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目录
1. 活动基本情况 1
1.1 调查时间 1
1.2 调查地点 1
1.3 调查方法 1
1.4 调查对象 1
2. 报告内容 1
2.1 课题背景 1
2.2 目的和意义 3
2.3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3
2.3.1 心理及性格问题 3
2.3.2 教育问题 7
2.3.3 生活问题 10
2.4 对策及建议 11
2.4.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1
2.4.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2
3. 总结 14


1. 活动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   2009年7月5日—2009年7月12日  
每天上午:8:00~11:30 下午: 2:30~5:30                                                
1.2 调查地点:农村(3 调查方法:主要为走访调查,辅以社会调查问卷
1.4 调查对象村部分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及其监护人
2. 报告内容
2.1 课题背景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打工,用勤劳和智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而他们只能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寄宿在亲戚家里或者干脆一个人生活,一部电话、一封书信成了他们和父母交流的主要方式。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子女的教育、性格、心理,成为了一个个令人堪忧、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湖北省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土地资源不够丰富,也由于地理原因,导致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外出打工成了他们改善生活质量的唯一方法。所以,和很多中国农村的情况一样,这里也同样也面临着大量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缺陷。他们的困惑,不仅仅只需要他们的家长和亲朋来解决,更需要我们这些从家乡走出来的学子去关注,需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去援助,需要我们的政府去处理。鉴于此,我们几个从竹溪走出的汽院学子有必要在暑假里关注一些留守儿童,通过沟通调查的方法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并呼吁全社会的关注。
2.2 目的和意义
为了更好的锻炼大家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大家的暑期生活,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完善自我,为以后社会工作经历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我们服务社会、服务家乡、服务农村的意识,特开展此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对在竹溪的一些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增强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认识并予以保护。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寻找在溪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问题,通过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探寻他们在心理、性格方面的缺陷,并及时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找出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
2.3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2.3.1 心理及性格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孩子,长期与老人生活,父母与孩子难于建立亲子关系,这些儿童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于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7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少了几分天真、坦诚,多了几分精明与世故;少了几分乐观开朗,多了几分缄默与孤独;他们显得更敏感、更固执、更好强等。经过我们的分析,一下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一是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用电话联系的也是一个月一次居多。很多小孩由于长期没有跟父母见面,导致他们对父母的感觉越来越陌生,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在电话里根父母多说几句话。父母在电话里寥寥数语的问候,大多只能在孩子心中留下短暂的效果;多数父母更多的是给孩子物质上的关怀。据我们走访调查时的问题显示,很多父母一个月一次的电话里所关心的问题大都是生活费还有没、学习怎么样、有没有生病等等。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根本还没有列入他们关心的范畴。许多父母一年回家一次,也就是过年的时候回家几天,这段时间内,他们更多的是办些年货,给孩子买套新衣服,更有甚者,在这回家的几天,他们还和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斗地主”、“打晃晃儿”(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麻将打法),还有的甚至彻夜不归。如此,何来家庭的温暖?平时生活中,无论是跟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的孩子,还是急速在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大家只是关心他们生活上的问题,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极少有人能给他们温暖。隔代监护的老人,根本还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竹溪县水坪镇船形寨村的留守儿童李康,我们到他家的时候,他死活不肯从家里出来,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他只是躲在门旮旯后面,一语不发,据他奶奶介绍,他在家里的时候,“凶得很,经常我们说一句顶三句,我们根本管不住他”,可是到了外面,特别是见了陌生人,他却胆小的很,“不跟陌生人说话,跟在屋的一点都不一样”,性格的极端由此可见一斑。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如果他们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里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二是祖辈过于溺爱造成留守儿童的自私。与缺乏父爱母爱相反,留守儿童大多受到祖辈的溺爱。据竹溪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这些老人的身上。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老人们无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同时,受“隔代亲”传统习惯的影响,他们往往溺爱或偏护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能宽容和理解别人。留守儿童的祖辈们普遍都存在重养轻教的问题。祖辈们大多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也因各方面原因而不尽人意,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缺失。孩子常年缺乏管束,导致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且十分普遍。大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映,厌学、逃学、退学的同学中,“留守一族”占了75%以上。他们连这唯一能接受知识教育、思想指导的机会也放弃了,自由散漫成风,心中没有抱负,难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的家长还认为。现在即使是中专、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不仅可以赚些钱,还可以学习一门手艺糊口,然而却不知道这些羽翼都尚未长全的雏儿,哪里经受的住社会大潮的严峻考验。
三是不成熟“自我认定”造成留守儿童的自卑。例如,有的女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笨;有的男生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有的看到同学去的好成绩,便认为自己不如人家;有的因家庭条件差,便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与同学讲话等等。这些因素苦恼着、困惑着留守儿童,造成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四是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都困难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论新的“读书无用论”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看到没有文化的人照样当老板,赚大钱,自己的方面没有读过多少书也能挣到钱,而那些大学生却在家待业的现象,便产生了早点出去打工、早点挣大钱的想法,表现出“人在教室心在外”,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学校纪律,胡乱应付作业等现象,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想过要上大学吗?”“没想过”“为什么不想上大学?”“姐姐也没有上,她就我爸妈他们那儿去打工去了,等我初中毕业了,我也去”“、、、、、、”这是我们在调查中的一个片段。这个孩子叫张永,家住蒋家堰镇,我们了解到,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几年了,两年前,他年仅15岁的姐姐也随他们的父母一起去打工了,当时他的姐姐连初三都没有读完。而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也成了很多孩子早就想好的路,他们没有追求,也不想去追求,理想是个虚无缥缈的字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窥一斑而见全豹,可以看出,如今的农村留守儿童,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还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如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自身缺陷等因素,导致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3.2 教育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是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产生多大不良影响。在走访中,我们发现90%的留守儿童父母是初中以下文化。很多农村家长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对自己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识。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教育留守儿童是学校的责任,应该由学校老师来管,他们只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其本身素质决定的,家长没有什么责任。这可能是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 他们的学习能否得到辅导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态度。但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这使得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留守儿童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质量不高。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隔代监护”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为夫妻双方的外出就业提供了心理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客观而言,这种方式的出现,确实使留守儿童在衣食起居上有了一定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上有了照顾和支持。但是,留守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综合作用的过程,从生理到心理,从智育到德育,是一个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社会化阶段。访谈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的祖辈们主观上并不是很清楚自己能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清楚能够以何种方式起作用。他们大多家庭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文化素质低,他们都是凭老经验带孩子,存在更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①他们一般很少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行。②受传统的影响,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③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管。孩子的父母外出之后,老人的负担急剧增加, 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再加上中小学生比较调皮,自制力较低,部分孩子放松学习, 少数孩子出现品行问题。
