孔子小十五岁,生于公元前536年。

闵子骞是有名的孝子,他的父母兄弟和周围的人都对他的孝顺赞不绝口,孔子称赞他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说不对的。”

闵子骞性格温文尔雅,侍奉在孔子身边时,总是和悦温顺的样子,他平时说话也不多,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往往一语中的,孔子评价他说:“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闵子骞因为德行高尚,因此声名远播,鲁国的掌权者季氏请他来做官,闵子骞不愿为季氏这种剥削百姓的人卖命,便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回去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wèn)水那边去了。”汶水就是现在山东的大汶河,当时汶水流经齐、鲁两国之间,闵子骞的意思是说,如果季氏再来召他,他就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

闵子骞终生没有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

冉伯牛

冉耕,不知姓什么,氏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比孔子小七岁,生于公元前544年。冉耕是冉有的大哥。

伯牛德行很好,但是后来不幸得了麻风病,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难得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仲弓

冉雍(yōng),不知姓什么,氏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生于公元前522年。冉雍是冉耕的弟弟,冉有的哥哥。

仲弓的父亲是个社会地位很低下的人,应该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仲弓拜孔子为师却学到了很多学问,远远超过那些自命不凡的贵族,孔子评论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整齐的角,人们虽然不想用它来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人认为耕牛是不配用来做祭祀的,耕牛产下的牛犊当然也不配用来做祭祀。孔子的意思是说,耕牛产下的牛犊如果满足祭祀的条件,那么神灵也一定会接受的。孔子把仲弓比作耕牛产下的牛犊,他认为即使出生低贱,只要是人才,就可以提拔。

仲弓的口才不是很好,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达到了'仁’的境界,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不需要伶牙利齿,能言善辩,有仁德的人不必有口才,关键是要做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嘴服人。

仲弓不但德行好,行政能力也很强,孔子评价他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后来季氏请仲弓去做他的家臣,仲弓上任前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别人的小错误,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人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至于那些你不知道的人才,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

仲弓在季氏手下做了三个月,季氏虽然对他非常礼貌,却没有采纳他提出的建议。仲弓明白了季氏和自己的政治主张完全不同,便辞去了职务,又回去侍奉孔子,直到孔子去世。

子游

言偃(yǎn),不知姓什么,氏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生于公元前506年。

子游二十多岁就当上了鲁国的武城宰,也就是武城的长官。孔子到武城,见到子游教导百姓弹奏琴瑟演唱诗歌,孔子觉得武城是个小地方,没有必要费力气去做这些,就微笑着对子游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恭敬的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德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道德就容易使唤。’”孔子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对随行的弟子们解释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去世后,子游因为和其他师兄弟意见不和,被迫离开鲁国,前往南方传播孔子的学说,他的学生被称为“子游氏之儒”。

子夏

卜(bǔ)商,不知姓什么,氏卜,名商,字子夏,有人说他是晋国人,也有人说他是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子夏非常聪明,年纪轻轻就可以和孔子一起讨论《诗经》了,孔子怕他骄傲自满,告诫他说:“你要做像君子一样的读书人,不要做像小人一样的读书人。”

子夏和子游一样年轻有为,二十多岁就做了鲁国的莒(jǔ)父宰,也就是莒父的长官。他上任前向孔子请教怎样处理政事,孔子告诫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子夏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孔子曾预言说:“我死了以后,卜商会越来越进步,端木赐会越来越退步。因为卜商喜欢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而端木赐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子夏与子贡不同,他认为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

孔子去世后,子夏前往魏国传播孔子的思想主张,在魏国的西河开馆讲学,连魏国的国君魏文侯都尊他为老师。子夏在魏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成为各国争抢的人才。

子夏晚年,因为儿子去世而悲痛大哭,导致双目失明。后来他离开人群独自居住,在孤独中离开了人世。

子夏对儒家经典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整理和传播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学者们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都是子夏传授下来的,比如《诗经》、《尚书》。子夏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他淡泊名利,活到老,学到老,他的一生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尼弟子列传》翻译
孔子正传   3
品读史记(卷47-03):孔子世家第十七【3】
白话《论语·公冶长》
论语连载(291)《先进篇》第24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传《第十六章 夫子运筹 家臣叛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