二是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缺陷,缺乏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 ,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如上所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和随意化。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不能为留守儿童的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或者犯错误后,老师使用最多的教育管理方式是批评甚至还有变相的体罚,有效的说服引导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访谈中还发现,个别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对学生课堂外的教育管理投人的精力十分有限。我们甚至听到一个家长抱怨:“老师家里一忙,就让学生放假, 学生哪能学好”。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个别的,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中小学的客观情况。另外,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部分留守儿童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冒着危险跳窗跳墙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和学业的荒废。
忽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的“马太效应”。有部分留守儿童向我们调查人员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似乎我们这些人可有可无。”
监护人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不足,致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有盲区。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只有在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下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全面了解,还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了解其在校外的表现。但是,留守儿童因为家长不在家,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当,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家人。于是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出现空当。
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相互分离。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有三个特点,一、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不频繁;二、家长主动与老师的联系稍多;三、孩子的学习是双方联系的主要原因和交流最多的信息。这些表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是事务性的,他们交流的主要信息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交流的时间主要在开学、期中和期末考试时,交流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而在其他的时间和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儿童的教育影响上仍处于相互疏离状态。主要表现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在时空界线上的区分,以及相应的对教育内容和功能的分工。家庭教育关注身体和生活, 学校侧重智力和思想,学生在学校里由学校负责,在课堂上由教师管理,离开了学校,责任就转嫁给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疏离,不仅使学校无法及时了解和应对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满足由此带来的学生对教育的新需求,而且阻隔了家长对学校决策制定、实行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
另外,“隔代监护”的方式致使祖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宠爱,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既存在“有心无力”和不愿意多管教的局面,也存在着不配合甚至是反对学校管教的局面。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一旦留守儿童在学校上学,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老师负责解决,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则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当留守儿童在学校出现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部分监护人不能正确看待,找老师理论的场面也时有出现,这些都使得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有顾虑。
2.3.3 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在我们所调查的孩子中,有90%以上的孩子面黄肌瘦,典型的营养不良。有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母承担过量的家务活,如割草喂猪、养鹅牧牛、洗衣做饭、捡柴种菜等等,造成上课时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讲卫生、不洗澡、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甲、不洗衣服、不定时吃饭,生活习惯的拖沓,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4 对策及建议
2.4.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四是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4.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 其父母的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在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同样处于边缘群体。本文开头提到,教育公平首先必须“保证”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即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受教育,保证每个人都能接受基本的“保底教育”, 保证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其次,必须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并不断地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设法消除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以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要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逐渐改变留守儿童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和教育系统中的弱势地位。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消除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户籍相关制度,以保障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自由流动,从而确保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能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户籍的功能应只限于对人口进行登记注册,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而我国当前将它与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相挂钩是不科学的,这会使得户籍异化为利益分配的工具。因此,应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是推动和健全有关留守儿童的立法工作。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和安全等工作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保护未成年人法的实施细则与司法解释,应有利于加强对不法侵害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人的惩治力度,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体现这一精神。在法规规定中,完善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的非刑事性的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法治途径,强化网吧的管理力度以保护留守儿童及其他儿童, 避免他们在网吧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
三是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要通过多种渠道策划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主题活动,把有爱心的人士吸纳到关爱行动中来[4]。要采取“一帮一”的结对方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关爱,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省与省之间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合作行动,促进社会关注在更广层面上形成合力。
四是对于打工家庭来说,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家长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从制度上规范农民工的外出行为,强化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尽量做到打工挣钱与子女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是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理应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内部应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等,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常识与教育方法。学校还可以组织“留守学生”与家长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开展以电话或网络为手段的“亲情连线”活动,加强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留守儿童” 自尊、自立意识,指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
3. 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总之,留守儿童还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继续存在。我们在尽一切努力改善其生存、教育环境的同时,还应在这些孩子的思想里导入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使不同境遇下的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能成为自信、有理想的祖国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重庆公务员考试破解留守儿童的生命之殇-面试热点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措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产生及其社会危害性
河北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